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44|回复: 10

佛说法六种祥瑞妙法莲华经序品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5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这时,所有的天龙八部纷纷向佛顶礼,各安其位。‘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在家男居士)及优婆夷(在家女居士)。四众另外的一个意思是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及结缘众。发起众——知道众生机缘成熟而向佛发出问题,有权巧方便之智慧。当机众——从佛闻法,得道授记,如金刚绖之当机众为须菩提。阿难及二十五圣是楞严经之当机众。阿弥陀经的当机众是舍利弗及大阿罗汉、菩萨等。影响众——大菩萨们早已听过许多佛所说之法,并已明了,但是为了影响他人对法生起信心及诚心,也特地来拥护道场,使他们注目聚神而洗耳恭听。结缘众——余虽预闻,心未明了,用为远因,结缘众也。彼等亦以物品或食品来供养三宝及与法会大众结缘。

当时四众弟子周围旋绕,绕佛三匝,由右边绕至左边(因为当时四众不知如何绕佛,净居天人就化成人,带领他们从右往左边绕,然后退坐一面)。除了绕佛外,尚要五体投地,恭敬顶礼佛、供养佛、赞叹佛。我们在唱赞中有一句‘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或‘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些都是礼佛作观的偈语。

再讲一讲结缘之重要性。如果没有‘缘’,即使你对他再好,他也还是对你不满意。从前,有一位能过目不忘、辩才无碍之法师,天人都来听他演说微妙之法,只是与人无缘,故无人来听他说法。因其深明因果故,特地购买许多米,然后到深山饲喂小鸟,并不停的念大悲咒楞严咒加持这些米,观想所有小鸟吃下此米后,得以托身为人,舍离飞禽身。过了二十年,这位法师再出来演说妙法时,竟然有许多人,且都是年轻人来听法,都是必恭必敬、五体投地。这群年轻人皆是昔日之小鸟,得其法施故方能为人。为报恩德,特来拥护道场。是故要常与人结善缘,不要以嗔心对人,否则与人无缘,人人皆避而远之。

‘供养’,是要用诚恳及真心来供养。真心即是能舍之心,能舍掉所心爱执著的东西。诚恳心就是没有杂乱心,做事要实实在在,专心一致。

从前,有一个乞丐,因见人供养三宝修功德,而引起他也要供养之心,但因钱不多,只足以购买一瓶油来供养三宝。这时庙上之方丈和尚(具有天眼通)却出来迎接他,并请他吃素。于此之同时,又有一个富人,也送来了一篓油,有三百多斤,作为供养三宝之用,然而,方丈却不亲自出来会客,只叫知客僧招呼他了事。许多僧人皆不明其意——为何方丈如此厚待一个只能以一瓶油来供养三宝之穷人,却冷落另一个送三百斤油来的富人?当他们在议论纷纷时,方丈就解释说:‘以一个富人,买二、三百斤的油算不了什么。然而,以一个穷人份上,能将身上仅有的钱,全拿出来供养三宝,虽然只是一小瓶油,但其功德却远远超过那个富人。这叫难舍能舍,他才是以其真心来供养三宝,他是一位大护法!人在极为穷困时,还会想到供养三宝,这个功德才伟大哩!而一个人今生富有,也就因为他前生所修的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所积下来的福荫。’听完这一番话,众徒方明白,供养三宝需要有真心及诚心,才名为真供养。

恭敬佛时要身心恭敬,内外合一,尊敬而不轻慢。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佛说法时有六种祥瑞:(一)说法瑞、(二)入定瑞、(三)雨华瑞、(四)地动瑞、(五)众喜瑞、(六)放光瑞。

佛陀这一次的说法跟以往不同,因为此次是先说法而后入定。佛陀为一切菩萨,在大法华会上,讲大乘经典,名为无量义。‘大乘经’,有七义:(一)法大——即包括所有三藏十二部经亦包含一切小乘法在内。(二)发大菩提心——由凡夫修至成佛,此心永不退转,名为发大菩提心。(三)解大藏——明白大藏教法的道理,依教奉行。(四)净大——能见道而净心大。(五)庄严大——即福智大。(六)时大——佛能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是很长的时间,亦可称为因大。(七)具足大——是六度万行都圆满了,以相好自严而得此菩萨果,亦可称为果大。因为有这七种意思,所以叫大藏,摩诃萨有七种大,但跟这个是迥然不同的。

