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84|回复: 0

[祖师开示] 安樂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6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安樂集

釋道綽  撰述
釋悟鎧  講解
李常恆  筆錄


前言

安樂集是唐朝的道綽禪師所編集撰述。道綽禪師是善導大師(613-681)的師父。西元五六二年出生,六四五年入滅,也就是唐太宗(599-649)的時代。十四歲出家,四十八歲時到玄中寺,見到紀念曇鸞大師的碑文,因而轉入極樂淨土宗修行。道綽禪師並沒有見到曇鸞和尚,他們之間錯開了二十年。

道綽禪師在未進入淨土宗之前,專講涅槃經,講了二十四次。而專修淨土法門後,專講觀無量壽經,講了兩百多遍,直到八十三歲入滅。據說他專修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後,每日念佛七萬次。

善導大師的傳承就是從曇鸞大師和道綽禪師這一脈而來。漢地佛教並未把曇鸞大師和道綽禪師列在淨土十三祖裡面。反而在日本成為重要的淨土宗祖師,這都是因緣。

安樂是指極樂。修行人所求最高成就的境界。這最高境界所呈現的就是極樂世界,也就是極樂心境。撰是搜集的意思。安樂集是道綽禪師為了勸眾生專修淨土,也是勸眾生專門依靠淨土三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而廣泛地讀誦許多經典之後,編集而成的。証明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只在淨土三經或淨土五經裡,勸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更在其他的許多經典中,勸眾生求生淨土。因此,道綽禪師在安樂集裡,引用了許多經論,都是釋迦牟尼佛的金口所說,或龍樹等祖師菩薩所說。主要是告訴我們,千經萬論共同導歸的最高究竟法門,是極樂教法。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善根、福報和因緣,去一一讀誦和見聞這麼多部經論,感恩道綽禪師為我們編撰了安樂集,使我們明白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確實在在處處都在勸導所教化的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卷上

         這部安樂集一共分為十二大門。「皆引經論証明,勸信求往。」皆是引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及龍樹等諸大菩薩所造的論來證明。使我們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麼多的經典中,都在勸我們求生極樂世界,並為我麼証明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因此,勸我們相信求往生。「今先就第一大門內」今在十二大門中,先講第一大門。「文義雖眾,略作九門料簡,然後造文。」在這門裡就收集了許多經文,文辭義理廣泛,故再分成九小門,每一小門均造文解說。

            第一、「明教興所由」說明淨土教典興起的原因和理由,為何要為眾生演說。「約時被機,勸歸淨土。」從時節因緣來說,是眾生得度成佛的因緣到了,其根器已經成熟,因此,世尊要演說這個教法,勸歸淨土。

            第二、「據諸部大乘,顯說聽方軌。」根據諸部大乘經典,本師釋迦牟尼佛都有顯著的表明,應當如何講經,其儀軌如何?聽聞經教,應當以什麼心態,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功德。

            第三、「據大乘聖教,明諸眾生發心久近,供佛多少,」根據大乘聖者的教誨,即佛說的經典,乃至菩薩所造的論,來說明諸眾生已發心學佛多久?曾經供養過多少佛?怎麼樣才能聽得到這部安樂集呢?我們到底已經供養了多少佛?「欲使時會聽眾,力勵發心。」這是為了使這一時會聽聞安樂集的大眾,能勇猛發心,這生一定要求生極樂淨土。

            第四、「辨諸經宗旨不同」辨明諸經典的宗旨不同。關於這一點,後面將有詳細解釋,現在暫時不說。
   第五、「明諸經得名各異,」說明諸經的名字各有不同。「如涅槃、般若經等,就法為名,自有就喻,」如涅槃經、般若經都是以法立名。涅槃是不生不滅的心性。般若是開悟的智慧。涅槃是法,般若也是法。有些是用譬喻來做經名。「或有就事,亦有就時就處,此例非一。」有的就事立名,也有就時間、就地方來取名的。這些例子,不只是一個,有很多。「今此觀經就人法為名,佛是人名,觀無量壽是法名也。」現就以佛說觀無量壽經來講,是以人、法為名。佛是人名,觀無量壽是法名。

            第六、「料簡說人差別,諸經起說不過五種。」這個科目是說明,說經的人有何不同。一共有五種人講經。一、「佛自說」。二、「聖弟子說」佛的証悟弟子講經。三、「諸天說」天人講經。四、「神仙說」。五、「變化說」變化人講經。變化人,即經由神通力而變化顯現之人。如佛、菩薩為濟度各類眾生,常隨機變化成各種人形。而這部觀無量壽經是佛自說。這裡可能是道綽禪師,想要引用許多經論來解釋觀無量壽經,也就是收集了許多經文,來增加我們對觀無量壽經的信心,以及對其他淨土經典的信心。但在這整部安樂集裡,並沒有引用觀無量壽經的經文,倒是引用了一些無量壽經的內容。安樂集從頭到尾,都在鞏固眾生對淨土三經的信心,所以不只是以觀無量壽經為中心,還有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

         第七。「略明眞應二身,並辨真應二土。」略說阿彌陀佛的眞身與應化身是怎麼一回事。並辨明眞土或應化土。阿彌陀佛的真實身相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有無量相好,一一相好中有無量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而應身是出現在我們面前,來接引我們,是我們凡夫心量能夠接受的身相。以四土來說,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是真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是應土。這是阿彌陀經要解的說法。而這裡所說真土,應該是指西方四土皆是真土;而應化土是指阿彌陀佛過去在穢土示現成佛,然而眾生只能見到阿彌陀佛的化身,而見不到佛的眞身,所以能見到之土也是應土。就像我們見不到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報身,只能見到應化身,他看起來就像我們一般人一樣高大。他顯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就是他的應化土。他的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一般地球人類是看不到的。

