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62|回复: 0

[善导大师] 【习作】浅说废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5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废与立,是佛法的一组基本教理名相,也是行人据以进入一宗法门的要径;如何理解其义,关系到能否依教奉行,得其法益,可说至为重要。

**中国佛教是宗派的佛教,各宗祖师与学者,从自宗立场判释一代佛法,以凸显佛应世的本怀。然佛意幽深,不经祖师的慧眼明识,系统梳理,后人根本无从窥探要旨。所以在教说纷纭,或互相矛盾的众多经典中,须抉出何者为方便法、何者是真实义;如此一来,便自然将目光导向“废”与“立”的点上。此一步骤至为紧要,它与一个宗派能否成立、广大行者能否依法安心、起行、作业紧密相连。

**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善导大师,正当隋唐佛教最盛之际,应世化导,并纠正诸师错解。大师根据广受各宗重视的《观经》,加以疏释,并细判净土门内的权与实,然后废权立实,楷定古今,确立根本宗义,显释尊本怀、弥陀弘愿,显正以导迷。

**虽然,经过善导大师的教判,“废立之说”已完善了净土门,同时贯通了许多难题;但以其用字之特殊,惊诸浅识,令不明教理的大众,乍见生疑,或致诽谤。因此,这里想简单地引用天台教理,作为借鉴,澄清其误读。

**废立之说,天台宗讨论得极其详尽。智者大师为判释《法华经》,阐明意旨,喻妙法为莲华,义立“莲华三喻”,对佛的“教说”和“佛身”,即“迹门”和“本门”,分别讨论其“方便”与“真实”、“权法”与“实法”的关系。本文以范围所限,单从“迹门”来讨论。

**所谓“莲华三喻”,即以华喻“权法”,以莲喻“实法”,开展出“为莲故华”“华开莲现”“花落莲成”三重譬说。如《法华玄义》第七卷下言:

**喻迹者:一、华生必有莲,为莲而华,莲不可见,此譬约实明权,意在于实,无能知者。文云“我意难可测,无能发问者。”又云“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二、华开故莲现,而须华养莲,譬权中有实而不能知;今开权显实,意须于权,广识恒沙佛法者,只为成实,使深识佛知见耳。三、华落莲成,即喻废三显一,唯一佛乘直至道场。菩萨有行,见不了了,但如华开;诸佛以不行故,见则了了,譬如华落莲成。此三譬迹门,从初方便引入大乘,终竟圆满也。

**如上所明,第一重“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即佛为显示一乘实义而权设三乘教法,以方便为诱进,最终趣入真实的一乘教。但众生对佛如此深刻的用意毫不知情,如莲在华中不可见。

**第二重“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开”是“开发”“开除”“开拓”,就是开发本有佛性,拓广心体,除去权执。即说示三乘权法,开发众生本性光明,进而开除对三乘法的执情,显彰一乘实法。所谓“今开权显实,意须于权”,这是不废三乘法而开示一乘法,开方便之权,显权中之实,如莲华举出于泥,不染尘垢,一经开敷,即见莲子。

**第三重“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即废舍权假方便的三乘法,示以一乘真实之教。换句话说,一乘实教既显露无遗,三乘权教便自然废舍,得意而忘言。如华一一谢落,所见只有莲子。

**以上即三重喻说的大概。

**此处,易受误解的“废”字,不作“废绝”“废退”“废堕”或“隳灭”解,而另有更深的意涵。所废的不是种种法,而是执取心──执小忘大、执权障实。不废去执情,便不得实益。若舍掉执情,当下权法就能显现它阶段性的作用:因权入实。

**因此,关于“废权立实”,《法华玄义》第九卷下补充说:“废三显一者,此正废教。虽破其情,若不废教,树想还生,执教生惑,是故废教。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众生以不明了诸佛所教唯有最上一乘,对《法华》以前的三乘教便苦苦执着,所以佛不得不用霹雳手段,喝斥其器量褊狭,小不见大,强令遣除执情;但以根器钝劣,遣除之后,恐怕执情复生,干脆“废舍”三乘教,弃而不谈。乍看之下,“废”字似有上述“废绝”等义,其实这是约化导之用而说的──先施设权假,作为进道之阶,然后更舍权假,驱令向上。论其力道,真可说重若千钧:不废不可,不废不足以转小向大,直趣佛道。之所以言“废”,是有针对性的。

