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22|回复: 0

[善导大师]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8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蒋院长,各位法师、老师:

**学僧工作,我本人也缺乏经验,也是新手,也是学生;不过,我出家年数可能稍微长一点,有些感触,结合弘愿寺的经验,就此机会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难免挂一漏万,仅供大家参考。


**学僧工作的特点和难度

**第一点:要认识到学僧工作的特点和难度。

**世间的学院,学生是来读一个学位,为了未来找一个好的工作,或者是做学问;世间的名利,是他求学的动力。这在我们佛学院都不存在,而且也不鼓励。如果是为了学位、工作、学问、名利的话,我们这个学校就办失败了。所以,可以说在世间一切可用的手段、调控的措施,在我们这个佛学院就失灵了。

**这对我们的要求就更高了。佛学院的学生工作,主要是信仰,所以,培养一些希圣希贤的人才,这是我们的一个着力点。同时,我们的老师,包括我个人,我们还是凡夫;凡夫去培养希圣希贤的学生,这个难度就很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契入点,不然的话,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就难以往前推展。


**学僧培养的方向和标准

**第二点,关于学僧培养的方向和标准。

**佛学院的学生,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就好像工厂企业要有产品一样。那么,这个“产品” 合不合格,要通过以下三方面的检验:

**第一,自我检验。

**什么叫自我检验呢?就是检验自我人生是否幸福圆满,能不能达到人生的解脱目标,能不能过阎罗王这一关。世间培养的教授、博士不需要经过这个检验;如果佛法的培养人才也不经过这个检验,我们和世间就没有区别了。所以第一点是要经过自我的检验。

**第二,要经得起信众的检验。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僧、法师、人才是否受信众欢迎?因为佛法一定要契理契机,如果信众都不欢迎,那个人的成就再高,也不能算是一个普及大众性的人才。

**第三,要能接受社会时代的检验。

**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不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不是时代所需要的?

**总结一下这三方面:我们培养的目标人才,应该是时代所需要、信众所欢迎、个人能圆满的人天师范。当然,这个目标是很高的,不仅培养学僧是这样,我们自我的要求和培养也要这样。

**有一句话:在佛门中,我们是要培养“行者”,而不是“学者”。所谓行者就是修行人,学者就是学问家。当然,修行人和学问家未必是矛盾的,有很多祖师大德既是一个高深的修行人、行者,同时也是一个博学的学问家。如果两者有冲突的话,宁愿选择行者,而不做学者。行者有什么特点呢?行者能够展现修行者的风貌,会显示谦卑、柔和、佛法的信仰和慈悲等等,如同稻谷,越成熟的时候越低垂;学者是做学问的,如同垒石头,越垒越高。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为道日损,为学日增”——如果做学问的话,越累积越高;求道的话,就损之又损,就是要损减我们的私欲、不良习性,一直到空无,证入空性,进入完全、彻底的慈悲。

**这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标准。这也是共勉,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这样的。


**如何培养学僧

**下面想说几点关于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学僧的,有这么几条:

**一、真诚对待学僧

**诚是非常重要的:诚不仅能感人,而且能够感天动地。古人说“不诚无物”,就是说,如果缺少诚的话,一切事都不能成就;反过来讲,有诚则有物。“诚则灵”“诚则明”,如果诚,心地诚到极点,就能明心见性。所以我们对待学生一定要诚恳。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他们是弱势的,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在上辈,他们在下辈,所以一定要以诚心来对待他们。

**弘一大师在出家之前有一个公案:有一次学校里失窃,失窃之后,教务长就感到很自责,想找出那个偷东西的。弘一大师就给他出了个点子:“你要真想找到这个窃贼,有个办法,你马上就写个通告,说:‘我个人没有德行,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希望窃贼来自首;如果他不自首的话,我愿意以身殉命,明天就跳楼。’这个你敢不敢写?你写了之后,如果明天没人来自首,你就要跳下去,才能显示你是真诚的。如果你不准备跳下去摔死,就是不诚,那肯定不灵,因为诚才能感人。”教务长一听,说:“我不敢写——万一他不来,我就要跳楼,这怎么办?”弘一大师说:“你不敢写就不灵光了。”弘一大师后来成为律宗的一代高僧是有道理的,他有他内在的素质。我们对待学生也一定要有这样的真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6 14: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