‘说大乘经’,上契佛经之理,下契众生之根机,故名契经。在说法华经前,佛陀先说无量义经。‘无量义’,即无数量之义。无量乃从有量而来,有量从一而来,一则从无相而来,无相却从实相而来,所以无量义亦是实相义经。所谓实相无相——无生死之相、无无相、无涅槃相,而无所不相。无量为一,一为无量,也即是实相。甚至连一也没有,只是人头上安头,弄出一个‘一’来,这是自寻烦恼而已。

‘无量义经’,是教化大乘菩萨的一个方法,‘为佛所护念’,无量义经是佛自所证得,下文云:佛自住大乘也,虽欲开示,而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佛说完了无量义经后,就结跏趺坐,亦名莲花坐、金刚坐。结跏趺坐,非常有助于修道,不会使人昏沉打瞌睡,且易生出定力。由定自然发慧。人能端然正坐,即本有之戒体能现前。一切天龙八部皆来拥护,其他妖魔鬼怪自然会避而远之,所以金刚跏趺坐是修道最圆满的一个坐法。现在以一公案来证明其重要性。

关忠喜是我的朋友,他是一个修外道的,有徒众三千人,但他却了解本身无道业,未能了生脱死,为此他急于求正道,到处找寻明眼善知识,但过了三年仍遍访未遇。

一夜,他的侄子关占海,从未见过我,竟梦见我,且求道于我,而我却用手从他头顶往下撕扯,剥下了一张猪皮,并说这张孽皮去掉后就可以修道。第二天,我去拜访他的叔叔时,关占海一眼就认出我,并从他叔叔口中得悉我在亡母坟旁守孝三年之事。两人惊喜万分,认为‘道’送上门来,竟一起跪下来要向我求道。但我说我没有道行,不能收彼为徒,可是我能带他们去找名师。结果因为关忠喜找不到令他满意之师父,他又回来向我求道。我说我没有道,不过却能教他修行之方法,但他必须先学好双跏趺坐。他果然依法修行。此人双膝奇大,要学双跏趺坐实在相当困难。他的一边脚,跷起来有半尺多高,怎样也不能贴地。然而他一点也不怕辛苦困难,仍然坚持要坐下去。这么一坐,可把两个膝盖弄得又红又肿。过了七十多天,我去看他时,他竟连走路也不行了!我劝他不要过分为难自己,但他却坚决的说,除非自己死了,否则一定要把它学好。如果连双跏趺都练不成,还说什么修道呢?

过了一百天后,我再去看他时,哦!他的双膝不肿、不痛了。非但如此,他还能把腿盘得很好,有志者事竟成,他的双跏趺成功了!我遂教他坐禅之方法。

他的侄子关占海,一如其叔叔,寻师五年亦未能如愿。结果还是再回来,并抓著我的袖袍跪下。我问他:‘你做什么?’他说:‘我寻师多年,如今才发觉您才是最真的,希望您收我为徒!’眼看他拉著我的袖子,我就装著发脾气,并拂袖而去。那知走了半里多路后,回头一看——他还跪著!‘你在做什么?’‘您不收我为徒,我就跪死在这儿!’为了试验他的诚意,我再次拂袖而去,这回走了一里多路,回头见他还是跪著不动,足见其诚意十足,于是收之为徒。他是我在东北所收的第一个徒弟。

关忠喜依法修行了五年后,有所成就,就想见我,并要说感激的话,因为他已预知往生的日子。但这一件事他一直都不能满愿,因为由始至终,我都未能与之联络。果然,正如他自己所预科的那一天,他便端坐安详往生了。是日,许多忖人皆梦见有两位青衣童子领著他到西方去!所以结跏趺坐,对于修道上有莫大的帮助。

佛说完无量义经后就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也即入实相定。‘身心不动’,身不动即心不动,心不动则身不动,这个真心(非肉团心)本来就不动。这是佛之入定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这一段文是雨华瑞。在佛陀入定,身心不动之时,天华从天下降。曼陀罗华即小白华,摩诃曼陀罗华即大白华。曼殊沙华是赤红小华,而摩诃曼殊沙华是大赤红华。这四种华都散在佛陀身上,及法会所有大众,皆得供养。这四种华代表四种位置:十住、十行、十回向及十地;也即菩萨道的四种进度,是修行所必经之阶段。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这是地动瑞。佛陀为了表示法华经之重要,而现出种种祥瑞。普遍十方三世佛的国土,都有这六种震动——震、吼、击(声音),动、涌、起(形像)。这些震动喻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将其扩大,六种震动中,每一种内分三种,共为十八种,亦即喻为十八界。如何将每一种又再分为三种?譬如‘动’——可分为动、遍动、等遍动。‘震’——震、遍震、等遍震。‘吼’——吼、遍吼、等遍吼。‘击’——击、遍击、等遍击。‘涌’——涌、遍涌、等遍涌。‘起’——起、遍起、等遍起。