第八、「顯彌陀淨國,位該上下,凡聖通往。」說明阿彌陀佛的淨土,位次包括上根和下根眾生。凡夫和聖人都求生極樂世界來達到最高的成就。

            第九、「明彌陀淨國,三界攝與不攝也。」說明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在三界之內或在三界之外;在六道之內或六道之外。三界就是六道。

第一大門中,」第一大門中的第一小門。「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者。」此門說明,淨土教法興起的原因,及流傳人間的根據,是時機成熟,眾生的根器成熟,故佛勸眾生回歸淨土。

            「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是經教能適合時機因緣、眾生的根基,那就容易修行,容易証悟。這裡的証悟是指証悟到極樂世界。以能往生為成就,以充滿信心和願力為成就。「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若是眾生的根基與教典、教理不契合,相違背,那就難修難入。所以正法念經說:『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當修行者一心求道時,應當觀察你是生在那一個時代,是佛在世時,或是像法時期。方便是指要觀察修行的方法。『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為失,不名利。』若時代及修行方法都搞不清楚,這一生就會失去成就的利益。

            「何者?」怎麼說呢?「如攢溼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時故。」就像攢溼木想要求火,火必不能得,因時機不對。「若折乾薪以覓水,水不可得,無智故。」若是想折乾木讓水流出,水也不可得,因為沒有智慧。這是說明,你是什麼時代的人?當修什麼法?要有抉擇的智慧。

               是故大集月藏經說:『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在佛滅度後的第一個五百年,這個時候的佛弟子智慧高,學智慧得智慧,容易開悟。「第二個五百年,學定得堅固。」這時學慧較困難,學習禪定則很多人得禪定,但開智慧的人就比較少了。「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這時候的人學禪定又比較困難了,但能夠廣學多聞、讀誦經典。在修行上不能得禪定,更不用說開悟了。到了「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這時人們開始廣建寺院、佛塔,願意修福、修懺悔,但不肯修定修慧。不想了生死,也不能了生死,得定開慧都是很遙遠的了。此時業障特別重,要懺悔業障,不懺悔簡直沒辦法修行。看起來好像我們在這五百年之中,其實我們離這五百年已經很遠了。到了「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這時善法停滯,法輪轉不動了,寺院紛諍很多,少有善法了。


我們是五個五百年通通都沒有趕上,若是不能覺悟,就會很悽慘。看看現在的眾生在做什麼?將來應該會到那裡?我們是不是要跟二十一世紀的眾生一起流轉?還是要另找出路?過了這五個五百年,我們有幸遇到了淨土法門,再不覺悟,真是無路可走。你若還貪求人生,執著人身,這個人身可能不保,下輩子不一定能做人。我們要有這種打算,不是極樂世界,就是三惡道。這樣去拼,才會有大成就。做求人天福報的打算很危險。這個時代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人,我相信還是很多,台灣、大陸都有。重點是大家看看他們是怎麼往生的?助念;百分之九十五靠助念。其中有癌症、車禍、甚至嬰兒時期死亡的。這些人若不是命終遇到助念因緣,死亡時臉上可能是黑的,充滿著驚慌恐怖,那會到那裡呢?所以,不要做來世得人天福報的打算。

現在預知時至的人,十個念佛人,找不到一個。預知時至,是真正修淨土成就的現象。在台灣短短幾年內,往生淨土的人還是很多,以念佛的比例來說,達拉斯也有不少人往生,但大部分是靠助念,如果沒有助念,連阿彌陀佛都念不出來,人都送到加護病房了,下意識還想著要活下去。強烈的掙扎著要活下去,不要死,那一定會把阿彌陀佛忘得乾乾淨淨。

            我們這個時代又離第五個五百年很遠了,在西藏佛教,說現在已經是第七個五百年;而漢地佛教則說第六個五百年。假如我們願意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可以把自己推回到第四個五百年。

            大集月藏經又說:『諸佛出世,有四種法度眾生,何等為四?』那四種?第一、『口說十二部經,即是法施度眾生。』佛說的經典分成十二種類別,這就是以法布施來度眾生。第二、『諸佛如來有無量光明相好,一切眾生但能繫心觀察,無不獲益,是即身業度眾生。』以無量光明相好度眾生。讓眾生去繫念、觀察佛的身相,而見到無量光明、相好莊嚴的佛身,這就是佛用身業度眾生。第三、『有無量德用神通道力,種種變化,即是神通力度眾生。』佛可以用種種的神通力度眾生。第四、『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若總若別。其有眾生繫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眾生。』佛的名號有總稱,有別稱,所有的名號都能度眾生,眾生只要繫心稱念佛的名號,沒有不除障的,都能獲得功德利益,生於佛前,這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這是道綽禪師在世之時,唐太宗的時代。此時已經開始要修懺悔法門了。要專修懺悔,不斷地懺悔業障,並且修積福報。這樣還不夠,要加上稱佛名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即是恆懺悔人也。」為什麼念佛就是懺悔、修福?因為一念稱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夠除去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念都能夠如此,何況常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恆常懺悔的人。

