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一、知识分子也适合修净土法门吗?【记者】很感恩弘愿寺的住持净宗法师,现在我们进行第二部分的采访。 刚才提到,净土宗善导大师的思想现在又慢慢地弘扬起来。大陆有法师您在弘扬,在台湾则有慧净法师,但香港人对于这方面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香港人对净土宗还是有认识,但可能就不是这种纯粹法脉的理解。 很多人对净土宗有一种概念,比如说,“这种一味念佛、老实念佛,好像太简单了吧?净土宗是不是对老人家,或者教育程度不高的这种根机的人,给他们的一个方便?或是特别感性、重感情、不愿思考的人才愿意修这个法门?那是不是对年轻人,或者知识分子就不太适合呢?”撇开是不是善导大师的思想这一点,反正就是一个净土宗,对当代人来说,什么人适合修?请法师开示一下。 【净宗法师】 首先,这种认识是蛮普遍的。当然,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净土法门本是三根普被的,就是说,它是普遍适合一切人修行的,没有说哪种人适宜修行,哪种人不适宜修行。不过具体讲到几种根性,我们也可以来探讨一下。 在《无量寿经》里有两句经文: 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如果以《无量寿经》来讲,这三种人可能就比较难以修学净土法门:一种就是慢心比较重的人,自视比较高;一种就是弊恶的人;一种就是懈怠的人。 如果对照刚才那些看法,还是很贴切的。 比如说老年人。现在有些道场,尤其是念佛道场,老年人多,所以有人就得出结论说,老年人适合修净土。其实也未必说年轻人就不适合。 那为什么老年人念佛的多呢?有几个原因: 第一,他们经历了一辈子的人生,已经有了相当多的人生阅历,尝够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懂得人生是苦,这些佛法的预备课程他们都已经有了。净土法门是很高的法门,不是低的法门,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很难够得上。体会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体会了人生是苦,他们成了过来人,他们的心就沉稳了,就不会像年轻人那么张扬,那么自负。这是第一。 第二,他们比较现实。已至暮年,垂垂老矣,这个时候无常感特别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急中生智:“我都七老八十了,什么对我是最有利的,什么能够真的解决我的生死问题?”他们不会来虚的,单刀直入:“怎样能解决我的生死大事?”他们一看别无选择,就选择了净土。 所以,这是老年人修净土的优势和长处。我们虽然年轻,如果也抱有这么强烈的无常感的话,就无所谓老人与年轻人了。古德讲:“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所以,如果年轻人也有这样成熟的心智、老成的人生阅历、紧迫的无常感,那么他也就是当机念佛的根性,所以不在于年轻、年老。 再说知识分子。人都以自己的知识为骄傲,比如说,航天飞机可以上天,潜水艇可以入海,高楼大厦能建起来,这不都是知识所累积的吗?所以人类都以知识为骄傲。但是要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非常有限的。人类的知识,在人类的范围之内有特别的作用,可是现在我们探讨净土的领域,是科学知识所达不到的。你说有什么知识能解决你的生死问题,能解决你往生净土的问题?面对生死,面对未来的世界,面对诸佛菩萨净土的境界,所有的知识都派不上用场,我们等于没有知识,等于白痴。 所以说,有知识、有文化,和没知识、没文化,在佛的面前是平等的。就像蚂蚁一样,在蚂蚁中,可能也有有智慧的老蚂蚁,它一辈子会搬运东西,会跋山涉水,但是面对航天飞机,面对人类的这个层面,它的知识完全用不上。而人类的知识,因为有逻辑、重分别,对于解脱这方面,它不仅没有增上力,甚至还可能有障碍力。所以古人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问是知识的积累,它会越来越增加;但在道业的修持方面,反而是要削减我们的分别念,让它越来越减少,减少到最后,“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时候真心才能显现出来。 