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46|回复: 0

[其它]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一三七】------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4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揽香成鼻)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由“通达”和“壅塞”这两种的体相互发生了作用。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在这妙圆心里边,就发生一种嗅觉。嗅精映香,纳香成根:这嗅精和香尘映照着,它纳这个香,所以就有了根的作用了。鼻嗅香的“嗅”,就是“纳”。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个根,它的本名是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因此又给它起名,就叫“鼻体”,鼻子的一个体相。如双垂爪:这个鼻子,好像双垂的两只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在浮尘根上,这色、香、味、触“流逸奔香”,它是趋向香尘的,和香尘结成一起,所以这个鼻闻就贪香味。 (揽味成舌)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什么叫“恬”呢?就是恬淡没有味。舌平常什么滋味也没有的,因为遇着味了,它就会知道是什么味道。所以由这个“恬”而变成知道味。恬变这两种的关系相掺杂着,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在这妙圆心里边,黏这圆湛的觉性,就发生一种作用,就是尝觉。尝精映味,绞味成根:尝觉和味相掩映,和味道绞和到一起,好像绞成一条绳一样,分不开,所以就有一个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个根本来的名字,就叫“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这个叫“舌体”,这舌头好像偃月似的。“偃月”,空中的月亮在月初没有圆满的样子。浮根四尘,流逸奔味:这浮根四尘是趋向味道。 (揽触成身)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由“离”和“合”这两种相摩擦。于妙圆中,粘湛发觉:在这个妙圆心里边,发生一种的感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这种觉精的作用和触相掩映,和触抟到一起,成了一个身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个身根本来的名目,就是“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并给它起个名,就叫“身的体”。人的身体,就像有一种叫“腰鼓颡”的鼓。浮根四尘,流逸奔触:这个浮根四尘,都趋向到触尘这个地方。 (揽法成意)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这是讲意根了,意根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有生、有灭。前念灭,后念就生了;后念生、前念灭。生灭这两种,好像水波浪似的,一个跟着一个跑,相续不断地。于妙圆中,粘湛发知:在你这妙圆的心里边,和这湛圆觉性黏到一起,发出一种知精。知精映法,揽法成根:这个“知”,是个“意”,意有知的功能。这知的功能,和这个法尘相掩映,和法就搅到一起,揽这个法,就成为意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意根本来的名目,也就叫“清净四大”。因名意思:给它又起个名字,就叫“意思”。为什么不说“意体”呢?因为这意没有体,所以就不说“意体”,而说“意思”。如幽室见:这就好像在一个幽暗的房子里边,有一种见一样。浮根四尘,流逸奔法:意这个浮根四尘,就是趋向法尘这一方面。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 阿难哪!如是六根:像上边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由彼觉明:“由彼”,由这个妙圆的真心。这个“觉明”,也就是妙圆真心,也就是如来藏。它本来就是如来藏性,有明明觉:本来“觉明”这个“觉”,本体就是明的,不须要再加上一个“明”。前边不讲就好像如意珠?如意珠本来是有光的,并不须要再给它加上一种光。可是因为在“觉”上又加上一个“明”,就成了妄明、妄觉,明也不是究竟真实的,觉也不是究竟真实的。失彼精了:把它本有那种的精──见精、闻精、嗅精、尝精、触精,和知法这种的“知”,都失去本来的样子,失去本来的功能了。粘妄发光:因为和妄明、妄觉相混合,相黏到一起了,所以发生了一种妄的光。这种光,并不是说有什么光,不过就是发生它一种作用。 N5申尘亡根尽(分二)
O1正申解结以酬问 O2兼成二妙以证验 O1分二
P1统论离尘无结 P2正教入一解六
今P1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在前边所说的道理,“觉”上不必加“明”,因为生了一种妄念,加明在觉的上边,所以就变成妄明和妄觉了,这种“明”和“觉”都不是真的了。失彼精了,就把它本来那种精神都失去了。所以就“黏妄”,发出一种见分的光,这就是属于第八识见分的光。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因为这个,所以阿难,现在你离开暗、离开明,明、暗二相都离开了,见体就不存在了。为什么你有个“见”呢?就因为有明、暗这种的因缘帮助你,你才可以见;你若没有明、暗了,见体就也没有了。离动离静,元无听质:你离开动、离开静的景象,听的体质也没有了。“质”,也就是体质,也就是它(听)的“体”。无通无塞,嗅性不生:没有通达和壅塞,嗅性也不生,也没有嗅觉了,你也不会知道是香、是臭。非变非恬,尝无所出:若没有变、没有恬,在不变、不恬这期间,尝觉也没有了。不离不合,觉触本无:若也不用离开、也不用合起来,你觉触就没有了。无灭无生,了知安寄:你若没有生、也没有灭,你了知性又存在什么地方呢?了知性也没有了。了知性,你把它放到什么地方?根本就没有了! P2正教入一解六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 汝但不循:这一句经文很重要的。我们人为什么没有开悟?也就因为顺着生死流去跑,不能逆这个流;也就是顺着妄尘去跑,跟着妄尘转,没有把妄尘转过来。 这一段经文上说:“汝但不循”,你只要不顺着这六尘的境界去转,不顺着这有为的相去转,你就可以逆流了。不顺着什么呢?不顺着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像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这十二种的有为相,你不要随着它转,不要随着这有为法转! 随拔一根,脱粘内伏: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里边这种的粘湛的情形,随你若能解脱一根,把这一根拔除和粘湛这种的情形脱离了;内伏,自己里边的无明也降伏了,这种的妄想也降伏了。伏归元真,发本明耀:妄想无明既然降伏了,又返本还原到本来妙圆、圆湛的真心那种程度,就发挥出本有觉明的那种明耀。 耀性发明:这种明耀的性一经发出光明来,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你在一根得到解脱了,那其余的这五粘也就同时会得到解脱了,也就都离开这种“粘湛发见”、“粘湛发觉”的功能,得到解脱了。 O2兼成二妙以证验(分二)
P1情界脱缠成互用妙 P2器界超越成纯觉妙 P1分二
Q1先以示妙 Q2证不循根
今Q1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在前几天我讲的六根互用的基本条件,现在这一段文就讲没有眼睛也能看见;没有耳朵,眼睛也能听见;没有舌头也可以尝;没有鼻子也可以嗅香;这六根互用的一种作用。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不要随着前尘──面前这一种六尘的境界所转,也就是“不循”。你不随着六尘这种境界所起的知见,你就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不跟着六尘境界跑。明不循根:这个“明”不是因为见着尘了,就有了明、有了知觉。这个“明”,是自己这种觉明,不顺着这个根,这就不是妄了!寄根明发:我们本有的觉明,也可以寄存到六根的门头上。这种自己本有的“明”发出来,由是六根互相为用:不用妄明、妄觉,而用真明、真觉,因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可以有互相通用的功能。眼睛也可以说话,耳朵也可以看东西,这是六根互用的境界。
卍       卍       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9 1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