            「又若去聖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學,後者是兼。」如果我們離佛很近,第一或第二個五百年,修定修慧能成就,這是正修,而建寺造佛像,修福、懺悔則是輔助。「如去聖已遠,則後者稱名是正,前者是兼。」如果離佛已遠,則懺悔修福、造立塔寺、稱佛名號是正修,而修定修慧是助行,因為這時的人談不上定力,更不用說開悟了。所以要靠懺悔修福和信願來成就;亦即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和祈求來成就。雖然說沒有定、沒有慧,一旦到了極樂世界,就相當於阿彌陀佛的化身,永超六道輪迴,永超二乘。「何意然者?實由眾生去聖遙遠,機解浮淺暗鈍故也。」怎麼說呢? 因為我們去佛已經很遠,根基很淺薄,心很黑暗,根器很鈍,不仗佛力難以成就。

            「是以韋提大士自為,及哀愍末世五濁眾生,輪迴多劫徒受痛燒,故能假遇苦緣,諮開出路,豁然大聖加慈,勸歸極樂。」韋提大士是觀無量壽經裡的韋提希夫人,她自己修這個法門,為了哀愍末世眾生輪迴多劫,白白的忍受五燒五痛,因此與釋迦牟尼佛配合做了示現,表演給末法眾生看,才知道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她假借受苦的因緣,向佛請示一條出路。大覺悟、大光明的釋迦牟尼佛即慈悲加持韋提希夫人,讓她見到十方諸佛。而韋提希夫人卻選擇願生極樂世界,於是世尊就引導韋提希夫人親見西方極樂世界,在見到極樂世界的同時,韋提希夫人就証到無生法忍位。
若欲於斯進趣,勝果難階。」我們若想在這條學慧學定的路上前進,則很難得到証悟,很難達到殊勝的果位。「唯有淨土一門,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尋眾典,勸處彌多。」只有淨土這個法門,有嚮往極樂世界之心就可以成就。如果努力去尋找許多經典,會發現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地方太多了。「遂以採集眞言,助修往益。」所以就採集了佛說的有關經典而編成安樂集,來幫助我們修行,而得到往生極樂世界的利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導後,後去者仿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為盡無邊生死海故。」為何要這麼做呢?這樣才能使淨土修行者、成就者,一直在世間出現,已往生者親自示範給後人看,讓後面的人知道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後人就會模仿前人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樣連續無窮,願求西方的力量就不會停滯下來。這是為了度盡無邊生死海中眾生的緣故。

第一大門的第二小門。「據諸部大乘,明說聽方軌者。」依大乘經典來說明,講經和聽經的儀軌。而聽這部安樂集的人,應當持什麼態度,才能得到功德利益呢?

      「於中有六」其中又分成六個部份。第一、「大集經云,於說法者作醫王想,作拔苦想,所說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對於說法者(講安樂集、淨土法門的人),要把他當做大醫王,當做是佛。要拔除我們在六道中輪迴的生死之苦。對於所說的法要做甘露想,當做是醐醍(醐醍是牛奶提煉到最後最精,味最美的部份)。這部安樂集就是一切教法中的精華。「其聽法者做增長勝解想,作癒病想。若能如是,說者聽者,皆堪紹隆佛法,常生佛前。」聽法的人就要這樣想,聽到這個法,可以增長殊勝的了解,它可以治我的煩惱、痛苦,治療生死輪迴的病。如果能這樣,講經和聽經的人,都能弘揚佛法,繼承佛法,生生世世都能生到佛國去。

第二、「大智度論云,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聞法踴躍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大智度論說,聽經的人用很端正,很恭敬的眼睛去看講經的人,好比一個人渴了在求一杯水喝,很專注的聽講,一心一意想知道語言中所隱藏的甚深意理。聽到法就心生踴躍與悲喜之心,像這樣的人就要為他傳這個法。
第三、「彼論又云,有二種人得福無量無邊,」大智度論又說,有兩種人福報無量無邊。「何等為二?一者樂說法人,二者樂聽法人。」第一種是樂於說法的人。第二種是樂於聽法的人。「是故阿難白佛言」是故阿難尊者請問佛陀:『舍利弗、目連,何以所得智慧神通,於聖弟子中最為殊勝?』所有大阿羅漢的神通、智慧,均不可思議,為什麼舍利弗的智慧第一,而目犍連的神通第一。

            佛就告訴阿難尊者:『此之二人於因中時,為法因緣千里不難,是故今日最為殊勝。』因為這兩個人在因地初發心修行的時候,為了聞法,即使一千里的路也會趕去,因此今天尊者舍利弗成就的智慧,和尊者目犍連所成就的神通,最為殊勝。這是說明因地修行時,那種下樂於聞法的因,所以果地成就如此殊勝。

            第四、無量壽大經(無量壽經的其中一本,不是會集本)說:『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如果這個人沒有善根的話,是不能聽到這部無量壽經的。只有清淨持戒的人,才能夠聽聞到無量壽經正法。

               第五、無量壽大經又說:『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奉事億如來,樂聞如是教。』曾經一再見到佛的人,才能相信極樂世界這件事。已經事奉一億尊佛的人,才能歡喜聽聞淨土教典。

               第六、無量清淨覺經說:『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也。』善男子善女人,聽聞到淨土法門,心中就感動流淚,歡喜踴躍,悲喜交集,身上的汗毛都會豎起來,好像拔出來一樣。應當要知道,這個人過去多生多世生命中,已經在求佛道,所以今生才能契入淨土法門。『若復有人,聞說淨土法門,都不生信者,當知此人始從三惡道來,殃咎未盡,為此無信向耳,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又若是有人,聽說淨土法門都不能生信,要知道這個人剛從三惡道轉世到人間來,業障還很重,因此不可能相信,也不會向著極樂世界走。我(佛)說這種人是沒有辦法得度的。
無量壽大經又說:『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憍慢、邪惡、懈怠而不修善的人,是不會接受阿彌陀佛極樂教法的。或是表面上接受了,但很難產生真正的信心。

