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04|回复: 21

请教:何为功德?何为福德?何者重要?若并重,如何修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2 23: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5-12-13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说,功德算出世间资粮,福德算世间资粮。
两者较量,当然福德更甚于功德。
假使世间资粮不足,眼看你下个月就要手机断讯,上不来论坛了!
发表于 2015-12-13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阅读http://www.fomen123.com/fo/dyjh/dyjh/9822.html

问:“《地藏经的启示》里有一段说,功德没有办法给人,只有福德可以送给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学。请示师父,我们通常都说‘愿以此功德,回向于某某’,那个众生可否会利益于此功德?”

  答:你修的有功德,可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样。我有福报、我有财富,我的财富可以给你共享,可以赠送给你,我有房子可以供给你住,福德。我在社会上有地位,我可以让给你。像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福德让给别人;安世高大师他是伊朗国王,他做了半年国王,发心出家,把王位让给他的叔父,这就是福德可以送给人。功德不行,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我持戒的功德没有办法送给你;你不持戒,我持戒,我没有办法把我持戒的功德送给你,这个做不到的。我得定了,我没有办法把定送给你;我开智慧了,我也没有办法把智慧给你。所以功德没有办法给人,福德可以给人。“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某个人”,你是特别修功德,是为他修的,这个功德他得到了。譬如我的一个朋友过世了,我为他念一百部《地藏经》,特别为他念的,不为他我就不念了,为他念的,这个功德他能够得。他得多少?《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七分之一;七分之六自己得,七分之一他才能得到。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特别为他做的,他所得到的,还是福德,还不是功德。

  《地藏经》上,诸位去读诵就明了。婆罗门女母亲在世的时候造作恶业,女儿很聪明,女儿懂佛法,要根据佛法里面所说,她的果报一定在地狱,所以母亲死了以后她非常忧郁,怎样去救她母亲?她是有真诚的孝心,感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佛教给她修学的方法。教她什么方法?念佛方法。她为了要救母亲,一天一夜她自己就成就,这就是我们讲的念佛,她成就一心不乱;真诚到极处,才有这个效果。证得一心不乱,这个果位相当于小乘的阿罗汉、大乘法的圆教七信位的菩萨,很不简单!她母亲生天,离开地狱生天了。你们想想什么原因?如果不是她母亲堕恶道,她不肯这么样的用功、这么认真,所以她能够在一天一夜得一心不乱,是她母亲这个力量帮助她的,她母亲要不造恶业、要不死,她也不会这么认真学,她一辈子也得不了一心不乱。母亲给她做增上缘,她也真用功、真发愤,成就了,母亲能够脱离地狱生天就得这一分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来回向她。

  我们要是为家亲眷属诵经,有口无心,他得到的非常有限;如果我们都像婆罗门女一样,你这个回向给他,他决定超脱,非常有效。完全看我们自己修行的功夫,我们功夫愈殊胜,他的地位愈高;如果我们只是念佛、诵经、拜佛,心里的杂念一丝毫都没有断,他得到的太有限了。这个道理都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教我们怎么样超度,超度如何才能得效果,要懂这个道理。由此可知,不仅是对别人,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要真干!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真成就了,真正觉悟了,我们修的是念佛法门,真的往生了,我们往生的品位愈高,我们自己的家亲眷属,一般讲的冤亲债主,他们得的功德就愈大;我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们,天天回向“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他得到的愈大。如果我们修行一无成就,他什么也得不到,一定要靠自己认真努力。(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09)

  问:请问老法师什么是功德与福德的区别?

  答:好,这个问得好。“德”跟得到的“得”意思完全相同,福德就是你得到这个福报,功德就是你得到所修的这些功,这个德跟得到是一个意思。但是功跟福不一样,福德是讲五欲六尘,对外的,这是属于福德。所以福德,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我有房子可以送给人住,我有吃的、穿的可以送给人,布施给人,供养给人,福德可以跟大家共享。功德不行,功德是自己内在的,内在的功夫,这个我没有办法给你。如果这个东西要有办法给我们,我们就不要修行了,释迦牟尼佛把他修行的功德给我们,我们不统统都得到了吗?所以功德不行,功德古人讲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谁都不能帮助谁。

  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的,你看阿难自以为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大堂兄,最疼爱他的,以为自己不要修行:你们要修苦行,你们不修苦行你们得不到,我大概到时候我的大哥就给我了。在楞严会上还遭摩登伽女之难,这才晓得不行,关系再好的,也没有办法给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最容易体会的,譬如说持戒有功,持戒是你自己事情,戒律持得很好,你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定,因戒生定。这个定在佛法的术语叫三昧,你得三昧,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得清净心。所以,持戒这个功不能给别人,得三昧、得清净心,这是我得到的,也没办法给别人。修定有功,开智慧是德,你看佛家常讲,“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所以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是从戒定来的,你不持戒、不修定,你不会有智慧。听得再多,看得再多,这在佛法叫世智辩聪,那不是真智慧,那个还是不能够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真智慧。所以,功德与戒定慧相应,福德没有。他问的都是与这有关系的。(转载自网络 2004/10/9)

  问:可否转福德为功德?

  答:可以,都在一念之间。修福德不执着福德,修福德不想福德,就转变成功德了。我有福让大家去享,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给我们示现的,我们要注意。他一生每天所修的,三种布施具足,他每天给大家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法布施,开智慧。讲经需要身体,这个身体叫内财布施,我用身体、我用体力来为大家服务。像现在许多同学在道场做义工,做义工是内财布施,它的福报比外财布施的福报还要大。外财你虽然有钱,你拿个十万、八万到这边来供养,外财;你在这个地方做一天的义工就不只十万、八万。所以内财、外财我们要晓得,释迦牟尼佛一生内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天天都在干,他是把福德转变成功德。(出处同上)

  问:今世惜福可否转今世福报为福德和功德?

