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49|回复: 19

[其它]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
◎古杭梵天寺沙门实贤 撰
◎美国加州万佛圣城宣化上人 讲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编按〉:
宣公上人曾三次宣讲本文:一九七四年在金山禅寺以本文为教材,教导西方人学习中文,惜未讲全;一九七九年于万佛圣城开光典礼后,特为远来访客,及城中四众弟子讲解;一九八五年于金山圣寺第三度讲解。由此可知上人对本文之重视,吾等学佛修行之弟子,岂能不深加研习熟读之?
上人三次畅述,各有所重,本当一一刊出,但因整理未及,本站特将各次讲解之菁华,先行编辑并合上网刊载。日后容或人力允许时,再行各别次单独刊出。
卍           卍          卍
序分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茍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劝发菩提心文”:劝发,是你本来没有发,他用一种很合理的、很合法的语言,来劝勉你,令你发生这种的心。发生什么心呢?就发这个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种明白的心,就是反迷归觉的一种心,就是舍邪归正的一种心,就是明辨是非的一种心,也就是不颠倒的心,就是一个直心。直心里边没有一切的委曲相,没有弯弯曲曲的这一些个行为。菩提心也就是个利人的心,自觉觉他的心,自利利他的心:这都叫菩提心。
那么“菩提”,这是一个梵语,翻译过来就叫“觉道”,就是要你明白这个道。明白道,你才能修行;你若不明白道,就不能修行。不明白道,你往往就会颠倒,就会以是为非,以非为是,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了。你若明白了呢,就能走一个正路;你不明白,就走一个邪路。所以这个菩提心,你怎么样讲,怎么有道理。总而言之,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菩提心,所以也就是一个持戒律。你守规矩,就是菩提心;你不守规矩,就是忘失菩提心。这菩提心大概的意思是这样子。
“古杭”:就是古来到现在都有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就是杭州。杭州这个地方是佛法大兴的一个地方。杭州有西天目、东天目、南天目、北天目,又有天台山。这些个地方,过去七佛都在这儿出世的。所以中国为什么大乘的根性这么多?因为佛以前选择过中国,在这儿出世,所以这个种子早都种下了。“梵天寺”:梵是清净的意思,就是“清净天”这个寺院。
“沙门”:沙门是出家人的一个普通的名词,也是梵语,翻译过来就叫“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就是不颠倒;息灭贪瞋痴就是不糊涂,就是没有无明。所以出家人普通的一个名号就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那么这个出家人叫什么名字呢?就叫“实贤”。本来他的名字叫“思齐”,就是见贤思齐焉,又有个别号,就叫“省庵”。因为这个,所以这一般的人就谓之“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文”,就是文章。文章里边有开合转折,有种种道理在里头包括着,可是它说的是一篇一篇的,一章一章的,所以叫文章。这个文法用的有“之乎者也矣焉哉”,又有“启承转合”,那么写的东西是井井有条,很有道理在里头包含着。
那么这一篇文,也就等于经典一样的,它用字不太多,可是说的理论是很圆满的。因为这个,在佛教里头这个发菩提心文,也占很重要的地位。“撰”:这一篇是谁撰的呢?撰就是杜撰,就是写作,就是他著作的;因为他写出来的,他不知道究竟对不对,所以客气话,他只是说撰,没有说他著作。他自己认为自己所写的道理,以前没有的,那么以后有没有就不知道了,所以叫杜撰。这个杜撰就是单独的,和旁人不同的,也就是或者别开生面,独出心裁,写这么一篇文章,这叫撰。撰就是撰述;述就是说一说。
他说“不肖”:不肖就是不像。不像什么呢?不像古来诸佛菩萨、大德高僧那个智慧。因为他们有智慧,所以无论他们写出来什么东西,都是很靠得住的。不肖,也可以有另外一个解释。譬如父亲是一个大官,我呢,只做一个农夫,所以叫不肖。或者父亲是很有钱的,自己是个穷人,这也叫不肖。说:“我比不了我那个先人。”这就叫不肖--不肖某某。好像帝尧就把他这个天下传给大舜,没有传儿子。他儿子叫丹朱;丹朱不肖,所以他传给旁人了。这个不肖,就是和父亲不一样的,和先人不一样的。他这个“不肖”,是说他和佛菩萨的思想、心理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他没有什么智慧。说“愚下凡夫僧”:我是一个凡夫,不是个圣人。凡夫僧,谁呢?“实贤”。
虽然他是个愚下的凡夫僧,很愚痴,很下劣,也是一个薄地凡夫,可是他有一份诚心,有一份真心,要说真心话,要说诚心的话。真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泣血稽颡”。泣血,哭得把眼睛都哭出血来了。你们各位想一想,若不到真诚,哭到极点,怎么会把血哭出来了呢?不会的。这虽然是个形容词,可是也就是他一个真心的表露,恳切至诚的一种心的表露。稽颡,就是叩头:头前边额这个地方也叫颡,所以稽颡,就是把头叩到地下。
“哀告现前大众”:我啊!泣不成声的,很哀痛的,告诉现前大众。大众就包括出家人、在家人,和一切的众生;不单人,乃至于其他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了。大就是广大;众就是众生:这不是单单说的人了。“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和当时的,这可以说是就是现在的。这个“当世”也就是在当时的,也和“现前”是一样的,不过这个文法他这么样说。净就是清净的;信就是善男信女。善男信女,这就是包括一切在家人都在内了。
“惟愿慈悲”:我现在愿意你们每一个人,都很慈悲的,“少加听察”。你们拿出一点点的时间来,听一听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少加听察,你也想一想。这个“察”就是想一想,对不对?英文叫 Think over. You think over. It's right?
“尝闻”:我常常听见你这么说,说什么呢?说“入道要门”:你想要修道,这个要紧的门径是什么呢?“发心为首”:你一定要先发菩提心。你要先发菩提心,这才是最要紧的。“修行急务”:你修行,这个最要紧的你应该懂得的,就是什么呢?“立愿居先”:一定要发愿。你若不发愿,你就不能修行;你修行,那都是假的。因为愿你也不敢发,你还修什么道?你所谓修道,那都是在骗人呢!你若真正想要修行,为什么不敢发愿呢?所以说立愿居先,你要先立一个愿。
“愿立则众生可度”:你有了愿在那儿来支持着你;你若没有愿,你就是这么样子,说:“我修行,我修行。”啊!到时候就忘了,到时候就不记得了,所以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你若能自己有了愿力,就像你有个船了,你才能度人;你若没有船,你怎么能度人?那个愿就像一个船似的。“心发则佛道堪成”:你要发菩提心了,你才够成佛的资格;你若不发菩提心,你就没有机会成佛。所以这说得都非常地恳切,非常地要紧。
“茍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茍,是假如、假设。你如果不发广大心,就那小小气气的,一点点亏也不能吃,也不能舍得。你不立最坚固的这个愿,“假如我说了,一定要这样做,不能改变的。”这叫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你就经过有尘刹那么多的劫数,你不能脱出这个轮回。轮回就是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阿修罗这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你还在这里头转来转去。你就是做什么善事,或者升天,或者做人,享福报,这没有什么大意思的,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虽然说你也吃斋啊,也念经啊,也念佛啊,“总是徒劳辛苦”。你就是用多少功,都是自己在那儿徒劳无益,很辛苦的;你就修什么法,也是不究竟的。
“故华严经云”:所以在《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要是忘失这个菩提心了,你修一切的善法;虽然是善法,也是修六欲诸天那个天魔的业。因为你无明不断,淫欲心不断,修这些个法,都是在那个地方造天魔的业。忘失菩提心,就是你念不清净。你若念清净,那就是菩提心;念不清净,那就是魔业,所以是名魔业。“忘失尚尔”:你把这个菩提心忘了,你所修的善法,还都只是魔业,“况未发乎”:况且你没有发呢?你若不发菩提心,那你能修什么?修什么也都是魔业。
“故知欲学如来乘”:因为这个,所以你要学佛法,要学佛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你一定要先具足了发菩萨的愿力;你若不发这个愿力,那是总在魔的窟窿里转,在魔的洞里,在那儿来回来回跑。“不可缓也”:所以这个菩提心,你不可以等,不可以说:“我等等再发菩提心吧!”不可以的!说:“我等等再立菩萨愿。”这不可以;你一定要发这个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才能脱出轮回,了生脱死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惟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然心愿差别”:然,就是这样子。既然是这样子了,就是你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定要立坚固愿。你不发菩提心,始终也不能成佛道;不立坚固愿,始终也达不到你的目的。心愿差别,人发心的心愿有很多种不同的,其相乃多。发心就是人的思想,人的目的,人的志愿,人的目标。“其相乃多”:这个相很多很多的,可以说是有八万四千那么多。
“若不指陈”:那么现在我略略地,不能全说,我说简单一点。若不指陈,我若不把它指示明白了,说清楚了,陈列出来。陈,就是陈列出来,就是给你们摆在眼前看一看。“如何趋向”:你怎么样子才知道往前去进步呢?趋,就是往前去,到那个地方去;向,就是对着那个地方。“趋向”,就是我怎么会有一个目标呢?我怎么会有一个方针、宗旨呢?“今为大众”:这省庵大师他说,我现在为大众,“略而言之”:略略地说主要的。“相有其八”:这个相,总括起来有八种,“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有邪有正,有真有伪,有大有小,有偏有圆。
怎么叫邪呢?邪就是自私。怎么叫正呢?正就是不自私。怎么叫真呢?真就是利人不利己。伪呢?就是利己不利人。你用六大宗旨来看,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小?什么叫大?小就是为自己;大就是为大众。所谓“为人不为己,终究是佛体;为己不为众,终究白搭命。”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都没有用。大,就是发大心;发大心就是行菩萨道。那么不发大心,小呢?就是不行菩萨道,就是自私自利、争哪、贪哪、求啊、为自己做打算,这都是小。若为大家做打算,大公无私、至正不偏,普同供养,以法界为体,以虚空为用,这都叫大。
偏,就是偏激,偏于一端,偏于一边,偏于一小部份,不圆融。那个圆里头包罗万有的,就是圆满;圆满菩提了,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可以用我那一首偈颂,来形容这个“圆”。这个圆就是:
“法界为体有何外”:以法界为体,有什么在法界外边的?
“虚空是用无不容”:虚空就是一个大用,没有不包容的。
“万物平等离分别”:对于万事万物都是平等平等看,看成平等。
“一念不生绝言宗”:这个可以说是圆了。
那么后边,他会解释这个“偏圆”。我现在解释,是按照字义大概的意思说。省庵大师这个《劝发菩提心文》,你若往我们这个六大宗旨上一合,那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怎么叫做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这个“耶”字就是问号。“世有行人”:这就说出来了。说世界上有修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就是出家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他修是修,可是尽做外相。譬如,他又拜忏哪,又礼佛啊,又在那儿念经啊;尽给人家看,他不往自己回光返照,自己心里有没有拜忏?自己心里有没有念佛?有没有礼佛?有没有念经?你心里念,那才算真的呢!你尽在外边做表面的工作,装老修行,给人家看--我用一个什么功也给人家看看,譬如我扫扫地,也等着有人来了,我就扫扫地,我这可做苦工了!尽做表面上的工作,这就是不单没有功德,而且邪。这个就是不正当,尽报功。对人有一点什么好处就说:“你知道吗?因为你,我怎么怎么样子啊!”叫人感激自己,这都是叫邪的。
你们大家要彻底了解,施恩不求报,予人不追悔。对谁有什么好处,你应该忘了它;不应该常常记得,挂到嘴巴皮上,一天到晚就用这个来做广告,做招牌:“啊!我做了什么好事了,你知道吗?某某地方的庙是我修的,你看那个匾上有我的名字嘛?”还怕人不知道,还叫人看看那个匾上有没有他自己的名字。这就是邪,这就是尽在那儿贪名闻利养。
若不这样子呢?那就是正了。所以这个邪正,正是相反。邪的是属阴的,正的是属阳的;邪的见不得天,见不得光;正的是正大光明的,什么地方都可以行得通的。所以要一向修行--一向修行,就是从来修行--不究自心,他不在自心上用功夫,专门向外驰求,到外面去找去。“但知外务”:就知道在外面做表面的工作,好像给人念经,做赶经忏,又是什么的,哦!你看的很热闹很热闹的,一天到晚累得要死,辛苦得不得了。“啊!我真是为法忘躯了!你们大家知道我吗?”就是尽向人来报功,表示他自己的德行,那么张扬外露,不能韬光晦迹,不能藏器,不能有修养,有涵养。
为什么他到外务去呢?“或求利养”:就是为利益他自己,叫人供养他,叫人相信他,教人或者炖点人参给他啦,或者煲点木耳给他啦,或者……,所以你们谁要是我的真弟子的话,谁也不准给我弄东西吃。我反正现在没有饿死嘛!你今天又煲点这个汤,明天又弄点那个,啰啰苏苏,真讨厌!你们以为这是诚心了,你想不到这就是助纣为虐呢!你就把那个修行人弄得不修行了。你们懂了没懂?所以不能单独地个别供养某一个人。
“或好名闻”:或者贪图人家到各处给自己宣传一下:“喔!他真是老修行啊!真是个大修行啊!真是好呀!怎么样,怎么样……”各处给宣传。你派出去很多的马仔,很多的工作人员到各处给他宣传。好像我今天说这个某某,就是邪!就是邪!你看他就是贪利养嘛!佛教企业化!这是佛教的罪人哪!这是佛教的败类啊!佛教怎么要企业化?要企业化,又出什么家?在家人谁都可以办企业,谁都可以做生意赚钱。为什么出家人,佛教徒要做企业化?那么一般的人还说:“哎呀!那儿好呀!好呀!好呀!好呀!……”往地狱里钻还不知道呢!还好呢!都钻到地狱去了。这就是或求利养嘛!尽叫人拿钱给自己。喔!自己干什么干什么。或好名闻,或者贪一个好名誉。
“或贪现世欲乐”:你说他不是贪现在欲乐是干什么?一天到晚吃吃喝喝的,又吃肉,又喝酒,又乱七八糟的,什么都干,就是贪现在的欲乐嘛!那不是地狱是什么?你们哪一个是他的徒弟,可以回去报告他,告诉他我这么骂他,我不在乎的。
“或望未来果报”:或者说我现在做功德,将来我做国王,将来我又如何如何的,将来有好的果报。这都是邪,这都是邪!我讲话,我是知道的,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如是发心,名之为邪”:你们一般人还不认识,趋炎附势:“啊!那儿造得好啊!很漂亮呀,像皇宫似的。”皇宫又怎么样啊?皇宫那个皇帝一样堕落。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自己不懂道理,就跟着这个邪知邪见跑,贪一时的热闹,这是不可以的!
什么叫正呢?“既不求利养名闻”:也不贪一个好名誉,也不想要把自己的声名弄得大大的,也不希望人家来供养自己。“又不贪欲乐果报”:也不贪什么欲乐,也不想怎么享受啊!我不能说我是正,但是我告诉你们,我来到美国二十多年,没有到过狄斯耐乐园。你们想一想,你们到美国来,差不离的,哪一个不到过狄斯耐乐园呢?出家人差不离到了美国,都是要参观参观狄斯耐乐园。我这一个乡下人,所以没有参观过,我也不愿意知道那个。所以这说又不贪欲乐,也不贪什么享受、果报。
“惟为生死。为菩提”:就是为了要了生死,为的一个觉道,要求真正的智慧。“如是发心,名之为正”:这样发心,就是一个正的;你要不是为了生死,为了发菩提心,那就是邪。所以大家要认识清楚这一点;不认识清楚这一点,你修来修去都是魔业,修来修去都是做魔王的眷属。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省庵大师前边讲“邪正”,现在讲“真伪”了。“念念上求佛道”:这是说人念兹在兹的,心心念念的,不想旁的,只想什么呢?只想上求佛道,要求成佛之道。“心心下化众生”:那么成佛要立功;你不能说一点功劳也没有,就成佛了。那么成佛怎么样呢?就是要立功德。在什么地方立功德呢?就是教化众生,令众生舍邪归正,舍妄归真,舍伪归真。你能令众生觉悟了,你就是在佛教里立功了。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可是成佛也不容易的,佛道很长远的。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衹劫才成佛了。一个阿僧衹劫就是无量数。阿僧衹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无量数”。那么三个阿僧衹劫,这是三个无量数;不单是三个无量数,而且还是三个大的无量数,所以叫三大阿僧衹劫。那么这么长远的时间,就望洋兴叹了,就怕了,说:“唉!这么长远的时间,我怎么能修行呢?”好像我们读佛经,读一读说:“啊!这一部经这么长!我得什么时候能读完?什么时候能背得出呢?”这都是退怯心。可是佛道虽然长远,也不生退怯心,还是勇猛精进,向前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总是不忘了修道的这种本份。
“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看这个众生很难度的。你叫他去毛病嘛,他不单不去毛病,而且还要增加多一点毛病。你看众生就是这么奇怪的!你想度他,他就偏偏不受你的度,是很不容易度的;很不容易度,那么你就生出厌倦心了,这就不是真心了。要不生厌倦,那么就像什么呢?就像“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就像登那个万丈的山似的,一定到那个山顶上。这个“万仞”,也可以说是一万里,也可以说是一万个mile(哩)那么高,也可以说是万丈。总而言之,是最高的山。必穷其顶,一定到那个山顶上。“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上那个九层的宝塔,也一定到那个顶上。“如是发心”:像这样的发心,不中道自画,不是半途而废。那么有始有终,“名之为真”:这就叫一个真正发菩提心。
“有罪不忏”:那么什么叫伪呢?他本来有罪,他藏着,不向大家来发露忏悔,不对大家坦白。“有过不除”:他有过错,明明知道自己毛病,他说:“哎呀!我没有办法呀!这个是与生俱来的习气。”也不愿意把这个过错除掉它。“内浊外清”:里边他就嫉妒障碍、痴心妄想啊、骄慢哪、贡高我慢哪、贪瞋痴慢疑啊,里边都是这些个东西。外清,外边现出一个很清高的样子,那么色装者乎,就装模作样的。“始勤终怠”:他就是出家修行,也一开始他很勤,很精进的,到最后就有始无终,没有后力了,后面没有力量,松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有好心”:他虽然好像有这种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为什么他要做好事呢?就因为他想要博取一个好名,想要弄一个为善的名字,做一些个骗人的事情。所以就在那儿搞名搞利,多为名利之所夹杂。他一举一动都是为名为利而做的,不是真正为佛教。“虽有善法”:虽然佛法是很善的,“复为罪业之所染污”。他在这善法里头行一些个淫欲,做一些个很见不得天的事情。好像现在密宗里头那一些个喇嘛,到处恣行淫欲,到处乱七八糟的,还对人说:“这是密宗啊!密宗就要这样子。”你说,这个真是害死人的!那么有一些无知的人,就被弄得说:“这个密宗啊!佛教里头说密宗是最秘密的。”喔!就以盲引盲,这就是染污。“如是发心”:像这样发菩提心的人,“名之为伪”:这就是假的。