‘动’,只是一个地方的震动。‘遍动’,是一四天下(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及北俱卢洲),皆为震动。‘等遍动’,即三千大千世界皆震动了。

这六种震动代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亦即表示,欲破无明,先要经过六次遍动的阶段。修习禅定者皆会亲身体验,经过这些阶段。对没有修禅者来讲,这只是六根之震动而已。

‘涌’,从东边涌出而西边落;东涌西没。东为木,也即青色;青色喻肝脏,属于眼根。南方为红色;火也,也喻心,属于舌根。西方是白色,属金;指肺部,属鼻根。这表示‘眼’之功德生,则鼻之烦恼灭;眼之烦恼灭了,则鼻之功德生。这六根皆有其功德,功德生时烦恼灭,烦恼生时功德灭,也即是六种震动。北方是黑色,属水;喻肾脏,属于耳根,亦与其他五根互相交流功德及烦恼。身属于四方(眼耳鼻舌皆在其内)。意有攀缘这四方之功能。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及妙觉是外之震动,而眼耳鼻舌身意却是内之震动。

这六种震动是‘地动瑞’,表示六根门头之震动。这六根互相帮忙,结成一党,狼狈为奸,能造善,亦能造恶。造恶时会使法身堕落三恶道中(地狱、饿鬼及畜生)。但人成佛,亦要靠六根之互相帮助。如鼻子之功德生出来时,眼睛之烦恼则灭。什么是眼睛之烦恼?什么是眼睛之功德?当眼见自己所喜爱的色(物质),但又得不到时,就会产生烦恼,随而起贪著之心,也即是烦恼之根源。然而眼睛也会带来不少的功德,它能助人看经典,研究佛理,深入经藏;或见到佛像而起恭敬礼拜之心。以此类推,此六根皆具有协助或破坏之功能,就看我们如何去运用它。用之为善,则有功德;用之为恶,必堕落无疑。所以楞严经云:‘成佛或堕地狱皆依此六根也。’所以说愚痴即是智慧,这个道理跟六根的运用是一样的。比方说若能善加利用耳根来闻法,佛法听多后,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知一切知,一觉一切觉。‘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理,一通一切通。’

此等道理,可以将衣食住行作为比喻。人为什么要吃饭?为养命故。穿著衣裳,为御寒故。所以吃饭、穿衣、睡觉是生命中所不能缺少的。而我们自性却极需要佛法来滋养,不然问题就会产生。因此就得利用六根来成无上觉道,此谓六根震动也。学过坐禅的人,会有这种震动的经验,或手,或眼,或耳、鼻、舌、身六根震动之情况。楞严经云:静极光通达,别有一重天;此是修禅之功夫到了极点,现出来之一种境界。如果不起执著,将是一个善境界。

在这个暑假的楞严法会中,有人坐禅时,手会自动,这是身体之变化,动则变,变则化。身体的自动,是人在修禅时曾下过一番苦功才发生的现象,但必须经明眼善知识的指点,才不会误入歧途或生恐惧心,或因此而放弃修禅。其实这种恐惧是多余的,此自动不外是六种震动之一。佛经上所谓之道理,必定和我们的自性身体都相合,无非是为我们找一条相应之道路,而这条道路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用来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恶习坏毛病。然而人虽有这种种之坏习,却不能自知,以致终日为尘劳所转,以苦为乐,一天天往下堕,还不醒觉。因之,佛于此经中以六种震动为喻,来对治六根,作为消除恶习之方法。‘震动’即是破除无明烦恼。六种震动是破六种无明;破初果、二果、三果及四果之无明;然后再破十地、等觉之无明,此为六种成佛之阶段,也即是六种次第成佛之果位。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这是众喜瑞。

