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3|回复: 3

[学佛交流] 王雷泉:千灯互照,光光交彻 2016-02-20 来源:复旦禅学会 北海禅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王雷泉:千灯互照,光光交彻2016-02-20 来源:复旦禅学会 [url=]北海禅院[/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眼光与行动力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今天来参加沙龙的各位书院和新媒体同仁,都是在各自领域准备和奋斗了很多年的“大牛”。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可能有很多困惑。有经验大家一起分享,有困惑则找志同道合者一起来探讨与合作。

我与安虎生先生一样,也是佛教网络的最早实践者。1995年10月,本人在台湾东初出版社出版《中国大陆宗教文章索引》,次年即开始参与佛教网络学术资料库的建设,并组织研究生把台湾最权威的佛教学报等学术资料800万字搬上互联网。所有的文字一旦上网,就像涓涓细流汇入大海,了无痕迹。成功不必在我,总有人会从中获益。

在北京参加佛教在线二十年庆典时,有朋友说能坚持做佛教网站二十年的,不是疯子就是天才。可是,天才的因素只占成功比例中的1%,99%靠勤奋。安虎生比我小十岁,但我们都称他为老安,他既有智慧,也有百折不挠的行动力。我的眼光也许还不错,但缺乏行动力,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老安把我们当时的许多想法变成了现实,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二、无我与去中心


1999年2月5日,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举行“中国佛教信息网研讨会”。会后,我访问了安虎生的公司,也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汇报会议情况。当时提出“从因特网到因陀罗网,从知识经济到善知识经济”,今天这两个观点已经被广为接受和流传。当年曾对赵朴老提出“万元藏经楼”的想法,任何人只要自己花一万元购买电脑和打印机,就可以把网上的大藏经搬回家。现在看来这个想法早已经实现,只要愿意下载,每个人的手机里都会有一部大藏经。

互联网的特点是扁平化,去中心化,没有主宰,没有网中央。佛教的思想可以借助互联网,超越一切政治和商业的中介,让每一个普罗大众直接和佛陀对话。犹如欧洲当年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超越了金字塔型的教阶体制,让信徒通过圣经和上帝直接沟通。星云法师最近也发表讲话说:“我不是呷教者。”互联网将去掉所有的食利阶层,给佛教的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体上的根本变化。

互联网是一个普遍联系的平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被互联网连接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零零的存在。但一旦加入无尽缘起的网络,我们的能量将会被成千上万倍的放大。原来是一,联网后就可能变成百千万亿。在互联网时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关键是无我,即去中心化。只有不想做老大,才能成其大。我在筹备沙龙时,就对同仁们提及南怀瑾先生的话:“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当然,互联网上好的和坏的信息都一样被放大,但不必因噎废食。因陀罗网像大海一样藏污纳垢,容纳一切涌向它的垃圾和泡沫,但同时又具有最强大的自净功能,因为它流水不腐,一片透明。比如那位“皇阿玛”活佛坐床的闹剧,很快就被网民拉了下来,打回原形。互联网上的新媒体,只是工具,关键看是谁在用。孔子说过:“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需要我们引领,而不是迎合大众。




 楼主| 发表于 2016-2-21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线上与线下


因特网要走向因陀罗网,需要善知识经济的支持。佛教网络建设,最初以台湾等地的境外资金为主。进入新世纪之后,大陆本土的资金成为主导力量。因陀罗网搭建了尽虚空、遍法界的共业平台;善知识经济则为这个圆满具足、互相依存的平台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保障了佛教进入主流社会、摄化精英人群。

佛教在线的优势,在于线上去中心化的因陀罗网境界,以无我奉献的姿态,才能广纳各界资源,互为能所,相互加持。但是,因陀罗网若无线下实体经济的支撑,再好的情怀也是天上的浮云。安虎生八年前在北京核心地带的王府井建立了规模不小的福慧慈缘文化会馆,集素食、演艺、讲座于一体,在线上与线下、文化与商务之间走钢丝,探索平衡之道。