“众生界尽”:那么什么叫大的呢?就是众生界尽,众生都度空了。就像地藏王菩萨似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众生界尽,烦恼业尽。那么“我愿方尽”:把众生度没有了,我这个愿力才没有。“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这个菩提觉道,我修这个佛道成就了,我那个愿才是成就了。“如是发心。名之为大”:像这样的发菩提心,再没有比这个大的了。

“观三界如牢狱”: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这是菩萨发心。那么这个“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这就是小乘。二乘人是自了汉,他看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像监狱那么样地苦。“视生死如冤家”:这个生了又生,死了又死;生生死死,这就好像他的冤家对头似的。“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只知道自己度自己,他不想度旁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像这样子发菩提心的,这就是叫一个“小”。小,就是心量太狭窄了;大呢,就是极广大尽精微了。那么这个大,我以前写那个法界颂,这也就是一个大的表现,说的什么呢?说:

法界为体有何外?虚空为用无不容。
万物平等离分别,一念不生绝言宗。

这就是大心了。所谓“性尽人己参天地;心同日月耀阳春。”把这一切的万事万物都看成是一个,没有什么分别。今天我讲的就这样子。我若讲的不圆满,你们谁翻译的时候,再补充一下。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若,就是假设;于,当个“在”字讲。假设你在自己的心外边,见有众生可度,见有佛道可成;你愿意来度脱你心外的众生,愿意成就你心外的佛道。“功勋不忘”:你就以为度众生成佛,度众生就有了什么功德了,总也不忘,你就想成佛,生了一个大执着。“知见不泯”:泯,就是泯灭了它,没有它,息灭了它。你不能把你这个邪知邪见泯了,“如是发心。名之为偏”:像这样子,心里总有一个东西在里头执着了,这就叫偏。你没有明白那个原理,你还有偏见。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你要知道自性就是众生;众生不离自性,所有的众生都在自性里。你自性的众生誓愿度,自性的烦恼誓愿断,自性的法门誓愿学,自性的佛道誓愿成。你要是能这样子看,“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你能要成自性的佛道,所以愿意成就佛,因为他不离自性。“不见一法”:你没有什么法可执着的,不应该生出一个法执来。“离心别有”:你要是觉得有法可学,你在你心外学法,在心外求法,这都是外道。你要怎么样呢?“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就像那个虚空似的,自性和那虚空是一样的,你那个愿也要像虚空那么广大。“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你所行所作也像虚空似的,你证得像虚空那么大的果位。“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可是还不执着,不执着虚空有个什么相;你若一执着有个相在,已经就执着了。所以“如是发心,名之为圆”:像这样的发心,就是圆。

“知此八种。则知审察”:你知道这八种的差别、不同,你就应该知道好好地详细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你就知道应该去什么了,应该要什么了。你知道应该什么不要,什么要,你“则可发心”:这样才可以发心呢。

“云何审察”:怎么样审察呢?“谓我所发心”:就是我所发的这个心,“于此八中”,在这八种的发心里头,问一问自己,我是邪的?是正的呢?是真的呢?是伪的呢?或者是大的,是小的呢?是偏的,是圆的呢?“云何去取”:那么你审察之后,认识了,你还要应该去什么?应该要什么呢?就是这个“所谓去邪”:那个邪的要去了,伪的要去了,小的要去了,那个偏的也要去了;要取这个真,取正,取这个大的,取这个圆的。“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像这样的发心,这才是你真正懂得怎么样能发菩提心,将来才能圆满你这个虚空的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宗分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此菩提心”:这菩提心就是说我们人这种求智慧的心。菩提就是觉道。觉道,就是对着不觉道。我们众生就是不觉。若觉了,就会发菩提心;不觉就不会发菩提心。那么这个“此菩提心”,就是说这个菩提心。“诸善中王”:它是无论你做什么善事,也没有发菩提心这个重要。那么发菩提心,它一定要有一种因缘,所以说“必有因缘”。因,就是种的这个因;缘,就是帮助这个菩提心的助缘。因,就要种的正因;缘,要帮助这个正因来发展,所以“方得发起”。那么因为什么你要发菩提心呢?这有十种,“今言因缘。略有十种”:现在说这个因缘有十种。“何等为十”:十种因缘是什么呢?

“一者”,就是“念佛重恩故”。我们众生不知道佛对我们的慈悲喜舍这种恩。这种恩,是没有法子可以形容的,说也说不完的,所以这是“重”,是最重最重的。你看,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他无非想要救度你我现前的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他自己先以身示范来修行,经过种种的苦难,种种不能忍的,不能受的那种境界,所以佛的恩是最重的。

“二者念父母恩故”:那么佛恩是不容易报,我们应该要发菩提心来报佛恩。父母对我们也是有恩的。父母生我们,怀胎十月,乳哺三年,然后教养我们长大,这个也是很不容易的。“三者念师长恩故”:第三的恩就是要念师长的恩。师,就是所有我们跟着学法,学智慧的一切老师。他对我们循循善诱,种种的教导,这种恩也是应该报的。

“四者念施主恩故”:施主就是护法。我们出家修道,这护法护持我们修道,这个恩也很重的。我们如果不发菩提心,所谓“三心不了水难消”,你要是不把三心扫去,你喝施主布施一口水,也不容易消化的。这是四者念施主恩。“五者念众生恩故”:众生对我们也都有恩,一切一切众生,或者和我们都有相当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应该报恩。

“六者念生死苦故”:第六要发菩提心,要痛念生死,我们也要发菩提心。“七者尊重己灵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们自己既然有佛性,我们应该发菩提心,圆成我们的佛性,所以也要尊重自己本有的这种灵明觉性。

“八者忏悔业障故”:第八样发菩提心的因缘,就要忏悔自己的业障,令自己的业障消除。我们忏悔自己过去的业障,有罪过都要改了。譬如我不持戒,我尽打妄想,欲心太重了,我这都是业障,我要忏悔,要真正生忏悔心,要在佛前改过自新;不要叩一个头说:“佛啊!你保佑着我多一点desire(欲念)啰!”“佛啊!你保佑我快一点还俗啰!”你这样子,那怎么会忏悔业障呢?你一边在那儿拜忏,一边想你那个男朋友;一边拜忏,一边想自己的女朋友,这怎么样可以忏悔业障呢?这就不能忏悔业障的。这第八种,你要忏悔业障就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要把过去的污浊邋遢这种思想,都要把它洗干净了它,这叫忏悔业障。

“九者求生净土故”: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我们发菩提心修道,我们能真正修道,这就是正法久住;我们若不发菩提心修道,这就是正法不住世了:所以我们要有这十种的因缘。

