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432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31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文集]话头禅与默照禅
续-《●[禅宗文集]话头禅与默照禅》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第九是呵默照。“只管叫人摄心静坐,坐教绝气息,此辈名为真可怜愍。”?
“此心无有实体,如何硬收摄得住?拟收摄向甚处安著?”?
有一类人叫人家摄心,把心收摄起来静坐,连呼吸都没有了,这些人修行很可怜,为什么呢?因为心没有实体,像六祖所说的,心本是妄,你怎么收呢?又放到那儿呢?当然,话说回来,要是真能把心收起来的话,那也是要有一点点功夫的,这是对我们凡夫而言。?
“杜撰长老辈,教左右静坐等作佛,岂非虚妄之本乎?又言静处无失,闹处有失,岂非坏世间相而求实相乎?若如此修行,如何契得懒融所谓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有一种人叫人家把妄想除掉,让心安静下来,宗杲认为这是错误的。假若把杂想、妄想都除掉了,那么你到哪里去求实相呢?要知道,这个实相就在这个虚妄的尘世中求啊!正如六祖所讲的“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闭目藏睛,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溟溟漠漠,无觉无知,塞耳盗铃,徒自欺诳。”
有一类修行人把心念凝敛起来,把妄想泯除到空无的境界,若有念起,随即消除掉,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制心止。大慧认为持这种见解者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人像槁木一样没有妄想,这固然没错,可这是外道,是个死人而已,不能了脱生死,不是真正的佛法修行。其实我们今天要达到大慧禅师所呵斥的这个境界的话,已经是非常高深的禅师了。禅是有浅深次第的,它的境界是无量无边的。大慧禅师所呵斥的其实就是我们的系缘止和制心止,这是很好的修行方法,但以禅的标准来说,它们就是被呵斥的对象。今天,我们所处的时空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不要拿禅的标准来呵斥其他修行方法,因为有很多人还不能接受禅的境界。我们分析这些东西,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禅法及禅的次第,以便选择适当的修行法门。
“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难,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则是此心未得空,复为境所夺。此病不除,生死无由出离。”
心与境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外在尘境要泯除是很容易的,而心则不容易泯除。所谓“缘尽于观,观尽于缘”,就是讲心与境是两相泯除、互相对立、互相消融的。“心空境自空”,这是说真正要空的是我们这颗心。
第十反观心源。在呵默照之前,大慧禅师是讲如何参话头,教我们不要堕在空心、沉默凝心的方法里边。大慧禅师是提倡参话头的,其实禅到了某一地步后,往往会殊途同归。在他的著作中有一部分很特别,这就是下面讲的反观心源。大家若有兴趣,可以把第十条反观心源与第九条呵默照作个比较,就会发现他虽然提倡参话头,可他也教别人怎样在起心动念的源头处下功夫。这种法门的特点是向内观,向起心动念处观察。当然参话头参到最后,也会参到念头未起的源头处。禅的方法就是要透过念未起之前的这一刹那。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说的。?
“却向未起求径要底一念子前头看,看来看去,觉得转没巴鼻,方寸转不宁帖时,不得放缓,里这是坐断千圣顶颅处,往往学道人多向这里打退了。”
各位注意一下,这里不是提起话头,而是向心未起念之前看。这里的看比较偏向观心法门,这个心不是指第六意识,而是指第六意识还没有动之前的那个心。当然你说第六意识也可以,顺着第六意识启动的源头往前走,这个“看”是把我们这个观察的东西横在那边,我不管你,我就站在那边,像卫兵一样站在那儿,你进来就进来,你出去就出去,我知道就行。可是参话头不是这样,“参”是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冲,一直要冲到心的源头去。参就是着力,疑就是用一个力量往前走,两者之间不大一样,以我个人的理解这个地方所讲的属于观心法门。?
“故瑞严和尚居常在丈室中自唤云:‘主人公。'又自应云:‘诺!'‘惺惺着。'又自应云:‘诺!'‘他时后日莫受人谩。'又自应云:‘诺,诺!'古来幸有恁么榜样。谩向这里提撕看,是个什么。只这提撕底,亦不是别人,只是这能知昏钝者耳。能知昏钝者亦不是别人,便是李宝文本命元辰也。”?
这里也有“看”字,看什么呢?看你的举心动念处。“主人公”是什么呢?它是我们的心念,是举心动念的源头处,即生命的根源。要一直看着这个主人公。
平常我们的妄想念头很多,念头将起时我们是看不到的。有人会问从这念头到那念头之间有多长呢?非常短,只一刹那之间。我们从起心动念处观察,如果我们看,看,看,一直往前看,功夫纯熟后,就会接近心源了,妄想纷飞的心就会慢慢静下来。再向前看,你就知道禅的境界是什么。这是看心的方法,与参话头的方法多少有点不同,永嘉大师平常也用这种方法,它是属于默照的方法。我们认为大慧禅师所呵斥的不是正觉宏智,而是一些不懂得修禅的人所教的凝心敛念的方法。而这种观心源的方法与之绝然不同,它是看到心的源头处。我刚才讲的“主人公”、“承谁恩力”、“未起求径要底一念”等都是说明这个问题的。因此我们平常修行时要把心放在这里,这需要一个慢慢熟练的过程,只要方法对头,就可以有这个禅的力量。以上就是第十条反观心源的道理,大慧宗杲的语录讲的非常明白。所以说禅“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个人认为大慧禅师的是法门中国历代祖师里最契合中国人的,他用最契合中国人的语言开导出最微妙、最高深、最直接的方法。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看看正觉宏智的默照禅。大家分析后就会明白大慧禅师所呵斥的默照并非宏智的默照禅,在上面我已反复讲过。宏智的默照非常接近于大慧禅师的反观心源。今天我们讲的是取自《正觉宏智禅师语录》,收录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总共有十卷。其中前五卷是参禅公案,第六卷属于劝学励志,七到九卷是应酬,第十卷是偈颂,里面有些代表他个人对禅的理解。正觉宏智的资料很宝贵,尤其是第六卷,七至十卷也有些资料很宝贵。在《大藏经》中像这样有价值的材料不多,可以说是稀世珍宝,它给我们指引了一条非常明确的在今生了脱生死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