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93|回复: 4

[其它] 大正藏第38册No.1782说无垢称经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3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大正藏第 38 册 No. 1782 说无垢称经疏》
  赞曰。化处也。此是中印度境。国名吠舍离。此云广严。旧云毗耶离。毗舍离。维耶离。皆讹也。此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今虽颓毁。故基尚在。周六七十里。王宫城基。周四五里。宫城西北五六里间。有一伽蓝。习正量部。傍有窣都波。佛于此说说无垢称经。时长者子宝性献盖处。伽蓝正北三四里。是庵罗女园。持以施佛。佛常于此坐。伽蓝东北三四里。有无垢称故宅。去此不远。有一神舍。其状垒博。传云。积石是无垢称现疾说法处。去此不远。有窣都波。是宝性故宅。去此不远。有庵波罗女故宅。其大都城。更无别号。以国名名之。以都城名号。是故。国名广严。城亦名广严。住者。游化所居。目之为住。广严者。广者宽大。胜余国之都城。严者饰丽。越诸王之宫宇。一俗事丰雕。二真徒博饰。名为广严。表此经义苞罗一切名广。万德庄严名严。庵罗者。天竺有果。名庵没罗。今语略故。除其没字。其城有女。以果为名。曰庵没罗女。有胜园。林树繁郁。泉源澄镜。花草绮靡。山石崔嵬。足以湛心灵。足以进尊圣。其女每修园树。重而自守。名之为卫。卫者唐音。论其自守其林。故名为卫。女持施佛。佛恒游息。故以为名。果有当果之徴。卫有宝重之意。显闻妙法以修行当果决定可期。妙法不可轻。然每勤常令宝卫。所以此处说此深经。乍观女园。与献盖处别。佛在园内。盖在外陈。标迹南北不同。理亦不为乖爽也。在园处寂。显离愦闹自居。标城唱諠。表起慈悲以济物。故城园双举。为利道俗二徒。亦不相违也。旧有解云。女从庵罗树生。犹如奈女。故以为名。此解不尔。非所闻故。然法花灵山。般若舍卫。涅槃有金河。此经广严城。各有由矣。问。观此化处。实乃秽方。梵王何以言我见此土由来净也。答。令彰佛慈悲。化标秽处。理实菩萨所见。但住净方。净秽由于二心。根报化起于凡圣。变佛非定准。处亦可知。不可净秽双彰。但标一化之处。义准三土。亦不相违。以佛定土。理诚可悉。