无论哪一个人都应该发菩提心,就是叫这个菩提心生出来。不要以为我们修不修行,这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我们和整个世界都互相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这个世间就是佛法久住了;我们不发菩提心,这佛法就灭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重恩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佛重恩”:这第一种的因缘。前边那个提纲就是说“念佛重恩”。怎么叫念佛重恩呢?下边就说明白了。“谓”:谓就是说,所说的。说什么呢?“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我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初为什么他发菩提心?“为我等故”:就因为想要救度我们现在的众生,他才发的菩提心,他才“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利人,生生世世都是利他。“经无量劫”:经过有无量无边那么长的时间,数不过来那么多大劫,“备受诸苦”。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在这个期间,什么苦都受遍了。
“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我们众生造业的时候,佛就可怜我们,所以佛愿意以身来代表众生受苦,佛愿意把众生的苦都做为他自己的苦。所以我们造的业,佛生一种怜愍的心来原谅我们。“方便教化”:用种种的方便权巧、譬喻说明而教化我们,令我们改恶向善,改过自新,发菩提心。“而我愚痴。不知信受”:可是佛这样慈悲对我们,我们是很愚痴很蠢的,不明白佛对我们的这种恩德,所以不晓得接受佛这个教化。
“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我在当初堕地狱的时候,佛看见众生堕地狱,就像他自己堕地狱一样那么痛苦,那么难过。“欲代我苦”:所以佛愿意下地狱来替我们受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而我们因为业障太重了,佛也没有这个力量来救拔。
“我生人道”:佛想尽方法把我们从地狱救出来了,又生到人道来了。“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佛又用种种的方便权巧法门,叫我们来种一切的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在《华严经》上,你看那个菩萨为了教化一个众生,众生到地狱去,他就跟着下地狱;众生到畜生那儿,他就跟着去做畜生;众生转饿鬼,他也去做饿鬼,影响他发菩提心,影响他修行;众生做人道,他就跟着这个众生去做人去:这样子陪着众生来受苦。随逐于我,就是跟着我,不舍我。“心无暂舍”:他心里连一时一刻都不舍弃我们。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释迦牟尼佛刚刚出世的时候,我尚且在沉沦里头。尚,就是尚且;说那时候我还在沉沦里头,就是在地狱,在饿鬼,在畜生里头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我现在仗佛的威德已经做人了,可是佛已经入涅槃了。
“何罪而生末法”:我们一定是很大的罪,才生到末法时代;要不是罪大,我们应该见佛闻法啊!“何福而预出家”:可是我们现在出家了。这个《劝发菩提心文》,是为着出家人说的。我们大约也是有福;虽然有罪,但是也有福。因为有福的关系,所以现在我们就出家了。“何障而不见金身”:那么我们现在是有什么业障障着我们,不能见到佛金色之身呢?“何幸而躬逢舍利”:我们又很幸运的,在这个末法时代还能见到佛的舍利。
“如是思惟”:像这样子想一想,像前边所说这几句话,这样想一想。“向使不种善根”:向,就是往昔、以前。假设往昔我若没有种善根的话,“何以得闻佛法”?我若没有善根,我一定不会得闻佛法的。“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我若不闻佛法,不懂佛法,佛对我有多大的恩,我也不知道。“此恩此德。丘山难喻”:佛对我们这种的深恩大德,就是高山也比喻不了那么高,大海也没有那么深。
“自非发广大心”:因为佛对我们这样的大恩大德,我们如果不发一个广大的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我们有力量就要建立佛法,来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我们如果不弘扬佛法,不建立佛法,不把佛教支持起来,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报不完佛恩的。“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这十种因缘,第一种我们就要念佛重恩,要发菩提心。
念父母恩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乾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乃至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乃至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云何念父母恩。”我快点给你们讲。你们也坐了很久了;我也没有什么太多时间。前边已经提出那个提纲了,现在这是解释。“哀哀父母”:说我对父母常常要很哀念的。“生我劬劳”:这是《诗经》上的字句,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十月三年。怀胎乳哺”: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好像没有那么好念,所以就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乾去湿”:从湿的地方推到那个乾的地方去;不是离开乾的地方,到湿的地方,而是从那湿的地方去了,推到那个乾的地方去。这个很简单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讲法。母亲带小孩子就是这种的情形。
美国这儿小孩子和妈妈都分开房住了,没有这些个麻烦。尤其有那种纸的垫子,一用完了可以换了那个卫生巾:推乾去湿。要是以前普通这个妈妈,都要小孩子睡到一起,那小孩子把床尿了,妈妈把这个小孩子挪到乾的地方去,自己睡那个湿的地方。你看!
“咽苦吐甘”:咽苦,就是有什么苦,有什么困难,这母亲把它吃下去;吐甘,把有什么甜的都给小孩子。“才得成人”:因为这样子尽心竭力来培植灌溉这个小孩子,栽培他,所以小孩才长大成人。“指望绍继门风”:生儿育女就是为着他能以有个传宗接代,不断香烟。指望,就是用手指头指着,用眼睛看着。干什么呢?“绍继”:绍,就是接续的意思;绍隆佛种就是继续佛种的意思。继,就是把它接下去,不断了。“门风”:就是家庭好的这种风范,好的这种法财。“供承祭祀”:将来子女好祭祀祖先。
指望绍继门风,就是希望他接续香烟。西方不讲这个;西方的人也不供祖先。中国人呢,他供上一个祖先,在祖先上烧香。这个做爸爸、做妈妈的,或者做爷爷、做奶奶的,就希望死了之后,这个子,或者孙,给他烧烧香。这叫继续香烟,继门风,这是谁的儿子,谁的孙子,谁的什么什么。“供承祭祀”:等他死的时候,去给叩个头,拜一拜。那么在西方也没有这个,这更谈不到啰!
“今我等既已出家”: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出家了。“滥称释子”:也不管够不够佛子的资格,就是滥芋充数,就说:“啊!我们也是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忝号沙门”:忝,就是不知惭愧,不知羞耻。忝列门墙,就是我很不够这个资格的。我很不配做这个沙门,可是我也冒充,滥芋充数就也算是个沙门。沙门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甘旨不供”:对父母,我们一点也没有什么供养,没有拿出自己的力量来供养。“祭扫不给”:父母死了之后也不去扫墓,也不到坟上去拜一拜,也不祭。“生不能养其口体”:活着,不能来奉养他的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死了之后,我也不能把他的神灵引导到一个安乐的处所去。
“于世间则为大损”:对于世间法来讲,就是对于社会这一些个问题,这是一个大损失。“于出世又无实益”:我们出世也没有修行,也没有成功,对父母没有什么帮助。“两途既失”:两途就是生、死。活着我也没有奉养;死了我又没有祭祀;我出家了也不管在家的父母了:这是两途既失,两方面都有大损失。“重罪难逃”:这种很重的罪,很不容易逃避的。
“如是思惟”:像这样想一想。“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我就怎么样呢?我要百劫千生,都要修行佛道,常常地依照佛法来修行,常常地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我到十方去,到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去普度一切众生,所以这叫报父母恩。“则不惟一生父母”:这儿应该加一个“乃至”,“乃至生生父母。俱蒙拔济”: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得到度脱了。“不惟一人父母。乃至人人父母”:乃至生生世世的父母,“尽可超升”:都可以升天去了。我们要是真修行,“一子得道,九祖升天。”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功修行,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乃至于所有人的父母,我们都可以令他超升去了。“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是为发菩提心第二种的因缘是这样的。
这个文本来都没有什么很深奥的,都是很浅显的。不要看得有什么不明白,有什么很困难的;没有什么困难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师长恩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
“云何念师长恩”:“云何”,就是怎么样说。怎么样说是报师长恩呢?前边是报父母恩。这父母生我,我应该报恩的,那么师长他没有生我,我报什么恩呢?所以说“云何报师长恩”呢?这是一个询问词,就是向大家来问问题。师,怎么叫“师”呢?师就是一个规则,跟着他学这种法度、规则。说“师父”,这是一种长辈,在我们这个人伦上,师就是长辈;你皈依师父了,那么你无形就是晚辈了。
所以我不叫人皈依我,就是这样子;如果我叫人皈依我,人家问一问你,你够不够师父的资格啊?你是不是讨我的便宜,想要作我的师父,比我长一辈呢?那你自己说什么?所以我从来不叫哪一个人皈依我;不叫的,就是因为这个。那么我也很惭愧的,我收一个皈依弟子,我觉得如果我不用正法来教化他,我不能度他,我就是对不起他。我要是用正法教他,他要是没有真正一个诚心,不听,我又有什么法子?所以我也不叫人皈依我。
你看你们现在这么多人皈依我,你们自己问问自己,哪一个是我亲口叫你们来皈依我的?甚至于皈依我的,我都要考察考察。那么有的时候,人多了,我也考察不过来了,马马虎虎把眼睛一闭:“好了!都许可了。”就这么回事。本来要一个一个的。我在东北,在香港,我收皈依弟子,我要先和他谈一谈;谈一谈你为什么要皈依我。
不单对人这样,我就对鬼也是这样子。真的啊!我在香港收过鬼皈依弟子。这个鬼,说起来这也是很不可思议的。有一个人有病,就去请和尚来念经,请七个和尚念经。这七个和尚穿上袍,搭上衣,到那儿摆上桌子,放上《金刚经》、〈大悲咒〉,就来念:“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一天到晚南无、南无、南无、南无、南无,南无个不停。念《金刚经》也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可是这个鬼也不听你那一套。你敷座而坐,它也敷座而坐,搞得这七个和尚念了七天经,也出不去门了。
那么这七个和尚,其中就有一个把我推荐出来,说:“你要是想要他病好,你要去请某某人去。”这个人也就相信他话,就跑到我那个观音洞里边去请我。请我第一次,我没有答应;第二次又去,我又没有答应;第三次到那儿跪到我面前不起来,说一定请我帮帮他忙。那么我说:“好了!你这么诚心。”我就去了。
去了,到那儿,这个病人在床上正和和尚斗法呢!和尚念经,他也念经;和尚念咒,他也念咒,在那儿晃晃悠悠的这么不知多神气!那么我就坐到他那个床旁边,我就静一静,大约十五分钟,咦!这个人带着鬼,鬼带着人,就跑到这儿就跪下来;跪下,当时我有个念珠,我就给他戴上。戴上我这念珠,他就说:“哎呀!法师啊!你饶恕我了!我再也不敢了。”
我说:“你怎么了?”
他说:“啊!我这几几乎要被你这个念珠烧死了。”
我说:“我戴着,它怎么不烧呢?你戴着,它就烧呢?”
他说:“我真受不了了!”
我说:“那你想要干什么?”
他说:“我想要皈依你。”
我说:“你想要皈依我?这七个和尚给你念经念了七、八天,你怎么不皈依呢?你皈依我干什么呢?”
他说:“喔!他们?他们皈依我,我都不要他。”就这么说。完了,又说他认识茂峰老法师。
我说:“你既然认识茂峰(丰?)老法师,你可以皈依茂峰老法师嘛!”
“哼!他呀!他也不够我师父的资格。”
我说:“那我怎么够?”
他说:“啊!我找这么多年,就是找你呢!”
我说:“你找我干什么?”
“啊!我就要皈依你。”
“皈依我有什么好处?”
他说:“你的愿力大,是凡你的皈依弟子,都要成佛。因为你有这个愿力,所以我现在一定要皈依你。”
你看!这个鬼它都不是四六不懂;他都懂四六。什么叫“四六”呢?“四”,就是父亲的那个“父”字;“六”,就是母亲那个“母”字。父亲那个“父”字是四笔,母亲的那个“母”字是六笔。所以说那个人四六不懂,就是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那么这个鬼呢,它就四六懂了,他要皈依。
我不是今天向你们来说我的怎么长处,这是我们讲这个事实来证明。那么这样子,他就皈依我了;皈依我,这个病人的病也就好了。结果这个病人好了怎么样?这个病人也皈依了;病人皈依了,这个病人的亲戚也都皈依了。所以一连一大串,这一帮就都皈依了;都是全家皈依,所以这鬼也能介绍人皈依。人看着鬼皈依了,所以他也就眼睛红了:“我也要皈依。”那么这是报师长恩。
因为“父母虽能生育我身”:父母虽然他能生育我这个身体,可是“若无世间师长”来教化他,来令他有一点学问,有一点学识,“则不知礼义”:他就不知道这个“礼”。礼,就是礼节、礼貌。你对人不客气,这就是不礼貌。
义,什么叫“义”呢?义就是义气。好像关公,那大义参天,他总要保着他皇兄刘备;谁若想利用他,他也不被利用。曹操怎么样用什么手段来想拉拢他,他也不去的。所以这个关公就大义参天,这个大义好像天似的。那么礼貌,好像我们见着人,要是给人低低头,那么恭恭敬敬鞠个躬,这个人绝对不会骂你的。为什么人骂自己?就因为自己对人也是很粗气的,不好了,所以人家骂。这是我深深地了解这个道理。
你看我是个出家人,也常常有人骂我,就因为觉得我对他不好了。那么这没关系,凡是骂我的人,我发愿将来都度他们成佛。所以他骂我的人是最便宜的,不会吃亏的。我不会说:“啊!你骂了我了,我叫你下地狱!下无间地狱!”不会有这个心。你骂我吗?将来我要度你成佛;你不成佛,我也不成佛。所以骂我的人,也是我的善知识。
你看那个提婆达多,他就是反面来帮助释迦牟尼佛的。那么骂我的人,甚至于对我不客气的人,这都是我的善知识,我都要发愿将来度他们。所以你们谁要是反对我,或者骂骂我,那是好办法,那是和我能结一个最大的法缘。因为这个,你们谁若愿意和我结法缘,就先骂骂我。我这是大开方便门,不怕人骂。我也不怕人打的。你们愿意,你们要我的眼睛,我给眼睛;要我的耳朵,给耳朵;要我头,我都给头的。身心性命、头目脑髓都包括在内,你们只要想要,我都布施;不是这么说,真做得到的。
现在我是一个最愚笨的人,我又说这句话了。为什么呢?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我都可以做。我告诉你们,我是再邋遢的东西,我可以吃的。若不信,你们就当面试一试,不论屎啊、尿啊,我都可以吃,我都可以喝的,就是这么一个不识数的人。你们现在懂得你们这个师父,真是鸦鸦乌了!真是没有用了!
我在香港,有一个人她向我要求,说她要生个孙。我说:“你想要生孙吗?那好!”我就在那儿洗脚,洗完了脚,我就把这个水给她;我说:“你喝了,把这个水喝了它了。”啊!她一看,做不到。“你做不到吗?好!我来。”我自己拿起,把这个洗脚水喝了它。
哦!她周身都漂汗了,说:“这怎么可以?”我说:“这怎么不可以?”所以你们不要以为我和你们一样的,我所做到的事情,你们是做不到的,我告诉你们。
我再告诉你们一个事情,我吃东西啊,好吃、不好吃,我都觉得它是一个味道,所以这屎尿我都可以吃,就因为我觉得它都是一个味道。你说:“哎呀!这个法师你太臊太臭了,我们不愿意接近你了。”阿弥陀佛!谁愿意离我远远的,没有关系;谁愿意毁谤我,也 Doesn't matter,不要紧的。我也没有什么好的。我就是没有本事的这一套嘛,你们懂了吧?
所以礼义,我们世间人都要懂礼,不能一点礼也不懂,也不知道一个义。所谓合乎义的事情,我们就做;不合乎义的事情,我们就不做,这个“义”是治世之宜。做什么事情,你做得正对了,恰到好处,这就是个义。这个义,又是说那个人义气,古来那个侠客行侠作义,这就是义气;义气,大家结拜兄弟,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也不怕痛。这都是义气,一股义气。那么这个义气就是要吃亏的;义气来了要吃亏,要帮助人,利益其他人的。
那么世间的教师是教你这一切的礼节、礼貌。做事不要没有礼貌,你不要乱骂人,不要对人都不好,这要有礼。我们人和禽兽不同的,就因为知道礼。如果你连个礼貌也没有了,那和那禽兽是没有分别的。那个禽兽,你看它若互相见着,它还都有一种好感呢!我们人怎么可以不懂礼呢?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礼也是八德之一,所以你必须要懂礼貌,对人有义气。你如果没有世间这个老师,你就不懂做人的道理。
“若无出世师长”:你若想修行,你必须要选择一个明眼的善知识。怎么叫明眼的善知识呢?明眼的善知识有几个条件你可以观察的。他第一不贪财;第二不贪色;第三不贪名;第四他不自私:有这四种。你看这个善知识,他是不是说来说去都是叫你对他有利益?是不是他做一切的事情,想把他自己的名誉弄得大大的,高高的,地位弄得大大的,有他一个企图?这个不贪名、色,不自私,这个是个善知识。
所以马来西亚这次跟着你们来这位达摩阿难达法师,我觉得在我所见到的--我没有见到,那我是不知道了--我现在所见到的这个小乘,Thervadha的比丘里边,他是一个最修行的人,也是一个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讲礼义的一个人。所以这一位善知识,你们回到马来西亚要多亲近他。
你亲近善知识,我告诉你们,不要去好像很腻着,一天到晚就这么死缠死缠的,总也离不开。亲近,就要听他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去求开示;不是说我一天到晚就见见我这个师父,以为见,这就是亲近了。不是的。你就要求法,也要恭恭敬敬的,不是那么连讲带笑的,也不正经那么样子,那是不可以的。要正正经经,郑重其事,到那儿不要给他添麻烦。看他有事情,有时间没有?有时间就请教;若没有时间,不可以就,“我这个是重要的,我到那儿,我不管他忙不忙,我先要请问我的问题。”不可以这样子。
你们皈依我的人,回到马来西亚要去亲近这位达摩阿难达法师。因为我不在那儿,我请他代表我来教训你们。你们若有力量,你们要好好护他法。你们护持他,就是护持我,我们两个人没有彼此的分别。我们两个人,我觉得他也没有自私心,我这个有自私心,但是也不太多了。讲老实话啊!那么不太多了,或者有一条头发那么多,但是我都要割断了它。这是这一点。
那么你要出世,你不能没有个明眼善知识。明眼善知识,他一举一动绝对不会为他自己做着想,不会尽是:“怎么样能利益我呢?给我修个大庙吧!”有人说了:“你现在有万佛城这个庙不小了,还要不要修庙呀?”还要。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个贪心是没有止尽的。可是我这个贪心,我告诉你们,我是愿意给国际佛教,做一个佛教基本的道场,来弘扬正法。所以现在你们来,不论对我这儿怎么样的看法,都是拥护万佛城的。你就骂万佛城,也是拥护的;你骂骂都好的,对万佛城都有很大的光荣。你看其他人若有人这样讲话的,我就拜他做师父,给我找一个来。我是不怕人骂,也不怕人毁谤,也不怕人批评的,什么也不怕的;我若怕,我就不跑到美国来弘扬佛法了。我到美国这儿弘扬佛法,我早就把这一切一切都准备好了。你越毁谤我,我越觉得这是很好玩的,比我开玩笑更好玩。所以我这个思想,和你们的思想完全不一样的。我的作风、我的行为和你们的所知道的,也都不一样的,我今天老实告诉你们。

若无出世的师长呢,“则不解佛法。”你若不求一个出世的善知识,你就不能明白佛法;不能明白佛法,你怎么会出世呢?我告诉你们最要紧的,这个世间的知见,要不要了它,想学佛法就要多吃亏。永嘉大师说过:“闻恶言,是功德。”你听见人家对你有毁谤,或者骂,这都是功德,都是帮助你的,都是想你好呢!他若不想你好,他不会说你不好;他说你不好,叫你知道,就是要你还更加努力,百尺竿头重进步。你要这样想。所以“顺逆皆精进,毁誉不动心”,要这样,不过这不容易的。“闻恶言是功德,此即成我善知识”:这个就是成就我的一个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要不是因为或者讪笑你,或者毁谤你,你也能冤亲平等,没有瞋恨心。“何表无生慈悲力”:怎么能表示出来你无生法忍的这种力量呢?所以各位!我当然也有很多毛病,但是我希望改。我希望把我的毛病都改了,那么和你们大家共同研究佛法。

所以要出世,一定要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不知礼义”:你不知道礼节和义气,“则同于异类。”异类就是禽兽。你看那个禽兽,飞禽走兽它就不懂礼义,可是也有懂的。好像乌鸦反哺报母恩,羊羔跪乳,这也是一种孝顺的禽兽,这都是它天性还善良。所以这个则同异类,就是和畜生没有分别了。那么你人面兽心,也就是不懂礼貌,所以说:“不懂礼。”

“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你修道的人不懂佛法,那和世俗人又有什么分别呢?没有分别。所以“今我等粗知礼义”:现在我们,就是省庵大师他说我们这一切的人,我们这个同类,就是所有的出家人,或者信佛的人。“我等”,就是我们。我等粗知礼义,粗知就是知道一个大大概概的,简简单单的,知道一点礼义。“略解佛法”:略略地也明白一点佛法了。

袈裟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袈裟披体”:袈裟,就是出家的这个衣服。“莫道袈裟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出家不是很容易的,你若没有善根,是出不了家;出家也不会长远。那么必须要发愿生生世世都童贞入道,发菩提心。童贞入道比较容易修行,也容易得五眼六通。你一不是童贞了,就很不容易修行了;当然也可以修行,但是不容易的。“戒品沾身”:戒品,就是所说的有五戒,有八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是菩萨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这个戒品就是受比丘戒、沙弥戒、菩萨戒;受这个戒,这叫戒品。“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受戒就入诸佛位,所以说戒品沾身,这个金刚光明宝戒的戒体得到了。

“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说这种的重恩,这个戒品、袈裟,是从师长那儿得来的。“若求小果”:你得到这个袈裟披体,戒品沾身,你要是不修大乘法,仅仅地就修小乘,求证阿罗汉果。“仅能自利”:这也是好,但是只是自利而没能利他;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只能自度而不能度他。

“今为大乘。普愿利人”:现在为大乘的种子,发大菩提心,只愿意利益其他的众生,而忘了自己。“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世间的师长,和出世间的师长,这两种的师长。“俱蒙利益”:都得到好处了。这是报师长恩。因为他教你,你修行。你成道了,是由他帮助你成的,所以俱蒙利益。这个世间的师长,和出世间的师长,也都得到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这是发菩提心第三种的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念施主恩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己。犹自艰难。我于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赏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这个念不是报。这个念就是你不要忘了,要念玆在玆的,这个施主对我们有恩。这是说的什么呢?“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今者就是现在,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资,就是所需要的这一些个东西,这一些个资料,说这不是我们自己的,都是旁人供养。“二时粥饭。疾病所需。四季衣裳”:早起吃粥,中午吃饭,和有病所需的医药。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这四季所穿的衣裳。出家人,本来是早晨吃粥,中午吃饭,这个二时粥饭。所以我们和尚自己给自己取名叫粥饭僧,就会吃粥和吃饭,旁的都不会。那么这有一点客气,有一点自谦。

“身口所费。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这个“将”字,就是拿来给我用这种的东西。身口的费用--身要穿衣服,口要吃饭--这都是旁人供养我的,令我用来修道的。“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那么农人就是一天汗流水滴的,那么样子辛苦,有的时候都没有饭吃。“我则安坐受食”:他们那么辛苦都没有饭吃;我什么也没有做,那么平安在那儿坐着,就受这个饮食,吃这个现成的饭。“犹不称心”:还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还那么挑选饮食,拣食。

那个农夫,在那儿耕田,很辛苦的。这是中国的农夫,很辛苦的;美国的又不同了。美国的耕田用机器,这个机器辛苦,人不辛苦。机器在那儿嘟嘟嘟,这个地都耕好了。但是机器也要吃油,它要用gasoline,这也是很费钱,很费力的。那gasoline也是竭尽其力来耕耘,这是很辛苦的。古人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食。粒粒皆辛苦。”

我们人,对这个饮食,切记不要浪费,不要蹧蹋东西。我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十六岁去参加道德会。道德会吃饭也吃这个potato,这个广东话叫薯仔,又叫土豆,又叫薯药。在道德会一般的习惯,是要把薯仔皮吃了它。那么刚刚从外边来的人,就吃不了薯仔皮。你叫他吃,他也不听、也不吃。那么不吃,在口里吃完了就吐出来,吐了,有的放在桌上,有的放在地下。我那时候是做传习班的主任来教他们,我是十六、七岁,说话谁也不听,所谓“貌不压众,艺不惊人。”虽然是当传习班的主任,说话也没有人听。我就生大惭愧:“啊!这是我德行不够!”德行不够,那么我要自己把这些人家从口里吐出来的东西,我都把它吃了。所以大家都吃完饭,我看那薯仔皮,地下的我也把它捡起来,桌子上的也把它捡在一起,有一碗这么多,我像吃面条似的,拿了就把它都吃了。这一下子,以后我再叫他们不吃,他们也要吃了,谁也不吐这个薯仔皮了。

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这个东西来源不容易的。我从小做什么事情愿意以身作则。我叫你做,你不做吗?你不做,我做。好像我刚刚到万佛城来,叫人扫地也没人扫,叫人拔草也没人拔草。唉!你们不拔,我来拔。我自己扫地、拔草。啊!把这个三步一拜的果真也感动了。他看我来拔草,他也来拔,同我抢着拔。我说:“唉!你先要拔,我就不拔啰!为什么要抢着来拔呢?”那么这是这样子。

还有我再说一个故事给你们听听。我在东北出家以后收了个傻徒弟。这个傻徒弟出家了之后,在庙上自己做了个炕,自己在那儿住。他做了个炕不要紧,大家都不高兴我,说:“收了个徒弟,来了就做当家,做boss,也不听人家话,也没得到人同意,就自己搭个炕自己睡。”这话听上来,我觉得很不自在的;收了个徒弟被人这么讲闲话,我就对徒弟说:“谁要你搭的这个炕啊?”他说:“没有人叫。”“那么你为什么搭呢?”“我要睡午觉,我要搭炕睡觉。”我说:“那好!你到庙上,你做什么事情应该先问问旁人;你不问旁人,你就搭炕,自己这么样子自专。庙上不是没有主人嘛!你怎么可以这样子呢?”他说:“那我已经搭了,有什么法子?不然,我把它拆了它。”我说:“你呀!拆就不要拆了,已经费这么多工。”我北方的精进香,有这么长,一支香点起来可以着两个钟头。我说:“你点一支精进香到佛前去跪去,这是我惩罚你了。”他看看我:“唔!”

