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3|回复: 0

[学佛文档] 禅宗里的无念是怎样一种境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4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的主要宗旨。《六祖坛经》是目前唯一非佛说而称为经的汉文经典,也是世界佛经史上第一部非佛说的异国经典。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禅宗中的这个无念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界,真的是一念不起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个禅者独自在花园中静坐,突然闻到一阵芳香随着晚风徐徐飘来,他兴奋不已,同时也陷入了沉思。平时有风吹送花香时,心绪不静,不一定能闻到。心静的时候花不一定开放,花开放也不一定有风吹,此时此刻在黄昏下闻到这么美妙的花香是多少因缘际会的巧合啊。
正当他沉浸在自己的愉悦兴奋之中的时候,师父突然走过来跟他说了一段话:“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有禅定的心,没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受时节限制。一个内心拥有戒、定、慧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无念的芬芳呀!”
禅宗的诸多境界都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但是又不得不通过文字指导后学,正所谓在心为禅,出口为教,禅教结合才能使人有所受用。
禅宗的这个无念是于念而不念,见一切法,不执着一切法;遍一切处而不执着一切处。怎么理解呢?就是眼睛看到的一切色,耳朵听闻的一切声,鼻子闻到的一切香,舌头尝到的一切味,身体感受的一切触,意识思维的一切法,都不染于心。色、声、香、味、触、法是六个贼,之所以称其为贼,是因为它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介,劫掠一切诸善法财。
无念就是常净自性,看着六贼从六门走出,在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哪怕自性起了念,虽然眼能见色,耳能闻声,身有觉知,但是于心不染,于境不粘,这也是万般自在的,所以这就是无念。《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与第一义而不动。
慧能大师的这个无念,不是让人们离群索居,闭目塞听,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念,而是照样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照常从事各种活动,只是要求对任何事物、任何对象都不产生贪取或弃舍的念头,不执著好恶、美丑的观念。很多对修行一知半解的人打坐的时候就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努力使得自己空掉一切,其实这是坐枯禅,根本不是真正的打坐。
《坛经》云:“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这个“坐”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坐,而是指的念不起或者说无念。无念的“无”是取消对事物所持有的有无、善恶等两边对立性的观念;“念”是使得心与真如相应。这才是禅宗主张的打坐、坐禅。
“无念”不仅是用来指导修行打坐的原则和方法,而且还是通万法、见诸佛境界和至佛地的途径。《坛经》云:“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位地。”
春天,万物复苏,小溪娟娟始流;夏天,草木缤纷,莺鸣燕舞终日;秋天,金黄一片,丰收伴随着凋零;冬天,冰封万里,山河落寞无声。这些外界的变异影响着常人的情绪思维,可是何曾影响过一个无念禅者的心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23: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