  经。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正藏第38册No.1782说无垢称经疏

续-《大正藏第 38 册 No. 1782 说无垢称经疏》

摘自《大正藏第 38 册 No. 1782 说无垢称经疏》
  赞曰。自下第二。众圆满也。初总略以四门分别。一彰来意。二显权实。三定多少。四众次第。来意有五。一证经可信。拂彼三疑。一疑庆喜自谈。二疑从他闻说。三疑非佛所演。今举时众。证法无疑。令生信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也。二显德尊高。佛德尊高。大众奔会。佛居于四众。映蔽群生。若帝释临天。梵王处定。故经下云。譬如大宝妙高山王。处于大海。巍然迥出。佛踞师子胜藏之座。显耀威光。蔽于大众。亦复如是。三彰后发扬。鹙子生疑。大千变净。妙祥道备。佛遣对扬。二圣为发起之先。八部为随信之后。四当机获益。八部四众。有发无上之心。菩萨声闻。成克菩提之意。随缘语道。着在经文。如上已陈。故不繁引。五辅翼瞻仰。轨范引摄。佛地论云。菩萨声闻。辅冀圆满。八部四众。眷属圆满。皆由慈悲广起。安忍普资。咸便便有灵。谁不奔挹。诸众集。为。引余生发心。经既具陈。复劝令时发意。夫来佛所。略有二缘。一为瞻仰。二为闻法。机熟者。会道于当时。未熟者。发心于即日。显权实者。准佛地经。净土中说声闻八部。并是诸佛菩萨化作。庄严道场。引摄众生。令发妙意。无量寿经云。其水鸟等。皆佛化作。准此经中。一切菩萨。生此土者。亦隐胜德。起坚固悲。随类生摄。故知佛居秽土。声闻为实。菩萨为权。佛居净方。声闻为权。菩萨为实。准处净秽。其义可知。余众实权。理难准定。准有方丈天女。取食菩萨。经文称化。余类难知。定多少者。凡圣而论有二。菩萨声闻为圣。余众为凡。或初后众。本在庵园。为初众。无垢称之所持来至园。为后众。部类而论有三。一大圣众。二八部众。三四部众。前后一切菩萨声闻。为大圣众。一切有威德凡类为八部众。释梵护世等。入八部中天。故不别说。若在人趣。入道居俗。有戒行之流。名四部众。或为四众。第三此方诸天众。余三如前。前后合有九众。初有七众。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他方梵王众。四他方帝释众。五威灵八部众。六此方诸天众。下经八部众下。列释梵护世等故。旧经无之。七戒行四部众。后有二众。一无垢称众。菩萨行品中。掌持至佛所。香台品中。妙香国有九百万菩萨。与饭俱来。入维摩诘舍。又为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此皆后与无垢称俱来。入无垢称众。二妙喜世界众。即阿閦佛国。无垢称在佛所。以神通力。掌持至此。别而为论。有十九。一声闻。二菩萨。三他方梵王。四他方帝释。五余天。六龙。七药叉。八犍达缚。九阿素落。十揭露荼。十一紧捺落。十二莫呼落伽。十三此方梵释众。十四苾刍。十五苾刍尼。十六部波素迦。十七邬波斯迦。十八无垢称众。十九不动佛众。于中有四门众异。一三界。无无色。仁王具有。此经无之。机宜未熟。于法无缘故。二五趣。无地狱。陀罗尼经具有。此经无之。修大乘心。必容豫之所。地狱无暇。故此不来。明咒威神。本为拔苦。故说陀罗尼。有地狱众。三君臣。无二王。法花具有。此经无之。轮王小王。二俱不列。四三乘。无独觉。仁王具有。此经无之。独觉多出无佛之世。时无机熟。所以不举。众次第者。佛地论有释。今有四义。一形相不同。二坐有近远。三戒行有异。随类化生。四令诸菩萨于声闻众舍憍慢故。此乃声闻菩萨次第。余众次第。随应当知。初列众中。有四圆满。一行圆满。二数圆满。三功德圆满。四威仪圆满。行圆满中有四。一声闻。修小乘行。苾刍为名。二菩萨。修大乘行。以菩萨为目。三诸菩萨。常随类化。身相不定。故名菩萨。四声闻形定。说为苾刍。数圆满者。声闻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等。功德圆满者。皆为一切众圣所识等。摄别合有四十一句是。威仪圆满者。尔时世尊。无量百千诸来大众等是。此四圆满。菩萨具足。声闻有三。一行满。名苾刍故。二数满。八千人等。三威仪满。同前菩萨。今显菩萨具内外修。故偏显德。声闻不尔。略不叹德。不同余经。他方梵王及天帝释。具二圆满。一数。二威仪。不以行为名。不叹其德故。苾刍等四众亦二。一行。二威仪。不叹其德。不标数故。余八部众。唯有其一。谓威仪满。不以行为名。不叹其德。不列其数故。众成就中。文复有二。初列大众。后辨威仪。列众有二。一圣。二凡。菩萨声闻为圣。八部四众为凡。或为三。一大圣众。二八部众。三四部众。或为六。如前说。圣众为二。一声闻。二菩萨。此初也。佛共兼会。名之为与。大有五义。一名称大。大众大人所知识故。二位次大。皆住圣果。非凡位故。三功德大。或诸漏尽。证智断故。四修行大。求大菩提。修广业故。五徒众大。八千人故。梵云苾刍。此有五义。一怖魔。创心出家。四魔怖故。二乞士。以乞自活。济自他故。三净命。离五邪命。明正三业故。四净戒。住戒威德。曾不缺故。五破恶。修道获果。断烦恼故。僧伽名众。证理法事。二俱和故。学无学数。合有八千。与佛同处。复名俱也。

