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43|回复: 2

[法师开示] 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总说四之三 2016-01-13 佛光山星雲大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4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总说四之三2016-01-13 [url=]佛光山星雲大師[/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星云大师說
[backcolor=rgba(41, 94, 145, 0.611765)][size=1em]编 按
人间佛教是佛陀对人间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个民族的,哪一个个人的。普世的人,只要与佛有缘,都是佛陀人间的信徒。本文为年届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云大师口述,由弟子等记录。大师生来有人间性格,和佛陀、历代推动人间佛教的大德遥相呼应。他一生遵循着佛陀的教法,促进佛教的团结,推动佛教的人间化、现代化、艺文化、大众化不遗余力,对人间三好、四给、五和、六度万行一生奉行。大师自觉老迈体衰,眼耳退化,难再闻问世事,但〈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一文,从大师心田里流泻出对佛教古今、未来的看法,甚为难得。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事供养人间的佛陀。

〈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共分六个章节:一、总说,二、佛陀的人间生活,三、佛陀人间的根本教义,四、佛教东传中国后的发展,五、当代人间佛教发展的现状,六、总结,约数万字,将陆续于已出刊的《人间佛教》学报‧艺文发表,并预计于四、五月间结集出书,与本刊同为赠阅。欢迎有缘人来函索取,或发表撰写对人间佛教的看法,共同发扬人间佛教。如经录取,将赠阅《人间佛教》学报‧艺文并酌资稿酬。再版时一并收录,做为今日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对佛陀的一份供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
(续前文)