他是山东人,山东人很刚强的。他看看我,说:“唔!”就答应了;答应了,我到我房间去,过了有一个钟头,我去看看他跪了没跪。我到他住的地方一看,他没有跪,在那儿还大摇大摆,自自在在,趾高气扬的,很凶的。然后我自己点了一支精进香,我自己就跪在佛前,我说:“好!你不跪,我现在替你跪。你是徒弟,你不听师父的话,可以的。但是我这个做师父的,我代你来受这个惩罚。”就在佛前跪了,这回他也跑去跪。我说:“那是我陪着你跪,还是你陪着我跪呢?如果要是你陪着我跪,你还有很多的工作。如果我陪着你跪,我根本也不需要跪。”这么样子,我把一支精进香跪完;跪完了我起来,由此之后这个徒弟很乖的,再也不敢不听话了。那么这是我在出家后教化徒弟。

我那时候为什么要跪呢?我觉得我自己道不足以感人,德不足以化人,所以要以身作则来自己惩罚自己。谁叫你要收徒弟呢?收徒弟若不能跪精进香,怎么可以收徒弟?所以,这是我的哲学,这是我的逻辑学。那么这个徒弟以后也很用功修行,又会四十二手眼。他这个手上什么都可以看得见的,都很诚心的,也有力量给人治病。但是我说:“你不要给人治病!你治病,你惹出麻烦来,妖魔鬼怪来找你,你那时候又没有办法了,你还不够道行呢!”那么以后他不敢再给人治病。

“尚难糊口”,那个农夫种田种得那么困难,有的时候吃不到好东西,不能吃饱了。“糊口”就是吃不饱。“我则安坐受食”:农夫那么辛苦,流血流汗,辛辛苦苦,有粮食生产出来;我们这个出家人,不劳而获,不耕而食,也没有辛苦,“则安坐受食”,就坐在这儿吃饭。“犹不称心”:吃饭的时候,还尽想吃好味道,没有cheese(起士),就要牛油;没有牛油,就要找面包;没有面包,又要找花生。总而言之,总要找一点好东西吃:“这不够营养,这太吃亏了!”总觉得口里要吃有味的,总是这样子。不称心,就是觉得今天的饮食太不好了,也没有味道,也不咸,也不淡,啊!真是难吃!唔!这个火候也不够,调味也不好,一点味道也没有。就不称心,不满愿。

不过我们万佛城这些个人,我还敢保证不是这样的。我们万佛城吃什么东西都是大家吃饱就算了,没有人一定想要吃什么味道的。美国人对调味上还不太注意,唯一的执着就是cheese;若没有cheese,那可不行了,这是美国人的执着。所以,有的时候我叫他们买多一点cheese给大家吃,有的时候就一点也不买,就给他吊起来,制裁他们一下,看你没有cheese,吃饱、吃不饱?这是教化美国人的方法。你欢喜吃就给你多多的,你再欢喜吃,就不给吃;不给吃,把他们馋得就流口水了,每一次吃饭的时候就各处找,没有cheese吗?有没有cheese?就找 cheese。中国人就看看有没有饺子?有没有包子啊?有没有馒头啊?这是中国人的习惯。美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就有那个习惯。总而言之,大家都各有所长,各有专长。

“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好像我们穿的布,那个工人就一天到晚来纺织这个布。不已,就是这个工作总是不完的,很艰难困苦的,才织成布。“我于安服有余。宁知爱惜”:我呢?就用得很安然的来穿这个衣服,还很多多余的,也不知道爱惜这个物质的艰难。

卍           卍          卍

那个织布的人在那儿辛辛苦苦地织布,用那个织布器;现在用织布机,容易了,但是也不是很容易,也都有它的困难,有它不容易的地方,不过生产得多了。为什么生产得多了?因为人多了。人多了,你要还像以前那样用织布器那么织,用手擦来擦去的,那怎么来得及?所以现在人多了,这个机器也就发明了。种地也是这样。

怎么以前没有机器?他们人没有那么多,不需要,自耕其食就够了。现在这么多人,人人还有旁的工作,怎么可以自耕其食呢?不行了,所以就发明机器。现在人多了,有的时候算数这个数目也大了,算不过来,所以就发明电脑,computer。将来又不知道会发明一个什么东西又超过computer。“犹自艰难”:织布的人,有的时候自己织布,自己不能穿,因为要卖了换钱,所以,犹自艰难,自己很艰难。“我于安服有余”:我平平安安的就穿上这个衣服,我还有剩的。“宁知爱惜”。你应该知道爱惜这个布,爱惜这个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子治家格言〉上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你早上吃粥,中午吃饭,你应该想一想,这个粥的来处也不容易,这个饭的来处也不容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半条丝、半条线,你应该要想一想,这个物质的来源是很不容易的,很困难的。人,总要常常知德报恩,知道人家这个来处,所以出家人吃饭的时候要有三念。

三念就是有一碗汤,用汤匙先喝三口汤。这三口汤,第一口汤这样想:“愿断一切恶”。愿断一切恶包括吃饭的时候,不要生一种这个分别心;不要分别这个有味道,没有味道,好吃不好吃:不要生这个分别心,有什么就吃什么。也不要挑食选择食。你吃饭也不要打旁的妄想。不要想这个地方的饭真是不好,也不能讲话,所以就讨厌到极点。“这么不自由!我坐监牢吗?我到这儿来,我拜佛有这么多规矩!”不要这样想,否则你吃下去不太容易消化。那么,愿断一切恶,这个“恶”,就是想来想去,想东想西,尽想人家不对。你要知道,常瞅人不对,是自己苦未了!你常想人家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那你自己太苦了;你若不苦,为什么尽想人家不对?为什么不回光返照?所以,常瞅人不对,是自己苦未了呀!

那么第二口汤是这么说的:“愿修一切善。”我把我的习气毛病都要改了,我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愿断一切恶就是诸恶不作;愿修一切善就是众善奉行。

第三口汤是说的:“誓度一切众。”我愿意度所有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希望他们离苦得乐。这是喝三口汤做这三种的观想。

还有五观。这五观就是:

一,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算计算自己有什么功德受这供养,也计算种田的人经过多少的辛苦,才能把这个米粮收成回来。量彼来处:度量度量所吃的东西的来源。

二,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第二个,我吃这个饭的时候,要想一想我自己有没有这个德行?我德行或者圆满,或者不圆满。我吃这个饭,是对得起这个饭,对不起这个饭,要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才能受人的供养。

三,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我要防我自己这个心。我要离开我的过错,不要挑食。不要说好吃的我就生出贪心了,吃多一点;不好吃的我就试一试,没有什么味道,再也就不吃了:好吃不好吃都要平等,都一样的。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做为宗旨。

四, 正事良药,为疗行枯。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呢?因为吃饭就像吃药似的。你要不吃它,没有gasoline,那个汽车就不跑了。我们不吃饭,这个人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正事良药,我们吃饭,不要找它的味道。我们等于吃药一样,好治我们饥饿这个病;把我们饥饿的病治没有了,就得了嘛。

五,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第五,我因为想要修行成道业,所以现在我受这种的饮食;不是说尽是贪好味道吃。所以穿衣服也是要这样子。穿上衣服的时候,也是要想一想我有什么功德穿这个衣服;不是就这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吃饭,也不知道为什么穿衣服,也不知道怎么样就睡觉,这都要研究研究,这都是最切身的一种问题,所以要懂得。

“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他住的房子也很破的,院子门都是很破旧的,甚至于长草那样子,这一生也没有得到什么安乐。“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我住的地方就很宽广的,庭园也很大的,花园子、水池子,什么都预备得很现成的,那么很优游自在的,一年一年地都过去了,也不必辛苦。

“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以旁人的劳苦,而供我自己安逸享受,我们自己问问自己的心,过意得去,过意不去呢?“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用旁人的利益而肥润自己这个身体,这合理吗?这是不合理的。“自非悲智双运”:那么怎么办呢?就要你修慈悲观,修智慧观。“福慧二严”:修福还要修智慧;你修福修慧,福慧二严,才能给世俗人种福。“檀信沾恩。众生受赐”:你这样修这福慧二严,给施主回向,他们才能得到恩惠,众生也都受你好的这一种恩赐了。

“则粒米寸丝。酬赏有分”:你受人家的粒米或者寸丝,你将来都要还报的,所以说:“善施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你不修道,披毛戴角还。”古人说:“一粥一饭,你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这地方我们都应该知道的。所以你若不修行,你就是三心不了水难消;你就喝人家供养一口水,将来也要还报的。你如果不修行,“恶报难逃”:将来是要还报的。“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这是发菩提心第四种的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众生恩
云何念众生恩。为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蝡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云何念众生恩”:怎么叫不忘了众生恩呢?众生就包括飞潜动植、胎卵湿化、有想、无想、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等等的十二类众生。这十二类众生,所有的蚊虫、蚂蚁都包括在内了。“为我与众生。从旷劫来”:我和这十二类的众生,从旷劫到现在,“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因为世世生生,头出头没,互相做父母,互相做子女,“彼此有恩。”彼此都互相有恩,互相都有一种恩泽。

“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现在虽然隔世,都不明白了,很糊涂的,所以彼此都不相认识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以这个道理来推求、推测,彼此应该互相报效。报就是报答;效就是效力。“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这一切的畜生,你怎么知道你以前不是做它的子女来着呢?“今之蝡动蜎飞”:现在这一切的蠢动含灵,很微小的这种动物,好像蚊虫、苍蝇,很微小的这种能飞的东西。“安知不曾为我父乎”:你怎么知道,往昔我不是做披毛戴角这一些的儿子?那么今生这个蜎飞蝡动,这么多微细的生灵,不是做我的父亲来着呢?

“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每每看见年纪轻的就离开父母了,到年长了,把父母的容貌都忘了。“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何况在前生的父母、子女呢?以前姓张的或者姓王的,现在都记不清了。“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他在那儿号呼于地狱里边。“宛转于饿鬼之中”:又是在饿鬼里头宛转。宛转就是出不去。“苦痛谁知”:他们的痛苦谁知道呢?“饥虚安诉”:他或者吃饱了,或者还是饿呢?或者在那儿饿得受不了,去告诉谁呢?“我虽不见不闻”:我虽然没有看见,没有听见。“彼必求拯求济”:可是他在那儿一定要找人来拯救他,来济度他。

