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93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11-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5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律宗文集]梵网经十重戒浅谈(乘刚)》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六、说四众过戒:凡是受过菩萨戏的佛子,不得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等的罪过是非.在世间做人,不论怎样的人总不免有过错。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明知他们有过亦本着佛法的悲心,运用极为善巧方便,好相劝说,使他们改过忏悔、重新作人,但不可向外宣说四众过失。这样不但使四众难堪,而且有辱法门声誉,使如来的圣道不兴.《莲池大师发稳》中云:“既云同道,若遇有过,应当三谏殷勤,密令悔改,内全僧体,外护俗闻,而乃咨口发物,贻羞佛化,岂大士之心耶?”又云:“尚教化人莫说,而反自说,慈安在乎?信安乎?”由此可知,既受过菩萨戒,应时时以大慈悲为心,利人为志,如果四众有过,应当以菩萨利人的菩提心,去教化他们,使之至速悔改,能一念归善才对!
七、自赞毁他戒:自赞就是为了自已称赞自已的功德,把自已的各种特长尽量的向外宣扬出去,使人知道,从而使诸名利养,又得善信尊敬。可见,自赞完全是从贪求名闻利养不断向自已涌来。既得名闻利养的贪心而来。毁他就是讥毁他人所有过恶,把他人所有的种种缺点尽量张扬出来,使人知道,使之失去名闻利养。可见毁他,完全出于妒忌他的过失,目的在于显现自已,所以说这是不尽人情卑劣下赋的事。《菩萨善恶报应经》云:“若菩萨为人所赞,默然受者得罪”。据此受人称赞尚且不可,何况自赞毁他,故说这是极重罪,为重戒之一,诸佛子且当慎之。
八、悭惜加毁戒:悭是悭吝不舍,即凡属于自已的,不论是钱财、知识、能力等总是无条件的保留在那里,不论什么人来求助,都不会得到丝毫的帮助,并对来乞者加以无情的辱骂,故在菩萨戒中列为重戒。
总之悭惜是鄙吝最大的劣行,或吝财、吝等,这些与佛子皆不相宜。《优婆塞戒经》云:“见乞者,多少随宜给予,空遣还者得罪。”由此可见,在家菩萨尚且不可鄙吝,何况出家菩萨岂可悭吝。须知吝心生起,即是减失菩萨的大悲心。是以学菩萨行的同道们自已不吝,还要教人不吝。
九、嗔心不受悔戒:嗔恚是三毒之一,也是生死的根本,古德云:“嗔心不除,离道遥远。反之能生慈悲心,即可得益无尽。”《莲池发隐》说:“心地平等,本自无嗔......观诸众生如赤子,不忍伤也,视诸众生,如已父母,不忍逆也。”
故此戒在七众佛弟子间,都是不可违犯的,但所犯的过失轻重,由于大小乘不同,也就有明显的差别。大乘菩萨以接取众生为唯一任务,不论什么时候与众生来往都应以亲切之感和颜悦色的与众生相处,假定常与众生生嗔,那就与道相乖与都相违,这样众生与佛道相远离,所以其罪是很重。常言:“一念嗔动,三业齐彰。”佛法行者不得不特别注意。
由此,断嗔恚,生慈心,是何等重要!有了慈心,才是符合大乘菩萨行的饶益有情的旨意。
十、谤三宝戒:此戒又名谤菩萨戒。三宝是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可众生由于邪见作祟,从思想上产生种种的错误观念,对什么都会加以诽谤否认,以致造成很重的罪过。
谤是乖违的意思,凡是说话不审实,见理不顺理,曲解异说,皆谓之谤。《莲池发隐》说:“世有谤辞,传播后代,使初学浅识,随而和之,此则自谤教他兼备焉有!为取快目前,遗累矣!”
由此已显明的指示我们,犯了为一时取快的著作谤辞,则要受灾殃无尽,及于万世,可见毁谤三宝,其罪无边。
以上所说十重戒,是修学菩萨行的根本戒《菩萨戒经》云:“善学诸仁者,是菩萨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俱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如上所述,善能受持,则得无尽的功德,反之,若犯,则永失大益,故祈愿大乘行者用心为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