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3422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2-15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弥勒菩萨专题文集]试论弥勒菩萨的慈悲精神(黄诚)》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其次,弥勒为人们指出了一条通往佛国净土的修行之路。其具体方法和要旨是:一是要作兜率天宫观。《上生经》云:“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这实际上是说,欲界的众生要求生兜率,接受弥勒菩萨的教化,待时机成熟再与菩萨一同下生成佛。所以,作兜率天宫观是弥勒心怀慈悲开出的度人的方便法门。二是要持守戒律,“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④说明“五戒、十善”、“具足戒”和“八关斋戒”为修佛的基本条件,故当持守。而“身心精进、不求断结”,则要求人们勤于修炼,精进不息精,心无杂念和挂碍。因为,身心皆作种种利益一切有情的善业,所以心要有怀有一种慈悲心,念念为众人。三是要修六事法。所谓六事法,窥基大师在《观弥勒菩萨上生经疏》云:“六事法者:一是精勤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业等。二是威仪不缺,坚守诸戒行,自住轨则等。三是拂塔涂地,修饰道场,正理制多等。四是香花供养,四事什物,随给济等。五是凡夫行三昧闻思等定,圣人人正受随所得禅,或凡三昧,非六行定;六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闻思,亦名三昧。六是读诵经典,演说修习十法行等。且举偏胜、易行。上首有此六事,其中一一具摄众业。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三四,上中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依此六事弘法修持者,就能够实现佛国净土的梦想。四是委称弥勒名、要发宏誓愿。《上生经》云:“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发宏誓愿……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观弥勒菩萨上生经疏》云:“次明称念,虽复修行仍须正念,心想形容,口恒称念。”指出了称名、发愿是消除生死之罪的正确心法,而依据这一法门是可以实现度化众生的广大誓愿的。五是要恭敬、要礼拜。《上生经》云:“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以上即为求生兜率净土世界所应修持的五种正确方法。可见,弥勒的精神体现于菩萨力行菩萨道,著重于利他,于利他中实现自利,而完成庄严佛周;而由他开显的净土修持法门,是进入佛国净土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再次,弥勒为了化生众生,而游化人间显慈悲。《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言:“时慈氏菩萨复发愿言:若有众生于未来世末法之时,能读诵受持者,设以宿业堕阿鼻狱者,我成佛时当以佛力救拔出之。复与授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弥勒菩萨本愿经》也说:“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一定的机缘成熟或在一定的条件下,弥勒菩萨就会下生人间而广度众生,实践他那伟大的宏愿的。关于弥勒化生人间的传说很多,有道是:“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⑤。而在中土广为流传的五代梁唐时的“布袋和尚”契此,据说他就是弥勒的化身。契此,又号长汀子,五代的一位高僧,明州奉化(浙江)人。根据《高僧传》记载:因其以神异著称,常用杖背负一只布袋人市,故称为布袋和尚。他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其“袋囊中皆百一供身俱也,示人凶吉,必现相表兆。”⑥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又有一次,布袋和尚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他回答:“我等一个人。”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他说:“你不是这个人。”禅师问:“准是这个人?”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以禅宗的机锋对佛法进行开示,以达到度化之目的。这是禅门关于布袋和尚的记载。然而,布袋和尚究竞是不是弥勒的化身,弥勒和布袋是历史人物,还是宗教人物或神话人物?我以为,似乎在人们的视域中显得并不十分重要,而真正重要是他慈悲精神、宽容精神,而正是他在这样的游化人间、苦度众生的过程中塑造了他大慈大悲的佛教形象。可见,弥勒时刻都在践行其慈悲精神,他在关爱、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过程中彰显了他的菩萨道行。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同,所以,在民间人们认为他是弥勒转世,而为他建阁塑像。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昙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为弥勒塑像,并安置于寺庙之中。此后,江浙一带逐步流行并成定制至今。
三
弥勒的慈悲精神有何特色?对于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呢?
首先,弥勒的慈悲精神特点在于体现了一个“容”字,所谓的宽容。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⑦。要做到海纳百川的气度,还需要有慈悲宽容的心量,即是要有宽容、理解、博爱的胸怀,才能真正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慈悲宽容心,对我们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我们待人处世的一剂良方。因为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能绽放出人类的良知,就能消解许多社会矛盾和人类危机。可见,弥勒的“有容”精神,对于推进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的人际相处关系与社会和谐,以及构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面对一个社会,一个世界,我们应该有一个宽容的心态,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样才能让世界充满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