“非经不能陈此事”:要不是在经典上,不能说明白这一些个问题。“非佛不能道此言”:要不是佛那么聪明有智慧的人,也不能说出这种前因后果,这种很详细的道理。“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那一些个邪见人,他们当然不知道这个道理了。那些个邪见的人,他不信有因果。“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菩萨看那个蝼蚁,都是过去世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常思利益”:利益这一切的蝼蚁,就是蚂蚁。“念报其恩”:都是想要报父母的恩,报诸佛的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第五种的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念生死苦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己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敖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频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己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
“云何念生死苦”:怎么样不忘生死的痛苦呢?生了又有什么痛苦?死的时候又有什么痛苦呢?我们生的时候,好像被山夹着那么很难受;死的时候,四大分张,也是不容易离开这个臭皮囊,所以都很痛苦的。有的就说,生来如生龟脱壳,死时如活牛剥皮那么厉害。
“谓我与众生”:说我和众生都互相有关系。“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旷劫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不知道多久以前了,从无量劫常常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生死,死死生,这么循环无端。“未得解脱”:今天想要修行,明天又想要玩一玩,后天又想懒一懒,大后天又想吃一吃,再大后天又想喝一喝,就弄得把正念都失去了,尽是邪念,尽是没有道心这个念,所以未得解脱。
“人间天上”:有的时候跑到人间来做人,有的时候又生到天上去了。你做善功德,就生到天上去了;造了罪孽过,就堕地狱了:所以这个六道轮回,总是跑不出去。“此界他方。出没万端”:从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去,那么互相移民。本来是中国人又要入美国籍;本来是美国人就要入中国籍。这叫做互相出没万端,没有头,没有绪的,种种的因缘。“升沉片刻”:在这个生死,有的时候就升了,像坐电梯上了天了;有的时候降了,又像坐电梯下地狱,到地牢去了,就那么快。这都是比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忽然间就跑到天上去了,忽然又做人来了。“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忽然间又堕地狱,做畜生,或者转饿鬼道。
“黑门朝出而暮还”:在这个黑的门里头,就是地狱里头,早起出去了,晚间又回来了。“铁窟暂离而又入”:铁窟也是地狱的一个譬喻。好像在那个铁的窟窿似的,没有地方可走,暂时离开了,可是一转眼又进去了,就是又造业又来了。“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到刀山上去,身上都皮破血出,体无完肤的。“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上到那个剑树上去。方寸就是心,心都裂开了。好像心脏病,那也就等于到刀山去一样的,忽然就把心都坏了。这个“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你吃了热铁,这肚饿也不能饱。因为它是烧红的铁,你饿了,把它吃下去了;虽然吃下去,可是肝和肠子都被它烧得烂了。“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烊铜,就是铜水,铜烧了变成铜水。看那个地方有水,你就想喝,可是它不能止渴;你渴了,那个骨肉也都烧烂了。
“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用利锯解之,本来是割断了,但是业报的关系,接着又连起来了。就是我们造这个业,本来想不做了;不做了,啊!又接续地做,就受这种的果报了。被锯解,“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有这种巧风,死了之后,那个风一吹,就又活过来了。活过来干什么呢?活过来,不是说买一辆汽车,住个漂亮房子,在那儿享受享受;活过来就在那儿遭罪受苦,还要受果报,受这个罪。所以你就死也不能死,活也不能活。
“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在这个猛火的城里边,你看!都烧得叫天叫地,叫爹叫娘的,那很残忍的。“煎敖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在煎敖的那个盘,也就是锅里,就听人在那儿说:“好痛啊!好苦啊!”“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冰冻刚刚凝结到一起,好像青莲蕊结,就是青莲华刚要开莲花的那个苞。“血肉脱裂。则身如红藕华开”:血肉都没有了,身上就像红莲花开了似的。这是形容得是很好看的。
“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夜之中,在地狱里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就有万遍那么多。“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他痛苦的时候,就觉得时间长。天上四天王天一昼夜,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我们人间的一昼夜,是地狱的一百年。所以他在那儿一昼夜,我们人间已经就很久了,所以这个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哪!他那儿一昼夜就是人间的一百年了,所以这么样说。
“频频狱卒疲劳”:把地狱那个鬼卒也都累得很辛苦了,说:“哎!真是疲倦了,今天这个工作太多了,很疲倦的!”他们都嫌疲倦了。“谁信阎翁教诫”:谁能听阎罗王他这个教训呢?“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你等受的时候,你才知道这个痛苦了,知道后悔了,那你就没有法子再追悔了。“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等离开苦,就把这苦又忘了,所以还是照常作业。我们人就是这么颠倒,好了疮疤忘了疼。所以在受苦的时候说:“我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了”,等到他不受苦的时候,又尽量去杀、盗、邪淫,什么都干的,打起不正当的妄想。人就是这么很没有宗旨,没有真智慧的一种动物。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人哪!凡夫肉眼不知道前因后果,所以就“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不要说驴,就是蚊虫、蚂蚁、苍蝇,凡有血气的动物,都和我有眷属的关系,有不清净的这种因果在里头。我们不知道,就乱打乱骂;骂这个,骂那个,打这个,打那个。其实啊,这都是在那儿自残骨肉,自己在那儿瞎子乱闹。所以佛说:“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这个是说的人;要是再往扩大了呢,是男子或者也是我母,是女子或者也是我父。说:“这又怎么说呢?”因为我以前的父亲,不一定常常做男的;我以前的母亲,也不一定常常就做女的:佛不过总括起来说。这个细节,我们若想要做文章,应该自己把它推而广之,扩而充之。
不单人是我的父母,连这一切的马牛羊鸡犬豕、飞潜动植这十二类的众生,和我都有这一种眷属骨肉的关系。可是就因为我们背觉合尘了,认不清楚这种的关系,所以明明是我们的父亲,我们也要拿他当仇人来看;明明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也拿她当冤家来看。所以这个驴,虽然是个驴,可是这在前生作过自己的母亲。她造罪业,托生做驴了,自己因为是个凡夫不知道,就拿鞭子抽,棍子打,以为它不做工,不好好干活,就应该鞭策。可是这每一鞭打到这个驴的身上,前生这个母亲疼痛得不能忍受,所以就哭起来。
方才杨果新来给你们讲这个公案,你们不要以为他讲的是无稽之谈,这都有可能的!那个猪也是互相为父母,狗也是互相为父母,为子女,都是一样的。凡是这个众生里头,都是互相作移民,互相做交流,这种的灵性互相变换,总是自己想要找一个新房子住。于是乎,就“出马腹,入驴胎,阎王殿前几度回,始从帝释殿前过”:刚刚从天上帝释天那儿走过去,“又到阎君锅里来”,又到阎罗王那个油锅里去。
所以我们人欢喜旅行,那个灵魂也欢喜去旅行,以为这是游戏,很好玩的。有的时候,就走到那个平安的地方,好像住在hotel(旅馆)似的。你享受的,也有厕所、bath(浴室)、弹簧床,在那儿睡到上面,觉得,“啊!比自己家里好。”就因为贪享受,吃的也要吃有味的,住的也要住名贵的,这么样一来,贪图享受就走错路了。贪吃有味的,就吃鸡鸭鱼肉,变着方法去吃,吃完了就要还债。短人家的钱,就要还人家钱;你短人家的肉,怎么会不还肉?所以自己吃得那么多,想要扛债不还也不行了,于是乎嘛!也就去做这个猪呀、牛呀、羊的眷属了,好还报。
你们看!以前美国有一个鸡肉大王,卖烧鸡的那个大王。你细一研究研究他那个样子,就和一个老公鸡一样。他一天要杀几万只鸡,无数那么多。为什么呢?他因为过去被人家吃过,他的眷属被吃得那么多,所以今生他来作人,这些个吃鸡的人又都去变鸡了,又该被他杀了给他吃,都互相加肥料。他给他加一点肥料,他好去作鸡;他给他加一点肥料,令他将来也作鸡,互相培植着来生的因,种来生的果报。
所以你看卖羊肉的那个人,他那个样子就像羊一样,他因为前生被人家吃;吃得太厉害了,他今生也要报仇雪恨,所以他这卖羊肉了。那些个吃羊肉的人呢?又去作羊了,又来还报。卖牛肉的那个人,你看看他那个眼睛,像个牛一样的,一点都不差的。卖羊肉的人一定像羊;卖鸡肉的人像鸡;卖火鸡的就像火鸡那个样子。你们各处看看,卖鱼的人那个样子就像鱼。我虽然也没有吃过那些个东西,但是我一看我就知道,原来卖什么的,就是什么转的,他在这儿就报什么了。所以这个世界就这么样业网交织,轮回不息。这业网互相通着的。
今天这一段这个文就说得很清楚。那么我藉着今天这一段文,给你们说明因缘果报这种关系。或者这个人和畜生也互相交叉的,也互相业网交织,轮回不息。或者那个人就爱那个狗,这个狗又托生做人,做一个很漂亮的男孩子,就找以前吃他肉的那个人要做他太太。
在我东北拉林县就有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结拜的兄弟。你看!我结拜的兄弟什么样人都有。他前生是干什么的呢?作戏子,作做电影明星。他去唱戏,唱很斯文的戏,尽唱小生的,所以今生就长得文质彬彬的样子,可是结婚一个太太胖乎乎的,那么福不龙冬的那个样子。原来就是他前生做戏子时,跟着他的一个小母狗。因为他爱这个小母狗,他托生又去做人,这个小母狗就来做他太太;做太太,可是你猜怎么样啊?一天到晚梆梆梆、梆梆梆,就像小狗那么咬他似的,一天到晚和他吵架,吵得他想摆脱也摆脱不开。于是乎就说:“怎么办哪?怎么办哪?”就这么一天到晚愁眉得不得了。所以做戏的爱一个狗,来世做夫妇。那么要是女的呢?或者也是爱一个狗,就去作丈夫,也一天到晚打架。那么或者那个丈夫--那个小公狗,欢喜找另外的母狗去,所以等做人了,他还想找另外一个女人;找另外女人,这就争风喝醋,搞得乌烟瘴气。你说可怜不可怜?我今天就大概说这么多。
所以今天罗果力他提到去欲断爱;真要你去欲断爱,所以我问他,你真的吗?他不敢承认,在那个地方支吾以对,搪塞其辞了。那么,这就是人生在六道轮回里头做这个戏。喔!一出生做人的时候,就觉得忽忽以无忧,作人有什了不起的样子,就在那儿颠颠倒倒,四外八方去跑。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把那个驴子打得出血了。这“谁”就是哪一个;哪一个人知道这个驴,本来就是前生他母亲作的驴,在那儿哭得很厉害,悲痛得忍不住。那么他也不知道,“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牵着这个猪,用绳子绑上它到屠宰场去;在那儿被屠的时候,那个很痛苦的样子。可是这个猪嘛,就是他的爸爸作的猪,他还不知道,拿了它去:“你吃得这么胖吗?杀了你再说!”可是他父亲在那儿痛苦得很。
“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这个文王,方才不是说把他圈到监狱里,有人就说他有未卜先知。那么这个人就故意试验他,看看他倒是有没有未卜先知,就把他儿子的肉给他拿去吃。那么他看有肉,他就吃了。他吃这个肉是他儿子的肉。他若知道是他儿子的肉,他不会吃的。有人说他知道,他故意把它吃了,表示自己不知道。这不是的。他若知道,怎么样他也吃不下去的,所以这也都是定业。那么就因为他不知道,所以就做错了很多事。
我们人不知道,这个女人追男朋友,想不到那个男朋友是自己的爷爷,或者祖父,或者太爷爷、曾祖父,这都不一定的,或者是父亲。可是她看他都是这么年轻英俊,赶快去追,追、追到手里,结果是个颠倒,就这样子。所以这都是在那儿胡搞乱撞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王尚尔,以文王这种的聪明睿智,这种有圣德的人,尚且不知道,“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那么我们凡夫俗子,都是一天吃我们父母的肉,吃我们祖先的肉,吃我们骨肉的肉,还都不知道呢!凡类皆然,都是这样子,没有一个逃出这种因果的。

“当年恩爱,今作怨家”:以前本来恩恩爱爱,卿卿我我的,互相爱得要命要死,想不到原来他变牛,变马了,就不是恩爱了。变牛了,那么现在又吃它肉了;吃它肉,它也生瞋恨:“好!你这个东西,你现在也一点对我不客气,吃我的肉,将来我要啃你的骨头!”所以这就互相结了怨仇了,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以前那些个贼啊、土匪啊,现在变了六亲眷属了,骨肉了。

“昔为母而今为妇”:前生是自己的母亲,可是今生作自己的太太。你看!就是把这个臭皮囊换一换,那个灵魂还是一个;还是那个,可是就不认识了。“旧是翁而新作夫”:过去是她的父亲,现在做了她的丈夫。她不以为怪,觉得这是很平常。所以你说这和畜生又有什么分别呢?“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宿命,就是前生的这种因果。知之,你若知道这个情形的话,你说这怎么能抬得起来头?“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用天眼来观察,既可笑又可怜哪!

“粪秽”:屎尿。“丛中”:小孩子在母亲肚里头,和屎尿都在一起。“十月包藏难过”:十个月和脓啊、血啊在一起,很难过的,在那个地方。“脓血道里”:在那个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小孩出生的时候都是倒着出来,很可怜的!“少也何知。东西莫辨”:这个小孩子刚刚一出生,有什么知识呀?什么也不知道;东边也不知道,西边也不知道。这个“东西”两个字,又可以说是个物质,什么也不懂;不是东、西不懂:什么东西都不懂。“长而有识”:识是知觉。长大了有一点知觉了,“贪欲便生”。就知道什么呢?他不知道这个因果报应循环,就知道男贪女爱了,就知道女的要追一个男朋友,男的就要拼命追一个女朋友;追不到,两个人有的时候同归于尽,大家不能结婚,自杀算了!你看!这个贪欲便生就是这个。他不知道,其实这里头是很没有意思的。

“须臾而老病相寻”:须臾就是很短暂的时间。人这一生,不过这一转眼的时间,而老,又老了;老了就是鸡皮鹤发了,那时候,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没人要了。你说他太太再嫁人,你一看她老了,唉!不要了;甚至于结婚那个丈夫年轻一点的,看这个太太老了,也要找一个新鲜的,找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就是这样子,你信不信?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所以看透了,就应该早一点放下,不要那么迷啰!“迅速而无常又至”:很快的就死了。迅速,就是快的意思,像电光石火似的,无常又来了。

“风火交煎”:风一吹,火也就烧得旺了,所以风、火在这个四大里边它作怪,四大不调了。风若大了,就生火了;火大了,把你这人就混身烧得几百度、几千度,就烧乾了。“神识于中溃乱”:那时候,也就失去正当的知觉了,没有理智了,什么也都不懂了。

“精血既竭”:人这个精气神,精尽则亡,所以讲结婚男女这个事情,那就是找死呢!就是往死路上走。因为他怕活得年纪大了,所以要快点死;快点死,所以女孩子就要找个男朋友,说:“你赶快叫我死啰!我不愿意活着了。”那个男孩子嘛,觉得自己怎么样死呢?哎!找一个女孩子啰!去赶快:“你快把我弄死算了。”所以就互相那儿不要命,在那儿男贪女爱的就是不要命了。人这个精气神:精没有了,一定死的;气断了,那当然不能活着的了;那神若没有了,也就是没有知觉了。我们人有知觉,是什么?就是那个神有知觉。我们这活着也因为有气,有精。人这个精,是你一天吃的东西,吃了很多很多的,变成很少很少的。所以你这么旦旦而伐,一天到晚不要命;男的以为有女人,这就是好事情,说是快乐。简直地,这是真正的一个颠倒!

说:“师父,你不能这么讲;你这么讲,世界不是没有人了吗?”世界,没有法子你叫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他都是,你再耳提面命告诉他,这个不好不好,他还不相信,他还要往这个不好路上跑。你说:“喔!往那儿跑是死路一条!”他说:“我先试试怎么样死。”你看,就是这么颠倒!所以你不容易唤醒他。你切记不要担心说是:“啊!那若都不结婚,世界人类没有了。”你不结,他结;他不结,他可结呢!你没有法子个个告诉他说:“喂!不要结婚哪;结婚要死的啊!”他就说:“要死?我没有死过,我要试一试呀!我先死一趟给你看看。”你看!这个没有办法的,所以你不要担心。

就好像那个于果空,来了到这儿,说:“假如人人都出家了,这个世界还成一个社会吗?”我说:“你可以叫他都还俗啊!”他说:“我没有办法叫他们都还俗。”我说:“那你又有什么办法叫他都出家?”“那可是我这么想。”“你那么想是个妄想嘛!”老实了;带了几千个问题想要问我,这一下子都给憋回去了。这一些个问题都给憋死了。

所以各位!我今天和你们说的,这是破釜沉舟,背城一战,你们再若不明白,还是放不下,看不破,那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也救不了你的。说:“那天主不高兴那样子啊?”天主?天主他都没明白呢!他若反对我,他也是个糊涂天主;他要不是糊涂天主,绝对不会反对我。所以这个精血既竭啊,你好像这个某某人,还一样出去“走私漏税”,这怎么可以呢!

“皮肉自外乾枯”:他精气神没有了,皮肉都会乾了,从外边一层一层都乾了,化为地水火风了。地大,就归于地;水大,就归于水;风大,归于风;火大,归于火了:四大分张了。“无一毛而不被针钻”:他到临死的时候,没有一个毛,就每一个毛孔,都好像针扎着那么痛的。“有一窍而皆从刀割”:到临死的时候,精气神乾枯了,就是哪一个孔窍都像刀割那么痛。

所以“龟之将烹”:那个龟,人家要用油烹它的时候,活着的就把它的壳给脱下了。这个“壳”,你们有人读“咳”音,其实这个读“窍”音。“其脱壳也犹易”:它那个脱壳还不是那么太困难,可是也痛苦得不得了。“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欲谢,就是凋谢了,要走的时候。那个神识要离开这个身体的时候,比那个生龟脱壳更痛苦。这个“难”就是痛苦,比那个更痛苦得不得了!

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熟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祇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心无常主”:我们这个人心,自己作不得主;你要是真能作得主了,就有一定了,就不会打妄想了。因为你没有常主,所以就“类商贾而处处奔驰”:就像那个做生意的人似的,行商作贾。各处走的这叫商人;坐那儿卖东西的,那叫贾人:这是商贾。这个“贾”字本来念“假”音,可是这里念“古”音,就是卖东西的。那么处处奔驰,这个做商贾的。他今天在这儿,明天又跑到那个地方去,各处去推销他的货品,买货品,处处跑。“身无定形”:我们这个身体,没有一定的样子,今生高一点,来生或者就矮一点。

“似房屋而频频迁徙”。这个身体不是我们自己的,这个身体就像一个房子似的,所以才说:

“人身好比一间房,口为门户眼为窗;

四肢好比房四柱,头发好像山房草;

趁着好时勤修补,莫待坏时着了忙。”

口就像房子的门户似的,就呼吸气;眼睛、鼻子、耳朵就像窗户似的,透空气。那么口是吃东西的:口为门户,眼为窗。眼睛、耳朵、鼻子:这鼻子就像两个气孔似的。你把嘴闭上,鼻子可以呼吸气,就像我们这个气窗似的。“四肢好比房四柱”:胳臂、腿、手脚这四肢,就像房子那四个柱子似的。“头发好像山房草”:人长的头发就像山房草似的。那么趁着房子好的时候,你要勤修。你有的时候要给它做点功夫,就是修理修理它。“莫待坏时着了忙”:你不要等得这个房子坏了,那时候着急了,没有地方住了,那就没有用了。

所以由这个看来,我们这个身体就像房子一样的。那么既然是房子,里边有个主人。本来这个主人是谁呢?就是心。可是这个心又懦弱无能,作不得主了;它不能当家作主,尽听这个邪魔鬼怪的话,尽打妄想。这个妄想一想出来,就被外物所迁动了,所以这个心就处处奔驰,这个身体就时时要换。这个身体觉得这个房子住得够了,老了,就不要这个房子了,扔了,所以常常地迁徙,常常搬家,由这个房子搬到那个房子去。所以有的时候,从小马架子、小茅棚,搬到一个高楼大厦去,所以才说“而频频迁徙”,像房屋似的,今生住这个房屋,来生又住那个房屋。

“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大千世界微尘那个数目,那个点,不知道来又去,去了又来;来回来回不知有多少次了,数不尽那么多!“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四海那个波涛那么多,可是我们在悲欢离合所哭的那个眼泪,恐怕比那还多,也计算不出来。“峨峨积骨。过彼崇山”:峨峨,就是很多的样子,很多很多的。这积累到一起的骨头,积得有比山都高的。“莽莽横尸。多于大地”:莽莽也是多的意思,就像草像树木那么多。这个若计算起来,我们每一个人所换的那个尸首,比大地的尘土都多。

“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向就是假设。如果你不听见佛所说的这个语言,这个道理谁知道呢?谁会看见呢?谁会听见了呢?没有的!“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你若没有看见佛经典上所说的这些个道理,这个理论,你怎么会知道呢?你又怎么会觉悟到呢?“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你如果还是照着以前那么贪恋这个臭皮囊,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唉!那就是啊,“祇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你就怕,一回错了,那么一百回都是错的。

“人身难得而易失”:人身不容易得的啊!我们现在得到人身了,很容易丢的,不要再错过了。“良时易往而难追”:那好的时候,就是你青年的时候,也是容易过去了。你再想把这个好的时候再追回来,追不回来了。“道路冥冥。别离长久”:冥冥,就看不见什么东西。那个道路很黑暗的,分别的时候很长久的。“三途恶报。还自受之”:在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途的恶报,你种这个恶因就受这个恶报。“痛不可言。谁当相代”:这实在地是可痛得很!谁能替代你受这果报呢?