               第一大門的第三小門。「據大乘聖教,明眾生發心久近,供佛多少者。」根據大乘經典,道綽禪師要來告訴我門,今天我們能夠聽聞、修持這個教法,必定是發心很久遠了,並供養過無量諸佛。

               像涅槃經所說:『佛告迦葉菩薩,若有眾生,於半恆河沙等諸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聞是大乘經典,不生誹謗。』佛陀告訴迦葉菩薩,假如有眾生、過去在半恆河沙數等佛前,發了菩提心,學佛的心,然後才能於惡世中,聽聞到這部涅槃經,乃至所有的大乘經典,而不生誹謗。淨土經典當然是包括在大乘經典裡面。           

               『若有於一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聞經不起誹謗,深生愛樂。』 這樣的人善根更深厚,能在惡世中聽聞到這部大乘經典,而不生誹謗,不但不生誹謗,還能深深的生出愛樂之心。

               『若有於二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這樣的人能在惡世中,不誹謗這部大乘經典,並能正確的了解經典的意思,還能相信、好樂修習、受持讀誦。

               『若有於三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書寫經卷。雖為人說,未解深義。』若過去世曾在三恆河沙佛前,發了菩提心,然後才能在黑暗時代,不誹謗大乘經典,還能進ㄧ步抄經,功德勝過了讀經。而且還能為人講經,但是卻不能了解經文的深義。
何以故須如此教量者?』為何需要這樣一一引出經典來做比較?『為彰今日座下聞經者,曾已發心供養多佛也,又顯大乘經之威力不可思議。』這是為了彰顯今日座下聽聞到這部安樂集的人,已經是發心供養多佛者,同時也是為了彰顯大乘經典的威力不可思議。威力不可思議是說惡性眾生,聽到大乘經典就害怕恐怖。善根福報不夠的人,一聽到阿彌陀佛就害怕。大乘經典十分威猛,所以一定要善根深厚的眾生,才能聽聞後心生歡喜,產生攝受,而不生恐怖。

         所以涅槃經上說:『若有眾生,聞是經典,億百千劫,不墮惡道,何以故?』聽聞到這部經的人,經過億百千劫,都不會墮入三惡道,為什麼?『是妙經典所流布處,當知其地即是金剛,是中諸人亦如金剛。』因這部經典流傳的地方,就是金剛不壞之地。密宗說金剛地就是淨土。能在金剛之地的人,他好比有金剛不壞之身。在密宗講金剛就是佛,所以說是諸人亦如同諸佛。「故知聞經生信者,皆獲不可思議利益也。」所以聽經而能生信的人,皆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

                 第一大門第四小門、「次辨諸經宗旨不同者。」其次就是要辨明諸經的修行宗旨不同。

               「若依涅槃經,佛性為宗。」涅槃經的目的,是要我們悟到佛性。「若依維摩經,不可思議解脫為宗。」維摩詰經的目的是要我們悟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若依般若經,空慧為宗。」般若經的目的則要我們契入空性,得到智慧。「若依大集經,陀羅尼為宗。」大集經則以陀羅尼為宗趣。「今此觀經,以觀佛三昧為宗,」觀無量壽經是以觀佛三昧,即以見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見得清清楚楚為目的。三昧就是一心,觀佛一心。「若論所觀,不過依正二報,如下依觀所辨。」所觀之境,不外乎極樂世界(依報)和阿彌陀佛(正報)。廣泛地說,正報包括了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和極樂世界諸大菩薩。下面就依如何觀佛來辨別說明。
依照觀佛三昧經所說,佛告訴父王(淨飯王):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第一、『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障,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講經說法,這是法布施,讓眾生得到利益,能除去眾生的無明、內心的黑暗和業障,打開智慧,而生到諸佛之前,迅速成佛。第二、『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佛把光明的身相現給眾生看,眾生見到佛身光明,業障自然消除,智慧打開。乃至於從不斷地、一心地去觀察佛身相好光明,而能成佛。如有眾生去稱頌讚嘆,並觀察佛的莊嚴相,或觀佛的整體身相,或是分別觀佛的三十二相,如白毫相。不論這尊佛在世,或是已經入滅,都能滅除眾生的殺、盜、淫、妄四重罪,及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重罪,永離三惡道。眾生如有好樂之心,從觀佛的光明妙相,即能生到淨土,乃至於成佛。第三、『今勸父王行念佛三昧。』今要勸請父王專念佛號,修念佛三昧。

               淨飯王覺得奇怪,因此問佛:『佛地果德眞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的果報功德是悟入真如佛性,見到究竟的實相,証到第一圓滿的空性。佛為何不讓弟子來修這個法門呢?

               佛告訴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佛的果地成就不可思議,有無量的深妙境界和神通解脫,凡夫是不能夠一下就直接修這種法門而得到解脫的。因此勸請父王要念佛,修念佛三昧。

               於是父王就問佛:『念佛之功其狀云何?』念佛的功德大不大呢?成就高不高呢?