  经。菩萨摩诃萨三万二千。

  赞曰。下明菩萨众中有四。一标类举数。二叹彰功德。三别列名。四牒总结。如是等上首菩萨下是。此初文也。菩萨摩诃萨。类也。三万二千。数也。菩提萨埵。略言菩萨。合有四释。一菩提觉义。智所求佛果。萨埵有情义。则所度众生。摄论云。以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故言菩萨。菩萨所修自他二利。二利即二行。故以为名。又菩提如前。萨埵有情义。谓诸菩萨。犹有异熟识。故得名有情。求大菩提之有情者。简异所余诸有情者。故名菩萨。又菩提如前。萨埵勇健义。不惮处时。不吝财命。求大菩提之勇健义者。简余生死之勇健者。故名菩萨。故摄论云。有志有能。故名菩萨。十一面经云。菩提即般若。萨埵谓方便。法花云。诸佛所证。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即有智慧。及有方便。有实智。权智。真智。修智。理智。事智。自利利他。故名菩萨。摩诃萨埵。略言摩诃萨。摩诃大义。萨埵如前。为简二乘地前凡类。乃简七地已前菩萨。故立大名。是等皆是八地已上。非前位故。三万二千。现所机会。但标上位。下位准知。故不标别。

  经。皆为一切众生所识。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正藏第38册No.1782说无垢称经疏

续-《大正藏第 38 册 No. 1782 说无垢称经疏》

摘自《大正藏第 38 册 No. 1782 说无垢称经疏》
  赞曰。自下第二。彰叹功德。于中总有四十一句。初四十句。别叹功德。后一句。总结德深广。卒陈难尽。旧经但有三十八句。此中第十句。念定总持无不圆满。第十一句。建立无彰解脱智门。旧经合云。心常安住无碍解脱。此第三十一句。正直审谛柔和微密。旧经脱之。此第三十四句。获无等等佛智灌顶。第三十五句。近力无畏不共佛法。旧经合云。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所以但有三十八句。古人亦有十地别科。此中但赞八地以上。或第十地因位究竟。非赞前位。非七地前神通成办。永离障缠。总持等满故。其间文句疏谬。至文当释。此中。初有四十句。别叹德中。分为二十一种殊胜功德。初二句。他悉外化德。次二句。他护自护德。次三句。利他继他德。利他中有二。说法善友为二句故。次二句。降恶人法德。次三句。内德外辨德。内德有二。能发所发为二句故。念定总持。为能发因。解脱智门。为所发果。智由念定总持起故。次二句。行成智满德。六度行成。三无生忍智满。次二句。说法达理德。次二句。知根能伏德。次三句。因严果遂德。果遂有二。获妙体离恶严为二句故。次二句。名高信重德。次二句。法胜音妙德。次一句。离边会中德。次二句。决定深大德。次一句。超出情计德。次二句。积善离恶德。次二句。达理证真德。次二句。绍位继道德。次二句。不住二边德。除恶趣。越深坑。弃缘起。分生死。为二类。并不住生死边。示现趣生。不住涅槃边。次一句。应病说药德。次一句。内外二严德。次一句。自他不虚德。准义依文。且为此制。诸有智者。如理应知。又四十一句。别叹德中。应一一为名。皆为一切众望所识。此叹菩萨。德大位高。智者所识。殊胜功德。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诸有德艺。所推望者。即是翘楚。鉴别人物。名为众望。今诸菩萨。为此一切众推望者之所识知。譬如垂耳长鸣。王良见识。此诸菩萨。位大德高。人物所识。亦复如是。非诸凡愚所能识悉。纵余识悉。未以为珍。如智度论云。天王人王大人所识。今此要在人物所识。又此菩萨。皆为一切大众瞻望。大众识悉。二义俱得。旧云众所识知。乃冗此义。

  经。大神通业修已成得。

  赞曰。此叹利他妙用功德。能遍十方。起难思化。因已办故。业者事业。作用之义。体即神通。菩萨事业。利他作用。即神通故。成唯识论第九卷中。解第十地二愚。一大神通。即所起事业故。旧经云。大智本行皆悉成就。文言虽总本行。亦即神通利物。