“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我现在讲到这个地方,你这个心能不很害怕的吗?“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因为这个,你应该赶快修行,把生死了了,断生死流,出爱情和欲念这个苦海了。“自他兼济。彼岸同登”:你自己也离苦得乐了,他人也离苦得乐了;都得到救度了,同到那个不生不灭的彼岸去了。“旷劫殊勋。在此一举”:从无量劫以来,旷远的这个劫以来,这是你立了一个大功,都在这一举。就是这一件事情,就是你要把生死了了。“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必要发菩提心的第六个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己灵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这第七叫“尊重己灵”。己灵也就是佛性;佛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灵性,因为佛和众生是一样的。那么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我们就还是这么愚痴?就因为佛他修德有功了,所以性德就方显。修行的德行成就了,自己那个本性的智慧也就现前了。你若不加修理,不加雕琢,本性虽然是有,但是就现不出来。就好像这个桌子,这是一棵树长大了,把它锯断了,截割成这个木板,去做这个桌子,是一个器皿,可以用的。那么像在那个树上呢,你就不能拿那个树当桌子,你只可以说它是棵树。那个树可以做种种的用具,种种的材料。可是你要是不会用呢,就只用它来烧火;你若会用,能以造成种种有用的家具,你愿意造什么,你若会造都可以。

我们这个性灵也是。你若会用的,它那个智慧光明就现出来了;你若不会用,也就像一棵树在那个地方,不认识的人只可以拿来烧火,那么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我们佛教,所以和其他的宗教有多少不同。其他宗教都是你人做不到的,只有佛教,佛是一个大智慧者,他叫我们人人都开智慧,人人开了智慧都可以成佛。

成佛就是怎么样子?成佛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说:“就那么简单吗?”就那么简单。你做到这六大宗旨,那就是佛,就恐怕你人做不到。说是说:“啊!我不争了。”事情来了,还是一样争。说是我不贪了,到利害交关的时候,还要贪。说我不求了,等到我需要的时候,还要求。说我不自私了,那么有很重要的地方,还要自私。不自利,哦!还是要自利。说是不自利、不自私,但是那个境界来了,还是放不下,看不破,又加上打妄语。打妄语这一点,你不用学,每一个人都会打妄语。好像我们那个某某人似的,你若说她打妄语,她就说这是方便语。方便,她应该这样说。你看!这个有什么办法?妄语她当做方便语;方便语,她就认为是应该的。那么就这个六大宗旨,你要是彻底把它认识了,彻底能照着做,那就距离成佛不远了。虽然不能说即刻成佛,但是也离佛不远了。

那么这不是说“云何尊重己灵”吗?怎么对己灵要尊重呢?就是你要重视你自己这个佛性,你不要把它糟蹋了。你不要拿着可以做佛龛,或者做供桌,这么很有价值的东西,你拿它烧火了,那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所以这要尊重己灵。第七点发菩提心的因缘就要尊重己灵,你不要自己把自己看轻了,你要自己尊重自己这一种智慧,所以才说“云何尊重己灵”。

“谓我现前一心”:己灵也就是你的心。这现前一念的心,也不是过去心,也不是未来心,就是现前这一念心。“直下与释迦如来”:直下,本来应该说直上的。这个直下,是说从佛那儿到我们这儿,这是直下;我们这儿应该是直上的。直上和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没有两样的。释迦牟尼佛也是用这个己灵成的佛,用他的心成的佛;我们也是用这个己灵,用心成佛。所以我们这个心和佛是无二无别的,没有两样的。“云何世尊。早成正觉”:可是既然一样的,为什么佛已经在无量劫来,早就成佛了?正觉也是佛。“而我等昏迷”:而我等现在还是在这儿昏迷,没有觉悟,在“颠倒”的里边,“尚做凡夫”?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仍然做凡夫呢?

“又佛世尊”:又者说,这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他有六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这六通。佛有三身,是法身、化身、报身:法报化这三身。又有四智,就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有这四种的智慧。五眼,就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佛有这五眼六通。天眼通能看见天上一切的天人的动作,他都知道;天耳通,天人所讲的话,他能听,他知道;他心通,这就是彼此之间,你这心里动一念,他已经知道你那儿在想什么,不要说出来,这叫他心通。宿命通,就是你前生是个牛啊,是个马啊,是个人哪,是个猪啊,他一看就知道。甚至于,你前生再前生,生生世世作过多少世人,多少世马,多少世驴,多少世飞禽,多少世蚂蚁,多少世蚊虫,都知道的,有这个神通智慧。“功德庄严”:他怎么有这个神通智慧呢?就因为他有功德,功德圆满了。庄严,就是万德庄严其身。

“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还是业障在那儿缠缚着,在那儿累赘着。“烦恼、生死缠缚”:也很多烦恼,在这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这里绑着,总也得不到解脱,总是不自由的。“心性是一”:我们的心和性。那个心就是佛心,和我们的心一样的,佛的性灵和我们的性灵是一样的。“迷悟天渊”:可是佛呢,就因为他会用了,他觉悟了;我们还是在迷着呢!所以就像天渊。渊不是这个地,是深渊--水的深处,甚至于那个地的底下,所以像天和渊这么样不同。

“静言思之”:我们头脑冷静一下,研究研究。思之,你想一想,“岂不可耻?”佛已经成了佛,开大智慧,我们还是这么愚痴,这么颠倒,这是很不够一个大丈夫,不够一个大英雄、大豪杰,我们是很可羞耻的。“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我们这个性灵就好像无价宝珠似的,埋在粪土里头。淤泥也就是粪土。“视同瓦砾。不加爱重”:就像破瓦、砖头那个样子,不爱护,不尊重这个己灵。瓦砾,就是破瓦、砖头之类的。

“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用这个无量的善法,来“对治烦恼”。用无量善法,你要是善功德圆满了,就会升天;你罪孽过圆满了,就下地狱了。因为这个,我们应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也就是你有了功德了,你烦恼自然就没有了。“修德有功”:你修行培植这个德行,若有所成就了,那“则性德方显”:你自己那个灵性,那种德行,也就露出来了,就现出智慧了。“如珠被濯。悬在高幢”:就像珠子在淤泥里头,你把它洗干净了,放在一个高的幢的顶上。“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它照耀四方,把一切的光明都遮盖住了。“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你这样,可以说没有辜负佛的教化,也没有辜负自己这个灵性。“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这个就是我们应该发菩提心的第七种的因缘--就是尊重己灵,不要把自己的灵性都浪费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忏悔业障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

“云何忏悔业障”:忏是忏其前愆,悔就悔其后过;以前所造的和以后未造的,这都要忏悔。忏悔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经言”:在戒律的经上说。“犯一吉罗”:吉罗就是突吉罗,叫轻垢罪,就是很轻微的一点染污法。犯这个罪,要在地狱里头五百年,才能了这个罪。五百岁,就好像四天王的寿命。“吉罗小罪。尚获此报”:这个突吉罗本来就是个轻垢罪,是很轻微的一个罪,尚且也得到这种的果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况且大的罪呢?犯僧残罪,或者是十重罪,这都叫僧残罪。犯重的罪,他更不知道要受多少果报了。

“今我等”:现在我们这个出家人。“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天所用的东西,或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常常违背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或者吃一餐饭,或者喝一口水,都不合乎戒律的。“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在一天所犯的,就有无量无边那么多,况且这一生所犯的罪更多了。“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那么很长远一个时间,所造出来的罪业呢?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且以五戒言之”:就用五戒来说。“十人九犯。少露多藏”:十个人里头就有九个人,受了五戒又犯五戒。少露,就是犯了戒,他也不发露忏悔;多藏,就是覆藏在心里,以为人家还不知道,他就没有犯戒。“五戒名为优婆塞戒”:这个五戒是在家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的戒;近事男、近事女所受的戒。“尚不具足”:尚且不能修行。这个犯,也包括出家人;出家人在这五戒里也常常犯,不圆满。这不具足就是不圆满。“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况且沙弥所受的十戒,比丘所受的二百五十条戒,菩萨所受的十重四十八轻等等的戒呢?“又不必言矣”:又不必说了,一定犯的很多的。

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问其名”:这个出家人,你若问他,“叫什么名字呢?”“则曰我比丘也”:他就说:“我是一个比丘。”这比丘有三个意思,就是乞士、布魔、破恶。乞士,就是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众生;布魔,等你受比丘戒的时候,那个教授羯磨问你:“汝是丈夫否?”你答说:“是丈夫。”在这个时候,天上的天魔魔宫都震动,魔王就恐惧了,就害怕了。魔王就想:

“唉呀!现在释迦牟尼佛的眷属又多了,增加了,而我那个魔的眷属又减少了。”所以他就恐怖了,这叫布魔;破恶,就破你这个烦恼恶,破贪瞋痴这个恶,所以这有三个意思。“问其实”:你若真真实实问他。“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那么他甚至于连一个在家人都不如,连个优婆塞、优婆夷都不如。

这是有这一类的出家人,但是有的出家人也真是戒行清高,作人天的师表,所以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你不能说:“喔!所有的出家人都连在家人都不如了。”不可以这样说的。“岂不可愧哉”:那么身为一个出家人,连在家人都不如,这应该生大惭愧了。

“当知佛戒不受则已”:你应该知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是名真佛子。”你既然受佛戒,就要守佛戒。所以说“则不可毁犯”:你不可以犯戒。“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为什么不可以犯戒呢?你不犯戒,那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了;你犯了,将来就一定会堕落的。

“若非自愍愍他”:自己怜悯自己,也怜悯他人。“自伤伤他”:你自己悲伤,也悲伤他人。所以你这个时候,要“身口并切”:你身口意都要专一并切。“声泪俱下”:在你忏悔的时候,自己要声泪俱下在佛前来忏悔。“普与众生。求哀忏悔”:愿意和所有的众生,在佛前来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从无量劫以来,“恶报难逃”。你如果不忏悔,你就要受恶报。这个恶报不容易逃避的,一定要受这个恶报的。除非你真正忏悔,这个恶报才能避免了。“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第八种的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求生净土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云何,就是怎么样。怎么样才能求生净土呢?“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说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虽然这可以修行,但是能往前有进步,能一天比一天增长道业,是很不容易的。“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彼土就是极乐世界。一生到极乐世界那儿,就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了。“易故一生可致”:因为容易,所以一生就容易致。致,就是到那儿,就是成就了。“难故累劫未成”: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不容易,障缘很多,所以就是累劫也不容易成就。累劫就是很长的一个时间。

“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因为这个,所以过去这一些个圣人和贤人,都是要求生净土的。人人,就是过去历代祖师,所有这些个圣贤。“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佛所说的所有的经典,和祖师所造的论,每一部经和每一部论,每一部律都是指归,最终的目的都是叫你求生净土。“末世修行。无越于此”:在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代修行,没有再能超过这个净土法门。这是最方便,最容易,最直截,最了当的一个法门了。

“然经称少善不生”:在《弥陀经》上说,“不能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必须要多善根,多福德才可以的。“多福乃致”:你要修多一点的福报,才可以到那个地方。“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你要是说广种福德,你怎么样种福德呢?你就是念佛,就是广种福德了,就是增长你的福德了。“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什么叫多善呢?多善,你就要发广大的菩提心。“是以暂持圣号”:因为这个,所以你就暂时间受持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胜于布施百年”:超过你以这个七宝布施一百年那么长的时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尘劫”:你要是一发大心,就能超过你修行多生累劫那么远的时间。

好像这个高峰妙禅师在西天目倒挂莲花那个地方修行。修行啊,他有个睡魔;他一想要打坐,这个睡魔就来叫他睡觉,就昏沉;昏沉,所以他就跑到那个倒挂莲花那个地方去打坐。那个地方好像一个莲花倒挂着似的,他在那个上面坐着。如果一睡觉就会跌到下面万丈的悬崖,粉身碎骨。他自己一想:“你要怕死就再也不敢睡了,不然的时候,你总睡觉。”自己对治自己这个睡魔。谁不知到那个地方,这个睡魔还跟着他,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跟着他;跟着他,在那儿打打坐就睡着了;睡着就跌下去;跌下去了,就因为他发心发得真了,所以韦驮菩萨就常常护他的法。那么韦驮菩萨看他掉下去了,就在没有掉到下面就把他托住了。他这一掉下的时候当然醒了;醒了但是也往山崖里掉,也没有辨法了,于是乎这又有人把他托住了。

他说:“你们谁救我的这个命呀?”这个护法韦驮就说:“我是护法韦驮。”这个高峰妙禅师又坐在这个地方,自己打妄想了,就生了骄傲心了,说:“哎呀!这个世界上像我这个样修行的,大约没有了。”于是乎就问这个韦驮说:“哎!护法韦驮,世界上像我这样的修行人有多少个?韦驮说:“像你这样的修行人哪,有牛马那么多!你真是不知惭愧!你生这种的傲慢的心。你贡高我慢,我八万大劫也不护你的法了!”

这一说,这高峰妙禅师就生大惭愧,“哎呀!我真是该死啰!这个韦驮菩萨八万大劫不护我的法,我怎么样能修成道呢?”就哭起来了,说:“我太过骄傲了。我贡高我慢。怎么这样子呢?韦驮菩萨救我就救我了,你为什么要生出这种自满的心呢?为什么生出这种骄傲的心呢?”自己对自己就生大惭愧;生大惭愧,然后忽然间又明白了,说:“哎!我哭什么呢?还要修行呀!韦驮菩萨护我的法,我就修行;不护我的法,我就不修行了吗?以前我不知道他护我的法,我不一样修行吗?”于是乎不要依赖韦驮菩萨了,还自己要打起精神来,拿出志气来,拿出金刚不坏的志愿,还要修行。于是乎又在那儿坐下来了;坐下就用功,在那儿打坐。一打坐,这个睡魔又来了,又昏沉了,又睡了,又跌下去了;又跌下去了,说:“哎呀!我这回可完了。我怎么办呢?这回韦驮菩萨又不护持我。”

正在这个时候又有人把他托住;托住又送到上面来,他说:“谁护法啊?”“护法韦驮。”他说:“哎!老韦,你真是……你怎么对我这么没有信用?你说八万大劫都不护我的法了,为什么你现在又把我救住?”他又来他的脾气了,就问韦驮。这韦驮菩萨说:“哎!因为你一念的惭愧的心,超过这八万大劫的时间了,所以我现在又来护你。你以后乖乖的好好修行好了,再也不要睡那么多觉了。”那么这样子,这个高峰妙禅师就在那儿真乖乖的,好好听韦驮菩萨的话,在那儿修行;修行以后豁然开悟,得大智慧,得大神通,得大自在。所以这个惭愧,是很要紧的。这一念的惭愧,就超过这个无量劫。

“盖念佛本期作佛”:盖,就是大概。那么总起来说,总而言之你要是念佛,本期作佛。为什么要念佛呢?念佛就是想成佛;若不想成佛,不需要念佛。所以“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你若不发一个广大心,不发菩提心,你念佛做什么呢?不需要念了。“发心原为修行”:为什么要发心?就为的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你若不求生净土,你虽然发广大心,可是也容易退失菩提心。

“是则下菩提种”:下菩提种,就是发广大心。“耕以念佛之犁”:念佛,就好像一个犁耙在那儿耕田似的。“道果自然增长”:你一念佛,西方极乐世界那儿莲花就生出来了。“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乘着阿弥陀佛这个大愿船,到净土那个大海里头去。“西方决定往生”:你这样子乘大愿船,你持佛名号,就一定能生到极乐世界去,生到净土去。“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第九种的因缘。

