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60|回复: 0

[善导大师] 韦应物的《蓝岭精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1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人。少年时即事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性行高洁,虔敬佛教,与有名的诗僧皎然、顾况等友善。其诗闲淡简远,韵律生动,有陶渊明之风,世称“陶韦”。有《韦苏州集》传世。

**韦应物晚年以病辞官,寓居善福寺两年,后又住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平日则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座而坐,冥心象外”。

**他有一首外不言禅,却字字入禅的名诗,即《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其中“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最受后人推崇,它表现出的宁静淡泊的情致,清幽淡雅的禅意,耐人寻味,随着岁月流逝、世事变迁而更凸显其空灵之美。

**他曾经来到悟真寺游玩,在《蓝岭[1]精舍》一诗中,对悟真寺作了这样的描写:

**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

**佳游惬[2]始愿[3],忘险得前赏。

**崖倾景[4]方晦[5],谷转[6]川如掌[7]。

**绿林含萧条[8],飞阁[9]起弘敞[10]。

**道人[11]上方[12]至,深夜还独往。

**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

**所嗟累[13]已成,安得长偃仰[14]。

**山中石壁中的精舍,位置绝高,想要登临而上,几乎要一路排撩天空的云朵。如此佳美的游览,早已满足了自己出门的初衷了,但还需忘掉路途的险要,去观赏前面更为奇特的景色。倾侧的岩崖挡住阳光,使得眼前景色立时昏暗起来,而转过山谷,往山下看去,曲折的河川只如手掌一般大小。苍绿的山林到了这个季节,已带着几分萧条之意,而悟真寺那凌空欲飞的阁楼显得宏伟而宽敞。寺中学道的僧人从上方而来,这些道人们气定神闲,即使在深夜,也还是在山中独自行走。

**太阳渐渐落山了,群山开始变得阴冷起来,秋色中可听到千山百谷中泉水潺潺流动的鸣响。面对这么美好的景致,不禁让人嗟叹:为官奔命受世间羁累已成定局,何时才能有机会与此山此水长相俯仰,自由自在地生活呢?

**全诗不过七韵,然描摹逼真,闲适清雅,着墨无多,意境深远,有王维之神韵、陶潜之遗风。作者与白居易、张籍等诗人相同的是,面对悟真寺山水之美景,不免表达了不喜官府世累,愿来此山隐居的心情; 不过从史料中看,诗人们的这个奢望都没有达成。厌苦求乐,人蚁一如,没做官的穷人想要做官,享受富贵荣华; 做了官的受官职缠缚,又想住到山中,过自在的生活。然而,娑婆世界,哪里有究竟圆满的快乐与自在?不如像白居易那样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到了极乐世界,才算是真正得大自在、快乐逍遥啊!

**诗人与悟真寺的交往似乎很深,还有一首《上方僧》,只有寥寥数语,但却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人物画图。诗云:

**见月出山东,上方高处禅。

**空林无宿火,独夜汲寒泉。

**不下蓝溪寺,今来三十年。

**诗中的“蓝溪寺”就是悟真寺,“上方”即悟真寺上方北院及南院。这位悟真寺高僧闭关住寺已三十年,颇有慧远大师三十年不下庐山之风。诗人仰之,如仰视东山之月。没有宿火的空林,独夜饮着寒泉。对常人而言,这种孤寂是无法忍受的。诗中虽没有直接描写这位高僧的修行,但却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1] 岭 即蓝田山,在陕西蓝田县东南。


**[2] 惬 称心。


**[3] 始愿 原先的愿望。


**[4] 景 日色。


**[5] 晦 暗。


**[6] 谷转 山谷回环曲折。


**[7] 川如掌 川,指山间平地,谷地。如掌,言其小。指从高处远望之状。


**[8] 含萧条 意谓现出秋天冷落的景象。


**[9] 飞阁 高阁。


**[10]  弘敞 宽阔敞亮。


**[11] 道人 得道的人,指和尚。


**[12] 上方 上界,借指僧人居室。


**[13] 累 尘俗的牵累。


**[14] 偃仰 俯仰,指自由自在地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9 01: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