所以,知识分子在求道这方面,尤其是学净土法门,要知道净土法门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而知识本来就是可思议的,所以知识用不上。如果知识分子不以自己的知识而骄慢,能够谦虚地低下心来,面对真理,面对佛陀,能够把自己当作一个愚人一样,那他就是大智慧的人。 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世间的学问范围之内,我们承认知识分子、科学家们,但在解脱这一方面,大家都是平等的。如果有这样一种平等的心,那么知识分子在学净土法门方面,反而会有大成就,他也能引导更多的人。所以,我们盼望知识分子扬长避短,把短处避掉,发扬长处。 通常看来,在没有文化的人当中,学净土反而容易相应,因为他没有什么可倚靠的,也没有什么可高慢的,没有什么分别,这样就更容易和不可思议的净土境界相应。所以,很多成就往生的人都是那些文化不高,甚至连几加几都算不太清楚的人,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容易成就。从古到今各种《往生传》里记载了很多这样的人,往往成就特别高,因为他们的心很单纯。 刚刚所说“这句名号是不是太简单啊?”这个简单的法你能够相信,就说明你不是简单的人物,就说明你的心很纯。我们中国人说“大道至简”,真正的真理是很简明的,不会那么复杂,真理只有一,所谓“一以贯之”。这句名号如果能够一直贯到底念下去,这种人是不可思议的。 二、如何看待“人间佛教”?【记者】 另外一个问题,近代很多人提到“人间佛教”。近代人间佛教可以追溯到太虚大师,先是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然后当代的一些大德再把它改良,提倡“人间佛教”,特别着重把佛教的实用性与生活化的一面带到社会上来。这也是针对当前社会的需要,所以很多人觉得很容易接受,包括不是佛教徒的人也觉得这种思想挺好的。 那刚才谈到的,比如说老人家考虑到生死大事,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会特别愿意修净土,而且修得特别精进。那么在往生之前,对于当前的社会的需要,净土宗行人,包括不同年纪的人,要怎么去回应呢? 【净宗法师】 这个涉及面很广泛。人间佛教,就是你刚才所说的,先是太虚大师在民国时代提出了人生佛教。因为那个时候佛教很衰微,社会对整个佛教的观感也比较差,佛教好像都是作经忏,为人死后作超度的,就变成了只和死人有关的东西,和人生好像没有关系,所以太虚大师就针对这一点提出人生佛教。后来又有一些大德提出人间佛教。 应该说这种出发点是非常好的,这也是佛教在衰微的状态下,一个奋然振作的行为,同时也是在佛教当前这个危机的状况下,希望走出一条新的路子。从这个立场来讲,我们都很赞叹。 但是我个人对人间佛教有些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也是现在不少大德在考虑的它的争议性的方面。就是说,佛教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化世俗”,第二是“世俗化”。 佛教本身是要教化世俗,让世间的众生达到解脱成佛的目的,这是佛教的本质,如果这个丢掉,就全盘皆输,就不叫佛教了。但是为了化世俗,就必须世俗化,因为如果没有世俗化,人家都不能接受你,不了解你,你跟他都打不成一片,你怎么能化导人家呢?就像有人掉到水里去了,你要拉他上来,那你也要跳到水里去。但是,你跳到水里去不是要跟他一道淹死,而是要有本事把他拉上来。 现在的人间佛教,可能在佛教世俗化这一方面走得比较靠前,但是如果不能完成佛教化世俗,那么它的前景是堪忧的。比如讲佛教的实用性,讲它跟人生的结合,我觉得佛教最大的实用,就是解决人的死亡问题,生死轮回的问题,这是佛教的实用性,这是我们本来的题目。至于其他方面,比如说你要看病,看病找医生,医院治病是它的实用性;说到赚钱,经济学很实用;世间很多事情,科技就很实用。佛教之所以在世间有不共的长处,不在于慈善或者其他方面。这些方面是共通的世间善法,儒家、道家等等都在鼓励这些,这个不是佛教的特质。佛教不可替代的实用性,它的特殊价值的体现,就在于它能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一点,那等于是放弃了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