当尔之时,也即是在六种震动之时,于法会中有大比丘、比丘尼...。‘比丘’有三义:(一)乞食、(二)怖魔、(三)破恶。‘比丘尼’,其义同上,是出家之女众。从前,有一位修行者,为了确定自己真已开悟,就去参访一位已开了五眼六通之高僧。当高僧知其来意时,就开始‘考’他:‘你有什么所得?’修行者:‘我没有所得。’高僧再问:‘你开的什么悟?’他回答:‘我知道比丘尼是女人做的!’高僧一听,马上给他印证,说他真的已开悟了。为什么说他已开悟?因为高僧知道来者没有一丝一毫打妄语,他是很肯定的答话。那么,如果我们作同样的答覆,是否亦算是开悟呢?非也。开悟不是拾人牙慧,凡是学人已讲过的都不是真开悟。除非是自己悟出来,另有一番见地,而这句话又要是从未有人说过的。

‘优婆塞、优婆夷’,有两义:(一)近事男或近事女。(二)住在庙里的男居士或女居士,或称为近住男或近住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及优婆夷为四众弟子。此外,还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诸小王、转轮圣王...。‘夜叉’,是速疾鬼,又名勇健;勇猛捷健之义。此大力鬼神,可以移山倒海,一手把山推至百里外,另一手又将它拉回来。‘摩侯罗伽’,是一种比龙之身型较小之大蟒蛇。‘非人’,为八部鬼神之一。‘转轮圣王’,有大福报,有千子,又拥有七宝,其中一宝是如意宝珠。此宝珠能令其主人随时随地得到所需要的钱物,要多少有多少,遂心如愿。此外,他有金轮车,可在转眼间载他周游四天下,路程比去月球还远得多哩!是以,当初若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时,不放弃王位去修无上佛道,就只能成为一个转轮圣王而已。有人会很狐疑的问:‘佛陀时代若没有转轮圣王,那么,转轮王到底从那里来?’转轮圣王由他方而来,不是我们所能见到或听到的。‘知者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以为自己所见不著的就说没有这一回事。一个人除了自己之居所外,尚有邻居、有城镇、各大城市等等,因此要把视野放宽,不能以一个乡巴佬之眼光来看城市。‘是诸大众,得未曾有’,因未曾听说过此佛法,故‘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当时,众生皆欢喜而专心观佛,佛亦欢喜,故眉间放出白毫光。这是说法瑞之六——放光瑞。现代之造佛像者,皆在佛像眉间镶上一粒珠或宝石来代表佛之白毫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东方属木——象征春天万物生长。此喻万八千世界之众生慧命皆在佛光周遍普照下得以增长。以上六种说法瑞皆为得度之放光瑞。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现在所现的为他方得度之祥瑞。佛所放之光,非但照见此世界之祥瑞,甚至能往下照至阿鼻地狱(无间地狱),此地狱一人下去即满,多人下去亦满,受苦的时间和空间皆无间断。只要罪孽深重,而堕入其中,则万劫难复矣。‘阿迦尼吒天’,是色究竟天,即色界之最上一重天。从这娑婆世界之东边看去万八千的国度,可尽见彼土的六道众生(六趣众生),每一种的果报皆能清楚看见。

‘六道轮回’,是天趣、阿修罗趣、人趣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阿修罗有时亦可列入三恶道中而成为四恶趣。‘天’,是因为修五戒十善而得生天。作为一个人之最基本条件是持五戒:(一)不杀生戒。持此戒者,能得寿命增长,有长寿报。相反的,嗜杀生者,会有短寿命或夭亡之果报。这亦说明人为何有长寿或短命之分。(二)不偷盗戒。偷,损坏他人之财物及福命;盗,即未得他人之许可而擅自拿去某种物件或钱财。果报是在今生或来生中,自己的财产亦会被人偷盗或抢走。如果能够持不偷盗戒,则得以富贵增长。(三)不邪淫戒。淫人妻女者,将来之果报即被人玩弄,或自己的配偶不贞,婚姻出毛病,家庭破裂等等障碍烦恼。(四)不妄语戒。即不以谎话骗人。然而有些人却说,我这一生都是老老实实,从未骗过人,又没害过人,为什么老是被人骗?被人害?须知这种果报非为一生所造,而是通三世,即过去、现在及未来。从前所造下之妄语业,在因缘成熟时,业报现前,就要受被骗害之果报。经云:‘纵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五)不饮酒戒,也包括吸烟、抽大麻、吃迷幻药、吸毒及麻醉性能使人失去理性之药品。饮酒会令人越喝越多,喝越多就越糊涂,以致扰乱性情,而做出种种酒后失常之罪行,再回头已是百年身。现时医学界对药品之滥用,亦应列入此戒内。因为过份的使用麻醉或刺激性药品唯有使病人之病情恶化,使精神更加散乱而不安宁。