  答:可以转的。我刚才所说的这个意思你要都懂得的话,你都会学习,你一定能做得到,一定能转。(出处同上)
发表于 2015-12-13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德、福德、福报的区别
http://www.fomen123.com/fo/dyjh/dyjh/9821.html
转载:

  这位同修问的,他说:功德、福德、福报,三者有何不同?因为与人谈及功德时,以达摩初化梁武帝为例,告诉对方此公案中,达摩说无功德。但对方纠正我应为福报,是否为福报,请老法师慈悲开示。

  答:这个事情要讲清楚、要讲明白。达摩到中国来,见到梁武帝,梁武帝跟达摩祖师说,他做了皇帝之后,全心全力护持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多个寺庙、寺院,在他在位的时候,建了四百八十多个寺庙。度人出家,他是非常欢喜人出家,哪个出家他都高兴,他都护持,所以在他那个时代,出家人有十几万人。他向达摩祖师炫耀,他这个功德很大,他认为这是功德。达摩祖师说老实话,跟他讲,你做的这些事情,并无功德!什么是功德你要清楚,功德是戒定慧。你做这些事情你自己没有得定,没有开智慧,你要得定,你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不会炫耀,炫耀自己我做这么多好事,不会。所以他没有功德,也就是他没有定慧。不但没有定慧,连戒也没有。何以说戒没有?戒里有自赞毁他,他虽然没有毁他,但他自己赞叹自己,这个在《瑜伽菩萨戒本》里头是重戒。他还自己夸耀自己,所以戒定慧没有,他哪来的功德?

  梁武帝听达摩祖师这一说,就很不高兴,瞋恚心起来了,不高兴,不理他,就叫他走了。所以达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没人理他。如果梁武帝要问他:我做的这些事福德大不大?那很大,那真的是甚大、甚大,他做的是福德边的事,不是功德边的事。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脱轮回,你的福报到什么地方去享受?不一定,这个你一定要知道。不是福报很大就生天,没有那回事情,福报很大照样可以堕落。这个修的福,我们佛门里面讲,六道轮回里头的业因,两种业,一种叫引业,引导你去投生。你到人道来,人是秉什么样的引业?你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过去生中五戒十善这个业因,引导你到这个世间来投胎。像梁武帝修的这些事情属于满业,满业就是你到这个世间来享福,享受福报,他修的是满业。

  你看看,同样都是得人身,为什么有贫富贵贱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物质精神生活环境不一样?那个不一样,是满业。你到哪一道来大家都一样,这个引业是相同的,所以他修的这是满业。如果他五戒十善都做不到的话,他将来到哪里去享福?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他到饿鬼道享福,到畜生道享福。饿鬼道里面做鬼王,做城隍、做土地、山神,这都是有福报的。他有庙,有多少人去祭祀、供养他,到那里去享福。到畜生道里面,像安世高的朋友[共+阝]亭湖的龙王,他是蛇,畜生道。你要晓得,那个龙王是安世高的同学,前世是出家人,安世高给我们说,这个出家人不错,明经好施。你想想看,他讲经说法,他通教理,他明经,所以他有智慧。这个龙王很灵验,有求必应,他灵验,灵验是他从前讲经,他有智慧。他喜欢布施,布施就福报大,所以他有福、有慧。

  为什么堕到畜生道?换句话说,五戒十善都没有修好。堕畜生道的业因,安世高说得很清楚,也提醒我们,瞋恚心没断。瞋恚心是什么?那个时候出家人都是托钵,每天到外面去托钵。托钵,人家供养的饭菜好,他就很欢喜,饭菜不好,他心里面就有愤怒。虽然不发作,他心里不高兴:我天天以法布施来供养大众,你们给我的回报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么个念头,堕到畜生道。我们今天想想自己,我们的功夫比这个龙王不如,没有他修得好。但是我们今天的脾气比他大,他还很含蓄,虽不在表面上发作,心里不平,他还很含蓄。我们天天瞪着眼睛骂人,他堕畜生道当龙王,我们到地狱道去受罪,很明显的例子,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功德、福德不相同。如果梁武帝要问他:福报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他修的是大福报。
发表于 2015-12-13 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化上人: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摘自《六祖壇經淺釋--宣化上人》疑問品第三