“佛教搭台,经济唱戏”,那是借佛敛财;“经济搭台,佛教唱戏”,那才是善知识经济。也希望在座各位能够多多发财, 并用财富来帮助佛教的发展。

**四、佛教网络是用,网络佛教是体


佛教网络是用,即利用网络提供的新媒体弘扬佛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体的改变,所以有从佛教网络发展到网络佛教的提法。互联网无远弗届的传播和互动能力,使关山远隔的各界人士更紧密地联贯起来,互为能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恰如《华严经》中描绘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在从因特网走向因陀罗网的过程中,今天的佛教已经在冲破围墙困境,使“佛跳墙”成为可能。按照中医理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网络的作用,就是要把障碍变成畅通。

由此可见,网络将改变世界,也将改变佛教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互联网上没有网中央,人与人的关系,消解了原来的金字塔型的科层和等级制度,变得扁平化。网络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这与佛教六和敬的组织原则和行事方式非常相应。互联网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特质,为信息的畅通,为事务的透明,为决策的民主,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技术条件,使佛教可以在体制上做出重大的变化。

我在世纪之交曾写过《展望二十一世纪宗教》,认为网络推动了宗教思想的普世化,但在宗教组织上将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和小群化、社区化。在可见的将来,中国或许也可能兴起连锁店式的超级宗教组织,但更多的将是社会福利性的、社区俱乐部式的、类似基金会的社团组织。与居住社区平行发展的,网络宗教社区也将以现在无法想像的规模发展。在信息化时代,原来需要凝聚巨额宗教经济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和文教事业,将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公共资源,或委托专业人士代理。宗教将越来越多地回归精神领域,真正在情感和意志层面上成为个人的私事。

**五、佛教文化人的共与不共


从当前社会和文化各界对佛教的需求来看,人间佛教的弘化使命和目标,不仅仅局限在“佛教修行人”及“佛教经营人”,而是面对广大平信徒、佛学爱好者和非佛教信徒,培养造就能转变世道人心的“佛教文化人”。根据梁启超的《什么是文化》和太虚大师的《文化人与阿赖耶识》,我对“文化”和“文化人”作了如下界定:文化,即人类以我们主观意识所推动的行为所造成的共业。文化人,即具有人文关怀和宗教情操的新人。要使佛法真正深入社会,进入主流社会的话语圈,就要发挥造就新人(佛教文化人)的作用。

所谓阿赖耶识,指生命所造作的行为(业),按因果法则积存为精神深处的潜能,而又随条件关系的成熟而展开生命的流转和相应的生存环境。文化乃人类共造之业果,人不能离开既定的环境和条件而随心所欲,中国人的共业造就了中国文化,上海人的共业造就了上海文化。

阿赖耶识时间上的特点是恒常流转,转可能向善,也可能向恶,阿赖耶识亘古如斯的转变,推动着人类文化的继往开来。阿赖耶识空间上的特点是共和不共。共性,就是人的社会性,即不仅受本民族的文化陶冶,而且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融会而变化之,使之充实,使之适应。不共性,乃人存在于世的特性及价值所在,因为人不仅仅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他同时在创造着时代并改造着环境。

因此,佛教文化人不要屈从于今天的共业。一方面,要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佛法,但也不能一味迎合世俗的趣味,要发扬特立独行的个性,替天行道,创造不共的善业。佛教是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的。要让力量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力量,我们与志同道合者同心同德,推动时代的进步,改善社会的环境,为中国文化的重建贡献力量。

传灯,来自《维摩经·菩萨品》中的典故,“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佛教的弘扬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志同道合的人们能够借助网络迅速走到一起,线上神交,线下携手。这就是我们今天传灯的意义,照亮自己,也照亮周围大众,彼此互相加持。点亮别人的时候,自己的灯没有熄灭,反而放大成百千万倍的光明。一份光变成百千万份光,一份力量变成百千万倍的力量。

今天的沙龙是一个尝试,所有参加沙龙的善知识们都彼此互相加持,千灯互照,光光交彻。佛教文化人要特立独行,素位而行,不要趋同,避免低俗,把线上线下每个点都能做好做扎实。

——讲于“中国文化复兴中的书院和新媒体”沙龙(2016.2.1)
 楼主| 发表于 2016-2-21 11: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海禅院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北海禅院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楼主| 发表于 2016-2-21 15: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3 12: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