五戒,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主要在于净化身、口、意三业的恶习,更进一步,连杀、盗、淫、妄及饮酒之念亦不起。凡未获得他人之许可而偷偷的拿去使用,即是犯盗。譬如见人买了一瓶酒,心里想:好香的酒,是我的就好了,可以先来一杯...这个念头一起,则已犯了盗戒及饮酒戒。是不是不饮酒的人就不会犯饮酒戒?非也,人虽不喝酒,但也会饮牛奶或其他饮科,若起贪爱执著之念,亦是犯此戒。譬如,见冰箱内有一罐牛奶,于是一念贪起,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就喝,喝完了后不晓得是谁买的。牛奶是小事,但未经他人之同意而喝了,即犯偷盗戒。反过来说,牛奶被偷者,亦应起反省之心,为什么他人会偷我的东西?哦!那是我前生曾偷他人财物,这是一种报应。以此作为回光返照,时时提醒自己,以后不再重犯。但是偷取牛奶者则不能说,现在我偷你的,等来生再偿还。须知来生可能无物来偿还于人。总而言之,一针一线、一草一木,不是自己所有的,若未获主人之同意而擅自取走,即犯了偷盗戒。其他基本戒的道理亦复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6-1-7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的福报是无穷无尽,但极高也必堕落。福报享尽时,五衰相现,还是会堕落。因此,只修天福而不修慧,则永远辗转于六道轮回中。‘阿修罗’,亦是修五戒十善,但却坏在以斗争心来做功德,在行善布施时总爱出风头,争第一,在众人前更是以大慈善家之姿态出现,出的钱一定要比别人多。以这种炫耀自我的方式作为布施,简直是以金钱来买名誉,根本不是真心行善,故所得之功德亦是有漏的。更有一些虚伪之士,表面上静悄悄的行善,暗地里却又故意让人知道他们在布施——这种偷偷摸摸,自我宣传之伪君子,比那些在人前大事宣传自我功德之辈,更为阴险欺诈,属于阴性之修罗。‘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在种因时心不真,将来所得之果亦会变成恶果。若其心不正、好斗争、嗔心重,来生会成为阿修罗,因此在布施时不要错因果,应以真诚及乐善好施之心来行事,才会有善果。‘人’,亦是修五戒十善而来,属下品之五戒十善,阿修罗是中品之五戒十善,而天是上品之五戒十善;这三种皆为三善道。

**

**三恶道之果报皆由贪、嗔、痴而起。‘贪’太多会成为饿鬼。人在生时太贪吃,结果死后什么也吃不到,一无所有。‘嗔恨’心太重者,会在死后入地狱受种种苦刑,如入油锅上刀山或剑树等等。因此脾气坏的人要改过,没有脾气的则不要使之生起。学佛可以使人明是非辨事理,明白因果后就不会有愚痴的行为,而能得般若智慧。人太过愚痴,则其果报会随其业力而沦为畜生。愚痴的言行即是诽谤三宝、拨无因果,自己不但不信佛,还怂恿别人也不要信佛,自以为很聪明,硬说学佛是很笨很迷信的事,结果得畜生之果报。

**

**所以在六道轮回中,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成佛之因可成佛。但若是种下地狱之因,定会下地狱去,是以要上升或下坠之权力,皆在人本身之抉择。六趣众生之种种相貌皆在佛陀之白毫光显现出来。这一段是他土六瑞——(一)六趣瑞。(二)见诸佛瑞。(三)闻说法瑞。(四)见众得道瑞(证果瑞),是人法一双。(五)见菩萨行行瑞。(六)见诸佛涅槃瑞,是始终一双。‘白毫光’,表示中道了义,不偏左,不偏右,而在两眉之间;亦表示法华经圆顿法门,中道实相之道理。