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齋訖」:吃完飯了,「刺史請師升座」:刺史韋璩就請六祖大師升座。「同官僚士庶」:刺史,就好像現在的省長似的。這省長代表這一切的官僚士庶,帶著一班老百姓來請法。「肅容再拜」:肅容,就是很恭敬、很嚴肅的,一點不敢笑,也不敢哭,不是一邊請法,一邊笑;也就是不馬馬虎虎的,很鄭重其事的。再拜,就叩頭。「問曰」:就問了。「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這種法,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今有少疑」:我現在有很少的懷疑,這個懷疑,不是很大的問題,是小問題。好像果寧常常問我什麼事情,就說有一個小問題來問我。「願大慈悲」:我這個小小的問題,請大師大發慈悲。「特為解說」:特別為我解說解說,因為我不明白。
  「師曰:有疑即問」:六祖大師說:好啊!你有什麼問題,你就講了,有什麼懷疑,你都可以問的。「吾當為說」:我一定要替你說一說。
  「韋公曰」:韋公,這是寫這部《六祖壇經》的人,尊重刺史,因為他是個大官,所以叫公。你們記得中文這個「公」字,是最恭敬人的。所以你到台灣去受戒的時候,見著和尚,那老資格的,你都可以叫他公。你「公」一聲,他就很高興;你若不「公」,他就覺得你這個新戒,對我都不恭敬,所以你應該公一公。「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這可不是的「可」,就是「是不是」的一個問號。說和尚啊!你所說的法,是不是和達摩大師所說的道理是一樣呢?
  「師曰:是」:六祖大師說,是啊!我就是講達摩祖師所傳,以心印心的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公曰」:韋刺史又說了。說,「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弟子我呀!聽達摩祖師最初從廣州到南京,去度化梁武帝,「帝問雲」:梁武帝問:「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
  朕,在中國商朝時,人人都可以稱朕,都可以朕、朕的,所以朕朕聲。由周朝以後,皇帝就不歡喜讓其它人叫朕,說只可以皇帝一個人稱朕,這個朕,就成了皇帝的專有名詞,他自己可以稱朕。所以湯才說:「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說我一個人有罪,你不要加到我的老百姓身上;我的老百姓若有罪,你都要來把這個罪,放到我的身上。為什麼呢?因為我沒有教化明白他們,罪不在他們,是在我這兒。
  所以梁武帝就自稱,說「朕一生」:我這一輩子「造寺」:我造了很多廟。「度僧」:我度了很多和尚出家。那時候的皇帝,誰若是出家,他特別歡迎,什麼都供著,吃的,他也供著,住的,他也供著,只要你出家,他就供養你,恭敬你,給你叩頭。你看這有多好啊!「布施」:他又拿國家的錢,布施給一切的窮人。「設齋」:他也供僧,打齋供眾。「有何功德」:我有什麼功德呢?
  你要知道,梁武帝這個人,什麼都願意第一的,所以他見到達摩祖師,他不求法,先盡想請達摩祖師來贊歎他一下,來給他戴幾個高帽子。他恐怕達摩祖師不知道他造寺、度僧、布施、設齋的功德,不知道他這些好處,於是乎,他就自我介紹,說:「你看我,造了幾百處廟,又有這個廟,又有那個廟,所有這廟裡,都住著很多和尚,這些和尚,都是我一手成就他們出家的。我又做了多少布施,供養多少僧,你說我這功德怎麼樣啊?」意思就是自我介紹,自己說:「噢!你看我,我這個做皇帝的,和其它皇帝不一樣;我這個皇帝,是專門做好事、做功德的。你說我這有什麼功德呢?」他這不是想要求法了生死,而是先要炫示炫示自己的功德。
  好像某某大護法:「你們看,知道我嗎?我是護持佛教最有力量的,我有錢,我都供養三寶。」其實他去玩女人的錢,比供養三寶多出幾千萬倍。那個他不講,他只說他供養三寶;玩女人的錢,也都說是供養三寶了。你說顛倒不顛倒?的確的啊,真事啊!你看哪一個人,他去花天酒地,不說他用了多少錢,在廟上用了一塊錢,就說:「我去布施了一塊錢,你知道嗎?」這都是梁武弟的徒弟!我告訴你,他做功德,將來都可以做皇帝。
  「達摩言:實無功德」:聽梁武帝這樣自我陶醉,自我介紹,自我炫示功德,自我賣廣告,自我來說自己有什麼什麼好處,自己贊歎自己;達摩祖師一聽,你看,一個聖人,怎麼會說拍馬屁的話?普通人一聽皇帝這麼講,就說:「啊!你有功德啊,你的功德真大啰!你的功德,世界上沒有的。」這是一般的人這樣子講。達摩是個祖師,他根本怎麼能有阿谀奉承的行為呢?所以就說:「沒有功德,沒有功德。」實實在在地沒有功德。
  「弟子未達此理」:韋刺史說,弟子我,沒明白這個道理,「願和尚為說」:我願意和尚為我講一講,說一說這個道理。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曰:實無功德」:六祖大師聽韋刺史這樣請問,隨著就說,實實在在是沒有功德的。「勿疑先聖之言」:你不要疑惑祖師所說的話。「武帝心邪」:武帝心裡不正當,只知道沽名釣譽,只知道求名。「不知正法」:他不知道求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這都是在福田種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不可以將這個福,就說是功德了。「功德在法身中」:功德在你法身裡邊。「不在修福」:不是在你修福,就能有功德的。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六祖大師說,功德是屬於法身一方面,不是修福就是功德,所以「師又曰:見性是功」:六祖大師又說了,說什麼是功呢?你見性就是功。見什麼性呢?見你本來自性,本有的光明妙性是功。你若有功夫,就可以見性。
  這功,怎麼叫功呢?譬如你坐禅,初而勉強,久而自然。你剛剛一打坐的時候,覺得腿痛,腰也痛,等你把腿降伏,把腿戰勝,腿也不痛了。你腿不痛,這就是功,這就有功了;你腿痛,那你就是沒有功。
怎麼叫見性呢?見性,就見你自己的本來面目了。你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呢?那得要你自己去找,我現在不能告訴你;我告訴你是個什麼樣子的,那你還沒知道呢!因為那是從外邊得來的,要你自己自性自悟:「啊!我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樣子!」可是要經過善知識印證你是否見性,不是說我自己封我自己做國王,我就是皇帝,我就是菩薩。好像以前那個嬉皮到這兒來,吃的毒藥毒得他說,他自己就是菩薩;這簡直是魔,真是魔鬼。
  「平等是德」:平等,就沒有自私心,一切都平等,無黨無偏,對任何人,也不自私,平等待遇一切眾生,最公平了,大公無私。你能大公無私,這就有德行。
  「念念無滯」:你念念無滯;滯,就是滯塞不通,就是流到那個地方,停止到那個地方了。就是什麼呢?就是著住。滯,也就是個執著,也就是個著住,滯塞不通了;滯塞不通,你就不能變化。你若沒有滯塞不通的情形,「常見本性」:你就像六祖大師說:「啊!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是這麼樣子不可思議;這個就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這也就是真實的妙用,「名為功德」,這就是功德。
  你不在自己本身上找,你向外馳求,說你度了很多和尚,造了很多廟,布施了很多窮人,又供養了很多三寶僧人之類的,這是向外馳求,到外邊找去。外邊的,那是福,而不是功德。你這功德,是自己功德圓滿,你看佛,就是功德圓滿了,那是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你內心裡頭謙下,這就是功。謙下,就不自滿,對任何的事情,都很謙虛的。不是說:「你看我比任何人都好,你看我多大本領,你看我知道佛法比誰都多。」你一教人看你,那你就糟糕了,就不是謙下了!不是謙下,你就沒有功,沒有功夫。
  對任何人講話,都要和氣一點,不要像木頭棒子似的,講出一句話,把人家頭都給打破。不要說用手拿木棍打人,你這一句話,比拿著鐵棍打人,還厲害,那就不是謙下;謙下,就沒有不客氣的情形。