**细究之,开权废权,相待于“根机”而说。对机未熟,所以说开废;对机已熟,则不再说开废。如果消融了执情,见佛所见,则三乘教无非一乘教。也就是说,佛唯以一真实之利惠予众生,但对机不熟,所以将一乘开为三乘,渐次导引,直至佛道;若根机成熟,则所行的三乘法当下即是一佛乘,三乘皆会归一乘,权实是一体的。开权废权,目的只有一个:入佛知见。

**站在佛的立场,事相上,开废有先后;从理上说,开废同时,无次第之别。譬如莲花,按华开次第,先华开莲现,其次华落莲成。以开为先,以废为后,废尽权教,一乘教便朗然显现。而栽培莲华,毕竟只为结成莲子,目的只是一。当莲华开敷之时,已经是莲子结成之时,华落不落,莲子都在其中;权法废或不废,实法不离当处。佛心是一,无二亦无三。

**如是三层喻说,定位了天台宗,同时也揭示了世尊本怀与法华圆教。

**巧合的是,若将这三层喻说移以比附“要弘二门”及其废立,竟然是彼此暗合的:佛的本怀在引导众生成佛,而成佛之道最迅速、最稳当的,无过念佛一行。这似乎是透露了佛陀本怀的唯一、简易,也表明台净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连系。

**自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以来,全凭佛力如乘船的净土教,一直以其“易行”为众所知。为此,昙鸾大师拈出“自他二力判”,细说易行的缘由;道绰大师再大判佛法为“圣净二门”,给净土门以特殊定位。但净土三经之一的《观经》,内容广泛,定观与散善无不含摄,而易行的称名一法反而敬陪末座,放在下辈三品人所行持的内容,这岂不启人疑窦:《大经》说弥陀本愿是一向专念;《小经》专讲念佛得生;《观经》却独树一格,所明行法的内容之广、说相之细,较之念佛,比重偏大。这么一来,净土法门的特殊性在哪里?往生之道是难是易?兼行万善、一向专念,两者的关系如何?

**简单说,今天所谈的“废立”,有没有必要?

**按善导大师意,释尊广开要门是别有用意的:开发信心,开拓心体,开除执着。释尊怀藏着“弥陀本愿”,先施设方便,开定散二善,导引诸多行人入门,教以不更换本来修行,回向求生;然后在定散二善中,多处彰显弥陀大愿业力的不可思议,令行人逐步放舍小心小量、小智小行的自力,广其心量,信向弥陀,通身依凭弥陀本愿而得往生。可见,佛的慈悲智慧,实在是深广而不可测度的。

**所以《观经》自然也有三重喻说:

**一、为莲故华。众生无明颠倒,以诸行为高深,以念佛为浅近。如韦提请佛“教我思维,教我正受。”便是认为往生高妙的极乐净土,须禅定功深;佛顺着祈请,先开要门,暂隐弘愿;暂随他意,遮隐自意所欲的弘愿念佛。如平台过高,必须垫上阶梯,以方便登上。这是“为实施权”。

**二、华开莲现。佛依众生颠倒见,开说要门,密显别意弘愿。要门为显为权,弘愿是隐是实;于显中托隐,于权中现实。佛正说定散二善时,多处彰显念佛超胜。如定善第七观,佛唤韦提:“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语音方落,即见弥陀伫立空中,放大光明,韦提一见得忍。善导大师解释说:“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如何证得?佛放光摄受,立即得生,这就是“除苦恼法”。此义在第九观更说明之:观佛真身成就,即亲见弥陀“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唯有念佛众生,蒙无碍光明摄取不舍,定得往生。所以《往生礼赞》释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又,下品下生章,其人唯恶无善:无世出世善,而恶盈满贯,通身五无间业。时至临终,狱火现前,以善知识之力,十声称名,当下庄严往生净土。《法事赞》言:“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这是“开权显实”,巧妙开除自力执着。

**三、华落莲成。善导大师判《观经》宗旨,言一经两宗:“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但经出两宗、行有二门,当如何受持?《观经》流通分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大师深体佛意而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意,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则前所开说,置之不论,不付嘱观佛三昧,唯付嘱念佛三昧;不付嘱定散二善,唯付嘱念佛一行。要门是所废,弘愿是所立。至此,释尊本怀、弥陀弘愿已和盘托出,往生之道即念佛一行。这是“废权立实”。

**经过“要弘废立”,净土妙法完全彰显,诸多疑惑已被扫荡无余了。要门是方便,弘愿是真实;要门难修而往生不定,弘愿易行而决定往生。从要门的阶梯一蹬,就进入了弘愿,此后一向念佛,即释尊开说《观经》的本意。所以善导大师说:“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如此妙释,能契入佛心,符合众机;同时,三经宗旨复归于一,真正体现了易行道的精神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2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