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77|回复: 0

[学佛交流] 「知识」转化为「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2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知识」是从「阅读、听讲」的「认知」而来,也称为「记问之学」,依於记忆而知;「识」是「见闻觉知」的意识了別,比如认识了这个味道、声音、文字等等。「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有它的意义,否则时间久了,脑子就忘失了。「智」比「知」多个「日」字,有著慧光的观照;「慧」有个心,是从心地领悟而来。
「智慧」有「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世间智慧」虽然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却是「不究竟」的,只能消除人们局部的痛苦。比如「世间的医学」,再高明的医术,也无法免除人们的「生、老、病、死」大患。医学知识如是,科技知识也只能增进人们的生活方便,无法消除人们的烦恼。「 出世间智慧」则能引导人们解脱一切身心大苦,走向永恒快乐。
「知识渊博」不等于有智慧;没有广博的知识,也不等于没有智慧,比如禅宗六祖不识字,看不懂经文,无碍証得无上智慧。又如很多「念佛人」也不识字,听闻了简单的佛法,就能信受奉行,念佛念到开显智慧,快乐少烦恼,临终「预知时至」。
「般若」是梵文,译为「智慧」。智者大师在《金光明玄义》中提到「三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文字般若)。凡是能够引导人们趣向菩提的语言、文字,都是「方便般若」。依於方便,起心观照,照见真实义,名「观照般若」。依於观照,澈见诸法实相,名「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是 由「文字般若」到「实相般若」的桥梁;亦即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摧化剂是「观照般若」。比如明白了「有此因,所以有此果」的「因果律」,如果不 在生活的情境中, 透过观照,慎密的周遍审察,就无法了解它的真实义,不会深信它、受用它,就只会是「知识」。要经过慎密的观照审察,坚定为「信念」,才会信受奉行,转化为「智慧」。
一个已具备「因果的观照智慧」而乐于「布施」者,能明白「施者」比「受者」有福,身上也会散发出生命的光彩;布施让他的身心越来越快乐,充满着法喜。欠缺「观照因果智慧」者,会认为把辛苦赚来的钱,白白送给別人是很愚痴的行为;对这样的人来,说, 「因果律」 就只是「知识」。
「般若波罗蜜」是梵文,译为「智慧到彼岸」;「此岸」是指烦恼的此岸,依於「出世间智慧」走向身心解脱的彼岸。比如从希求福德的「有为布施」,到达「无为 」 的三轮体空,於布施中,无有"施者、受者、所施之事",了达诸法实相的彼岸。
「有为的布施」与「无为布施」,同样是发心,同样的布施行为,所差別的在于是否具备「观照般若」。
「观照」依於「正思惟」展开来。明白了「因果律」后,必须透过外在的现象深入观察,才能照见它的真实义,比如思惟人们为何有长壽与短命的不同?有健康与残疾的差別?若是能够从中领会当中因果业报差別,就不会感叹自身的不幸,更能积极的活在当下,开创生命的未来,为什么呢?已信受「有此因,必有此果」的信念。
我们凡夫的 「般若观照力 」 尚不足前、只能够从有形的外相观察到因果律,比如从「富贵贫贱」的外相差別观照到因果谛理;智者则能从「起心动念」的因地中,明觉业果差別,乃至从当下呼吸间,念念觉照「因果业力」的流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 08: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