「外行於禮是德」:自己心裡要謙下,看誰都比我好,不要自滿。中國有一句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怎麼叫滿招損呢?好像這一杯茶,你倒滿了還倒,就要往外流,流到外邊去了,沒用了,這叫滿招損。謙受益,謙就是客氣一點,謙虛一點,你才能得到益處,不是說:「你看我!我是最大了,我是第一了,你看我這麼聰明,你們不懂的,我先明白了。」這佛法不怕你不明白,就怕你不行;你不明白不要緊,你若不行,那是沒有用的。你光明白,不去行,那是沒有用的。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你自性可以建立一切萬法;一切萬法,都是由我自性所建立的,這就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你自己心的本體,離開妄念。不是要你離開正念;念有妄念,有正念,你若離開正念,那就變成邪念。這個要離開你的邪念,就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你常常回光返照,常常見著自性的般若,你見自己的本性,常生般若的智慧,這就是功。「應用無染是德」:你用你般若的智能,應用無方,變化無窮。應用,就是無論你怎麼樣去做去,都是對的;但是可要無染著,不要做那些不潔淨的事情,這就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假設你要立功德,想找功德和你的法身。你法身也就是功德所成就的;你有功德,法身也就成就了。「但依此作」:你要依我所說的道理這樣去做,「是真功德」:這就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假設想要修功德的人,「心即不輕」:你要心裡不輕慢人。不論是人,是畜生,是一切眾生,都要不輕慢他。像常不輕菩薩,見到人就給人叩頭,就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所以他自己也成佛了。常不輕菩薩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在過去生中,所行的菩薩道,他「常行普敬」:他普遍地恭敬一切的眾生。
  「心常輕人」:心裡常常輕慢人,看見人就妒忌人,就怕人家比我好,就怕人家比我聰明,就怕人什麼事情都高過我,這就是妒忌心。心常輕人,你輕慢人。「吾我不斷」:吾、我,這都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大,就是前邊我講的:「你看我有多大!你看我,啊!你們誰也不能比我;我啊,這是現在這個時代沒有皇帝做,若有皇帝做,一定是屬於我的,你們都沒有份。為什麼呢?我比你們都聰明,我可以支配你們,你們不能支配我。」這總有個我,吾、我不斷,不是吾,就是我,不是我,就是吾,這兩個,自己總是放不下。「即自無功」:你就沒有功了!為什麼呢?你太自滿了。
  「自性虛妄不實」:你自己不真實地修行,所以自性就虛妄不實。你自己本來就不實在,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麼回事啊?自己是個真的?是個假的?自己都不知道,這叫自性虛妄不實。自己也不相信自己:「嘿!我不教你喝酒,怎麼你又喝酒去了?我不教你抽香煙,怎麼又抽香煙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搞出來一些毛病;怎麼去到賭博場去,也不知道。這就是自性虛妄,自己都沒有認識自己。「即自無德」:為什麼這樣子?就因為沒有德行,缺德。
  為什麼缺德呢?「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因為吾我自大,自己把自己看得太大了,甚至自己看自己就是佛:「你看我,我就是佛了!」你看有多大!好像某某人,先提一個說:「某某法師是開悟的,但是我和他是一樣的。」他自己不說自己開悟,說某某法師是開悟了,他和這個開悟的法師,是一樣的,那就是自我介紹,說我是開悟的。這就是吾我自大,所以絕對沒有功德的。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六祖大師又說,各位善知識,什麼是功呢?我再給你講一講。你念念存著正念不間斷,你念念修行不停止,久而久之,就有功了。你「初而勉強,久而自然」,你最初是很勉強的,時間一久,就自然了;自然,就是功。「心行平直是德」:你心裡常常能行平等率直,沒有一切的委曲相,就沒有彎彎曲曲的那種心,這就是德。
  「自修性是功」:你自己修你自己的性是功。怎麼叫自己修自己性呢?本來你沒有見性,你要修性;怎麼修性?就是不生煩惱。誰打你,你當撞到牆上了;誰罵你,你當他給你唱歌聽,他給你作音樂呢!再或者你認為他說外國話,這個言語不同:「喔!他這不是罵人,這是說日本話呢!日本話,就是這樣吱吱喳喳的。」再或者:「喔!或者說西班牙話呢!」你把他這樣一想,他罵你的話,你不懂,那就沒有事了嘛!
  好像人仰天而唾,對著天吐一口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還回來唾到自己的臉上。他罵你,你不知道,那他等於罵他自己一樣。那麼說:「打我,我當撞門框,那我痛啊,怎麼可以說就不還報他呢?」假如晚間沒有燈,你一頭撞到牆上了,你是不是用手再對牆打幾拳呢?打幾拳,你拳頭又痛了,痛多一點。你若是不理他,那就沒事了。
像彌勒菩薩講的,說:
老拙穿衲襖 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 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 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 憑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氣 你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 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 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我穿著破衣服,吃很沒有味的飯,已經吃飽了。「補破好遮寒」,我補我的破衣服好遮寒。「萬事隨緣了」,什麼事情都算了,過去就沒有事了。「有人罵老拙」,有人罵我,「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打我一下,我就睡倒地下,睡著了。你看!這多妙啊!你若能這個樣子,那就不可思議了。「唾在我面上」,他用口水,用唾沫吐到我臉上,「憑它自干了」,教它自己干,我不用手來擦;「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我也省去擦面的力氣,你一看這個人沒有用,也沒有煩惱了。「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你「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這是最妙的,可是不容易的,不是隨便誰都可以會的,這個妙中寶不容易得到。所以你就不發脾氣,這叫自修性。
「自修身是德」:怎麼修身呢?就不做壞事,沒有欲心,這是修身。你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沒有癡心,這都是修身。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都是修身。這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功德,是在你自己本性這兒來找,不是到外邊向外馳求的。「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不是說我做點布施,我供養三寶,我就有了功德。那沒有功德,只有福,只可以說是福。「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所以福德和功德,是有分別的。福德是你做這些事,可以得福,不可以立功。福德,是由你造福業,將來受福報;功德呢,這是你直下承當,自己當時就得到好處的。「武帝不識真理」:武帝不懂得真正的道理。「非我祖師有過」:不是我祖師菩提達摩不講道理,就說實無功德,這麼樣答復他。
  當時,達摩祖師本來預備救度梁武帝,但是梁武帝因為自視太大,自己看自己大了,是個皇帝,已經有無量的功德。他造了很多廟,度了很多僧,又布施了很多錢,又供養三寶,認為是很大的功德,所以菩提達摩想破他這種執著,就說他沒有功德。
  說他沒有功德不要緊,梁武帝當時一聽這話,就不歡喜,所以就不睬達摩,達摩祖師再講什麼法,他也不聽:「我何必要聽你講呢!」因為不聽,所以達摩祖師想要救度他,想要對他有慈悲心,但是他不接受,也沒有法子;於是乎,達摩祖師就走了。過了一個時期,果然梁武帝最後死的時候是餓死的。
  你們想一想,如果他有功德,怎麼會餓死?因為沒有功德,所以就餓死了。達摩祖師當時就想挽救,不教他餓死,令他能生覺悟的心;可惜梁武帝這個吾、我太大,所以就是達摩祖師也救不了他。          
       


