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62|回复: 2

[实修交流] [林钰堂博士]〈心经〉与〈大悲心要〉之会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1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林钰堂博士]〈心经〉与〈大悲心要〉之会通
〈心经〉与〈大悲心要〉之会通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五日
讲于台北?电信学佛
笔录 苏淑贞
润文 陈纯真
校订 林钰堂

--------------------------------------------------------------------------------

目 录

英文版:The Unification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
一、无限的一体

二、〈心经〉简释
三、〈大悲心要〉之说明
四、介绍心气合一的念佛妙法

五、介绍法界观法

六、回答问题



--------------------------------------------------------------------------------


一、无限的一体


先讲一下我个人对佛法基本哲理的心得。现在我不想照传统的解释逐字地去说明〈心经〉与〈心要〉;如果那样子讲,光是〈心经〉也讲不完。所以我要讲的是基于自己学佛十几年来实修的心得;把自己一点心得提供出来,希望对已经学佛的人有些帮助,也让还没有学佛的人有点了解。

佛法的理论不管是那一家、那一种理论,都是相当深、相当难,又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研究透彻的。我是在实修的人,所以常常想,要怎样用自己的话把佛理讲出来,而且要找到在生活里可以应用的原则。我现在要谈的就是这些。

要怎样了解佛法呢?若从理论着手就很难啰!为什么?因为佛传法,基本上是想把他证悟的经验传达给我们。我们要从语言来了解那个经验很难,就好象瞎子在摸象,摸到什么,就以为都是那样,很难知道它整体真正是个什么样子。因此,我先探讨─到底成佛是怎么一回事?用我的话来讲,成佛就是证入无限的一体。

头一点就是,一切是一体。第二点,不但是一体,而且这个一体是无限的─超出所有的限制,超出我们观念的限制,超出我们感官经验的限制,超出时空的限制,完全无限。还有第三点,这个无限的一体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并不是一个很高很远的目标,需要怎样去达到它,达到以后又要费力保持它。如果是那样的,我们学佛的结果就不可能自在。因为只要有一个东西不是我们本有的,而是需要去把它抓着,就不可能有轻松自在。幸而佛发现的是我们本来的样子。「本有」这点很重要─佛学里面说最后要修到无学道,无修了;为什么?正因为那是本有的,不用再去学习或保持。

这样子讲马上就引出一个问题了:「你说的这个跟我们的生活现况很不合;谁知道这是对还是错?你说一体,我们人类还打仗,杀来杀去,那有可能是一体呢?即使不要讲到像战争那么严重的事情,你吃饭能不付钱吗?」这样的想法是从我们有限的这边来看,一体好象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充其量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那么有什么理由可以让我们相信这是真理呢?如果你实际去修的话,修久了慢慢就会有一些经验,不是普通人的经验,而是科学都没办法解释的。然而这些经验如果用我们刚刚讲的无限的一体的观念来了解,就可以解释得通了。比方说,轮回转世这个问题─修久的人有的慢慢就知道,过去生做过什么,什么时候曾经是怎么样。这些虽然是少数的例子,但是实修的人确实有这样的经验;这就打破过去的时间的限制。有的修久了将来的事情会预先知道;甚至像我们在做法务的,有时候快要去做什么事,就先知道会是一个什么情况,应该怎么做;这些佛、菩萨还会先告诉我们。平常以为是不可预知的将来的事,却可以先知道。

至于空间的限制呢?我讲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次迈阿密一位曾宪炜居士打电话来,说他父执辈的朋友,在洛杉矶过世了,要请我修超度的颇瓦法。他电话打来的时候,我正在打坐,所以没接电话,但是我听得到他在电话答录机里的留言;他一边讲,同时在我右前方,出现一个人的头部。这种出现是什么样的呢?因为我打坐是张着眼的,我还是看得到我佛堂里的供桌,上头的供品、佛像等等,完全都没有改变,但同时看到一个人头。等我打坐起来,我就给他修颇瓦。修颇瓦时,我又看到他了;他背对着我,向着我观的阿弥陀佛走进去。等我修完了颇瓦法,便回电话给曾居士说:「我刚才已经为你的朋友修过法了。他这个人白头发,白胡子,眼睛小小的、很有精神;有点驼背。」他说全都对。这要怎么解释呢?你说我是有神通什么的;我认为也不是那么讲。这种经验并不是我可以控制的;我也没想见他。只是在那个时候自然发生的。这里重要的是什么?其实这是我们本有的;每个人多多少少有这种能力。但是平常我们的心整天都想着世间的事情,就没有办法把这种本能发展起来。只要回到本来的清明,这些能力都会自然表现出来。我是修久了,所以虽是陌生人也照样能有感应。有些人遇到自己的亲人出事时,往往是当谁过世了,他会托梦出现来要纸钱或交待事情。可见我们都有这些本能的。

