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68|回复: 5

[净土祖师] [净土社区]不顾贪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31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净土社区]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净宗法师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19212.html
愿生心即是清净心、菩提心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刚才我们学习了善导大师「二河白道」的比喻,还想再做进一步的说明:
「二河」就是指我们内心的贪瞋。因为内心贪瞋很汹涌、很猛烈,所以用水河、火河来形容。
「白道」是指我们的愿生心。愿生心相对来讲比较微弱,跟贪瞋相比,就弱多了,所以用白道来形容。
只要是我们愿往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清净的,所以叫「清净愿往生心」。除了这个愿生心算是清净心,我们的其它心啊,都是贪心、瞋恨心、愚痴心。
所以,我们往往说「清净心」,是指什么清净心呢?就是指愿生心。这个愿生心之所以能叫清净心,它不是我们自己本身所能生得起来的,它可以讲是佛的心来到我们的心中,所以叫清净心。
愿生心就是清净心,就是佛心。
在我们净土门里边,说:
愿生心即是大菩提心。
菩提心当然是佛心了。
我们能发愿生心,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召唤
如果就我们凡夫来讲,我们原本没有愿生心。我们愿什么呢?升官、发财、长寿、健康、平安──五欲六尘,这是我们的愿望。
我们生活当中有种种的失意、苦恼,这是逆增上缘,觉得我要厌离;但是,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在对面呼唤的话,我们也想不起来。
比如说,有的人生活痛苦了,家庭破裂了,结果他就上吊自蔱了。他的厌离,是以自蔱的方式。
我们是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常、苦恼,然后有佛的正法滋润我们的心,有净土、阿弥陀佛的召唤,所以,我们愿生净土。
我们愿生净土的心不是我们自己能发得起来的,就像上午我们所说的:「妄念当中,所称佛名,犹如莲花,不染污泥。」莲花能够从污泥里长出来,不是污泥自己能长出莲花,必须有人下种子进去,对不对?我们能发愿生心,一定要有种子。在娑婆世界,在我们凡夫身上、贪瞋心中,原本没有愿生心,是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说:「苦恼的众生啊!你要往生我的净土!」也就是第十八愿当中的「欲生我国」四个字。法藏比丘发的誓愿:「十方众生,你要欲生我国!你要来生我的净土。」这样,我们听懂了,我们答应了,我们就愿生彼国了。这就是阿弥陀佛愿我们众生去往生的心在我们心中落实下来了,所以,这个叫做佛心,就是第十八愿的欲生心。
既然是佛心,佛心无不清净,所以叫「清净愿往生心」。
比如说:有一个老农民,他在农村住习惯了,他习惯于早晨到田里除除草、看看庄稼,觉得日子过得不错,虽然生活艰苦一点──家里也没有电话,出门也没有小汽车坐,但是他很乐意过这样的生活。
他的儿子在大城市里工作,觉得「我爸爸在乡下,出门交通也不方便,家里烧饭还要去砍柴,不如城里生活便利」,所以,三番五次地请他爸爸到城里来住。其实,他爸爸不愿意来。但是,儿子喊得太多了,这个老爸爸说:「哎呀!那怎么办呢?就答应你一次吧!其实我不想去,你叫我去。」
所以,他爸爸后来想到城里去,是儿子的心,不是爸爸的心。儿子要爸爸去,那爸爸也只好去。
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说:「你要到我的净土来!」是不是这个道理?
