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28|回复: 0

[善导大师] 《观经》教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7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前言**《观经》是深具戏剧化色彩的一部经,引人入胜,义理甚深以至隋唐时代众多顶尖级的佛门大师,如释义高祖净影寺慧远大师,天台宗开祖智者大师,三论宗开祖吉藏大师(以下尊称诸师)纷纷为之作疏注解,但皆未能透彻佛意,甚至错解曲解;故有善导大师(以下敬称大师)出,奋而著《观经四帖疏》,楷定古今。

**若论诸师,皆是智慧深远,名高一时,何以疏释《观经》而不知《观经》真义?确由此经意趣深邃,峰回路转,藏佛甚深密意;若不借佛眼,不明经眼,难免朦胧之见。

**故读经研教,贵在得经眼、教眼,得此眼,在祖师即洞明幽微,在常人也能掌握根本;失此眼,虽高人只能摸象,若常人即一错到底。

**《观经》教眼为何?依大师释,即:“虽说定散两门,意在一向专称。”大师特别于《观经疏·玄义分》“序题门”中拣为“要弘二门判”(“要门”“弘愿”二门之分判)。

**诸师不悟此眼,故不作此判;大师独明此眼,故作此高判。而今学人,虽见此文,不识其意,漫然臆测,矫乱正说。大师愍我等愚,开我等眼,奈何强以双手自捂,误血色手掌为一片晴天。

**“要弘二门判”为大师净土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师区别诸师之核心教义理论,是净土宗教判理论的重大发展;它丰富和完善了净土宗整个教学体系,对净业学人具有拨云见月、万川归海的指导意义。

**大师全部思想,《观经疏》一部释义,完全依据要弘二门之教判而展开。正确理解要弘二门判的内涵,便能把握大师思想之精髓,对要弘二门判的任何忽视、漠视、浅识,乃至误解、曲解、错解,必然导致全面误会大师净土思想,使大师绝妙释义混同于诸师粗浅义,影响学人信心建立、行法抉择,乃至最终废失往生

**大师为净土宗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其净土宗教学理论纯然接续昙鸾、道绰之法脉,如同诸宗各各拥有本宗特色的教学体系一样,大师所开显的净土宗具有迥异诸宗的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

**近年来,教内外对大师净土思想日益关注,这是好的现象。但由于大师根本著作在我国失传千年之久,致使国人对于大师净土教学理论普遍陌生,对大师“要弘二门判”之核心理论认识不足,乃至认识错误,也就势所难免。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大师“要弘二门判”探究其深广意义,期能澄清部分疑虑,并以抛砖引玉。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一、先说明一般教判之理由、目的、方法、特点,借以比较、印证“要门”“弘愿”之教判属性。

**二、接着说明大师之前之净土教判,借以表明要弘二门判之必要性、必然性,并其在净土教判体系内的贡献、作用与地位。

**三、正释要弘二门判。

**四、明要弘二门判于《观经疏》之一贯相续。

**五、设问答释疑。

一、总明教判**中国佛教以宗派佛教为特色,宗派的产生以教判为先声。“教判”即对佛所说教法之分类判别,大致有二:一是经中本有的教判,如大小、顿渐、半满、权实。二是释经法师根据佛经义理特别创设的教判,如天台之藏通别圆,净土之难易二道、圣净二门等。后者尤其能反映释家对于佛教的契入立场及主观目的。正是由于不同教判的成熟与推演,最终形成各自不同的宗派教学理论体系。

**为什么要有教判,可说具有客观上的必然性。因为佛陀对机说法,经教浩繁,数越尘沙,如果不加以分类判别,行人茫茫,无所适从,所以必须进行教判。比如商品交易,如果只是小商贩,几种物品,用不着分类标贴;但大的超市,物品成千上万,必须分类标贴,才能开张经营,否则一团糟。佛教无量法门,如果没有教判,也会一团糟。

**但怎样教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决于判释者的主观目的。也就是哪一种方法有利于将他所主张的法门从佛教无量法门当中凸显出来,便采取哪一种判教。比如面对同样一群人,如要招聘空姐,必首先按性别分类;录用教师,又按学历分类。在佛教,天台宗为了突显《法华经》之纯圆独妙,便用“藏通别圆”四教来判,而净土宗为了显示念佛易行超胜,即用“难易二道”之判。

**教判的目的是为了推崇某一种法门,乃至依此法门而创立宗派。至于能否立宗,要看所作教判是否完善周全,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判体系内,诸种法门既能各安其位,又能共崇所宗。譬如织帽之结顶,收网之提纲。

**可知教判有“客观要求”“主观目的”“有机整体”三方面特性。

**以此来看大师要弘二门之判,正好相当。这将在下文详细说明。

**

二、大师之前之净土教判**大师之前,已有龙树菩萨“难易二道”,昙鸾大师“自他二力”,道绰大师“圣净二门”之教判,一脉相承,明圣道即自力难行,净土为他力易行。如此教判,对比鲜明,毫不含糊,判者之主观意图显然,行人之择法方向明确。下劣凡夫,不堪圣道之自力难行,可入他力易行净土之门。

**

**这三位祖师对于净土他力易行的判释,都是直接根据于阿弥陀佛的本愿——第十八愿,显明本愿称名之根本要旨。

**如龙树菩萨判一代佛法为难易二道,其易行道虽列诸佛之称名,而以弥陀本愿称名为骨干,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以他力即是弥陀本愿力,明“乘佛愿力,便得往生”,所谓“乘佛愿力”即是乘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之力,故引第十八愿文,而说“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同样直取第十八愿为净土立教之本,指出“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言:

**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三位祖师的教判表述虽异,用意全同,同源同味,直截根本,不夹枝叶,简洁明朗,一目了然。但从教判理论体系的建立来说,仍然留有空间。因为往生净土的行法,不仅仅只有第十八愿的本愿称名,第十九愿即说“修诸功德,临终来迎”,第二十愿说“植诸德本,必令果遂”。《观经》除称名外,说到十三定观、三福回向往生,而且品位在称名之上。诸大乘经,处处赞叹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劝以此回愿求生极乐。那么第十八愿称名之外的一切行法,如果回向求生,算不算净土门?如果也属于净土门,它在净土教中处于什么地位?与本愿称名的关系又是如何?是难行还是易行?是自力还是他力?假定原来圣道门的行者,欲入净土门,只能陡然而入专修称名吗?还是别有方便转入?如何转,如何入?

**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能给予理论上的圆满回答,净土宗的教理难称圆满,广大的行人难趋指归。譬如一间房屋,梁柱房顶皆已完工,但缺四面围墙及门窗,人也不能安住,只能称亭阁,不能算房屋。

**大师“要弘二门判”正是为了解决净土宗教学历史发展时期的这一重大理论课题应运而生,它是净土宗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结果,非此不能成立净土宗,非此不能称为净土宗,非此不能延续与完善历代祖师教判之伟大功勋,非此不能引导广大自力行人善巧转入净土门,非此弥陀本愿称名于一切行法中不能获得万善万行之王、独显独尊的地位,非此则“一向专称”的行法不能确立,非此则无量行人将如转磨之驴团转不进,虚假凡夫缺方便舟筏,自陷沉没。

**而今大师“要弘二门判”,为虚假不实凡夫需要船筏驶入真实功德宝海,自力怯弱行人必借他力超入无为涅槃之乡,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理论保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2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