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54|回复: 1

[学佛文档] 王孺童《佛学纲目》第十四讲:汉传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世出世法,精勤修学
世法,指世间法,即俗谛;出世法,指出世间法,即真谛。佛教本身是出世法,是教导世人如何出离世间、了生脱死、永绝轮回的法门。既然是出世法,佛法对于世间法基本是持全面否定态度的,因为依照佛教的世界观,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虚、假、空”的。所谓虚,指世间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所谓假,指世间一切都是“假合不真”的;所谓空,指世间一切都是“性空不有”的。世间如此不堪,作为生存在世间的人来讲,又如何来摆脱世间、出离世间呢?这就需要人们依照佛陀所讲说的各种理法,如理作意、依法修持才行。而这种理发,佛教就称之为“谛”。佛陀就是依照“真、俗”二谛,来为世人说法的,所以今人更要明辨二谛,方能讲经说法。
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四谛品》: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青目《释》: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
知晓“真、俗”二谛之后,有人就会产生疑问:佛教最终是叫人们去追求真谛,那还需要俗谛作什么?而真谛又是不能被言说表诠的,一旦能够有所描述的就是俗谛,岂不是说用言辞讲经,永远只能说俗谛,而不能最终达到脱俗求真的目的么?
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四谛品》:
若谓一切法不生是第一义谛,不须第二俗谛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青目《释》: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
也就是讲,虽然一切言说都属于俗谛,但如果不依据俗谛,真谛则无以表诠。一味强调真谛而否定俗谛,看似维护了真理,其实是把“真、俗”二谛全都否定了。俗谛不讲,真谛不显,则涅槃也就无缘证得。对于“真、俗”二谛不能割裂的看,并不是俗谛之外,别有一个真谛存在。懂得这个道理,讲经虽然是以言语说法,但以俗诠真,是修学佛法的必须方法与必要手段。
再有,现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也就是世法昌明,人们素质普遍提高。相较于受教育的程度,显得佛教出家僧人有明显缺失。倘若出家人连世间道理都不懂、说不明白,又如何让世人服气,进而依止你去脱俗求真呢?所以,如果想讲好经、说好法,必须在精研内学的同时,加强对外学的了解,这样才能以理服人、摄受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德修身,立言传教

作为一位出家人,一位登坛讲经的法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注重自己德行的培养。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几千年,历来强调身教大于言教。《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就是讲:上善之士,立德济世;中善之士,立功救苦;下善之士,立言传理。可见,世法以“立德为本,立言为末”。

而佛教也特别强调“德”的作用。一般来说佛陀具足有三种性德,即:智德、断德、恩德。佛宝尚且如此,那法宝、僧宝呢?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心性本觉,即是佛宝。恒沙性德,皆可轨持,即是法宝。此恒沙性德,性相不二,和合名僧宝。”可见,若无德,三宝就不能住世,佛教也随之灭亡。

虽然儒家的“德”与佛教的“德”,在内涵上有所不同,但可以结合来看。当前,社会上对佛教的负面攻击很多,媒体也推波助澜,究其根结,无非是某些寺院、某些出家人的行为作法,违犯了佛教律制,背离了宗教与世俗双重伦理。这既伤害了佛教信众的宗教情感,也让广大非信教群众所不齿。试想一个在众人面前“破戒败德”的比丘,又如何能“冠冕堂皇”的讲经说法呢?所以,作为一名讲经之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一定要注意自己德行的修持。

契理契机,慎谈神怪

佛教说法特别讲究“契理契机”。所谓契理,就是指要契合正法真理;所谓契机,就是指要契合众生根机。契理,是对说法者而言;契机,是对听法者而言。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并非各自独立。如果说法者讲的不是真理,那么对于听法者也就不能契机;如果说法者讲的是真理,但不能契合众生根机,那么从听法者角度还是觉得你讲的不能契理。由此看来,说法是否契理,可以自我把握;但能否契机,恐怕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弟子品》: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作为佛陀十大弟子之“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尚且发出“不观人根,不应说法”的感叹,更何况我们现今的普通学人。作为讲经者一定要重视“契机”,不能只顾自己在台上一味地讲,而不管台下听众是否能够接受。

当然,契机的目的还是为了契理,不能为了迎合听众口味,而讲一些似是而非、故弄玄虚的内容。《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东晋李充《注》:“怪、力、乱、神,有与于邪,无益于教,故不言也。”儒家尚有此通达之见,何况释家之大智慧也。

现在有些人讲经,言般若就喜空玄,说净土就喜七宝,谈禅宗就喜公案,论密意就喜神通,弄得听者云山雾罩、不知所宗。尤其现在比较普遍的不良风气,就是不论讲什么都要扯上“神通”,好像没有“神通”就不能证明某种法不殊胜一样。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一八《四意断品》: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到时,著衣持鉢,欲入罗阅城乞食。是时,执杖梵志遥见目连来,各各相诣谓曰:“此是沙门瞿昙弟子中,无有出此人上。我等尽共围已,而取打杀。”是时,彼梵志便共围捉,各以瓦石打杀,而便舍去。身体无处不遍,骨肉烂尽,酷痛苦恼,不可称计。是时,大目揵连而作是念:“此诸梵志围我取打,骨肉烂尽,舍我而去。我今身体无处不痛,极患疼痛。又无气力可还至园,我今可以神足还至精舍。”是时,目连即以神足,还至精舍,到舍利弗所,在一面坐。是时,尊者大目揵连语舍利弗言:“此执杖梵志围我取打,骨肉烂尽,身体疼痛,实不可堪。我今欲取般涅槃,故来辞汝。”时舍利弗言:“世尊弟子之中,神足第一,有大威力,何故不以神足而避乎?”目连报言:“我本所造行,极为深重,要索受报,终不可避,非是空中而受此报。然我今日身极患疼痛,故来辞汝,取般涅槃。”

作为佛陀十大弟子之“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尚且因业力作用,而不能使用神通避免被执杖梵志用乱石打杀之悲惨结局,更何况普通凡人呢?所以,与其毫无利益的大谈神异之事,不如踏实讲说佛教业力因果道理,使听者能够从正途进入到佛教正法中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00: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