(「是。」)
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推心置腹」,就是说:「把我的心拿出来,放到你的肚子里边。」就是说讲话很恳切,推心置腹地谈。
阿弥陀佛也一样,把祂的心塞到我们心里边,塞到我们这些整天追求五欲六尘、埋没在三界轮转当中的众生心里,呼唤我们说:「你要来生我的净土!」
释迦牟尼佛也说: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很恳切地劝导我们。那我们慢慢地就开始愿生了。所以,愿生心生起来是这么一个过程。
像我们今天在座这么多人,我一开始也讲过:我们这不是佛教的初机班,都是直接就往生来谈的。在座也有一些是初入佛门的,还没有准备往生极乐世界呢!比如说父母带了孩子来归依,孩子还没有愿生心,慢慢讲多了,就开始愿往生了。
所以,这里的愿生心,推求它的根本,是法藏比丘第十八愿里所说的「欲生我国」,就是佛心,所以称为「清净愿往生心」。
我们能发愿生心,也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发遣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三次很恳切地劝导我们说:「应当愿生彼国。」
第一次就是在说完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之后,劝我们说: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应当」两个字就很恳切。因为我们都在做一些不应当的事情。佛说:「你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啊!」好像是商量式的、恳求式的、劝导式的,不是强迫式的,因为强迫不来。
第二次是在说完「一日……七日」称名必生之后,也说了: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第三次是在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证明之后: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三次劝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大家都有绝对的清净心了
所以,我们就知道:所谓的清净心,就是指愿生心;愿生心就是清净心。
大家愿不愿生极乐世界?
(「愿意!」)
那么,大家都有清净心了。
因为这个心不是看我们的心里状态。我们往往误解了,说:「我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通过念佛,心里边其它的妄念会越来越少,我们会感觉到妄想杂念比较少──这个也算一种清净心。但是,这种清净心跟刚才讲的「清净愿往生心」相比,那不能为比。这个是一种相对的清净。
比如说:人走路,走路走累了,坐下来歇一会儿就会感到很轻松;我们妄想很多,那么,少一些就感觉比较清净。这个是相对,不是绝对的。
绝对的清净心,就是阿弥陀佛的誓愿所形成的力量,呼唤我们、招引我们愿生极乐世界。我们愿意往生,这个是佛力的回向所产生的愿往生心,这个就是「清净愿往生心」。
这个「清净愿往生心」也是来自于六字名号当中。善导大师解释说:
南无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意。
「南无」两个字里边,就有发愿回向,这是六字名号本身所具备的愿往生心。
所以,只要我们不失愿生心,就是不失清净心。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净土社区]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净宗法师)》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刚才所说的念佛的一种比较轻安的觉受,感到妄想杂念少一点,那是一时的一种觉受,不是绝对的清净。那样的所谓清净,其实练功的人、打坐的人也有这种心,甚至比我们还好,好得多(他能够有禅定啊);甚至有些打太极拳的人,打得也很入迷,心里很静了、忘我了,进入一种定境。
那么,跟佛力所回向的这种「清净愿往生心」(它的本体是清净的)来比,是相差很大。这个大家要明白。
念佛要贯彻一生
另外,「东西两岸,百步之宽」代表什么呢?是代表我们的寿命短暂,一生之间,只有这个净土法门当生了脱。现在闻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命终就往生净土,所以,善导大师说:「须臾即到彼岸。」
如果走在这条白道上,走了一半,你停止了,不能到对岸;你回头了,也不能到对岸。
也就是说,你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三年、五年,你不念了,这个不能往生。更不用说念上一句、十句再不念了,那不可能有往生的道理,所以说「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念念无遗」就是念念不舍、念念相续,也就是「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永不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善导大师的思想都是一致性的。
安心乘彼愿力白道
「乘彼愿力之道」:这条白道,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我们所搭设的。我们心中虽然有贪瞋的水火二河,但如果我们念佛愿生西方,我们心中就有一条愿力的白道,这条白道和阿弥陀佛相通,顺这条白道就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不用害怕。
一心就是信心,不是禅定功夫的一心
另外,阿弥陀佛知道我们众生的根性,因此没有叫我们去把贪水吸干、把瞋火扑灭。祂知道我们做不来,也来不及。所以,祂说:不管这些。只告诉我们说:
汝一心正念直来!