所以,佛教在行事上,就不要太计较,在义理上像三法印、四圣谛、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等,把佛教单纯化,或许将来佛教能够普遍发展。假如太多的谈玄说妙,只有让佛教提早消灭,不能为佛教增分,因为现代的人都要求单纯;我们看,禅门在中国历史上所以一枝独秀,就是回归佛陀本怀──信仰、修行单纯化。
特别是各地的佛教,由于文化、语言、习俗、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自然发展出各种不同形态的生活样貌。就拿原始佛教时代的僧团来讲,僧侣们过着清净的修道生活,所谓「偏袒右肩、托钵乞食、树下一宿」;但这是在气候炎热的印度,如果把地点换在大雪飘飘的西伯利亚或中国的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出家人还能偏袒右肩去托钵乞食吗?尤其像在中国社会,乞食被视为是乞丐的行为,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比丘、比丘尼们还能实行「次第托钵乞食」的仪制吗?
所以,形式的佛教,大家必须要重新思考;要在精神上、义理上、心灵上、生活里,找寻信仰的宗要。如此,人间佛教必定能符合当今人心思潮。
人间佛教的生活修行
我们看,在中国的佛教,从过去祖师大德们,在他们的信仰、悟道等修为中,早就已经发出人间佛教的讯息;如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再如百丈禅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等。这种丛林的禅门生活,其实也都是依循着佛陀当初在印度建立教团的示范。
只不过这时候的中国佛教,因为知道在生活形式上与印度不同,不能因循过去,所以才有「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也就是「避开戒律,另订清规」,而依丛林寺院的清规制度来发展中国佛教,因此才发展出中国佛教的特色,甚至开创出隋唐时代「八宗并起」的盛况。
大乘八宗 没有脱离大众
说到中国的大乘八宗,不管是重在慧解的「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或是以行持为要的「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没有离开人间生活,没有脱离人群大众。他们或者从事慈善公益来福利社会,因此受到普罗大众的信仰;或者是宣说法要来教化人群,因此当时许多高僧大德都能与一些学者名流交谊往来,甚至应邀为帝王、大臣说法。这就如同佛陀当初也是出入王宫为各国国王说法,甚至把护法的责任付予王公大臣,这就是人间佛教的人间性。
人间佛教是「佛说的」,也是「人要的」,因此人间佛教既要符合「佛说的」,还要顺应「人要的」。人在世间生存,不能没有国家的保护,也不能缺少社会大众的因缘成就。可以说,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各种资生物用的物质生活,这就有赖士农工商等社会大众的相互帮助。有了吃穿日用,精神方面还要有亲情、爱情、友情、恩情等各种净化的感情生活,乃至提升人格、性灵的艺术生活;更重要的是,人有生死问题,所以不能没有信仰的生活;因此,我提出「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社会,功德归于檀那」,我也曾为人间佛教提出四个宗要:「家国为尊、生活合理、人间因缘、心意和乐」,我认为让大家共同接受的佛教,才是人间佛教。
佛法指导 丰富生活意义
人间的生活,需要有佛法的指导,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有了佛法,生活的意义就不一样。
在中国民间有「第一经」之称的《金刚经》,开头序文就说:「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段经文,看起来只是世间上一般世俗生活的一顿早餐,实际上,这顿早餐的内容意义非凡,它含有悟道者走入人间「自觉觉他,自度度人」的修持与慈悲、智慧。
例如「食时,着衣、持钵」,这是说到了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衣冠整齐、形容威仪、安详有序的依照规矩,手持瓦钵次第去乞食,这是持戒的精神。「次第乞已」,就是不分贵贱,不拣精粗,不分贫富,这是忍辱、平等、随缘、随喜的精神。再者,托钵时,信者以饭食供养僧团的生活,僧团就以佛法开示信徒,让大家心开意解,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这是布施的实践。饭后整理衣、钵、具等用品,接着洁身洗足,晏然端坐,以禅坐安定身心,这就是精进波罗蜜。
托钵生活 智慧光明普照
饮食的好与不好,社会对佛教的信与不信、对僧团各种的看法,都需要忍辱波罗蜜,要想具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必须要让般若来统摄。因此,六度在大乘佛教里,即是人间佛教生活的准则。
这一段简单的托钵生活,可以说,就是般若智慧光明的普照,是如来放光的生活。着衣、持钵,是手上放光;城中乞食,是足下放光;次第乞食,是眼睛放光;饭食讫,收衣钵,是口中放光;洗足已,敷座而坐,是通身放光。
这是一般通俗的生活,却把佛陀人间佛教、生活佛教的精神表现无遗。这当中不但是佛陀实践六度波罗蜜的示现,同时也展现了人间佛教的深义。因此,佛法不能只看表面的形象,我们对佛陀行化之间的悲心宏愿,也要能深一层的去透视,才能真正了解佛法。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可惜的是,过去佛教的传播,因为人性的脆弱,也由于信徒的自信心不足、信仰力不够,一直都只是把佛陀当成保护伞,当作是靠山。生病了,要求佛陀保佑他健康;家庭人事不和了,要求佛陀保佑他家庭和谐;贫苦穷困了,要求佛陀能帮他发财富贵……。
如果是借着佛陀的威德加持来给予自我的信心、自我的提升,这是可以的;但我们对佛陀的信仰,不能只是贪求、要求、祈求,像儿女对父母要求这个、要求那个,这是长养贪心,不是信仰的真义。相反的,应该是为信仰来奉献、服务、供养,信仰的意义就是一种舍己为人,牺牲小我,成就大众。
因此,人间佛教秉持佛陀的精神,倡导信仰的意义是奉献、是不求回报;佛陀一生示教利喜,所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这种利益众生,对人间牺牲、奉献的精神,是人间至难、至尊、至贵的行为。所以今日我们要让佛教确实「人间化」,首先要建立人间佛教的思想,如经文所言的「佛起大悲心,饶益诸世间」(《别译杂阿含经》卷一),从人间佛教的思想,必然会产生人间佛教的言行,必能歌颂人间的善美、赞叹人间的和乐,乃至推动利他的工作、发起助人的服务等。
以《维摩经》的维摩居士为例,他就是人间佛教的模范行者;甚至《法华经》的〈譬喻品〉等,《华严经》的「事事无碍法界」等思想,都是今后人间佛教重点意义的宣扬。
利他普济 奉献不求回报
换句话说,人间佛教要有利他性与普济性,「人间佛教」是以菩提心为主,以菩萨道为行,能够「上弘佛道,下化众生」,实践佛陀对人间的开示、教化,效法佛陀牺牲、奉献的行谊,这就是菩提心。
像「九色鹿」里的鹿王,为他的同类牺牲;像「鹦鹉衔水」救火,不管火救不救得了,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愿力,是他的菩提心。这种精神和行为合起来就是菩萨道,菩萨道才是人间佛教,所以弘扬人间佛教要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是为「焦芽败种」,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菩提心就是要有「入世」的精神,还要有「出世」的思想,也就是要能「入于世间」,而又「不着于世间」;等于宋朝岳武穆所说,一个国家要有办法,必须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佛教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出世、入世的调和,那佛教也发展困难,因此人间佛教强调,「菩提心」是信仰与修行的根本。

(本文发表于2016年1月13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佛光山刚果籍的法师参与行脚托钵
星雲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12: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8 07: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