佛告訴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好比有一片伊蘭林,見方四十由旬。(小由旬等於四十華里,中由旬等於五十華里,大由旬等於六十華里。)『有一科牛頭栴檀,雖有根牙,猶未出土。』這棵牛頭栴檀的根芽很小,尚未冒出土面。『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噉其花果,發狂而死。』這片伊蘭林卻只有臭味而無香味,若有人吃了它的花果,就會神經錯亂發狂而死。『後時栴檀根牙漸漸生長,纔欲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希有心。』有了這棵旃檀,它的根芽漸漸長大,纔剛長成樹,香氣就很旺盛,普傳十方,改變了四十由旬的伊蘭園,使它變成純香無臭,化解了整片伊蘭林的毒氣、臭氣。眾生見了一定會覺得太希有了。

         佛又告訴父王說:『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我們在廣闊無邊的六道裡生死輪迴,能生出念佛之心,其道理和之前的比喻是一樣的。只要能繼續念佛,念下去就一定能生到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所有業障都會消除,而轉成大慈悲心,就像那棵旃檀香樹改變了伊蘭林。『所言伊蘭林者,喻眾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重罪。』這裡說的伊蘭林,比喻眾生的無邊重罪,及貪瞋痴三毒和業惑苦三障無量無邊。『言栴檀者,喻眾生念佛之心。』所說的栴檀樹,則比喻眾生念佛之心。『纔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辦也。』纔剛長成樹,是指眾生只要能繼續不斷地念佛,就能成就道業。            

        「問曰:計一切眾生念佛之功,亦應一切可知,」有人問:念佛要是功夫成就,真的念出了功德,感應一切好的果報,這是我們能明白的。「何因一念之力能斷一切諸障,如一香樹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使香美也?」但是為什麼念佛一聲,就能斷一切障礙,像一棵旃檀樹能改四十由旬的伊蘭林,成為香美的樹林呢?

答:「依諸部大乘顯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議也,」依許許多多的大乘經典來顯明,念佛三昧的功德太大了。為什麼?華嚴經說「譬如有人用獅子筋以為琴絃,音聲一奏,一切餘絃均皆斷壞。」譬如有人用獅子筋來做琴絃,這絃一彈其他的絃就會斷掉。這是說明念佛的功德很殊勝,用這個事實來做比喻。「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若人想要成佛而修念佛三昧,一切煩惱、一切諸障都會斷滅,好像獅子筋斷一切絃。

        「亦如有人構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持師子乳一渧投之,直過無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為清水。」再舉一個例子,把牛羊驢馬的乳汁,全部放在一個容器中,再取獅子的乳汁ㄧ滴,滴入容器中,這一滴乳直接穿過了容器中所有的乳汁,使它變成了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所以一個人能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就能通過一切惡魔,一切障礙。
        
         又華嚴經說:「譬如有人持翳身藥處處遊行,一切餘人不見是人。」翳身藥是一種隱形藥,拿著這個藥就變成隱形人,別人就看不到。「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不見是人,隨所詣處無能遮障也。」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切魔鬼,一切惡人就見不到你。你是念佛的頻率,和他們不一樣,雖然在一起,但是見不到。因為你專念阿彌陀佛,那些想要來障礙你、破壞你的,根本就找不到你。詣是到達。無論你到那裡,都不能障礙你。「何故能爾?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為什麼能這樣呢?因為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念佛得到三昧,則其它一切三昧都包括在裡面。三昧有很多種,有的除瞋恨,有的除愚癡,而念佛三昧,總除一切業障。因此,念佛三昧一成就,一切三昧都在裡面,它是三昧中王。佛號就是有這麼大的威力。

  第一大門的第七小門。「略明三身三土義」佛有三身,即法、報、化三身。三土呢!就是說法身住在法性土,報身住在報土,化身住在化土。

        若有人問:既然佛有法、報、化三身,佛土有法、報、化三土。那麼現在的阿彌陀佛是佛身的那一種身顕現?極樂世界又是那一土?

        答曰:現在的阿彌陀佛是報身佛。「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極樂世界就是實報莊嚴土。報佛和化佛都是從法身顕現出來的。報土和化土則從法性土中顕現出來。總之,無論報身或化身都可以看得到,都是從看不到的法身所現。在清淨的極樂世界,佛所現的報身,就是從阿彌陀佛的法身現出來的。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他的法身和阿彌陀佛是一樣的,他為了我們只能現出化身,比普通人高大一些。若現報身,即高大無比莊嚴的身相,那只有清淨的菩薩才能見到。

        問題討論:盧舍那佛是報身佛嗎?盧舍那佛是通指諸佛的報身。釋迦牟尼佛在講華嚴經時現出報身,那時釋迦牟佛也稱為盧舍那佛。而一切諸佛的法身稱為毗盧遮那佛。法身就是佛心,所以見不到。普通人由於業障的關係,只能見到阿彌陀佛的化身。

        「然古舊相傳皆雲,阿彌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為大失也。

有些錯誤的流傳,從古時候到今天都有,說極樂世界是方便接引站,因為有一類眾生心智薄弱,所以阿彌陀佛先把他接到化土去,因此去極樂世界並不是真正成就,就這樣曲解極樂世界,勸人不要往生。也有人說極樂世界是轉運站,先去那裏,等成就再轉到更高的地方,也就是說極樂世界不是究竟圓滿的終點,既然不是實報莊嚴土,去那裏做什麼?這樣的損失實在是太大了。

若爾者,穢土亦化身所居,淨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審如來報身更依何土也?」假如極樂世界是化土,那污染的國土是化佛所住,而清淨國土也是化佛所住,請問報佛應該住到什麼地方?答不出來了?!

報佛當然是住在報土嘛!