这些事也没有办法给个科学的证明,我们只能向大家报告说,真的有这些经验,可供参考。这类经验你怎么去解释?如果知道一切是无限的一体,就很容易解释。无限的一体有什么奇妙?在我们有限的来看,太远了看不到;在那本来是一体上面来讲,没有间隔,因此就可以看到。所以不论是时间、空间或阴阳界,种种的界限,在证入无限的一体时,都可以超越。

知道了这个道理,在生活里,要怎样去运用呢?这个理想太高了嘛!无限,而我们是什么都有限;怎么办?经书里当然是讲了很多很多,但是讲太多了有时反而成了问题─当我们眼前遇到一件事情时,哪有时间再去翻书,再去查书?又有谁能面面俱到,记得那么多规则?真正要能用上,只能依赖一个简单而最基本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自己再去针对实况处理。这个原则有两面:积极面就是要开阔;消极面就是要无执。

我们是有限的,不仅被感官限制住了,还被观念限制住了;每个人是各在各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加上个人的遭遇,而形成特有的见解、性向;这些指挥着我们的言行。其实我们往往是在对事情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必须立刻作判断;在生活里要行动不得不作判断。由于我们根据的都是一偏之见─个人的偏好,个人的成见,结果就难免产生很多错误出来,所以世间是由很多理也理不清的苦交织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林钰堂博士]〈心经〉与〈大悲心要〉之会通》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要从有限里走出来,一边就是要开阔。当你遇到事情时,理智上的开阔,是要从各方面想,不要只以自己为中心,坚持自己的成见,而不接受别人的想法。情感上的开阔,不要只关心少数几个人,老是局限在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同党之间;其他的人便与我无关;不要这样子。任何碰到的人都是可亲的;要改成这样子。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心里老是只爱几个人,而这些人又不知道哪一天会遇到什么事情,那么我们的心就永远在那儿七上八下。如果把心开阔来爱所有的人的话,那么,虽然每个人都可能走,然而我们还有无尽的对象来为他们做点服务,那样活着就很有意义。

时间上的开阔,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人最后总是要走的,现在这些争执有什么意思?即使争到什么,到了死时,也不见得就能心安。能使我们心里平安,使此生快乐的,就是有爱心,有服务;这些是使我们人一生到最后都有意义的;其他都只是增加烦恼而已。要像这样来开阔。

另一边,消极面来讲,就是无执─放得下,放得掉你原来的成见,原来的偏好。如果放不掉,就不可能开阔。真正开阔时,一定是放了一些才达到的;而放得下时,也自然就看得开,所以开阔与无执是密切不可分的,是一体的两面。

接着又有问题了─现在讲的原则,是说当生活上有问题时,我们可以本着它来运用;但是没有事情时,就是每天照常在过日子时,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不断从有限向无限扩展?在心灵的提升上能够有进展?有的。那就是要照着佛所规定的方法,好好的修。因为佛是过来人,他教给我们的方法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后遗症;不会让我们从原来的那一套出来,却又陷在新的一套里面,无以自拔。我们学佛时要注意到这一点,有时难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因为这些理论我们虽已经学得很熟了,并没有消化成自己的;因此对别人说佛理,除了用传统的术语,就没有办法解说。这样就有点被佛法的理论套住了。所以实修很重要,不能永远停留在理论的阶段。实修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只要我们照着佛法做,就不会有后遗症。

对我们一般人来讲,最好的修法是念佛。念佛这个方法为什么不会有后遗症呢?这要从我们的思想及烦恼如何形成说起。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许多成见、偏好与烦恼,再加上几十年在这一套观念及情结里缠绕的结果,早就被它们控制住了。一旦遇到事情而烦恼时,就不是自己能够决定要不要想了。我们甚至因此而胃痛、头痛、失眠。更何况有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和想法,自己平时根本觉察不到;只在特殊情况,比方说去到外国时,你才发现,他们对一些事的想法、做法都和我们不同;那时你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做法及想法也只是不同文化的偏好、习俗而已。所以仔细看来,就是连被什么观念控制住了,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但是,要知道,这些东西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是怎么来的?这是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心力,而几十年我们把心力老是用在维持这些观念上,所以这套观念就变成力量那么大;这完全是习惯的结果。