发表于 2015-12-13 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化上人: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摘自《六祖壇經淺釋--宣化上人》疑問品第三

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齋訖」:吃完飯了,「刺史請師升座」:刺史韋璩就請六祖大師升座。「同官僚士庶」:刺史,就好像現在的省長似的。這省長代表這一切的官僚士庶,帶著一班老百姓來請法。「肅容再拜」:肅容,就是很恭敬、很嚴肅的,一點不敢笑,也不敢哭,不是一邊請法,一邊笑;也就是不馬馬虎虎的,很鄭重其事的。再拜,就叩頭。「問曰」:就問了。「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這種法,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今有少疑」:我現在有很少的懷疑,這個懷疑,不是很大的問題,是小問題。好像果寧常常問我什麼事情,就說有一個小問題來問我。「願大慈悲」:我這個小小的問題,請大師大發慈悲。「特為解說」:特別為我解說解說,因為我不明白。
  「師曰:有疑即問」:六祖大師說:好啊!你有什麼問題,你就講了,有什麼懷疑,你都可以問的。「吾當為說」:我一定要替你說一說。
  「韋公曰」:韋公,這是寫這部《六祖壇經》的人,尊重刺史,因為他是個大官,所以叫公。你們記得中文這個「公」字,是最恭敬人的。所以你到台灣去受戒的時候,見著和尚,那老資格的,你都可以叫他公。你「公」一聲,他就很高興;你若不「公」,他就覺得你這個新戒,對我都不恭敬,所以你應該公一公。「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這可不是的「可」,就是「是不是」的一個問號。說和尚啊!你所說的法,是不是和達摩大師所說的道理是一樣呢?
  「師曰:是」:六祖大師說,是啊!我就是講達摩祖師所傳,以心印心的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公曰」:韋刺史又說了。說,「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弟子我呀!聽達摩祖師最初從廣州到南京,去度化梁武帝,「帝問雲」:梁武帝問:「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
  朕,在中國商朝時,人人都可以稱朕,都可以朕、朕的,所以朕朕聲。由周朝以後,皇帝就不歡喜讓其它人叫朕,說只可以皇帝一個人稱朕,這個朕,就成了皇帝的專有名詞,他自己可以稱朕。所以湯才說:「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說我一個人有罪,你不要加到我的老百姓身上;我的老百姓若有罪,你都要來把這個罪,放到我的身上。為什麼呢?因為我沒有教化明白他們,罪不在他們,是在我這兒。
  所以梁武帝就自稱,說「朕一生」:我這一輩子「造寺」:我造了很多廟。「度僧」:我度了很多和尚出家。那時候的皇帝,誰若是出家,他特別歡迎,什麼都供著,吃的,他也供著,住的,他也供著,只要你出家,他就供養你,恭敬你,給你叩頭。你看這有多好啊!「布施」:他又拿國家的錢,布施給一切的窮人。「設齋」:他也供僧,打齋供眾。「有何功德」:我有什麼功德呢?
  你要知道,梁武帝這個人,什麼都願意第一的,所以他見到達摩祖師,他不求法,先盡想請達摩祖師來贊歎他一下,來給他戴幾個高帽子。他恐怕達摩祖師不知道他造寺、度僧、布施、設齋的功德,不知道他這些好處,於是乎,他就自我介紹,說:「你看我,造了幾百處廟,又有這個廟,又有那個廟,所有這廟裡,都住著很多和尚,這些和尚,都是我一手成就他們出家的。我又做了多少布施,供養多少僧,你說我這功德怎麼樣啊?」意思就是自我介紹,自己說:「噢!你看我,我這個做皇帝的,和其它皇帝不一樣;我這個皇帝,是專門做好事、做功德的。你說我這有什麼功德呢?」他這不是想要求法了生死,而是先要炫示炫示自己的功德。
