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73|回复: 16

【求助】可能无意中破了荤戒,会受惩罚吗?该怎么办才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8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我在犯了一次比较严重的罪过之后,进行忏悔,曾在菩萨前许愿,今后每个月固定的某天戒荤一天,以示诚心。今天正是本月里愿中的那天,但我一时疏忽,吃了一些蛋糕,吃完之后才想起蛋糕中含有鸡蛋,应该也是不能吃的。现在心中颇为痛苦,不知算不算破了戒,应该如何是好,这样会遭受孽报吗?如果明天补戒一日,是否可以消减一些罪过。
发表于 2016-1-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每月只吃素一天,连吃全素都没有做到,而且您又没有受戒,何来破戒之说呢?
在发愿吃素的那天一时不稍吃了含有鸡蛋的蛋糕,至多只能就是诚心不够才导致的。

您若现在还没有吃全素,还有吃肉,这本身就与还在被您吃肉的众生结下恶缘,若是此生您不能脱离轮回,则将来投生为这类众生,偿还肉债就是应有的孽报。
既然师兄现在还未能每天吃素,为了表示您的忏悔改过之心,那么您除了明天补吃素一天外,另外再增加些吃素的天数,以表诚心。

建议师兄每天持诵楞严咒或者大悲咒,则很快就会不喜吃肉,自动吃全素。
或者看看以下视频:
据说看完了这个视频的,80%的人都选择不再吃肉!
http://www.shixiu.org/thread-96011-1-1.html
(出处: 佛教网)


补充内容 (2016-1-28 13:25):
还有吃肉  为 还在吃肉

点评

多谢您的指点,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8 13:3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朝朝 发表于 2016-1-28 13:24
师兄每月只吃素一天,连吃全素都没有做到,而且您又没有受戒,何来破戒之说呢?
在发愿吃素的那天一时不稍 ...

多谢您的指点,谢谢!
发表于 2016-1-28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情况应该属于自誓戒。若因自身疏忽而违反,则有对应疏忽果报——但果报的时、报两者很可能还未定。此时,可通过清净心来延缓、减轻不利果报(无论其是否何时发生)。

如果果报发生,也会与疏忽有关联。比如:就医之时,药房疏忽少给了一种药,但影响不大。

假如誓愿中并不含违背后的严格约定,那么通常可以忏悔及追补作为补救。反之,则应重视——特别是针对达到咒誓等级的自誓戒,宜勇猛、虔诚忏悔及修补偿业。

可以:

1.  鼓励自己今后特别注意(如果坚持,可引发正观察,属于增长智慧的修行)。
2.  冷静、用心、平静地思维此事因果,正住观察,观察身口意在此事上的变化流转。
3.  明确自身错在何处,然后忏悔当日未能住戒。并发愿坚固自身住戒的正念、信心。
3.  以清净的食物,供养众生、三宝,愿众生得清净法食,任意饱足,无有苦患。

供参考。

点评

律本三语文。余律即以为三归法。今按如来一代所得戒者。诸部互举。开合非一。或五或十。或四或七。南山依本部律文。略出五种。一善来。二破结 使。三三语。四边地。五中国。其善来。三语。唯局佛在。余三。通佛灭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4 19:39
多谢您的赐教,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8 14:5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29 08: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算犯戒。最好是不吃肉。常年不吃肉。鸡鸭鱼肉都不吃。

点评

谢谢您的指点,我会逐步尝试实践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9 09:4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敬诸佛 发表于 2016-1-29 08:46
不算犯戒。最好是不吃肉。常年不吃肉。鸡鸭鱼肉都不吃。

谢谢您的指点,我会逐步尝试实践的。
发表于 2016-2-2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发心就是这样。很正常。应该鼓励。慢慢来。外界环境影响很大无法忽略。好好念佛,研习经典会对你有很大帮助。了解法义是重中之重
发表于 2016-2-4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user20 发表于 2016-1-28 13:58
这种情况应该属于自誓戒。若因自身疏忽而违反,则有对应疏忽果报——但果报的时、报两者很可能还未定。此时 ...

