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76|回复: 0

[善导大师] 谈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6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一、序言

原来这节课的题目,我写的是“怎样读书”。后来想想,自己哪有资格讲这样的题目,自己也没读过多少书,也自觉不算是会读书的人;所以改成了现在这个题目,只谈谈自己读书的一些体会就好了,和大家交流分享。师父的微博和短文也有很多谈到读书的,大家都可作为参考。今天重点讲讲其他方面的问题。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一个人就算很会做饭,如果无米无菜,无油无盐,或者做饭的材料不足,依旧是做不出饭来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写作需要材料,也就是常说的肚子里要有墨水。而这些材料的吸收,除了靠人师外,大部分是靠自己读书。不仅是写作,讲法也一样,甚至平时说话做事,展现出来的气质风格,其实都与我们肚子里墨水有关。所以,读书是很重要的。

读书可以改变人气质,可以让人由物质性升华到精神性。古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内心有诗书,展现出来的气质就不一样,会脱俗。有句话说:“三日不读书,不敢照镜子。”这句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好书中有营养,可滋养我们脆弱无力、病态的心,让心变得强大、美丽。《黄帝内经》中说:“面为心之华。”这是说,中医在看病时,心的病在脸上就能看出来。

其实不止是身体、生理上的,我们的精神上更是如此。心如根茎枝,面是花,根茎的营养状态决定了花的荣衰。人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心变了,面就变了。为什么不敢照镜子呢?因为不读书,内在的心灵是枯萎的,面相当然不好看。当然,前提是读好书。

古往今来,我发现历史上大凡成大事的人,都有好读书的习惯:

毛泽东说:“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孙中山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拿破仑说:“读书就是力量。”

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星云大师说:“一个学校的生命就在图书馆,一个人的生命就在阅读。”

我有一次看见索达吉堪布的书房照片,吓了一跳——很大一间屋子,四壁从地面到天花板全是书。堪布对汉地文化的了解和运用非常深广和灵活,他写的书数量之多和质量之高都是有目共睹的。这应该与其好读书有很密切的关系,他也常说自己非常喜欢读书。

净宗师父也很爱读书。师父曾说:“年轻的时候,应该使劲学东西,像饿坏了的孩子,到处找食物吃。”师父除了讲法、接待外,我看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读书——本门的,本门之外的,读各种各样的书。记得有一次去北京,师父带了很厚的一本《宗教简史》。原来,这本书师父正好看到一半,不忍心丢下,就带在路上看,在回来的路上终于把很厚的一本看完了。还有一次,在南宁书店,师父站在书柜前看一本书,一看就是很久。师父看书,能把各类的书都能吸收为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

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师父读书多,所以文章、口才一流,总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且师父对制作书也很讲究,一本书的排版、字号大小、封面设计等等不亚于专业水准。早期弘法时,很多书都是师父亲自经手设计的,这些在弘法方面都很有助益的。

我也曾经对人说过一句话:“此生不能做伟大的人,也一定要和伟大的人在一起;如果不能和伟大的人在一起,也一定要读伟大的人的书。”

我也爱读书,不过有点病态,常感觉像一种病一样,爱闻书纸油墨的清香,喜欢手指与纸相触的感觉,爱听翻书时的声音。在街上行走时,看到书店招牌,人就像被吸铁石吸进去般,难以离开;看到陈列的书,就像饥饿的人看见食品一样,两眼放光。从小手上只要有零花钱,都用去买书了。从小到大省钱买书的故事太多了,初中为买一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个月只吃馒头加豆腐乳。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去图书馆当管理员。师父说我是“书虫”,大概也差不多。

以我的经验感受来说,我觉得一个人爱读书,是因为物质的世界远远不能满足他精神上的追求,而书恰好可以满足他这样的追求。高尔基说:“读了一本书就像生活打开了一扇窗。”

借助书,眼睛可以延展,了解肉眼看不到的世界;耳朵可延展,听到耳朵听不到的声音;甚至可以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与古人的心交流;也可以云游四海,与不同的人交流,充分享受物质世界没有的自由;乃至学佛求道,更离不开读书,佛法中的“闻思修”,闻是第一步,而闻主要来自于文字,然后才是正思维、正修行。虽然说文字本身不是道,不是真理,但道与文字渊源却很深,所谓“文以载道”——大道通常以文字作为载体。经典、祖典的传承不都是靠书吗?书如指月之手,虽然指月的手不是月亮,但你能就此抹煞指月之手的价值吗?

读书也像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我们的肉体需要新陈代谢,要呼要吸,要吃要排;精神也如此。一个人思想如果没有新陈代谢,就会如一沟死水,死水会腐臭,流水才不腐。跟别人讲佛法时,如果听到对方说爱读书,爱学习,我就会很欢喜,因为这样的人心是开放的、包容的,即便当下还不能接受佛法或者净土法门,至少他愿意去了解,这样人就有希望。

二、书的来源

去书店、图书馆,林林总总的书很多,这些书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句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一本书不能把他内心所有的话表达出来,他说的话也无法把心中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逆之可推知,不尽之意说之而成言,不尽之言笔之则成书,所以书最终因意而出,也即人的思想。就是把人的思想变成语言,然后变成文字,甚至是文章,最后变成了书。

书是人写的,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心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以书可以见人。我曾认识一位有特异功能的人,他看一本书,就能看到作者的影像,就是作者的像在他眼前浮现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11: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