  好像某某大護法:「你們看,知道我嗎?我是護持佛教最有力量的,我有錢,我都供養三寶。」其實他去玩女人的錢,比供養三寶多出幾千萬倍。那個他不講,他只說他供養三寶;玩女人的錢,也都說是供養三寶了。你說顛倒不顛倒?的確的啊,真事啊!你看哪一個人,他去花天酒地,不說他用了多少錢,在廟上用了一塊錢,就說:「我去布施了一塊錢,你知道嗎?」這都是梁武弟的徒弟!我告訴你,他做功德,將來都可以做皇帝。
  「達摩言:實無功德」:聽梁武帝這樣自我陶醉,自我介紹,自我炫示功德,自我賣廣告,自我來說自己有什麼什麼好處,自己贊歎自己;達摩祖師一聽,你看,一個聖人,怎麼會說拍馬屁的話?普通人一聽皇帝這麼講,就說:「啊!你有功德啊,你的功德真大啰!你的功德,世界上沒有的。」這是一般的人這樣子講。達摩是個祖師,他根本怎麼能有阿谀奉承的行為呢?所以就說:「沒有功德,沒有功德。」實實在在地沒有功德。
  「弟子未達此理」:韋刺史說,弟子我,沒明白這個道理,「願和尚為說」:我願意和尚為我講一講,說一說這個道理。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曰:實無功德」:六祖大師聽韋刺史這樣請問,隨著就說,實實在在是沒有功德的。「勿疑先聖之言」:你不要疑惑祖師所說的話。「武帝心邪」:武帝心裡不正當,只知道沽名釣譽,只知道求名。「不知正法」:他不知道求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這都是在福田種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不可以將這個福,就說是功德了。「功德在法身中」:功德在你法身裡邊。「不在修福」:不是在你修福,就能有功德的。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六祖大師說,功德是屬於法身一方面,不是修福就是功德,所以「師又曰:見性是功」:六祖大師又說了,說什麼是功呢?你見性就是功。見什麼性呢?見你本來自性,本有的光明妙性是功。你若有功夫,就可以見性。
  這功,怎麼叫功呢?譬如你坐禅,初而勉強,久而自然。你剛剛一打坐的時候,覺得腿痛,腰也痛,等你把腿降伏,把腿戰勝,腿也不痛了。你腿不痛,這就是功,這就有功了;你腿痛,那你就是沒有功。
怎麼叫見性呢?見性,就見你自己的本來面目了。你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呢?那得要你自己去找,我現在不能告訴你;我告訴你是個什麼樣子的,那你還沒知道呢!因為那是從外邊得來的,要你自己自性自悟:「啊!我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樣子!」可是要經過善知識印證你是否見性,不是說我自己封我自己做國王,我就是皇帝,我就是菩薩。好像以前那個嬉皮到這兒來,吃的毒藥毒得他說,他自己就是菩薩;這簡直是魔,真是魔鬼。
  「平等是德」:平等,就沒有自私心,一切都平等,無黨無偏,對任何人,也不自私,平等待遇一切眾生,最公平了,大公無私。你能大公無私,這就有德行。
  「念念無滯」:你念念無滯;滯,就是滯塞不通,就是流到那個地方,停止到那個地方了。就是什麼呢?就是著住。滯,也就是個執著,也就是個著住,滯塞不通了;滯塞不通,你就不能變化。你若沒有滯塞不通的情形,「常見本性」:你就像六祖大師說:「啊!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是這麼樣子不可思議;這個就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這也就是真實的妙用,「名為功德」,這就是功德。
  你不在自己本身上找,你向外馳求,說你度了很多和尚,造了很多廟,布施了很多窮人,又供養了很多三寶僧人之類的,這是向外馳求,到外邊找去。外邊的,那是福,而不是功德。你這功德,是自己功德圓滿,你看佛,就是功德圓滿了,那是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你內心裡頭謙下,這就是功。謙下,就不自滿,對任何的事情,都很謙虛的。不是說:「你看我比任何人都好,你看我多大本領,你看我知道佛法比誰都多。」你一教人看你,那你就糟糕了,就不是謙下了!不是謙下,你就沒有功,沒有功夫。
  對任何人講話,都要和氣一點,不要像木頭棒子似的,講出一句話,把人家頭都給打破。不要說用手拿木棍打人,你這一句話,比拿著鐵棍打人,還厲害,那就不是謙下;謙下,就沒有不客氣的情形。