        「今依大乘同性經」這是一部大乘經典。「辨定報化淨穢者」依這部經來辨明報身住淨土,化身住穢土。「經雲,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身」在淨土中成佛者都是報身佛,「穢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在穢土中成佛者都是化身佛。其實佛本身都是圓滿證悟的,是法報化三身一體,那有分什麼報身、化身?是因為眾生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就見到報身。往生淨土就能見報身,業障還沒消就只能見到化身。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報身?有。釋迦牟尼佛的報身住在淨土裏。阿彌陀佛有沒有化身?他若來我們這裏,就現化身。等我們被帶到極樂世界,化身就自然轉成報身。大乘同性經又說:「阿彌陀如來、蓮華開敷星王如來、龍主王如來、寶德如來等諸如來」敷是打開。這些佛都是顕現在清淨的佛土,「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報身佛也。」現在淨土得道的佛,都是現報身。

        何者是如來的化身呢?如今日的「踴步健如來、魔恐怖如來,如是等一切如來,穢濁世中如現成佛者,當成佛者。」這一切如來都是在濁惡世間現身成佛的。所現的是眾生能見到的化身佛。釋迦牟尼佛就現化身佛,當然我們若是菩薩,在世界也能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報身。但普遍來說我們都是五濁惡人,只能見化身。「從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如是化事,皆是化身佛也。」世間的賢劫千佛,未下生人間之前,皆住兜率天的內院。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下來示現成佛,將來彌勒佛也是從兜率天下來示現成佛,獅子吼如來也要從兜率天下來。兜率天的壽命四千歲(一晝夜是人間的四百年),圓滿之後就下來人間成佛。所以賢劫千佛來這個世間都是現化身。現在是賢劫,過去是莊嚴劫,而未來是星宿劫,叫做三劫千佛,有三千尊佛。都是從兜率天下來這世間,乃至住持一切正法,再經過像法、末法。不論是正法、像法或末法,都是顕現化身。
何者如來法身?」法身就是佛心。遍一切處,無所不在。「如來真法身者,無色無形,無現無著,不可見」如來的法身沒有顏色、沒有形狀,看不見,也摸不到。「無言說,無住處,無生無滅,是名真法身義也。」它不會說話,沒有特別的住處,而根本就沒有一個身體,沒有出生,也沒有死亡,它是永恆,這是法身,是諸佛的心性,遍虛空、滿法界。所以無論報身或化身,都是從法身投出來的影子,講影子是為了方便,佛的三身一體,不可切開,報身不離法身和化身,化身亦不離法身和報身。因為眾生的層次不一,低的見到化身,高的見報身,層次再高,眾生就成佛了,就見到了法身。

        「問曰:如來報身常住,雲何觀音授記經雲,阿彌陀佛入涅盤後,觀世音菩薩次補佛處也?」總有人這樣問我,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為什麼入滅?我都不知怎麼回答,這裏道綽禪師給了我們回答。在觀音菩薩授記經授記觀音菩薩將來在極樂世界成佛,也就是阿彌陀佛入涅盤後,觀音菩薩補佛位。因此就有人說,可見阿彌陀佛不是無量壽嘛!

        「答曰:此是報身示現隱沒相,非滅度也。」示現隱沒是指某一部份眾生看不到了,有些眾生還是看得到。有些眾生已經看不到阿彌陀佛,只見到觀音菩薩成佛,以為阿彌陀佛消失了。阿彌陀佛並非滅度,而是示現隱沒。所以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報身佛都是無量壽。這部經說:「阿彌陀佛入涅盤後,複有深厚善根眾生,還見如故。」雖然阿彌陀佛已經入涅盤,而觀音菩薩已經成佛,其佛名不同,世界也不稱極樂世界,但仍有一些善根深厚的眾生,還能見到阿彌陀佛。好比我們這個世間依然有人可以見到釋迦牟尼佛。這就是一個證明。

        又寶性論這樣說:「報身有五種相,說法及可見,諸業不休息及休息隱沒,示現不實體。」佛的報身有五種相顕現。第一、能夠說法。

第二、可以看見。善根福德大,修行程度夠的人,能夠見到阿彌陀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像五座須彌山。眼睛黑白分明,像四大海水。第三、佛的身、口、意三業不休息。三業清淨,都在利益眾生。佛其實並沒有入涅盤。講涅盤是因為眾生與佛之間的因緣關係,因此見到佛入涅盤。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入涅盤。第四、在某些因緣顕現中,眾生見到佛消失了,這是諸業休息隱沒的示現。第五、示現非實有的身體,亦即蓮花光明身,色相莊嚴、清淨,能自由變化,來去自如沒有障礙。是從空性中生出來的,並非有實質的體相。這是另一個證明。

問曰:釋迦如來報身報土在何方也?」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在那裏?他的淨土在那裏?

        答曰:涅盤經這樣說:「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無勝」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個世界叫無勝淨土。「彼土所有莊嚴,亦如西方極樂世界,等無有異,我於彼土出現於世。」那個淨土的莊嚴、清淨和西方極樂世界平等平等,沒有差別。我在那個國土出現,所現是報身。「為化眾生,故來此娑婆國土」「非但我出此土,一切如來亦複如是。」為了教化眾生,所以來到這個娑婆國土化現成佛。不僅我出自於本地風光的清淨報土,一切如來也都出自於自身果德(本地風光)的清淨報土。這又是另一證明。

        假設這樣問: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說:「阿彌陀佛有父母,明知非是報佛報土也。」阿彌陀佛既然有父母,那就不是蓮花化生,可見阿彌陀佛不是報佛,而極樂世界也不是真實果報的報土。

