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74|回复: 0

[善导大师]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六.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9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讲义)

此事此理,劝当知也。

“弥陀成佛,故愿力不虚”的道理,与“众生称念,必定往生”的事相,已经是真实的呈现,永远的存在。它非常的重要,关系到诸佛出世的本怀以及众生轮回的解脱,乃至众生究竟成佛,都在这事与理当中,因此劝导我们应该知道。

接下来:

(讲义)

当知者,劝应知、应信、应行之意。

“当知”,“知”就是知道、了解。这里不只是劝我们要了解,进一步要信受,更进一步要身心投入地去实践,把这当成我们的生命。

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先生有一句话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王阳明的学说就是知和行,知行一体,知行合一,即知即行;也就是说,知道是行的开始,行是知道的成就。所以,圣贤的功夫,知和行是一个,不可以看作两个,在知的当下就应该实践。

大概十七八年前,有位同修好意邀我去参观某个直销的见证发表会。发表会的目的,一方面是推销其产品;一方面怂恿来参加的人加入他们的团体,成为他们的会员,声称加入会员,必能在短期之内轻松、容易地除贫致富。他们演讲完之后,台上的人也好,台下的人也好,都大声呼喊:“立即行动!立即行动!立即行动!”在这种群众性的踊跃鼓动的氛围之下,不少人被感染而纷纷加入,成为其直销系统的会员。这岂不是即知即行?那时候对他们这种立即行动的运作方式就很赞叹,感觉很震撼。如果大家学佛有这种立即行动、不再犹豫的踊跃的心,则十个十个往生成佛,百个百个往生成佛。有些人往往会“我回家再想想看,考虑考虑……”。其实真正能够立即行动的就是净土法门,要当知、当信、当行,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论语•雍也第六》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意思就是说,知道、了解,总不如进一步又去喜好;进一步喜好,还不如全身心投入,陶醉、悠游在其中。一件事情,一个兴趣,如果能够喜好,甚至身心投入,陶醉在其中,乐在其中,到了忘我地步的话,那就很容易成就。

可是,这也有困难和容易的差别。譬如观想的法门,善导大师说,以观想的法门要能成就的话,必须全身心都投入,而且如醉如痴,忘掉自己。这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可是,念佛我们就比较容易做到。

法然上人也有相同的说法,他说:“闻而不信如不闻,信而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这一句,法然上人主要是向信众说明《观无量寿经》“流通文”的重要性。

《观无量寿经》“流通文”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法然上人说:听闻到《观无量寿经》这一段这么重要的流通文,如果你不相信,等同你没有听闻到;你即使相信了,但是不称名,则等同没有相信一样;那应该怎样样呢?──“唯应常称弥陀名”。

这段话是法然上人在“自信教人信”的开示中常对信众引用的法语。我们现在听到了“唯应常称弥陀名”,知道了就要进一步信受;接下来要进一步身心、性命投进去──常称弥陀名,以弥陀光寿无量的名号作为我们的生命、生活。印光大师也说:“以念佛为自己本命元辰。”所以我也常常勉励大家:“一天的生活要从念佛开始,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把念佛当成我们的生命。”

(讲义)

有三当知:一彼佛成佛,二本愿不虚,三称念必生。当知彼佛成佛,当知彼佛本愿不虚,当知众生称念必生。

(讲义)

此三而一,一而三。

这三个“当知”其实是一个,展开来说就是三个。

“一”是什么呢?就是“称念必生”。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所以他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成就了;愿不是空愿,每一愿、每一愿都有它的内涵,都有它的功能力用,尤其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十方众生只要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

(讲义)

为已成不变之事实,具法尔自然之功用,劝应信知也。

阿弥陀佛既然已经成佛,众生也应该成佛,因为阿弥陀佛是为了能够使我们十方众生──不管圣凡、善恶,都能成佛而成佛的。可是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成佛,还在这里沉沦呢?问题在哪里?在不知、不信、不行。

所以,善导大师要我们“当知”,这两个字实是意义深远!这里的“知”,包含信与行、即知即行在里面。

“已成不变之事实”,好像米煮成了饭,木烧成了炭。饭要再恢复成为米,炭要再复原成为原木,可能吗?不可能,因为已成为事实,所以必具备法尔自然的功用。法尔自然就自自然然,不假造作,不假功用,不假勉强,所以有自然的功能——自然让念佛的众生往生,自然让往生的众生快速成佛。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成佛的时候,这个地球的所有人类都应该离开轮回,离苦得乐,往生极乐;乃至现在的七十亿人口,乃至十方世界的众生,甚至蜎飞蠕动之类,都应该往生成佛。但现在我们还在这里,可见这个法门的传播还有众生的当信、当知、当行的重要性。于此,有心之人应该会感慨万千!不只万千,而是感慨无量!

(讲义)

本者因义

“本”就是因地的因之意。

(讲义)

久远之昔、因位之时所誓,谓之本誓;

也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萨的时代,在世自在王佛前所发的誓,叫作本誓。

(讲义)

重愿者,深重之本愿。

“重愿”是深重的本愿的意思。

这个“重”字有两种读音:一种是重(chóng),一种是重(zhòng)。如果读chóng的话,就是重复、再度;如果读zhòng的话,又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深重,一个是重要。

在这里应该读chóng,还是读zhòng呢?有人读chóng,把“本誓”与“重愿”分开解释:“本誓”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有发誓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重(chóng)愿”,是指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之后,又再特别地发下了“三誓偈”──“我发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可说是将四十八大愿的精要提出来,再一次建立他的愿。这一种解释也很好,但比较不契合这里的意思。

怎么说呢?善导大师的这四十八个字,前面六句是解释第十八愿,后面六句是解释第十八愿的成就。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一种誓愿——众生不往生,我就不成佛,我的成佛必须建立在众生的往生之上。这个就是誓,而且这一种誓非常的深重。

如果阿弥陀佛的愿只是以三大阿僧祇劫积功累德就成佛的话,这样就只有愿,没有誓,当然谈不上深重不深重。可是阿弥陀佛的愿中有誓,我们众生的往生他必须负责;如果有一个众生不能往生,那他还不能成佛,还必须要再等,还必须要再修,所以叫“本誓重(zhòng)愿”。善导大师在这里所讲的本誓就是重愿,重愿就是本誓。所以在这里等于是说“当知本愿所誓之深重”。

(讲义)

(2013年9月15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8 09: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