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3678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12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二十六日(二):为他人带来一个顺性的环境》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所以佛教的这个忏悔,尤其是作法忏悔,其主题目的就是让计较的有情不计较,从计较的心智中洗除这种纠缠记忆。僧法中每天早上都有一个对首忏,这样来随喜对方的功德,跟对方忏悔自己的过失,相互忆念对方是忏悔者、知惭愧者、是个清静人,他不固执自己的错误,他会随喜别人的功德。这样我们人与人之间就有一些放松的地方了,要不然人的记忆不断在积累,慢慢地造成不能相互容的一个集体,相互计较的东西太多了,就不能在一起待了,就会产生对立或各不相容的结果。很多人跟人的交往交流中就是这样的,开始很亲切,陌生的时间就很亲切,各有所需,碰到一起了,相互的都会有尊重与爱护,一旦在一起待的久了,就开始计较对方的过失,积累对方的过失,互不相容,然后就相互怨恨,相互指(责)排斥。
那我们在这个学习阿弥陀佛依报庄严的过程中,能不能给他人带来一个顺性的环境呢?或者让人顺性去觉悟的机遇呢?这真是大家修行的地方。很多人说我一天要坐多少个小时,一点都不管用,这是绝对的,在因果上丝毫的不会增加任何的功德与作为,最多你避开了一些恶,但大部分是形成了一个无记,因为没有愿力的推动,没有善缘善业的积累,就是不会修福,不修福则慧是无所用的,那么禅定力、智慧力、通达力、方便力都不可能产生的。很多人认为冷水里泡石头,泡三年五年就有成就了,结果三年五年以后还是一堆石头,丝毫没有相应。古人讲枯木禅,何以故呢?就是没有给他人带来善巧,没有给自身带来福祉。修行不要认为修什么,往那儿一坐,两耳不闻窗外事,然后我就成就了,梦吧!我们汉地的人大部分就在这个地方吃了天大的亏!
所以,我们来学习佛陀建立依报来利益有情,或者说佛陀建立这样十七种国土庄严,给一切众生带来顺缘顺性的因缘,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们不单单贪图往生彼国,得到这样的安稳,得到这样的胜地胜缘。不!我们如果能给别人这样设置一点一滴就好,哪怕一念也好。也可能我们有机会给别人供养或说回向这样一点一滴的善缘。凡“触”者——跟你接触到的人能得到一个善的增上,一个慈悲的,一个无染的增上缘,这样十分有意义的。但我们能做多少呢?一定不要过分地要求自己,一定不要过分地指责自己,不要希望自己马上就成为圆满的人,什么都做的头头是道!
所以我们能一点一滴地使自己善缘增上,这个很重要。修行啊,不是说比你的腿,或者说你这个人能在那个地方多久。【举例:鸡足山一个五十年代的禅师,没人不赞叹他的功夫,他的腿子没问题,一坐一星期,绝对没有问题,病倒了就一直说这个不顶用那个不顶用,他那—个时候肚子很大,喉咙很小,没法吃下去东西。】
——这样的修行人了是极为的吝啬的,点滴的时间都给自己,什么你也不要惹我,我就是个修行人、学习人,什么你也不要惹我,一生就这样过来了,很严谨的一个修行者,就照顾自己的觉受了。腿子练出来了,福报智慧没有练出来。很多人修行就走一个弯路啊,这绝对是弯路!福与慧不等修啊!修行人一定要把自身的吝啬去掉。
——很多出家人,一生所有的积攒,所有的作为都看病了,所有的精力都养着这个病,养这个恶缘,就是养病,吃什么最好的药,吃什么,看什么大夫,完全就是这个,最后跨掉了,结果是必然的,他没有第二个去处,他因果的相续啊,前面这样做了,后面的报不那样报,那是不可能的啊!
【举例:师父的师父去世时,起码十万人为他送行,三十里地全部站满了人,都是自发的,没有一个人请。他老人家在世时,到这个地方传戒、那个地方传戒,这个地方开光、那个地方开光,即使农村里一间半房间的小庙子开光,他都会去。他是对任何一个信众,的确是能用他那个僧人的身份去做他能做的事情。老人家那个记录的放生的那些人,一角钱,一角五分钱的放生款他都给写上名字,然后给人家做回向。他对这个果报的清晰,真是很让人感动。他在去世七天以后胡子都长出来了,头发长出来了,果报不一样。】
我不想歌功颂德,我不想诋毁任何一个人,但是因果这个东西啊,我们成熟的时间就晚了,就没有办法了。我鼓励大家做一个布施者,做一个法的守护者、实践者,不要做一个贪婪的、自私的、狭隘的修行者,到后面果报怎么办?谁来代替?大家随释迦本师出家,都是同一形象,这样的果报谁能忍受呢?有些人就一年一年这样干着啊,而那些修福修慧的出家人生死自在的真是有啊,慧就是方法啊,福就能载负他的心智。所以,出家师父也好,在场的居士也好,一定要珍惜自己与他人善缘的机会,一定要多为常住服务,不要吝惜自己的那一点力气,去用自己的那一点力气消耗在你那个安逸的一刻中,后果是什么啊?
菩萨!这个“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希望大家多“触”性功德,多“触”诸佛如来菩萨的功德,在智慧、慈悲、破除我执的这个善巧上去用功夫,真正用功夫,而不是等待着我们业果成熟的时候去怨天尤人,那时已经没有意义了,丝毫不起作用!诸位善知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依法地去观察。
念佛为正行,忆佛为助缘,忏悔为增上,做诸劳作是培诸福德的一个推动——慈云忏主就把这四个角度作为念佛人的必行。念佛忆佛是念佛人的首要功课;对他人对社会做诸供养布施,为常住服务,这是一个福的修持,很重要,他能固住你的命,他能固住你的正见;忏悔能使自己清静没有挂碍,不使自己积累恶业。这四点我们把握好了,起码我们在这一生就有一个很好的结果与去向!希望大家能引起重视,能引起思维。
(岁次辛卯五月十一 2011年6月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