        「答曰:子但聞名,不究尋經旨,致此疑,可謂錯之毫毛,失之千里。」你只聽到阿彌陀佛有父母這句話,卻不去探究經文的真正要旨,才會產生這種懷疑。看起來好像是小問題,卻是錯之毫釐,失之千里,這是很嚴重的錯,大大的錯。「然阿彌陀佛亦具三身,極樂出現者,即是報身。今言有父母者,是穢土中示現化身父母也。」要知道阿彌陀佛也有三身,出現在極樂世界的是報身,高大莊嚴不可思議!今說有父母,是指過去阿彌陀佛也曾在污染的國土示現成佛。既然是在污染的國土,當然就有父親和母親嘛!「亦如釋迦如來,淨土中成其報佛,應來此方示有父母,成其化佛,阿彌陀佛亦複如是。」這和釋迦牟尼佛一樣,為了慈悲眾生,投生到這個娑婆世界,所以有父母,而在無勝淨土成佛時現的是報身,阿彌陀佛也是一樣。

        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又說:「爾時阿彌陀佛與聲聞眾俱,國號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這時阿彌陀佛有很多聲聞弟子。聲聞眾是指聽聞佛開示的音聲而證悟到阿羅漢的弟子。阿羅漢廣泛的包括初果須陀還,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國號是清泰,有轉輪聖王在統治這個國家,他護持諸佛,弘揚教法,國家強大,佛法興盛。他的城堡長寬有十千由旬。「阿彌陀佛父是轉輪聖王,王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魔王名無勝,佛子名月明,提婆達多名寂意,給侍弟子名無垢稱。」阿彌陀佛的父親就是轉輪聖王,這時阿彌陀佛當然已經出家且成佛了。轉輪聖王的名字是月上。母親的名字是殊勝妙顏。這時亦有魔王出現,名叫無勝。阿彌陀佛的兒子叫月明。提婆達多當時叫做寂意,阿彌陀佛的弟子是無垢稱。

又上來所引竝是化身之相」(註:竝與並音義皆同)這講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若是淨土,豈有輪王及城、女人等也。」所以阿彌陀佛當時顕然是在穢土成佛。「此即文義昞然,何待分別?」昞是發光的樣子。昞然是很明白。文義很明白,何必再細說分別?「皆不善尋究,致使迷名生執也。」聽到阿彌陀佛有父母,就說極樂世界是化土的人,都是斷章取義,沒有去探究這部經是怎麼說的。只聽說佛有父母就生出執著,說極樂世界是化土,不是究竟淨土,勸人不要去。這當然是錯之毫釐,失之千里,自誤而誤人。

        「問曰:若報身有隱沒休息相者,亦可淨土有成壞事?」若報身佛有隱沒及休息的現象,那麼淨土是不是也有成住壞空?其實我們不必擔心阿彌陀佛什麼時候要入涅盤,阿彌陀佛的壽命實在太長了,我們那裏可以去想像?那時我們早就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了。這裏又去想阿彌陀佛入涅檕了,可能極樂世界有一天也會壞掉吧!那我們要何去何從呢?

        「答曰:如斯難者,自古將今,義亦難通」用這種顚倒說法,來非難淨土法門,自古到今都有,義理難通,這道理真不知道怎麼講,很難講!「雖然,今敢引經為證,義亦可知。」 雖然如此,今天敢引用佛經來證明,所以義理就可以明白。「譬如佛身常住,眾生見有涅盤」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不是無量壽?大家都不敢回答。世尊在法華經上說,他就是無量壽,一切諸佛都是無量壽,叫做佛身常住。阿彌陀佛當然已經究竟顕現無量壽命。然而眾生見到佛有入涅盤,這是眾生自己的因緣。「淨土亦爾,體非成壞,隨眾生所見,有成有壞」淨土也是如此,它的體性沒有什麼成或壞,因為佛一成就,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成就之後,就不再講什麼時候成就?什麼時候壞掉?淨土本來沒有成壞,但隨眾生的緣,眾生見到淨土成就了,又見到淨土轉變而消失了。如華嚴經雲:「由如見導師,種種無量色,隨眾生心行,見佛剎亦然。」因為如此,眾生見到諸佛,有種種身相的顕現。有的人見佛高大,遍滿虛空,有的人見佛,就像一般人高大。有的人見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有人見佛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轉輪聖王。所以見到佛種種不同的身相,那是眾生自已修行高低的問題。隨眾生心行的境界,也就是眾生的業不同,見到國土成就了、國土消失了。其實諸佛的淨土永遠不會消失。

所以淨土論說:「一質不成故,淨穢有虧盈。異質不成故,搜原則冥一。無質不成故,緣起則萬形。」所以淨土論說:同一尊佛的剎土,有人看到淨土,有人看到穢土,好像是不同的質地。可是既然是同一尊佛的國土,所以必然是同一個質地。同一尊佛的國土,不同根性的無量眾生,可能看到不同狀態的一萬種國土。「故知若據法性淨土,則不論清濁。若據報化大悲,則非無淨穢也。」因此可以知道,若根據法性淨土來說,那是沒有清淨和污染的。可是清淨的眾生,卻見到清淨的報土。而污染的眾生,卻見到汙穢的化土。

        「又泛明佛土,對機感不同,有其三種差別:一者、從真垂報,名為報土,猶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日,報化如光。」廣泛說明佛的淨土,可分為三部分:(一)法性土、(二)報土、(三)化土。其實三土是同一土。從空無一物法性土(真土)中,顕現萬相莊嚴的報土,同時又顕現汙穢染著的化土。譬如一個太陽普照天下。有些眾生見到亮麗璀璨的陽光。有些卻只能見到灰濛濛的陽光。