那么现在我们想从它的圈套跑出来,却几乎没有路可以出来,因为世间的一切是全部连在一起的。有时想起一个人,但一想到他,就又牵连出一大堆人、一大堆事,所以跑不出来。但是佛很有智慧,他给我们一个佛号─「阿弥陀佛」,只有四个字,叫我们常念这个,老念这个;而佛号跟世间这套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念佛有什么好处呢?这是一个安全的修行方法。我们现在开始念佛,每念一声阿弥陀佛时,就好比原先有一百万的存款在世间这边,一念只拨一块钱过去佛号那边,谁也不在乎呀!念佛的人自身不会有什么很大的冲突。但是,每天真的继续做下去,久了就不得了;到了一百万完全过去时,世间这边的负担就没有了─你就可以从烦恼走出来了。

还有,这个修法不会有后遗症。如果说要讲意义─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那是什么意思?无量光,就是说在空间上是无限的;无量寿,就是说在时间上是无限的。所以,念佛的意义就只是叫我们开阔起来,扩充到无限。要是修久了,老是念念皆佛,念到深刻了,就会念到连意义都没有了;纯粹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如果有人问这样的行者,这是什么意思?不知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就很纯了。这又为什么可以使我们回到本来无限的一体呢?因为那本来是很纯粹、很纯真的。我们要是能够在佛号这一念上纯洁了,而且能够一念接一念维系,那么这个人就一直是纯洁的。要是能够意念上纯洁,有了这个经验,更进一步,就能应用到视觉,看到东西时是纯粹的见,没有夹杂意念的判断与干扰,说我喜欢这个啊!那个人好丑啊!没有这一套了。

你就慢慢地能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全都变成纯洁了。而且这个讲的是久修之后的境界。其实并不需要等到最后的收成;你只要好好做,做一阵子,自己就会感觉:心变得比较单纯,对人会比较自然地有一种亲切在言行里流露出来。心里得到宁静以外,身体也会轻松下来。我们从小到大,从种种经历学得了一些教训,就形成一些成见以及情绪反应。心里背着这些包袱,身体就紧张、纠缠。特别是现在的高科技社会─事情进展得这么快,大家这么忙,就很多人得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等;这些都是长年紧张,不能轻松的结果。医疗、吃药只是治标;要治本,就得在心理上有个方法,使我们慢慢回复纯洁,使我们能松下去。而且依照我亲身的体验,修行的生活便是一直在松的过程。


--------------------------------------------------------------------------------

二、〈心经〉简释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钰堂博士]〈心经〉与〈大悲心要〉之会通

续-《●[林钰堂博士]〈心经〉与〈大悲心要〉之会通》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有了「无限的一体、开阔、无执」,这些观念以后,再来讲〈心经与心要的会通〉。我们先从〈心经〉来讲起。你们手上都有一张,一边是玄奘法师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边是我作的〈大悲波罗蜜多心要〉。〈心经〉大家都知道是佛法里面,讲空性的智慧最精简的经文。在佛法里面,解说成佛是怎么一回事,通常最简单的讲法,就说是智和悲的圆融─不但智慧与慈悲都圆满,而且是智悲一体。我们来回想一下,当年释迦牟尼刚成佛时,他就想,我现在证到这个了,我有这样的体会,我要帮助别人也得到─他的慈悲就发出来了。可是他马上想到,这与世间平常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别;有谁能了解接受呢?他就一个个的考虑,要先跟谁讲呢?有些他认为可以接受佛法的人,却有天神来告诉他,那个人已经死掉了。他就这样挑弟子;可见他的行为是慈悲与智慧合一的。在他果位来讲,成了佛的人,他的智与悲圆融,是一体的两面。到了我们讲起话来,就不得不从各方面来说明─从理智面来看,就叫智慧;从情感、意志面来看,就叫慈悲。实际上在他证入的人本身来讲,只是一体─果位是一体,分不开智与悲。