「外行於禮是德」:自己心裡要謙下,看誰都比我好,不要自滿。中國有一句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怎麼叫滿招損呢?好像這一杯茶,你倒滿了還倒,就要往外流,流到外邊去了,沒用了,這叫滿招損。謙受益,謙就是客氣一點,謙虛一點,你才能得到益處,不是說:「你看我!我是最大了,我是第一了,你看我這麼聰明,你們不懂的,我先明白了。」這佛法不怕你不明白,就怕你不行;你不明白不要緊,你若不行,那是沒有用的。你光明白,不去行,那是沒有用的。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你自性可以建立一切萬法;一切萬法,都是由我自性所建立的,這就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你自己心的本體,離開妄念。不是要你離開正念;念有妄念,有正念,你若離開正念,那就變成邪念。這個要離開你的邪念,就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你常常回光返照,常常見著自性的般若,你見自己的本性,常生般若的智慧,這就是功。「應用無染是德」:你用你般若的智能,應用無方,變化無窮。應用,就是無論你怎麼樣去做去,都是對的;但是可要無染著,不要做那些不潔淨的事情,這就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假設你要立功德,想找功德和你的法身。你法身也就是功德所成就的;你有功德,法身也就成就了。「但依此作」:你要依我所說的道理這樣去做,「是真功德」:這就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假設想要修功德的人,「心即不輕」:你要心裡不輕慢人。不論是人,是畜生,是一切眾生,都要不輕慢他。像常不輕菩薩,見到人就給人叩頭,就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所以他自己也成佛了。常不輕菩薩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在過去生中,所行的菩薩道,他「常行普敬」:他普遍地恭敬一切的眾生。
  「心常輕人」:心裡常常輕慢人,看見人就妒忌人,就怕人家比我好,就怕人家比我聰明,就怕人什麼事情都高過我,這就是妒忌心。心常輕人,你輕慢人。「吾我不斷」:吾、我,這都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大,就是前邊我講的:「你看我有多大!你看我,啊!你們誰也不能比我;我啊,這是現在這個時代沒有皇帝做,若有皇帝做,一定是屬於我的,你們都沒有份。為什麼呢?我比你們都聰明,我可以支配你們,你們不能支配我。」這總有個我,吾、我不斷,不是吾,就是我,不是我,就是吾,這兩個,自己總是放不下。「即自無功」:你就沒有功了!為什麼呢?你太自滿了。
  「自性虛妄不實」:你自己不真實地修行,所以自性就虛妄不實。你自己本來就不實在,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麼回事啊?自己是個真的?是個假的?自己都不知道,這叫自性虛妄不實。自己也不相信自己:「嘿!我不教你喝酒,怎麼你又喝酒去了?我不教你抽香煙,怎麼又抽香煙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搞出來一些毛病;怎麼去到賭博場去,也不知道。這就是自性虛妄,自己都沒有認識自己。「即自無德」:為什麼這樣子?就因為沒有德行,缺德。
  為什麼缺德呢?「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因為吾我自大,自己把自己看得太大了,甚至自己看自己就是佛:「你看我,我就是佛了!」你看有多大!好像某某人,先提一個說:「某某法師是開悟的,但是我和他是一樣的。」他自己不說自己開悟,說某某法師是開悟了,他和這個開悟的法師,是一樣的,那就是自我介紹,說我是開悟的。這就是吾我自大,所以絕對沒有功德的。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六祖大師又說,各位善知識,什麼是功呢?我再給你講一講。你念念存著正念不間斷,你念念修行不停止,久而久之,就有功了。你「初而勉強,久而自然」,你最初是很勉強的,時間一久,就自然了;自然,就是功。「心行平直是德」:你心裡常常能行平等率直,沒有一切的委曲相,就沒有彎彎曲曲的那種心,這就是德。
  「自修性是功」:你自己修你自己的性是功。怎麼叫自己修自己性呢?本來你沒有見性,你要修性;怎麼修性?就是不生煩惱。誰打你,你當撞到牆上了;誰罵你,你當他給你唱歌聽,他給你作音樂呢!再或者你認為他說外國話,這個言語不同:「喔!他這不是罵人,這是說日本話呢!日本話,就是這樣吱吱喳喳的。」再或者:「喔!或者說西班牙話呢!」你把他這樣一想,他罵你的話,你不懂,那就沒有事了嘛!
  好像人仰天而唾,對著天吐一口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還回來唾到自己的臉上。他罵你,你不知道,那他等於罵他自己一樣。那麼說:「打我,我當撞門框,那我痛啊,怎麼可以說就不還報他呢?」假如晚間沒有燈,你一頭撞到牆上了,你是不是用手再對牆打幾拳呢?打幾拳,你拳頭又痛了,痛多一點。你若是不理他,那就沒事了。
像彌勒菩薩講的,說:
老拙穿衲襖 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 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 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 憑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氣 你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 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 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我穿著破衣服,吃很沒有味的飯,已經吃飽了。「補破好遮寒」,我補我的破衣服好遮寒。「萬事隨緣了」,什麼事情都算了,過去就沒有事了。「有人罵老拙」,有人罵我,「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打我一下,我就睡倒地下,睡著了。你看!這多妙啊!你若能這個樣子,那就不可思議了。「唾在我面上」,他用口水,用唾沫吐到我臉上,「憑它自干了」,教它自己干,我不用手來擦;「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我也省去擦面的力氣,你一看這個人沒有用,也沒有煩惱了。「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你「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這是最妙的,可是不容易的,不是隨便誰都可以會的,這個妙中寶不容易得到。所以你就不發脾氣,這叫自修性。
「自修身是德」:怎麼修身呢?就不做壞事,沒有欲心,這是修身。你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沒有癡心,這都是修身。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都是修身。這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功德,是在你自己本性這兒來找,不是到外邊向外馳求的。「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不是說我做點布施,我供養三寶,我就有了功德。那沒有功德,只有福,只可以說是福。「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所以福德和功德,是有分別的。福德是你做這些事,可以得福,不可以立功。福德,是由你造福業,將來受福報;功德呢,這是你直下承當,自己當時就得到好處的。「武帝不識真理」:武帝不懂得真正的道理。「非我祖師有過」:不是我祖師菩提達摩不講道理,就說實無功德,這麼樣答復他。
  當時,達摩祖師本來預備救度梁武帝,但是梁武帝因為自視太大,自己看自己大了,是個皇帝,已經有無量的功德。他造了很多廟,度了很多僧,又布施了很多錢,又供養三寶,認為是很大的功德,所以菩提達摩想破他這種執著,就說他沒有功德。
  說他沒有功德不要緊,梁武帝當時一聽這話,就不歡喜,所以就不睬達摩,達摩祖師再講什麼法,他也不聽:「我何必要聽你講呢!」因為不聽,所以達摩祖師想要救度他,想要對他有慈悲心,但是他不接受,也沒有法子;於是乎,達摩祖師就走了。過了一個時期,果然梁武帝最後死的時候是餓死的。
  你們想一想,如果他有功德,怎麼會餓死?因為沒有功德,所以就餓死了。達摩祖師當時就想挽救,不教他餓死,令他能生覺悟的心;可惜梁武帝這個吾、我太大,所以就是達摩祖師也救不了他。          
       


发表于 2015-12-13 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个人认为功德和福德都重要。
功德可从持戒,学佛行善,法布施,修慧,明心见性着手。
福德可从供养佛法僧,施食,放生,助印经书善书,修桥盖佛寺,布施财物粮食给有需要的众生等着手。
福慧双修,其实是内在的修慧明心见性和外在的修福报双管齐下的修法。
读大乘经典金刚经等是福慧双修的。
仅供参考, 南无十方佛菩萨十方龙天护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07: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悲观世音 发表于 2015-12-13 03:00
宣化上人: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摘自《六祖壇經淺釋--宣化上人》疑問品第三