**

**白毫光能伸能缩,近时亦能照远,犹如琉璃筒,光明遍照。这情形就好像在黑暗中,忽然开了手电筒或车头灯,一道光明划破黑暗而直射向前,能照远处。而此白毫光是遍满整个宇宙虚空,随意照那一方皆可,现在所照的是东方万八千国土。佛陀在过去没有示现眉间放白毫光,只有在法华经法会中才现此瑞相。在楞严法会中,佛陀说法时,是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这两种光皆有不同之意义。人只要能听到法华经中之一偈一句,即能种下成佛之因。但要多久?这可不一定。能闻法华经者,皆有善根因缘。故佛法与我们有重大关系,可以使我们悟道成佛。有些人却不以为然,还说我才不相信我会成佛。然而,佛法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容的。尽法界的众生都包含在佛教内。即使他现在不相信,将来他也会相信,也能成佛,这就是妙法莲华经微妙之处。

**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

**这是见诸佛瑞,是圣和凡相对;圣是佛,凡是人。如来之白毫相现出了诸佛国土及诸佛,在教化众生。是以白毫光又有两义—(一)应机设教。(二)断惑除疑。像阿弥陀佛亦有白毫相光,如阿弥陀佛赞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表示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光明是无与伦比。‘白毫宛韩五须弥’,眉宇间所放出之白毫光不停的在转动如龙舞,光之宽度如五座须弥山。‘绀目澄清四大海’,清澈明亮的眼睛如四个大海水。‘光中化佛无数亿’,弥陀佛于白毫光中又再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亦化成无量无边之菩萨。‘四十八愿度众生’,每一愿皆令众生成佛。‘九品咸令登彼岸’,人可分为上、中、下品,从三品中又分为九品。故九品莲华即上上品、上中品及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及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及下下品。这九品之众生在阿弥陀佛加被下都能登涅槃之彼岸。

**

**释迦牟尼佛之白毫光亦大如五座须弥山。在观佛三昧海经云:释迦牟尼佛在出世时,白毫光是五尺,修苦行时是十四尺,成佛时则有十五尺。白毫相中间空,白色如琉璃筒——表示常乐我净,即涅槃四德。中间空代表中道,亦是‘常’之义。其相柔软表示‘乐’卷舒自在,随意的可长可短代表真‘我’。白色是清净,亦喻为涅槃四德——常德、乐德、我德、净德。是中道、实相之宝印,于白毫相光中又见他方国土之诸佛,而释迦牟尼佛由出生乃至于涅槃,一切修苦行,种种相貌及功德,亦在光中显现。

**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

**这是闻说法瑞。诸佛皆在每一个国土说法教化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及优婆夷),使他们依法修行而证得阿罗汉,或成菩萨,或得佛果。此为证果瑞。是人和法相对,亦即闻法瑞和证果瑞之相对。‘复见诸菩萨摩诃萨’,又见菩萨及大菩萨。‘种种因缘’,以种种因缘来修种种之法门及教化种种众生。‘种种信解’,指四谛法、十二因缘,或六度万行等之种种信解。‘种种相貌’,以种种行门,修种种法。‘行菩萨道’,佛陀之白毫相光由此土到他土,表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即行菩萨道。

**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般’,是入灭之义。涅槃是不生不灭,圆寂之义。功无不圆,德无不寂——功德圆满。此现诸佛施教化众生之事毕,收无量法还归一法;示现灭息教化。乃至起塔而做佛事,是以表示始于出世,而终于像法。‘以佛之舍利起七宝塔’,以佛之舍利来建塔。‘舍利’,是灵骨之义。这是在佛入灭后,以火焚之获得的舍利,其数无量,故建塔而供养。‘塔’,有两义:(一)方坟。(二)高显。此七宝塔供养舍利,表示佛之法身所在,这是现佛涅槃瑞。菩萨行行瑞及诸佛涅槃瑞,是始终一对。菩萨为始,佛为终。以上所讲皆为他方国土瑞。‘涅槃’,有四种:(一)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涅槃。(三)无余涅槃。(四)无住处涅槃。