律本三语文。余律即以为三归法。今按如来一代所得戒者。诸部互举。开合非一。或五或十。或四或七。南山依本部律文。略出五种。一善来。二破结 使。三三语。四边地。五中国。其善来。三语。唯局佛在。余三。通佛灭后。若兼尼众。则有七种。谓加八法。及遣使受也。或有以边地中国为一。谓同白四羯磨 也。复有三归论议等名。谓须陀耶沙弥七岁。与佛论议。称如来意。佛即听许。得具足戒。今依萨婆多论。列七种得戒。一见谛得戒(谓憍陈如等。五人也)。二善 来得戒(始则耶输伽。终则须跋陀罗。于其中间。佛唤善来得戒者。是也)。三三语得戒(言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来应正等觉。是我师。即得戒也)四三归 得戒(言归依佛。佛归依。归依僧。第二言。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此名三归得戒也。然此三语三归。谓佛成道已。欲令法流布世间。敕诸比丘。游行人 间。尔时世人。弃俗入道。即诣诸比丘所。或以三语。或以三归。随彼业力根性。或三语三归。而为授之。后因病比丘。无和上。阿阇黎。佛即制断。不听三语三 归。既佛制后。虽三语三归。戒不成就也)。五自誓得戒(如大迦叶。诣佛所言。佛是我师。我是弟子。世尊修伽陀。是我师。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得戒也)。六八 法得戒(如大爱道。敬奉八法即得戒也)。七白四羯磨得戒。谓佛成道已。听诸比丘度人出家。时诸豪姓子。诣诸比丘所。而求出家。既出家已。不按威仪。又因病 者无人瞻视。佛乃听有和上阿阇黎。从此以后。舍去三语三归受戒。听集十僧。问其遮难。若遍净已。方以白四羯磨。而为授之。如此七种戒中。见谛得戒。惟五人 得。余更无得者。善来三语三归得戒。佛在世时得。灭后不得。自誓得戒。惟大迦叶一人得。八法得戒。惟大爱道一人。及五百释女得。白四羯磨戒。佛在世时得。 灭后亦得。又此七种戒中。惟白四羯磨戒。通三天下。余六种戒。但在阎浮提。不通三天下也。问云。七种戒。几是增上尊重。几不尊重。答曰。大而言之。七种 戒。尽是尊重。以义分别。则有差别也。六种得戒。众生功德力重。致得此戒。则名为胜。然不能大维持正法。是以不胜。如见谛戒。自誓戒。八法戒。此三种戒。 正有一得。无有重得。如善来得戒。极至须?陀罗。后更无得者。三语三归戒。佛成道已。八年中得。后无得者。白四羯磨戒。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时得。佛 法始终以白四羯磨戒为宗本。能继续三宝。作无边利益。莫上于白四羯磨戒。是故于七种戒中。最胜最妙。最为尊重

点评

是这样: 1. 自誓受戒 是经论中的术语(论中曾用“自誓戒”)。其义如经论所说。比如你所引用的“五自誓得戒(如大迦叶。诣佛所言。佛是我师。我是弟子。世尊修伽陀。是我师。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得戒也)” 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5 09:40
发表于 2016-2-4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戒和愿不同
师兄这种算是发愿
可以为他人授戒的应该是出家师父。
发表于 2016-2-5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钻研者 发表于 2016-2-4 19:39
律本三语文。余律即以为三归法。今按如来一代所得戒者。诸部互举。开合非一。或五或十。或四或七。南山依 ...

是这样:

1. 自誓受戒 是经论中的术语(论中曾用“自誓戒”)。其义如经论所说。比如你所引用的“五自誓得戒(如大迦叶。诣佛所言。佛是我师。我是弟子。世尊修伽陀。是我师。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得戒也)”

我所说的“自誓戒”,是:自发誓愿,自行成立戒意而作守护,不从他处受取。其重点是在自誓之后,守之如戒。其常见的形式如:我从今天开始要日行一善,然后守此如戒。

如此,名为自誓戒。换句话说,佛法修学者可在法印、法义、法理的基础上,以无违戒意,发起自在戒行。举例:在习得楞严经中“摄心为戒”的戒义后,依据自身情况,给自己设立一戒:自今凡单日则日中一食,少欲少食摄制身心。