阿弥陀佛  师兄辛苦了  :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xianhua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21: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是从善行来的,行善是因,得福是果,业障没除,福也不易得到。先要修清净心,心地清净是第一善。心地不清净,纵然修善,善里有搀杂,不纯,业障消得不彻底。使自己心地清净,要改过,将心地真正做洗刷的功夫。
“心净则佛土净”,世出世间真实的功德福报都在清净心上,不修清净心、不能在生活中得清净心,就没办法离苦得乐。
清净心生智慧,纯善的心生福德,福里就有寿。纯净的心,智慧圆满,纯善的行为,福德圆满。
高度智慧从禅定中来,所以佛法的修学是修定。在净土法门就是修清净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清净心的方法。学的东西越多,头脑越复杂,智慧越不容易开。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22: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网络:学的东西越多,头脑越复杂,智慧越不容易开。为什么?你清净心得不到。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烦恼心起作用就是罪业。
“本来无一物”,所以心清净,心是空的,空就灵,灵就生智慧。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22: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网络:清净心现前,所有一切善恶业都变成功德,都变成大圆满。凭善业你到三善道度众生,凭恶业你到三恶道度众生,在六道九法界得大自在,广度一切众生。
心清净了,无量劫来的罪业都没有了,若得一心,罪业都消除了,起心动念,罪业又现行了。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22: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网络:我们修的是净业,修行的重点是清净心。 怎样清净呢?念佛是唯一的好方法,一切时一切处,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用这一句佛号打掉一切妄想执著。另一个方法是修 助缘,起心动念不想自己,一切作为,为大众。用我们的心力、一切能力,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一切不为自己,心就清净了,为自己心就不清净。
用清净心真诚心帮助一切众生,是清净心的助修,正助双修。
念佛求的是清净心。持戒念佛得清净心,愈念心愈清净,妄念少了,烦恼轻了,智慧自然就长,这是念佛功夫得力的现象。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22: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网络:真正要经意显露出来,如果心不诚,经意 显露不出来,为什么?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怎么解?光是想解没有办法达到。多读、多研究、多思惟,不能解,什么原因?佛的言语,佛所说的一切经是 从真心自性里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的,没加一丝毫分别、想像。我们用分别心、思考的心,怎么能得他的真实义?用的心不相应,好像水源,人家的水是清水,我们 是浊水,我们浊水要了解清水,流到清水里面去,清水也变浊了,这就错解、曲解了如来真实义。真正要理解,要用清净心。佛心清净,我们的心也清净,如来的意 思就理解了、懂了。心跟佛心一样,解跟佛解才能相应。总而言之,一定要修定。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22: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网络:清净心,生智慧,魔不得其便,魔干扰这 一关一定要通过,用真诚心平平安安度过,为众生,为度众生,不为自己,我修行、学教、念佛、生活、活在世间,都为众生。有一念私心,魔就得其便,就来扰 乱。世尊用戒定慧降魔,佛子心里常住戒定慧,魔就不得其便。自己道力容易成就,回过头来,也度了邪魔债主。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00: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事、物用清净心,清净心是不用感情,心里确确实实没有七情五欲。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欲:财、色、名、食、睡。对人、事、物平等,没有分别心、高下心。平等就是虚灵。能用这种心态,在佛法里,无论修哪个法门,没有不成就的。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00: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5-12-12 23:07
阿弥陀佛   恭迎各位师兄

摘自网络:【能够断淫欲,心就清净。心清净,身一定清净。心是身的主宰,身心清净,外面的环境就清净,境随心转。】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00:1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网络:清净心是普,平等心是普。你心不清净、不平等就有界限,有界限就不平等;换句话说,你还有分别、还有执著,就不是普贤行。我们布施供养,瞻礼称名,这都是修行,大家平常做的,可是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你这个不是普贤行,你算得是菩萨行,不是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行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离一切分别执著,我们一瞻一礼是普贤行,布施供养也是普贤行,乃至于说我们穿衣吃饭都是普贤行;落在分别、执著里面就不是普贤行。普贤行他与法界相应,他没有界限,我们一般讲这个功德最大,不可思议;念念与虚空法界相应,这是属于理一心。凡是往生的人,最后一念一定是没有一切分别执著,他走了,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00: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网络:六道轮回是执著造成的,你还有这么严重的执著,你怎么能摆脱?十法界是分别造成的,只要有分别、有执著,你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跟十法界,你所修的不是普贤行。普贤行简简单单告诉诸位同修,于一切法都不生分别执著心,无论你修什么法都是普贤行,刚才说过穿衣吃饭都是普贤行,这个重要!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00: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网络——「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这就是你想听什么,正是你想听的,你想听《华严经》,水流的声音就是在讲《华严经》,我想听音乐,流水听的时候正是在奏乐。两个人一起在听,两个人心里面想的不一样,他听到的都不一样,又互相不干扰。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不称性,这个世界才真正叫幸福美满,每个人互不干扰。听到之后,他心清净,不生烦恼,所以他没有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我们虽然没有办法契入这个境界,但是这里面能够学的我们尽量学。这几句话,虽然他举了一个听,听闻,听闻是耳根,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
来自: 微社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00: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网络: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的接触,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修清净心,那叫真修行!怎么样心才能清净?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以受用,不可以拥有,受用里面也没有分别执着,你的清净心常现前,你的平等心常现前,这是真功夫,这是什么?这是禅定。所以定,定是活泼的。很多人误会,认为一讲到禅定就想到盘腿面壁,那是初学。真正入定的人,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他心是清净心、平等心,那就是禅定。坐着是心清净平等,站着也是的,跟什么样境界接触也是的,真的是清净平等。这个功夫用久了,豁然大悟,那就是觉,《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
来自: 微社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0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