所以你们各位,对念佛法门,切记切记要特别地去修行去,不要懒惰。有一刻的时间,就念一刻的佛。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口气就是念佛;这个气断了,我们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令正法久住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
“云何令正法久住”:云何,就是怎么说呢?怎么说才能令正法久住,令法不灭亡呢?你想要正法久住是很容易的,就是你要实实在在,一门深入你所修的法门,不图名,不贪利;不图虚名好假好,不要贪图人家供养。人家供养,就接受,不勉强影响叫人供养。正法,就是出家人每一个人都能持银钱戒,这是正法住世;每一个人都要能坐单,这也是正法住世;每一个人都能日中一食,这也是正法住世;每一个出家人都常常搭着衣,这也是正法住世;每一个出家人都精严戒律,这也是正法住世。正法,就是要你心里时时刻刻都依照佛所说的学习,躬行实践,这也是正法住世。所以,你们看一看万佛城的人:万佛城的出家人都没有什么贪心的,都不贪名,都不求利,在这儿默默地耕耘来修行,来这么严持戒律,肃恭斋法,都是发大菩提心的。
“谓”:谓,就是所说的。“我世尊”:这就是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世尊就是佛另外的一个名字。“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从无量劫到现在以来,佛为什么要修行成佛呢?就因为他要修行成佛了,好来把我们所有的人都救得离苦得乐,令我们所有的人都了生脱死,不在轮回里再受轮转了。所以佛才“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
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梵语,翻译过中文就叫“无量数”。这个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个大的无量数。无量数是十六个大数目之一。那么三个大的无量数,你想一想究竟有多长时间了?很长很长的。在这三个大的无量数里边,释迦牟尼佛为的教化众生,为的修成佛,为的发菩提心,尽舍生命的地方,他舍生,又受生;舍生受生,每一粒微尘都是佛舍生命的地方。好像舍身喂虎:佛看见老虎那么毒,要饿死了,他把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去给这个老虎吃了,令它活着。那么这种伟大的牺牲,没有人能比得了的。
我们人都是贪生怕死,没有一个把自己的生命牺牲了,而成就旁人,令旁人活命的:没有这样的。那么佛生生世世在这三大阿僧祇劫,三个无量数这么长的时间里头,都是以生命来布施给我们众生,所以我们众生应该报佛恩的。好像我们现在这些人,我们当初或者都是吃过佛的肉,喝过佛的血的,所以我们现在信佛,这是应该好好报佛恩的。那么佛为了令我们活命,他自己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个,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佛的。
修菩提道,“难行能行”:怎么叫难行能行?就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好像舍头目脑髓:自己的头也可以布施给人家,自己的眼睛也可以布施给人家;不是说死了布施给人家,活着就布施。你需要眼睛,他就布施给你眼睛;脑,你有病,需要人家的脑来治病,他就把自己生命不要了,把他这个脑来布施给你,救度你;髓,把自己的骨髓也布施给旁人。就是头目脑髓、国城妻子:国,他的国家自己不要了,让给旁人;城,自己的城池,自己的财产,让给旁人了,不要了;妻,人最不容易舍的,自己的太太,他也可以舍,也可以送给人;子,儿子也可以送给人。所以内的财--头目脑髓,他能布施给人;外的财--国城妻子,他都能布施给人。你有人需要吗?他都给你。因为这样子,所以他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比的,没有任何人能像佛这样牺牲的,所以修菩提道,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人家忍不了的事情,他都能忍。
“因圆果满。遂致成佛”:他种因种得圆满了,所以他得到果报,也就圆满了,也就成就了,于是乎就成佛了。“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那么既然成佛了之后,他所应该教化的众生都教化完了,所以他就入涅槃了。
什么叫涅槃呢?涅者就不生;槃者就不死。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了,没有生死了,把生死了了,就入这个不生不灭的这种境界,得到常乐我净这个涅槃四德。他因为所作已办,所度已尽,要入涅槃了。但是,当时假如有人请求他不入涅槃,或者佛到现在都没有入涅槃的;就因为当时这些个弟子,好像前几天讲那位尊者,他说要有十八个人昼夜六时来修〈法华忏〉,那么他就不入灭。但是没有人发心,没有这么十八个人来要修〈法华忏〉,所以他端坐而化,入涅槃了。佛当时若有人请求他不入涅槃,或者到现在我们众生还可以见佛。不过这是不一定的,你不要一定相信这个说法。
“正法像法”:佛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住世五百年。像法的时候就是人造佛像,造庙宇,就都看到这个相上;正法就是佛住世的时候,这是正法的时候。那么现在是末法。末法有的说一千年,有的又说一万年,不管它多少了,因为正法像法都灭了,我们现在末法时代。可是末法时代,是说的没有修行人就是末法时代;你要能发菩提心,发大心修行令正法住世,这个末法也会变成正法。所以,我的愿力,我到什么地方一定要有正法,我不许可有末法。这是我的愿力,所以我到什么地方都弘扬佛法,尽我的能力;我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尽量的去做佛法的事情。
那么,佛在世的时候是正法时代,人就修行,人人都有禅定,人人都会开悟的。那时候一修行,就证果了;证果就了生死了:这是正法。像法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形像了,人就不真修行了。正法时代是禅定坚固,人人往那儿一坐,就入定了。等像法呢?就只是有个皮毛了,就是寺庙坚固,人人都欢喜造庙,人人欢喜造佛像,所以这叫像法时代。正法一千年,像法也是一千年,现在是末法时代了。末法,就是法已经到枝末上了,到树梢上了,所以微乎其微了。正法就是树根的那个时候;像法就是树梃子那个时候;那么末法就到末梢上了。末法有多少时间呢?末法时期是一万年,所以我们现在还有八千多年,这都是末法时代。
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所以现在仅存是末法了。这个末法也都要没有了。什么叫末法呢?就是法到末稍上了,到枝叶上了,不是根本了。那么仅存末法,“有教无人”:末法,虽然有佛教存在着,可是没有修行人了;修行人都是和佛教的教义相反了。出家人本来不应该吃肉,喝酒,玩女人,可是他这些个事情也都和在家人一样了,那么这就没有法了。有教,佛教还有名词,可是没有人修行了。这个“有人”,是真修行的人,不是一定说弘法的人。没有真正修行的人,那哪有弘法的人呢?自然就没有了。
这时候怎么样呢?就“邪正不分。”邪正不分就是好像卢胜彦那一些个好行险侥幸的。那一些个出家人,不做出家人的事情,这都是邪正不分,他分不开的。好像外道,他也认为,喔!这也是拜观音嘛!也是拜关帝嘛!又是拜什么拜什么,这么样子他不知道哪个是邪的?哪个是正的了?这个时候因为是末法了,你真的,他就说你是假的;你假的,他又说你是真的。你正的,他又说你是邪的;邪的,他又说你是正的。所以也不知哪个对,也不知哪个不对。那么这怎么办呢?这就你们要有择法眼。
什么是正的呢?正的是不贪名,不贪利;不贪图名闻利养,没有贪心,也没有自利心。你们在这个上就看得出,但是这也都很不容易的,因为末法的人都是邪知邪见。你对的,他就说你不对;你不对,他又说是不错的。鱼目混珠,这个末法时代。什么叫末法?末法就是人有正法,他也不认识了。正法现前,他也不知道这个是正法。你要骗一骗他,他高兴得不得了;你给他说真实法,他甚至于,好像你不懂现在的时代:“你真是太古老了!”你叫他不要像一般的俗人那么样子,他也不相信,这就邪正不分。
“是非莫辨”:什么叫对,他也不知道;什么叫不对,他也不知道。你说多可怜!是非他也莫辨,“竞事人我”:就是和人竞争他有本事。总在那儿争强论胜,竞争人我是非,竞争造庙啊!他那个庙有七十二尺高,我造七十三尺;他那个庙有七十三尺,我造七十四尺:总比他要高一点。他就不比一比,那个人修行是很高的,我要修行比他更高。修行他不比赛,他用造庙来比赛。你说可怜不可怜?这个浪费施主钱和米,领着大家堕地狱去,这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竞赛造庙,这有什么意思?造了庙;造了庙也没有人在那儿管着,就空着。你说这多可怜的!这个就是末法,就是这个现象。
他也破坏僧团。什么叫破坏僧团呢?那个居士供养三宝,切记千万不要生出一种贪心来。这个贪心的居士,你护持你一个师父,我护持我一个师父,令出家人不在一起住,都分散开了。你也霸一个出家人,我也抢一个出家人去供养,互相这么竞争,单独的供养一个人;单独供养一个人,你说把这个人就弄得迷迷糊糊的,一天也不修行了。住在小精舍里头,一天哪,到晚都不知道干什么?无所事事。你说,这你供养他有什么功德?我说是真话。
这个出家人,大众应该集中到一个大道场里头,住在大丛林里头,那么互相用功办道,互相能警惕。你不用功了嘛,我警惕一下你;我不用功了嘛,你警惕一下我。单单在一个小精舍里头,在那个地方,愿意懒惰也没有人管,愿意吃好东西也没有人管,愿意吃一点肉也可以,愿意喝一点酒也没有问题。你看看!这都是居士抢着出家人供养。你供养一个,我供养一个,以为这就有了功德了。想不到就是你供养那个人,就一天到晚往地狱里跑。你说这你供养,就有了功德了?无形中就造了罪业了。我讲话,我是尽讲人不愿意听的话。
你们各位要知道,你供养三宝,要护持那个大道场,要护持那个真正修行的地方;不要你想一个出家人,我想一个出家人。我说这个话,出家人一定很讨厌我。因为什么?他不自在了嘛!他睡觉,在丛林里头也不能随便睡觉,也不能随便乱吃东西;你开斋破戒,这都是不可以的。你一个人为所欲为,也有旁人看看你。当然也有好的啰,有那有立得住的,一个人他一天也是精进用功,但是很少很少的。
各位要知道,什么叫末法?这就是末法。这个居士为什么他要单独供养一个出家人呢?他以为这个出家人我供养,这我就有了功德了,想不到这是破和合僧。那个僧要和合众,要大家住在一起。你一个人,那叫什么和合众?和谁合去?和一些个在家人合去,那变成在家人了。
你们各位,我说这个话,这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啊!我讲这个话,我是苦口婆心。你们要认为对,你们就去做去;认为不对,你们愿意往那个堕落那个路上走,那我也不管。因为什么呢?你以为我供养一个法师,这是我私家的法师;我私家的!这个供养者,完全弄错了!那个法师,不应该是私家的,应该是公家的;也不应该一个人住一个小精舍,应该大家住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金山寺、万佛城,都是常常都住很多人,大家能互相看看。你有不对的事情,我说一说;我有不对的事情,你说一说。这互相见证,互相劝善悔过,不是互相竞争人我。竞争人我,我这个道场,你要到我这儿来拜佛,你到旁的道场去拜佛,那你就是要死了。你看看!一个出家人,那个瞋恨心这么大!你到旁的地方拜佛,你就要死了。你说这什么意思?什么道理?在哪一部佛经上有这样的说法,说你只可以在我这儿拜佛,你到旁的道场去拜佛,你就要堕地狱的。这是什么经上说的?我也找不着。所以这叫竞争人我,就是这个贪图供养。他为什么要说自己好?就是因为贪图供养。“尽逐利名”:他尽求名求利,都是在那儿搞名搞利,不是着到名上,就是着到利上。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举目滔滔。天下皆是”:天下都是这样子。你把眼睛睁开望一望,到处都是这样子。这些个人都是在那儿搞名搞利的。滔滔,都是这样子,就像汪洋大海那么滔滔无尽的。所以有人要跟着我出家,你再搞名搞利,绝对不行的,一定不要同流合污。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末法时候,一定要作一个真的。

“不知佛是何人”:不知道究竟佛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佛是谁?谁是佛?不知道,就知道贪图供养。“法是何义”:这个法,是要人断恶生善的,要人改过自新的,要人明白的;可是他不懂,他越学越糊涂,越学越不明白。究竟佛所说的法,是什么义理?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僧是何名”:究竟僧是什么?这佛法僧是三宝,他不了解。什么叫僧呢?僧,不是一个人叫僧;四个人以上才叫僧呢!要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住,这才叫僧。那么一般人说一个人也叫僧,那是错误的。僧,就是和合大家在一起,就是六合同住,叫和合众僧。大家都和合,没有争,在一起住大家都互相尊重。你尊重我,我尊重你,谁也不能争第一,谁也不要争第二,都是要互相劝勉修道修德。僧,是和合众,单单一个人谈不到僧。那就是only one person;一定要四个人以上才叫僧,这个僧人的名义。你问他,不知道僧是何名,“衰残至此。”佛法衰残到这个程度,什么都不知道了,连一个佛法僧都不懂了。佛法这根本的三宝,也不知道是什么了。这个居士还更要做四宝。

你们知道吗?有居士要做四宝:“你应该供养供养我四宝。”所以三宝还不够,现在又出来一个四宝。这是什么?这就是末法的现象。居士怎么可以做四宝呢?有的这个居士,就要受三宝的供养;要受三宝的供养,你看看!这是末法到极点了,搞来搞去会搞出五宝、六宝、七宝、八宝。“殆不忍言”:就是不忍再说下去了。我真是说不出来的,没有法子说了。这个末法,真是不忍再说是什么样子了。“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每每,每一次我一想到这个道理,就泪下如雨,泪如涌泉了。这省庵大师说,我每一次想到这个地方,就哭起来了。

省庵大师和我差不多,也是只会哭,没有旁的本事。我不要哭了,你们放心好了。“我为佛子。不能报恩”:我自己做一个出家人,做一个佛的弟子,我不能报佛恩。“内无益于己”:内,往内里头来说,我没有好好修行,对自己的身心性命也无所益处。“外无益于人”:外,对外我也没有利益其他的人。“生无益于时”:我活着的时候,对社会,对国家也没有利益。“死无益于后”:我死了,对于这后世的人类,也一点益处都没有。“天虽高。不能覆我”:天虽然那么高,也不能遮盖我的罪业。“地虽厚。不能载我”:地虽然厚,但是我这个罪业,比那个镭射还厉害,逢硬必穿。我这个罪业,把那个地壳都会穿透了。那个业力罪,就那么样重的。我都不容于天地之间了,也没有资格与天地为参了。“极重罪人。非我而谁”:最重最重这个罪,罪大恶极,恶首罪魁,若除了我,还有谁呢?我这是个极重的罪人,我这个罪业真是顶天立地了。

这省庵大师叫我们出家人都这么回光返照,都要这么忏悔。非我而谁?不是他,就是我们啊!所以,我们出家人切记不要妒忌障碍,障碍其他的人。

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由是痛不可忍”:说到这个地方,我痛得简直忍不住了,难忍能忍也忍不住了。“计无所出”:我也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逃得出这个罪业的渊薮。“顿忘鄙陋”:所以我即刻就忘了我自己这么卑鄙,这么样丑陋;我都忘了,于是乎就“忽发大心”:就发大菩提心了。不行!我不能这么样子做一个罪大恶极的人,我要发大菩提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虽然我发大菩提心,不能把末法这种气数完全挽救回来。“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我一定要发愿在来世我护持正法。

我告诉你们,我为什么要住持正法呢?也就因为生生世世,我愿意发护持正法这个愿,我要一定行持正法。这是我从无量劫以来就发这个愿,所以我到什么地方,我一定要扎正了来做,我一定要住持正法的。怎么样地困苦艰难,就谁骂我,谁毁谤我,我都是要住持正法的;不论谁妒忌我,障碍我,怎么样子我都要住持正法。这个志愿,绝对我不把它放松了!