  经。诸佛威德(至)能摄正法。

  赞曰。上二句。修行广大诸佛摄受功德。下二句。轻身重道含持妙法功德。八地以上。于诸行中。能修诸行。于无相海。任运进修。十方诸佛。舒手摩顶。以神通威。用福慧德。于一切时。增如其力。任持不舍。故名修行广大佛摄受德。旧云建立。便无是义。法城有二。一法即是城。此诸菩萨。如守城者。常外捍御。不令损坏。诸佛法教而修行者。名城中人。城者。防援外御之义。防援城内诸修行者。外御四魔。不令侵横。故法名城。或复正法。如城中人。菩萨如城。菩萨善为护法之城。此诸菩萨。舍身命财。护持正法。能摄正法。即胜鬘经。摄受正法。正法有四。教理行果。于此四中。并能摄受。领纳属己。或复摄持。曾不暂舍。随其所应。于四法中。并能摄之。于法能学能说。于理能观能达。于行能修能习。于果能知能证。或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生。名摄正法。凡所修善。皆摄正法。凡所弃恶。皆摄正法。凡所利生。皆摄正法。故胜鬘云。摄受正法者。即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舍身命财。摄正法故。此中善字。不但善护法城。通下亦能善摄正法。或善别说。不须通下。以护法城。复能摄之故。是轻身重道含持妙法功德。

  经。以大师子(至)周遍十方。

  赞曰。广大说法觉悟功德。下云。演法无畏。犹师子吼。乍观与此中觉悟义同。下以说法决定无畏。如师子吼。今以觉悟众生。令增道意。如师子吼。故不同也。师子吼时。能为十一事。涅槃经云。一为破诸实非师子诈称师子。二自试身力。三自净住处。四令了知处。五令群辈无怖畏心。六眠者得寤。七令诸禽兽不得放逸。八令诸兽咸来归附。九为调伏大香象等。十为教诸子。十一庄严眷属。此诸菩萨。为师子吼。亦复如是。一为摧魔军。二为现众力。三开佛行处。四为邪见作归依处。五为安抚怖畏众生。六觉悟无明睡眠众生。七行恶法者为作悔心。八开示邪见。令诸众生知六师等非正师子。九为破诸富兰那等。亦令二乘生变悔心。十教五住诸菩萨等生大力心。十一为令正见之心。于邪见者。不生吝心。由诸菩萨能摧伏故。以大师子吼声敷演。敷谓开发。警悟初机。演谓广谈。觉察根熟。既住十地。能遍十方。云雨说法。其说法声。远播十方。美妙音声。名为美音。遐者远也。振者扬也。世尊之声。广音具足。随众大小。无不等闻。此诸菩萨。随众十方美音亦遍得广音故。旧云名闻十方。与下名称高远。有何差别。可言名者说法音声。便无此失。

  经。为众生(至)能使不绝。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正藏第38册No.1782说无垢称经疏

续-《大正藏第 38 册 No. 1782 说无垢称经疏》

摘自《大正藏第 38 册 No. 1782 说无垢称经疏》
  赞曰。上二句。三种慈悲拔济功德。下二句。统嗣法王不断功德。慈悲喜舍。各各有三。一有情缘。作假有情想。二法缘。不见假有情。唯见蕴等法。三无缘。于彼法中。亦离分别。唯见其如。或法缘者。缘十二分教。无缘者。不见有情及法二种。而行慈悲喜舍。不见身外有定众生。众生即已。故行慈悲。为不请友。譬之父母。怜救于子。不待请故。已前诸位。或待他请。方救济之。未能任运为不请友。此皆任运慈悲深故。长阿含说。有四恶友。一如亲恶友。畏而伏之。实无亲意。二美言恶友。言顺意违。三敬顺恶友。心虽敬顺。然于所作。善恶皆从。无相谏心。四者恶友。为恶事伴。或同饮酒。博献淫逸。及歌舞等。此四友中。各各有四。而应远之。有四善友。一止非善友。恶事相止故。二慈愍善友。苦事相怜故。三利人善友。乐事相与故。四同事善友。善事相同故。一一之中。各有四种。皆应亲近。此诸菩萨。为诸众生。此四善友。此中三宝。略有二解。一同体三宝。种谓种子。即如来藏。佛无漏因。此诸菩萨。修此种子。令不断绝。常勤证会。二别体三宝。有为无为。自利利他。随其所应。三佛。四法。十地僧等。此诸菩萨。修此三宝之种。及展转教人。令不断绝。如花严经明法品中。有三重释。发菩提心。佛宝不断。开说正法。法宝不断。受持戒行。僧宝不断。自他俱尔。