        「二者、無而忽有,名之為化,即如四分律雲」本來沒有,忽然現出來,叫做化。如四分律上所說,「錠光如來化提婆城與拔提城,相近共為親婚往來,後時忽然化火燒卻,令諸眾生覩此無常,莫不生厭,歸向佛道也。」錠光如來化現了提婆城和拔提城,兩個城很相近,人民互相通婚,結為親人,看來很幸福,後來錠光如來又化了大火把兩城都燒毀,讓眾生親眼看到這種無常,見到了人間的福報如夢幻泡影,轉眼成空,因而生出厭離心,歸向佛道。

        所以經上說:「或現劫火燒,天地皆洞然」劫盡之時會有大火燃燒。洞然就是一片火海,天地都被燒光了。「眾生有常想,照令知無常。或為濟貧乏,現立無盡藏,隨緣廣開導,令發菩提心。」眾生總是把人間當做是恒常的、幸福的、生生世世是夫妻,生生世世是一家人,地球永遠是地球,想要把它保住。而人呢!今天、明天好像就是這個樣子,而不知分分秒秒都在老去。所以一定要讓眾生知道世間是無常的、幸福是虛幻的。對於一些貧窮的眾生,菩薩就現出無盡的寶藏來救濟他們,先滿足他們生活的需要。然後生出了感恩之心,就想我也要做菩薩,所以就發出菩提心,我要成佛。

三者、隱穢顕淨,如維摩經,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剎土莫不嚴淨。」隱穢顕淨,就像維摩經上,佛顕神通用腳趾按地,使五濁惡世,變成清淨的國土。

        「今此無量壽國,即是從真垂報國也。」現在的極樂世界,就是從真垂報土。「真」就是常寂光土,這是從性上來說。「報」就是實報莊嚴土,這是從相上來說。「何以得知?」怎麼知道極樂世界就是報土?

依觀音授記經雲,未來觀音成佛,替阿彌陀佛處,故知是報也。」依觀音菩薩授記經上說,未來觀音菩薩成佛,會接替阿彌陀佛的位置,可見極樂世界一直存在,只是淨土與佛的名字會變,因此知道極樂世界就是報土。

        第一大門的第八小門。「明彌陀淨國,位該上下,凡聖通往者。」說明阿彌陀佛的淨土,以品位來說,上下根皆可去。凡夫和聖人都一致求生極樂世界。

    「今此無量壽國是其報淨土,由佛願故,乃該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竝得往生。」現在極樂世界就是報土,不要說是化土。由於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論上根、下根的眾生,全部都接引,即使凡夫的善,只修一點福,只要向阿彌陀佛求,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由該上故,天親、龍樹及上地菩薩亦皆生也。」包括上位的菩薩,天親菩薩、龍樹菩薩及上地菩薩都往生極樂世界,來圓滿成佛。上地是指初地或登地以上的菩薩。

        在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上,彌勒菩薩問佛:「未知此界,有幾許不退菩薩得生彼國?」在這世界有多少不退菩薩能生到極樂國土?佛說:「此娑婆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皆當往生。」我們這個世界光是不退轉的菩薩有六十七億會往生極樂世界,這數字大得難以想像,現今地球總人類約八十億。「若欲廣引,余方皆爾。」若是廣引,他方世界一樣有無量的菩薩往生。


問題討論:我們這個世界還有不退菩薩嗎?當然有啊!你是認為在這娑婆世界都是五濁惡人,所以沒有?無量壽經上說到小菩薩,我們就是小菩薩,你是嗎?五濁惡人搖身一變,成為極樂世界的小菩薩,小菩薩就是小阿彌陀佛,不可思議!

        「問曰:彌陀淨國既雲位該上下,無問凡聖,皆通往者。」阿彌陀佛的佛國既說上下根器的眾生都能入品位,不論凡夫、聖人通通都可以往生。「未知唯修無相得生,為當凡夫有相,亦得生也?」極樂世界一定要離相、不著相的人才能往生吧!凡夫著相難道也能往生嗎?

        「答曰:凡夫智淺,多依相求,決得往生。」凡夫智慧淺,要讓他先求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相,因為他還沒開悟嘛!開悟才離相。因此依相而求,一定能往生。我們仔細去觀察,現在的人,大部份要靠助念才能往生。許多都是平時不修的造惡眾生,他們能去,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不懷疑自己會不會去,只有放得下放不下的問題,放得下就去了。阿彌陀佛不會捨棄任何眾生。仍然有懷疑的人就要多念佛、多懺悔,、多累積功德。「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覩報化佛也。」凡夫因為著相,沒有開悟,所以力量較小,只能生到凡聖同居土,看到的是化佛。在極樂世界見到化佛,也等於見到報佛,化報本是一體的。在觀佛三昧經菩薩本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秉白世尊說:「當知我念過去無量劫數為凡夫時,彼世有佛,名寶威德上王如來,彼佛出時,與今無異。」無量劫前我仍是凡夫時,世間出現了一尊佛,名寶威德上如來。這佛出世時跟釋迦牟尼是一樣的。「彼佛亦長丈六,身紫金色,說三乘法,如釋迦文。」身長丈六,相當於今日的六尺。或者說古人福報大,甚至是七尺、八尺乃至十尺,紫金色身,也說三乘法。這是化身莊嚴,所以說三乘法。在極樂世界是報身,唯說一乘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3: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