“是故偕诸善友”:因为这个,我就同着我很多善的朋友,“同到道场”:同到这个万佛城来。知道吗?“述为忏摩”:我们大家就是到这个地方来修大悲忏法。你们各位知道吗?到万佛城就是道场;这个道场就是万佛城。

万佛城就是你们每一个人的道场,你们切记不要放弃你们自己这个大道场。这个大道场因为什么是你们的呢?我一个人也用不了这么大的地方,所以这是全世界所有佛教徒的,不是单单我的,不过我在这儿给你们大家看门口。你们都很忙的,都想要去做皇帝,或者做总统,到每一个角落去活动你们自己的工作,或者要做boss(老板),或者要做总经理,或者要在家里作boss。你们各有各人的职务,只有我这一个失业的人,没有什么职业,在这儿给你们做个工人,看看门口。所以等你们若作了皇帝,作了总统,那时候你们更要发大心来护持万佛城。说:“喔!师父,你尽和人讲笑话。”你怎么知道将来你不做总统?你怎么知道将来来生;你若作皇帝呢?你来生作皇帝,发愿说:“我作皇帝的时候,一定要拥护万佛城。我把我的金銮殿修到这个万佛城;佛殿那儿变成金銮殿,用金子造的。”你看!这都不知道的,在未可料之中啊!所以我这个皇帝的徒弟,现在他不愿意回到皇宫里去了。我今天问他三宫六院怎么办?他说:“那不管了,叫她们到万佛城来。”那么叫她们到万佛城来,那就变成是一个修道的地方了。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卍           卍          卍

“建兹法会”:所以我们明年--阳历多少号我不知道--从旧历七月二十一号晚间我们要洒净,二十二号正式打地藏七,念地藏菩萨,或者念“唵嘛呢叭弥吽”。我们以前试过打一个“唵嘛呢叭弥吽”的七,昼夜六时,三班换着。一班念八个钟头,换那一班;那一班又念八个钟头,又换那一班。那么轮流换着,我们七天这个声音总是不断地来念。所以打完了这个七,我看他们美国这些个小孩子都很好玩的,很有诚心的,我就写了一首〈宇宙白〉的词纪念那个法会。那么明年我们大家研究,你们愿意念“唵嘛呢叭弥吽”也可以,你愿意念“地藏王菩萨”也可以,我们以七天,昼夜六时来念佛。他们上次,不知道是每一班八个钟头啊,是十二个钟头,我也不管,他们自己念,我也不参加。你们不要以为在这儿,每一个佛事我就要参加。好像有人说:“啊!我们打坐也没看师父你来呀?”我天天在这儿,你也看不见的。那又怪谁呢?你没有眼睛,你怎么看得见我?我来了,你也不知道。因为我走路也没有声音,我在你身边过去,你也不知道的;不是讲神话,的确的!他以为没有见着我;没有见到我,你到这儿来,那么你见到谁了?

那么二十二号开始打地藏七,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七圆满了,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几天都是有普佛,还是有念佛。我们这个是大约十天的法会,有十天、十一天的样子。你们谁若欢喜来,自己来也好,是有个团体来也好,不过来的时候,你一定要首先通知我们,我们好准备地方,安排给你们到这儿来用功办道:这是要紧的。不要突然间来;突然间来,那令我们没有时间来安排。等打上七的时候,那我们更是也不能去接人,也不能去送人了。所以我们万佛城里边,以后无论谁来,我们也不接,也不送,都当你自己到这儿来。我们若接你,送你,变成我们这儿用功修道的人,都浪费很多时间,这你也没有功德了。所以我为了成就你们的功德,我们彼此大家要相安无事,都是自己人,不必客气的。所以这一点,希望你们各位特别特别注意。

最要紧的,就是有抽烟的人到这儿来,也要把他身体检查了,把他的香烟哪,什么都给掉到那个飞机上,不要带到万佛城来;带到万佛城来,你就不抽,那股烟味把万佛城都给熏得一股烟味的,很受不了的。我们真受不了烟味,我有的时候又好像讲笑话似的,万佛城的人都好像那个蛇似的,最怕烟。又像那个虫子似的;那虫子,你若一有烟哪,它就跑了。所以我们这儿都是一些个小虫子、小蚂蚁、小蚊虫、小苍蝇,在这个地方轰轰轰,那么你们各位来了,到这儿切记不要欺负我们这些个小虫子。

在这个时候要发四十八愿,“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每一个愿都是要度众生。“期百千劫之深心”:我们用百千劫那么长的时间那个深心。“心心作佛”:我们的心要干什么呢?就是要成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从今天开始,尽未来际劫。“毕此一形。誓归安养”:就这一生要生到极乐世界去。就是我这个寿命终了,一定要生到极乐世界去。安养就是极乐世界。

“既登九品。回入娑婆”:既然登到九品,花开见佛了。那么成佛之后,再到这个娑婆世界。“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我好使令这个佛,好像太阳那个光似的,再重向光辉,法门再能阐扬开。“僧海澄清于此界”:僧海也都澄清了,都干净了,没有那一些个不修行的人了。“人民被化于东方”:人民都受佛的教化了,所有的人民被化于东方。那么“劫运为之更延”:就是佛的正法为之更延,就是那个短的劫运把它时间延长了;延长了,不是说那个劫运延长了,是正法延长了,那个劫运就没有了。“正法得以久住”:这个样子,你人人若修行用功办道,人人若没有自私心,没有求名求利的心,没有贪心,没有这些个欲念,这个就是正法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省庵大师说,这是我这个区区啊,很微小的,很少很少的这一种的苦心。他是因为自谦了,说区区,就是很微细的,很少的,没有什么力量,很微弱的这种真实的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第十种的大事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流通分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趋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令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在前边把这十种的因缘--报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令正法久住等等这十缘,你都知道了,都明白了。这个八法--邪正、真、伪、大、小、遍、圆,这八法也周知了。“则趋向有门”:那你自己怎么样去修行,你知道门径了,你知道门路了。“开发有地”:你想要怎么样开发你的菩提心,也有地了。“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你现在既然有种种的因缘,得到人身了,又住在中国的华夏之邦。“六根无恙。四大轻安”:眼耳鼻舌身意,你六根都没有什么毛病,都具足。四大--地水火风,也都没有不调,没有什么病痛。“具有信心。幸无魔障”:你又具足了有一种信心,也没有什么魔障来障着你。“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况且而今我们大家在一起得到出家了,又受了具足戒了。“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遇着万佛城这个大道场,又有人给你讲经说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我们万佛城也有佛的舍利。又拜〈大悲忏〉,这种种的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又遇到很多好的朋友,又具足特别的这种殊胜的因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你若不在今天发大菩提心,你还等待哪一天呢?

“惟愿大众”:这省庵大师说,惟愿大众你们哪!“愍我愚诚。怜我苦志”:你们怜愍我这种愚痴的诚心。你们同情我,可怜我这种很苦的志愿。“同立此愿。同发是心”:同发这四十八大愿,也发这种愿心。“未发者今发”:若没有发这种四十八愿的愿心的,现在就要发了。“已发者增长”:已经发这四十八愿,就要这四十八愿一天比一天长大。“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已经一天比一天增长了,现在还要它接接连连相续不断地发这种心。

“勿畏难而退怯”:你不要怕难而向后退怯了,怕了。“勿视易而轻浮”:你也不要看这种事情是很容易的,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你也不要想要快,发心不久长;必须要发长远心,不要幸致,不要侥幸说我投机取巧,就修成佛了;没有投机取巧可以修成佛的。所以各位,在这个地方,我想起以前我教四十二手眼,有的人就修了几年,觉得也没有什么成就,就不修了;那不修,这就叫退怯了,也不久长了。“勿懈怠而无勇猛”:你不要懒惰,一点勇猛心也没有。“勿委靡而不振起”:你不要委靡不振,总拖泥带水的样子,当断不断,一点振作也没有;要振起、奋起。“勿因循而更期待”:你也不要因循了事,茍且塞责。因循就是慢慢的,等一等,不勇猛精进。期待就是等待着,说:“我现在先不要修行,等一等,我一切都安排好了,我再修行了。”修道不能等的。“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你不要因为自己愚痴,而一向无心,也不发菩提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你不要认为自己的根基浅薄,对佛道遥远难成,我没有份成佛的。不要有这种的心。

这有一个譬喻。“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就好像种树似的。这个树刚种,它这根很浅的,可是你种久了,它这个树根一天比一天就扎到地里去了,就深了。“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又譬如磨刀;这个刀很钝的,你要是把它磨得时间久了,它也变成一个利刃了。“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你不能因为树根子浅,你就不种了,就任这个树自己枯槁了,乾了。不种它,它就死了。“因钝弗磨。置之无用”:你因为刀钝,就不用磨石把它磨一磨;你把它放到一边,说这个刀很钝的,就不用了。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又若”:就是说假设。若“以修行为苦事”:你修行觉得,这是一件苦事,受不了!吃一餐也很困难的,不吃肉也觉得还很馋的。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这岂不是很不自由的一个事情吗?“则不知”:你可不知道啊,“懈怠尤苦”。你以为修行是苦;你要是不修行,懒惰懈怠,那比修行更苦。

修行它是苦的一时,你就永远得到快乐。可是你不修行呢,你是永远在苦海里头。就是一时你觉得,喔!享受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东西;那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你若造罪业永远都是苦的。“修行则勤劳暂时”:就是那一时间觉得不享受。“安乐永劫”:你若把这个修行修成了,永远都是在极乐世界里住着,不会受苦了。“懈怠则偷安一世”:你懈怠,就是躲懒偷安,在一世你觉得很享福,很享受的。“受苦多生”:你将来永远永远,或者堕地狱,或者转饿鬼,或者做畜生,很难受的。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以净土法门就做为我们出离苦海的一个舟航,你就不必忧愁再受苦了。退转就是受苦了。“又得无生为忍力”:你得到无生法忍。这无生法忍,是没有觉得什么痛苦可忍的,也没有什么快乐可求的;既无苦可忍,又无乐可求。这无生法忍,也不见苦也不见乐,也不见生也不见灭。“则何虑艰难”:你怕什么艰难呢?不要怕艰难。

“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心于往劫”:你应该知道,堕地狱那个罪人,他们因为在往昔也都发过菩提心,所以虽然堕地狱,又很快离开地狱,就离苦得乐了。那么“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那么既然是这样子,他们在地狱发菩提心,都能离苦得乐,我们做一个很好的人,又是很好的佛弟子,怎么可以不发一个大愿在今生呢?

“无始昏迷”:从无量劫以来到现在,都是不明白,很昏的。“往者既不可谏”:过去的事情,没有法子再挽回了,已经过去了。“而今觉悟”:现在我明白了。那么既然明白了,“将来犹尚可追”。那么到将来的时候,这还是可以挽救的,可以能有挽回的机会。“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你还是迷昧,也不觉悟,这样才真是可哀怜啊!你在那个迷里头也不知道迷。“茍知而不行。尤为痛惜”:你若知道了应该发愿,你再不发愿,这更加是可怜哪!

“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你若怕地狱这个苦报来的话,你自然就会精进了。“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你若知道无常迅速就会来找你,懈怠也不会起来了。因为无常鬼不知哪一天他就来,说是阎罗王下请帖了,要请你去到阎罗王对面喝酒,或者去谈一谈话。阎罗王也不一定喝酒的,你不要听这个就是对面谈一谈话;是和你来审判的!“又须以佛法为鞭策”:你要用佛法来鞭策你自己,就是常常打自己,常常用佛法来鼓励自己不要那么懒惰。什么叫鞭策呢?就像那个驴在那儿不走,不做工,你拿鞭子,拍!这一鞭子,这叫鞭策,它就走了,就做工了。我们人不要像驴那么样子懒惰。“善友为提携”:你又有同参道友互相来勉励自己,互相帮助,互相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造次,就是很短的时间。很短的时间也不要离开佛法,也要修行,终身依赖着佛法。“则无退失之虞矣”:你若这样子,就不会退失了。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你不要说发愿这一念,这很轻微的,不关重要;发很虚妄的愿力,没有什么益处。“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你心若发愿真了,这个事情就实在了。你若发广大的愿,你那个行为也就会往前精进地更深了。“虚空非大。心王为大”:虚空还不算大,我们愿心这个王,是最大。你那个心王才是大的;心王它没有量。“金刚非坚。愿力最坚”:世界上金刚最坚的,可是也不如你这个愿力。你总也不忘你的愿力,那是最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众诚能不弃我语”:省庵大师说,你们大众要很虔诚的,不舍弃我所说的这个话,不把我所说的话忘了。“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那菩提的眷属从此大家都联姻在一起了,都做亲戚了。“莲社宗盟。自今缔好”:这莲社大家在一起同样地发愿,同样地念佛,从现在也就结盟了,大家也都做好朋友了。“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大家一起生到净土,同见阿弥陀佛,我们的慈父。“同化众生。同成正觉”:然后再一起来教化众生,一起成佛。“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安知,就是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知道将来你能成佛,得到三十二相,和佛的相好庄严是一样的;你修福修慧,有百福庄严,不是从今日发菩提心,立菩提愿开始的呢?你将来成佛,都是从今天开始的。“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愿意和大家互相勉励好好地发愿,不退失菩提心,好好往前去前进,勇猛精进。我们大家都很幸运的,大家都很吉祥的。

上人: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知道不知道?我现在问这个问题,你们哑口无言。你们说菩提心像什么似的?没有人知道?(上人对弟子讲:我要问你姊姊了,什么叫菩提心?……翻译成英文给他听。他讲你听得懂吗?)不要等着我叫,你们看,大家来讲,这个发菩提心文;什么叫菩提心?(有人以广东话回答。)不是因缘,什么叫菩提心?

答:The Bodhi mind is having compassion. So if you want become a Buddha, then you first have to bring forth the mind of compassion.(菩提心就是慈悲心;想成佛首先就要发菩提心。)

上人:这是这个方果智说的。你们各位有什么讲法没有?

答:菩提心就是无分别心。

上人:像什么?

答:不像什么。

上人:那你们开始听这个〈劝发菩提心文〉,慧僧老法师没有给你们讲一讲什么叫菩提心?你们都忘了吗?果舟会写文章,这个〈劝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这个文章怎么样写?

答:我想那个菩提心是,那个人一定要得到菩提,是一个责任,一个intent;是一个责任,你一定要做,一定要成佛,我想绝对的。)

上人:成佛干什么?

答:成佛不是干什么,是没有执着,没有我相,像六祖;六祖大师到弘忍大师的地方请法,弘忍大师说:“你为什么到我这儿来?你要什么?”六祖大师说:“我不要什么;我只要成佛,我不要其他的事情。”我想这是菩提的心。

上人:我方才问你们,这个菩提心像个什么?你们说什么也不像,没有分别心就是菩提心。那为什么又叫做菩提心?不叫没有分别心呢?为什么又叫一个菩提心?那可以说〈劝发没有分别心〉。果衡跟温以敬答覆我这个问题。

男众:弟子的看法,我们要把它分为菩提心,那是不得已,而对一些执迷不悟的人而说。如果真正我们站在菩提心这个名称的立场来讲它,它实在是不可以分别。因为如果一起分别呢,那就是妄,那就不是菩提了。菩提也就是觉悟,因为六祖大师讲过一句:“起心即是妄。”我们一起心就是妄了,那我们还执着它什么名称,那根本就不是菩提,我是按着这个看法来讲。

翻译人:恒空法师说,他讲开始如果师父问我们分别心,不分别心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会说是菩提心是根本没有分别的,跟无分别心是差不多一样的。……

上人:萧居士!萧果肇,你说这个什么叫菩提心?

萧居士:……菩提就是觉道;觉道就是大道;大道就是要无求,所谓三藐三菩提。三藐三菩提不过是菩提简称,即是叫我们发大心,发全部的心,这个就是所谓菩提心。就是要我们要广度众生,要度一切的人。这就是发大心,就是要发这个广度众生的心,这个成佛的心,这就是菩提心。

上人:不错!萧居士讲的是有一点道理。这个问菩提心,是讲这个菩提心。问什么叫菩提心?这个不是讲禅宗的,或者是有有无无的,问有以无对;问无以有对;问是以非对;问非以是对:不是那个三十六对。这个菩提心呢,我告诉你们,我有一个很简单、很浅显的看法。

这个你没有发菩提心呢,就像那个面没有发似的;你发菩提心呢,就像放上一点面种子了,那个面就会发起来;发起,它就大了。那么这个,我问你们各位说菩提心像什么?本来它是无形无相的,它只是一个觉道。觉,觉者觉悟也,就是明白,明白这个道了。明白道,不是单明白就可以了,还要修行,要修这个道,修这个觉悟的道。那么这个也说是它无形,也可以用这个有形的来比方一下。用什么呢?就用这个宝塔。

那个宝塔是不论多少层塔,是从地上修起来的。这个地,就是我们人这个心地。以我们心地去造个宝塔,这个宝塔是从地上造起来,它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高。这个菩提心也就是节节高,菩提心就是节节高,越发越高,越发越大。本来是很小来着,最初只是一点点,那么以后它就膨胀发大了,就成佛了。这是我这一个很粗浅的一个看法。我觉得菩提心就像造宝塔似的,你发大菩提心呢,就像造一个大宝塔似的,那个是一样的道理。它越发越高,越发越大。那么这是举出这一个例子,来形容这个菩提心,并不是说菩提心就是宝塔。也可以说你发菩提心,也就是在那儿造宝塔呢,这是我对于这个菩提心的看法。那个就是菩提心。
发表于 2012-3-31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8: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