  经。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赞曰。此显能摧怨敌功德。魔谓四魔。或种八魔。涅槃经说。前四加四倒怀四德故名魔。魔即是怨。为法怨故。降伏诸魔。如别章解。其四倒魔。是分别法执。初地永断。地前渐伏。制者制御。如制牛马。由具智辨。能伏外道。由近十力。能伏天魔。近四无畏。能摧外道。

  经。永离一切障及盖缠。

  赞曰。此显菩萨离染功德。障谓障碍。此有二种。一烦恼障。二所知障。烦恼障。以三界见修所断。根本百二十八烦恼。及随烦恼为体。所知障。以三界见修所断。一切能障于智。贪痴慢等。为其体性。头数多少。如烦恼障渐顿伏断。皆如论说。此诸菩萨八地之位。一切六识二障现行。皆已伏尽。或种已断。故言求离。盖谓盖覆行者之心。令不清净。此有五种。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此五为三时障。贪欲五境。能障出家。既出家以。前犯邪行。有觉悟之。嗔恚为障。不用觉悟。更生嗔恚。若不犯邪行。学定慧时。后三为障。初学止心。惛睡为障。次学举心。掉悔为障。若住舍位。疑能为障。障此五憎。故立为盖。缠谓缠绕。数数现起。缠绕行者之心。故立为缠。此有八种。谓无渐。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嫉。悭。初二障戒。次二障定。次二障慧。后之二种。障自他利。诸出家者。于自他利。吝妒门中。数现起故。二障已摄一切染尽。于中据胜。偏举盖缠。三漏。四取。身系结缚。皆准已离。旧云悉已清净。文意难知。即二障尽。

  经。念定总时(至)解脱智门。

  赞曰。上二句。能以少法广含多义功德。下二句。显无漏离缚殊胜功德。念谓明记诸所作事。如瑜伽五十七释契经说。念等念随念。别念不忘念。心明记无失。无忘无失法。此义如瑜伽摄异门说。定谓于境心不娆乱。五十七云。令心注。等住安住与近住。谓调寂静寂止。一趣等持性。此如对法论第十说。总持者。陀罗尼也。念慧为体。能以少功广含多义。能总任持。名为总持。此有四种。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忍。四者咒。由念明记。成无忘失。定无乱错。常居一趣。总持苞含。易可受说。故以少法。能苞广法。解脱智门者。谓无漏智。离有漏缚。故言解脱。解脱即无障。无障解脱。以智为体。智即是门。智门。能入三性境。故瑜伽论云。若以解脱门言之。出世正智所摄。显扬论云。但言空无愿无相。通有漏无漏。若定若散。闻思修慧。若言空无愿无相三摩地。通有漏无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闻思。若言空无愿无相解脱门。唯无漏非有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闻思。今言解脱。故唯无漏。空门。缘所执。彼无体故。无愿门。缘依他。不于三界愿求故。无相门。缘圆成。观真如为无相故。或三解脱门。皆能缘三性。或十六行。种种不同。如枢要及瑜伽第十二抄。古经。二句合云。心常安住无碍解脱。无碍即无障。解脱即智门。可谓建立无障解脱智门。其心常安住。乍观。常安住彼无碍解脱。然即是定。略无今念及总持二。合今二合。为古一句。仍义不全。

  经。逮得一切(至)陀罗尼辨。

  赞曰。此说成熟六辨功德。一无断辨。连环不息故。二殊胜辨。不可屈伏故。三念辨。忆说法事故。四慧辨。分折诸法故。五等持辨。巧说诸定故。六总持辨。于一字等中。说诸义等故。既非四无碍解。亦非七辨。故别成六。下一辨字。贯通上中。此第六辨。四无碍解中。法义所摄。前之五辨。并解第摄。此第一。七辨中。第四无断尽摄。此第二。七中第七摄。一切世间最上妙故。此第四。彼第五。无疏谬故。念定皆通。随其所应。后智为体。旧经云。念定总持辨第不断。念定总持为三。辨才不断之言。应为一辨。阙胜慧二。古翻意说上三种。辨才不断。非不断辨也。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一(末)

  天保六乙未中冬第八日写之于爱智寮释游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01: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