如果这样给自己所设的戒确实达到,那么也是会产生对应的戒德,当然也有利于真实语等方面的修行。

2. 戒和愿,在佛法中是圆融互摄的。如普贤愿行,实际就是大乘戒行。或又如地藏菩萨的大愿,实际也是戒行——迄今,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均未违反其愿。

3. 但是,必须要强调:个人的修行和众人的修行,不是可以简单等同的事。因此,对自己所设立的戒,不能强求他人也必须遵守或学习。

供参考。

点评

阿弥陀佛 师兄好,可以就此事讨论一下,这位楼主是不是戒 我需要经典的依据,哪怕主师大德的开示。师兄的理解我不勉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5 10:03
发表于 2016-2-5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user20 发表于 2016-2-5 09:40
是这样:

1. 自誓受戒 是经论中的术语(论中曾用“自誓戒”)。其义如经论所说。比如你所引用的“五自 ...

阿弥陀佛
师兄好,可以就此事讨论一下,这位楼主是不是戒
我需要经典的依据,哪怕主师大德的开示。师兄的理解我不勉强。

点评

讨论没问题。只是应先明确所讨论的“戒”是什么定义/范畴。 如果说,这里是讨论是不是佛制戒,那么可以说:现象上,那不是佛制戒。 如果说,是在戒行、习戒等方面来说,可以说:现象上,那是戒。 至于戒与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5 10:54
发表于 2016-2-5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钻研者 发表于 2016-2-5 10:03
阿弥陀佛
师兄好,可以就此事讨论一下,这位楼主是不是戒
我需要经典的依据,哪怕主师大德的开示。师兄 ...

讨论没问题。只是应先明确所讨论的“戒”是什么定义/范畴。

如果说,这里是讨论是不是佛制戒,那么可以说:现象上,那不是佛制戒。
如果说,是在戒行、习戒等方面来说,可以说:现象上,那是戒。

至于戒与愿的圆融互摄,这里举一说明为例:若某人自誓应当每日行一善。而某日明明可以行善,但却没有行善。这算是妄语吗?

这里提供些关于“自誓戒”含义的经典依据参考:

《修行本起经》

于是菩萨坐娑罗树下,便为一切志求无上正真之道。诸天奉甘露,菩萨一不肯受,自誓日食一麻一米,以续精气。端坐六年,形体羸瘦,皮骨相连,玄精静寞,寂默一心,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志三四出十二门,无分散意,神通妙达,弃欲恶法,无复五盖,不受五欲,众恶自灭,念计分明,思视无为,譬如健人得胜怨家,意以清净,成三禅行。

《杂譬喻经》

波罗柰国有一人作沙门。自誓言。当经行仿佯不得应真终不卧息。于是昼夜经行。足坏流血百鸟逐啄。三年得道。诸天称察无不奉承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事故,示现微笑心自誓。何等为十?所谓:菩萨摩诃萨念言:‘一切世间没在欲泥,除我一人无能免济。’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复念言:‘一切世间烦恼所盲,唯我今者具足智慧。’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又念言:‘我今因此假名身故,当得如来充满三世无上法身。’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萨尔时,以无障碍眼,遍观十方所有梵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作是念言:‘此等众生,皆自谓为有大智力。’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萨尔时观诸众生,久种善根,今皆退没;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萨观见世间种子,所种虽少,获果甚多;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萨观见一切众生,蒙佛所教,必得利益;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萨观见过去世中同行菩萨,染着余事,不得佛法广大功德;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萨观见过去世中同共集会诸天人等,至今犹在凡夫之地,不能舍离,亦不疲厌;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萨尔时,为一切如来光明所触,倍加欣慰,熙怡微笑心自誓。是为十。佛子!菩萨为调伏众生故,如是示现。

《佛说自誓三昧经》全经

以下为其他参考:

《大唐西域记》

时胁尊者闻诸讥议,因谢时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自尔之后,唯日不足,经行宴坐,住立思惟,昼则研习理教,夜乃静虑凝神,绵历三岁,学通三藏,断三界欲,得三明智,时人敬仰,因号胁尊者焉。

点评

戒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是佛陀根据自己的好恶,硬性制定的律法,没多少理由地规定必须这样、不准那样。佛教戒律完全不是如此。当年佛陀通过智慧和神通看到有些行为会造成恶性后果,使人远离安乐并障碍解脱。出于悲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5 11:31
发表于 2016-2-5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user20 发表于 2016-2-5 10:54
讨论没问题。只是应先明确所讨论的“戒”是什么定义/范畴。

如果说,这里是讨论是不是佛制戒,那么可 ...

