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43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大正藏第 29 册 No. 1558 阿毗达磨俱舍论》
大正藏第 29 册 No. 1558 阿毗达磨俱舍论
No. 1558 [No. 1559; cf. Nos. 1560, 1561]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界品第一
诸一切种诸冥灭 拔众生出生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 对法藏论我当说
论曰。今欲造论。为显自师其体尊高超诸圣众。故先赞德方申敬礼。诸言所表谓佛世尊。此能破闇故称冥灭。言一切种诸冥灭者。谓灭诸境一切品冥。以诸无知能覆实义及障真见。故说为冥。唯佛世尊得永对治于一切境一切种冥。证不生法故称为灭。声闻独觉虽灭诸冥。以染无知毕竟未断故非一切种。所以者何。由于佛法极远时处及诸义类无边差别。不染无知犹未断故。已赞世尊自利德满。次当赞佛利他德圆。拔众生出生死泥者。由彼生死是诸众生沉溺处故难可出故。所以譬泥。众生于中沦没无救。世尊哀愍随授所应正法教手拔济令出。已赞佛德。次申敬礼。敬礼如是如理师者。稽首接足故称敬礼。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云如是。如实无倒教授诫勖。名如理师。如理师言显利他德。能方便说如理正教。从生死泥拔众生出。不由威力与愿神通。礼如理师欲何所作。对法藏论我当说者。教诫学徒故称为论。其论者何。谓对法藏。何谓对法。颂曰。
净慧随行名对法 及能得此诸慧论
论曰。慧谓择法。净谓无漏。净慧眷属名曰随行。如是总说无漏五蕴名为对法。此则胜义阿毗达磨。若说世俗阿毗达磨即能得此。诸慧及论。慧谓得此有漏修慧思闻生得慧及随行。论谓传生无漏慧教。此诸慧论。是彼资粮故亦得名阿毗达磨。释此名者能持自相。故名为法。若胜义法唯是涅槃。若法相法通四圣谛。此能对向或能对观。故称对法。已释对法。何故此论名对法藏。颂曰。
摄彼胜义依彼故 此立对法俱舍名
论曰。由彼对法论中胜义入此摄故。此得藏名。或此依彼。从彼引生。是彼所藏。故亦名藏。是故此论名对法藏。何因说彼阿毗达磨。谁复先说阿毗达磨。而今造论恭敬解释。颂曰。
若离择法定无余 能灭诸惑胜方便
由惑世间漂有海 因此传佛说对法
论曰。若离择法无胜方便能灭诸惑。诸惑能令世间漂转生死大海。因此传佛说彼对法。欲令世间得择法故。离说对法。弟子不能于诸法相如理简择。然佛世尊处处散说阿毗达磨。大德迦多衍尼子等诸大声闻结集安置。犹如大德法救所集无常品等邬拖南颂。毗婆沙师传说如此。何法名为彼所简择。因此传佛说对法耶。颂曰。
有漏无漏法 除道余有为
于彼漏随增 故说名有漏
无漏谓道谛 及三种无为
谓虚空二灭 此中空无碍
择灭谓离系 随系事各别
毕竟碍当生 别得非择灭
论曰。说一切法略有二种。谓有漏无漏。有漏法云何。谓除道谛余有为法。所以者何。诸漏于中等随增故。缘灭道谛诸漏虽生。而不随增故非有漏。不随增义随眠品中自当显说。已辩有漏。无漏云何。谓道圣谛及三无为。何等为三。虚空二灭。二灭者何。择非择灭。此虚空等三种无为及道圣谛。名无漏法。所以者何。诸漏于中不随增故。于略所说三无为中。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择灭即以离系为性。诸有漏法远离系缚证得解脱。名为择灭。择谓简择即慧差别。各别简择四圣谛故。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如牛所驾车名曰牛车。略去中言故作是说。一切有漏法同一择灭耶。不尔。云何随系事别。谓随系事量。离系事亦尔。若不尔者于证见苦所断烦恼灭时。应证一切所断诸烦恼灭。若如是者。修余对治则为无用。依何义说灭无同类。依灭自无同类因义亦不与他。故作是说。非无同类。已说择灭。永碍当生得非择灭。谓能永碍未来法生。得灭异前名非择灭。得不因择但由阙缘。如眼与意专一色时余色声香味触等谢。缘彼境界五识身等。住未来世毕竟不生。由彼不能缘过去境。缘不具故得非择灭。于法得灭应作四句。或于诸法唯得择灭。谓诸有漏过现生法。或于诸法唯非择灭。谓不生法无漏有为。或于诸法俱得二灭。谓彼不生诸有漏法。或于诸法不得二灭。谓诸无漏过现生法。如是已说三种无为。前说除道余有为法。是名有漏。何谓有为。颂曰。
又诸有为法 谓色等五蕴
亦世路言依 有离有事等
论曰。色等五蕴谓初色蕴乃至识蕴。如是五法具摄有为。众缘聚集共所作故。无有少法一缘所生。是彼类故。未来无妨。如乳如薪。此有为法亦名世路。已行正行当行性故。或为无常所吞食故。或名言依。言谓语言。此所依者即名俱义。如是言依具摄一切有为诸法。若不尔者应违品类足论所说。彼说言依十八界摄。或名有离。离谓永离。即是涅槃。一切有为有彼离故。或名有事。以有因故。事是因义。毗婆沙师传说如此。如是等类是有为法差别众名。于此所说有为法中。颂曰。
有漏名取蕴 亦说为有诤
及苦集世间 见处三有等
论曰。此何所立。谓立取蕴亦名为蕴。或有唯蕴而非取蕴。谓无漏行。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取故名取蕴。如花果树。此有漏法亦名有诤。烦恼名诤。触动善品故。损害自他故。诤随增故。名为有诤。犹如有漏。亦名为苦。违圣心故。亦名为集。能招苦故。亦名世间。可毁坏故。有对治故。亦名见处。见住其中随增眠故。亦名三有。有因有依三有摄故。如是等类是有漏法随义别名。如上所言。色等五蕴名有为法。色蕴者何。颂曰。
色者唯五根 五境及无表
论曰。言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言五境者。即是眼等五根境界。所谓色声香味所触。及无表者。谓无表色。唯依此量立色蕴名。此中先应说五根相。颂曰。
彼识依净色 名眼等五根
论曰。彼谓前说色等五境。识即色声香味触识。彼识所依五种净色。如其次第应知。即是眼等五根。如世尊说。苾刍当知。眼谓内处四大所造净色为性。如是广说。或复彼者。谓前所说眼等五根。识即眼耳鼻舌身识。彼识所依五种净色名眼等根。是眼等识所依止义。如是便顺品类足论。如彼论说。云何眼根。眼识所依净色为性。如是广说。已说五根。次说五境。颂曰。
色二或二十 声唯有八种
味六香四种 触十一为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