因此,若要达到佛果,必需先在理论上能够融通智悲。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是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还在分别智悲,而是要同时圆融的。博爱和理智的考虑要能同时作用。

佛法和其他的宗教最根本差别的地方,是在于空性的哲理。〈心经〉就是以最扼要的文字设法把智慧的哲理表达出来,所以非常有名;自古以来,广为佛教徒所背诵。我现在作的〈心要〉,是模仿〈心经〉的形式,而把慈悲的精要提示出来。这样一来,两篇对照,比较容易了解,怎么样达到智悲融通。

现在我们来看经文。「观自在菩萨」,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在佛法来讲,他是所有佛的慈悲的代表。〈心经〉是要讲智慧;在佛法里代表智慧的是文殊师利菩萨,这儿不请文殊师利菩萨来讲他所擅长的智慧,却请代表慈悲的观世音菩萨;岂不是很奇怪吗?这并不奇怪,其实,它是隐含着深意的;这就是〈心经〉圆融的地方─不是只有文殊能够跟你讲最深的哲理;代表另一面的慈悲的观音,他是圆融的,他也懂最深的智慧。所以在我写〈大悲心要〉时就反过来─我们讲慈悲时,就请代表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来讲慈悲。这样就是智可达悲,悲可通智。

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就是说,当他进入很深的空性哲理的襌定时,他「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说,他所以能够超出世间轮回的苦,是因为他能够看出来五蕴都是属于空性的。五蕴就是佛法把我们的经验分成五个范畴:色、受、想、行、识。现在我们的重点不在于讲这些分类各别是什么意思;这些在佛书上都已经有了。这里要提出来讲的,是佛法里「空性」的观念。这个观念照它的意义来说,是说我们经验内容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这个性质,我们称做「空性」。那么空性有什么特点呢?就是「空」,但是所谓「空」不是说「没有」。那么「空」又是什么意思?因为它是所有东西共同的性质,所以它本身不能有任何的特性─比方说,空性是白色的,那它就不能是红色里面也有的通性,因为那么一来,红色不就应该变成粉红色了吗?这就说不通啊!既然是大家共有的,它本身就必须是中性无色。

用一个比喻来解说空性,它就像电视机的萤幕─还没有把开关开起来的时候,它只是一片空白;一开了以后,它照美国就是美国,欧洲就是欧洲,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人就是人,什么都出来了。所以它这个「空」的意思,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空白的意思─一切共有的空白,就是这样的意思。

要了解空性,用我们现代人对观念的了解来说就容易了。怎么讲?我们现在的学术,比方说科学,就有科学的哲学;这门学问所检讨的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假设,使用工具的种种限制等等。这些我们都需要检讨,因为我们对所使用的工具有了解的话,对所设定的假设有了解的话,那么去做科学研究时才不会误以为所得的结果是绝对不变的。例如,普通相机照的,是一个样子;只要换一个显微相机,就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解自己的工具、自己的假设,那么做起事情来,才不会以偏概全,也不会被自己错误的假设所迷惑。

同理,对我们使用的语言,也要有这样的反省,而了解其界限。那么从这样的觉醒来讲时,我们看佛法里讲这些五蕴,讲眼、耳、鼻、舌、身、意;讲色、声、香、味、触、法;把我们的经验给了很多的分类;那么,一做这种分类或观念时,每一个分类就画了一个范围,又因为思想是由种种观念构成的,结果在我们的意识里,我们的人生观、宇宙观,就都在基本上受观念的限制及操纵。

佛就是要帮我们从这些观念的局限里走出来。但是观念的东西是捉摸不到的;又如何去打掉其界限呢?他只好派一个观念进去打─就是用「空性」这个观念。佛教给我们这个观念,基本上就是说,这是一切共有的。这么一来,以前分成两圈、三圈、多少圈的,现在一说都是空性,就把全部的界限都抹擦掉;像一个橡皮一样,进去了就把全部分界都涂掉了。但是如果等都涂完了,还留下这块橡皮的话,还是有个外来的东西在,就不是本来面目;这不行啊!所以最后要加一句说「空性亦空」。

这只是一个抽象的观念而已,根本没有实在的─就是说,它是每个地方都有,无所不在,因为是一切共有;但又是没有特性,也就是根本找不到。所以再把这个观念也丢了;那个时候,就回到本来的一切一体,因为已经没有任何观念的隔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8 01: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