**


 楼主| 发表于 2016-1-8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之佛,是补处菩萨。‘弥勒’译为慈氏;又名为‘阿逸多’,无能胜之义。他以慈眼平等视一切众生而不起分别心。现在他不明白佛陀为何要以白毫相光现神变相(化现神通力,变净土相),于是引起他一连串三个念头——为什么佛陀要现六种瑞相?今世尊入于三昧乃不可思议希有之事,应该问谁?哦!可以问文殊师利菩萨,上座法王子。他曾经供养过去无量诸佛,自然会明了此希有祥瑞之事,我就应当去问他。‘文殊师利’,妙极或妙乐之义。为何弥勒菩萨会起疑问呢?因为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九地菩萨又不知十地菩萨,十地菩萨亦不知等觉菩萨之境界;何况是佛境呢?所谓庸人不知智者。庸愚之人不知有智慧者之境界,不是过之就是不及;心散之人不知定者。总是心神不宁,瞻前顾后,心根散乱,不会了解人定之境界,所以凡夫不知圣者,小乘不知大乘。舍利弗是小乘阿罗汉中之大智者,可是舍利弗又不能了解菩萨之境界。一般菩萨又不能明了补处菩萨之境界。‘补处’,将来补释迦牟尼佛之佛位。弥勒菩萨也就是一生补处菩萨。然而,补处菩萨又不知尊极之佛果菩萨,是故他才会起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不但是弥勒菩萨,连这四众及天龙鬼神等也起了怀疑之念头,为什么佛陀要现光明神通之相?其实弥勒菩萨并非真的不知佛陀现瑞相之因缘,他也曾供养过无数过去诸佛;他只是为了请法,为了替大众释疑,才现怀疑之相而咨询文殊师利菩萨。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这时弥勒菩萨欲求开示决疑,又见四众弟子及诸天龙鬼神等生出疑念,于是问文殊师利菩萨。‘鬼’,分为饿或饱鬼。鬼之义为皈也,皈回去。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因无明烦恼而造业,死后由其业力带去(皈去)地狱、饿鬼道。因为生时不会好好利用此‘人身’来修善,死后方知错用心,走错路了,以致背觉合尘而沉沦于苦海中,苦不堪言。但是若能及时回头,知迷返觉,佛陀亦能令之登彼岸,终能成佛。‘神’,天心之义,有神通及自然之感应。弥勒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言:‘请您慈悲告诉我们,什么因缘,佛要现此希有神通之相,放大光明而照于东方万八千土?同时又俱见无数亿佛之国土及佛宣说法相祥瑞。’以目前科学界最先进之发展,以为登陆月球或发射人造卫星到别的星球就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似白毫相光早已悉知悉见一切宇宙多度空间之秘密。显现在白毫相光中之万八千国土,一切众生及诸佛是那么清晰、美丽而庄严。为了令众生明白佛意,于是弥勒菩萨再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文殊师利菩萨,我们的导师——佛陀何故眉间白毫,大放光明普照呢?‘导’,是引导。导师即是释迦牟尼佛。他引导我们从黑暗走到光明之路,回到老家去。是那一个家?常寂光净土也。这时天上降下白色及红色的曼陀罗及曼殊沙华,不但美丽柔软,并且散发出栴檀香味,直到周围四十里。所以众生皆欢喜而满足。天华既集,地则庄严而清净,而此世界,又发生六种震动,四众都因睹瑞而身心畅快喜悦,这是前所未有之希有事。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佛陀之中道白毫光先照东方,再照满八千土,乃至整个虚空,皆成了金色之瑞相。‘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有’,是欲界、色界及无色界。有顶即是三界中最高之非想非非想天。此天界原为无色界,无形色故不可见,但却于白毫光中而能承光远见。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辗转难出。生死即是所趣之五阴(色、受、想、行、识,也即指精神与身体)。‘善恶业缘’,是趣因,‘好丑’,是趣果。正是善恶两条路,修的修,造的造,看你住那边跑而已。修的是修善业,造的是造恶业,要上升或下堕,全在自己掌握中。人身难得矣,若不赶快修五戒十善而行恶,则来生不易再为人。

‘受报好丑,于此悉见’,这是就因地而说。修善者得好的果报,若造恶则得丑之果报。这一切都是顺心性,顺著业力而趣。故众生于六道中互相造业而互相受报,辗转轮回,旋出旋入,永无了期。这一切业缘果报,皆在白毫光中尽见。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又见诸佛,佛是圣中之主,犹如师子一般。这一种法既微且妙,极为希有。佛之声音非常清净,言词非常流利圆满,既响亮又柔软,悦耳动听。每一个人欢喜那一类的声音,佛陀就能以那一种声音来说法,教化无数亿万菩萨。‘梵音深妙’,这种清净之音非常深妙,令一切众生欢喜信受而深信佛乃胜智。同时他方世界每一位佛皆在其世界演说正法。


发表于 2016-3-28 07: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7-25 16: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19: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10-16 19: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4-17 17: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2-7 19: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12-2 16: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17: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