戒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是佛陀根据自己的好恶,硬性制定的律法,没多少理由地规定必须这样、不准那样。佛教戒律完全不是如此。当年佛陀通过智慧和神通看到有些行为会造成恶性后果,使人远离安乐并障碍解脱。出于悲心,佛陀为大家开示了行为取舍的道理。这就是戒律的由来。制定戒律是为了帮助众生断除烦恼、灭诸过失。  受戒是自愿宣誓,表示自己决心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没有人强迫和命令你必须这样那样。一旦你自己发下了誓言,就该恪守之。没做到的话要忏悔,并不是因为不忏悔你就会触犯某个主宰者的权威而受其惩罚,而是因为不当行为会带来恶性后果,伤害到你自己,所以要通过忏悔,通过心的改变去改变缘起,并最终改变结果。  众生持守戒律的能力有强有弱,佛陀因而制定了不同的戒律,使众生得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能力,有选择地受持,可以受一条、受多条,也可以受一天、受一生。
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1.通戒与别戒: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通于僧俗二众的禁戒。三聚净戒也是通戒,凡发菩提心的僧俗二众皆得受持。别戒则为僧团七众所各别制定的戒律,又可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指声闻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菩萨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净戒,即: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积集一切善的摄善法戒,摄受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
   3.止持戒和作持戒:护持所受的戒体,停止恶业的造作,称为止持戒;策励修习善业的行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属于止持戒,是消极的止恶,‘众善奉行’则属作持戒,是积极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质上是罪恶的行为,称为性戒,例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行为,无论佛教是否制戒,国家是否订法,本质上为天理所不容,是社会所公认的罪行,属于性戒。如果本质并非是罪恶的,只是容易产生讥嫌,或诱发其他本质上罪恶的行为,则称为遮戒。例如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失去理智,转而犯下杀、盗、淫、妄等恶行,属于遮戒。从性、遮这两种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虑的层面是十分圆融的。
自誓得戒。惟大迦叶一人得。
前文已有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

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归。三归既竟乃得五戒。。

点评

我已说明:如果我们是在是否是佛制戒律的基准上,去讨论楼主的这件事,那么其并非佛戒的范畴。 显然,在能够查阅到的经藏中,并没有一个戒叫做“每个月固定的某天戒荤一天”,也没有一个戒叫做“日食一麻一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5 15:02
发表于 2016-2-5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钻研者 发表于 2016-2-5 11:31
戒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是佛陀根据自己的好恶,硬性制定的律法,没多少理由地规定必须这样、不准那样。佛教 ...

我已说明:如果我们是在是否是佛制戒律的基准上,去讨论楼主的这件事,那么其并非佛戒的范畴。

显然,在能够查阅到的经藏中,并没有一个戒叫做“每个月固定的某天戒荤一天”,也没有一个戒叫做“日食一麻一米”、“当经行仿佯不得应真终不卧息”、“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

自誓立戒、自誓受戒、自誓得戒,这是三个有一定相互关系、但各有其侧指的概念。

我已解释,我所指“自誓戒”,是自誓立戒而守,不从他处取受。而且我已说明“自誓戒”如何做,与你所回帖的内容相比较,不知道冲突点在哪里。

至于说算不算得戒,也是看从哪个角度讨论。如前说,如果是在是否是佛制戒律的基准上去讨论,那当然不算。

点评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5 15:26
发表于 2016-2-5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user20 发表于 2016-2-5 15:02
我已说明:如果我们是在是否是佛制戒律的基准上,去讨论楼主的这件事,那么其并非佛戒的范畴。

显然, ...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5-20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在佛菩萨面前发了愿,那就跟持了戒没什么两样。
你犯戒也不是有意的,应当修持楞严咒消除罪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4: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