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784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九一卷)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一卷) 2008/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91》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中国古人常讲「和为贵」,怎样才能和?融通才能和。你不能圆融贯通,和是假的,和合做不到;圆融贯通之后自然就是和,所以和合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在大乘教里面,菩萨做到了。阿罗汉呢?阿罗汉虽然做到,他还有习气。佛举了很多例子,习气没断,自己确实没有这个毛病,但是习气会叫别人产生疑惑。这种示现,实在讲对我们初学的人是很好的教诲,让我们认真努力,不但恶的念头不能有,恶的言行不能有,连恶的习气也不可以有。佛要我们学菩萨,没有叫我们学阿罗汉。阿罗汉很值得我们尊敬,实在讲他有资格做我们的老师,我们是凡夫!所以要常常想到,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法性融通,我们用这个来看世间,看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共同一法性、共同一法身,我们的心量就拓开,我们的分别执著就淡化,这个对於修学利益就太大了。所以放不下就是因为没有做到圆融通达,起心动念还是执著自己的成见,自己自以为是。真正通达大乘之理,没有自己,那还有什么是不是!
《金刚经》念得是很熟,但是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把它忘得干干净净。经上不是说得很明白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融通了。所以我们念经是一回事情,学教是一回事情,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还是不行,四相具足,四相具足就是说你妄想分别执著具足。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可能淡一点,这个淡一点在我们一般讲,就是很了不起的功夫。能淡一点,我们常讲比从前很有进步,从前比现在执著的浓,现在淡一点。管不管用?还是不管用,怎么说不管用?出不了六道。出不了六道要知道是麻烦事,这个佛在经典上给我们提出多次的警告,佛说得人身难,失人身容易,失去人身再得人身很难。这个教训不能不留意,不能不知道,为什么?你真的知道,你会很珍惜这一世的人身。我在这一世要认真努力要向上,把这些烦恼习气舍掉,真的提升自己了,这是什么?你一生明白,你真成就。
自己成就才能度化众生,自己没有成就不能度化。你虽然也是做佛门很多事业,帮助正法久住,利益很多众生,你所修的是人天福报。所以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在家也好,出家也好,修人天福报占多少?我们可以说是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搞人天,一万人当中真正想超出的只有一、二个人而已。用什么方法有把握能够超脱?念佛求生净土,真有把握。这个话我早年跟李老师,听他老人家常讲,话不是这样讲法,他怎么讲?讲台中莲社念佛的莲友,真正往生的一万人当中只有二、三个,莲友一万人当中二、三个。我初到台中亲近他老人家的时候,他们莲社已经十年,莲友多少?也相当可观,二十万人,台中莲社莲友有二十万。我在台中住了十年,离开台中的时候,台中莲友大概有六、七十万人,很可观。所以老师常常讲,表面上是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名闻利养现前的时候,贪瞋痴慢马上就起来,不管用,敌不过烦恼习气。原因是什么?对於事实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这是真的。
我们很冷静细心观察,为什么产生这个现象?老师虽然讲经,一个星期只有两天,太少了,一次只有一个小时。他两个小时,他有台语翻译,所以实际上一个小时。前面还有仪式,虽然很简单,后面还有念佛回向,所以实际上去了头尾,这一堂课实际上讲四十五分钟,一个星期两次是太少了。所以李老师的一生虽然很辛苦,事业太多了,我在那里十年细心观察,这个消耗他的体力、消耗他的时间。你看他有个台中莲社,一个慈光图书馆,一个太虚纪念馆,一个菩提医院,还有个老人院。另外还有两个学校他担任有课程,还有一个,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担任的事务太多。每天还要开一次会,是对莲友的,台中莲社那么多莲友,他们组成了班,四十八愿就是四十八个班,每个班每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所以老师必须每天都要跟同修见面,见面至少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每天都要干的。我在那里住十年,看到这个之后我心里想,他行,我不行,我没这个能力。
所以我这一生,章嘉大师指导得正确,跟释迦牟尼佛学,释迦牟尼佛一生只是讲经教学,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哪有那么大的精神、精力?你搞得太多了。如果老师统统不搞,专门只有一个图书馆,顶多一个莲社、一个图书馆,就这两样,把他这些精神、时间统统放在讲经,台中莲社一个星期讲三天,图书馆一个星期讲三天,保证不一样,莲友可能没有那么多,但是往生的人多!往生的人多,才是真实功德,信徒多那不算,他还搞六道轮回。我们看到从前觉明妙行菩萨,你们看《西方确指》这个小册子,觉明妙行菩萨他们一伙只有八个人,一个小念佛堂八个人都往生,这叫什么?这叫功德圆满。
我们中国净宗初祖慧远大师,这是东晋时代第一个提倡念佛法门,那时候净土只有一部经,没有三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观经》跟《阿弥陀经》都没有翻译出来,他就依《无量寿经》一本经开净土法门,在庐山自己建一个莲社,一百二十三个同修不下山。庐山我还没去过,我将来会找时间去看一下,现在叫东林寺,就是原来祖师的念佛堂的遗址。它外面有条小溪叫虎溪,那就是它的界线,不过这个界线。「虎溪三笑」变成佳话,为什么?忘掉了,过了界线。陆道长跟陶渊明去访问远公大师,他们离开的时候,远公大师送客,三个人一面走一面聊天,忘掉了,过了虎溪,过了桥,这变成佛门的佳话。一生不下山,就一个地方他成就了,一百二十三个人统统成就。这是给我们后人做最好的模范,搞太多不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你一入山,人家想来学,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如果有这个环境来学,欢迎你,真学、真干才能有成就。所以要想对於教理、行门融通,你不天天干不行。我们在台中深深感觉到,老师给我们的课太少,老师讲经实在讲一个星期一次,另外一次教古文,他是儒跟佛同时兼修,儒一个星期一次,佛,讲经一个星期一次。儒是对内的,佛是对外,一般大众都可以来听,图书馆讲经。讲古文这是对内的,大概有五、六十个学生,每个星期的星期五,在台中莲社的小教室。太少了,我们晓得他的事务太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