「一心」,这里的一心,就不是禅定的一心。
一般所解释的禅定功夫的一心:你即使不能断除贪瞋烦恼,那至少也要止息,就是把它制伏住──不能断,也要伏住它。好像混浊的水,里面有泥沙,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是把泥沙沉淀,沉淀之后把泥沙拿出去,这一缸水就清净了。如果泥沙不拿出去,水面再搅动起来,它从下面还要翻起来,水还脏。禅定的功夫就等于说把泥沙沉淀下去,暂时让它不起来,心水不能动,心水如果再动了,底下泥沙又搅起来了;那么,熄灭烦恼呢,等于说还要把下面的泥沙掏走。
对于我们这样的根机,我们谈何容易?我们掏不走,也沉淀不下去,所以,善导和尚说「一心」,这里的「一心」,就是说「我不管有贪瞋没有贪瞋,我不管深还是浅、有罪无罪、有智无智、功夫深功夫浅,我通通不论,我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靠倒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一心」不是讲禅定的,而是指你一心向着佛、完全仰靠这尊佛,就是信心,所谓「信受弥陀救度」,信顺不怀疑。
我们对一个人有信心,这个叫不二。
比如说,过去的忠臣对帝王就是一心。如果忠臣对帝王不忠了,帝王说:「他怀有二心了,他要图谋不轨,他有别的想法。」这个叫二心。
我们心中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知道:只有这尊佛为我发了愿,我完全仰靠这尊佛!心里边一心向着一个目标,这个叫做一心。这个也就是信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来的。
如果心中产生怀疑,就不叫一心了,「哎呀!我念南无阿弥陀佛真的能往生吗?阿弥陀佛真的要救度我吗?我真的可以吗?」有这种疑惑心就分岔了,然后左顾右盼,就三心、四心、五心、六心都出来了,就杂了,就乱了。所以,一心就是指我们的信心,一心不疑。
正念就是专念
「正念」就是指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乃至十念」。所以,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解释说:
专修念佛之人,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
乃由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你专修念佛就叫「得正念」,正念就是专修,专修就是正念。所谓「正念」,就是指专修念佛,内心很正,坚固、不动摇。
如果我们杂行杂修,怀疑阿弥陀佛,这个就是正念不坚固。所以,善导和尚说: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失去正念了。所以,正念就是指念佛。
净土法门,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正直向西方,正直向弥陀,这叫正念。
其它的法门,有求开悟的,比如说参禅的人,他参「念佛是谁?」他虽然念佛,不叫正念。为什么呢?他不仰靠弥陀愿力,他靠自己参,这个从净土门来讲,不叫正念。他在参,是一种参念。
那我们正念,就是专念这句弥陀名号,在信顺阿弥陀佛的前提下,专念弥陀名号,这叫正念。
直来:不要拐弯,不要等待,不要延搁
下面说「直来」,直来,特别的恳切。「直」有好几种意思:一个就是直接、不拐弯,「你现在就过来!你直接就过来!」不要说:「哎呀!我去这样做一做、那样做一做……」东摸摸、西摸摸──不要那样子!「直来」,你直接地就过来。
有很多人,他不好意思直接见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说:「你对着我的面,你就过来!」
「哎呀!我哪里够资格?」
好像有一点害羞的样子,「像我这样哪行啊?我应该去修修别的再来。」这样就拐弯了。
所以「直」,第一个就是不拐弯,也就是说:你不需要再去耽误,再到其它法门去打个滚儿。
有的人说:「我先去学一学其它法门,学几年再来。」
阿弥陀佛说:「不,直来!」
「直」就是直接,也是不耽误的意思,不要耽误时间。
同时,也是指你不要花言巧语,也不要躲躲闪闪。阿弥陀佛在对面,直接呼唤我们说:「你现在就你这个样子,你就过来吧!不要等到退休,你现在就可以念佛了。」
也不要等到说:「哎呀!我哪里够资格念佛?我还没有吃全素,等到我吃全素再来念佛。」你半天也不吃全素,又不念佛,结果佛也没念、素也没吃。
你现在虽然没有吃素,现在就要念佛!虽然现在没有受戒,现在也要念佛!即使现在还没有归依,现在也要念佛!念佛不是说:「我没有归依,怕我没有资格啊!」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
所以,阿弥陀佛就说了:「你一心正念直来!」不要拐弯,不要等待,不要延搁,不要再去东岔西岔打闲岔,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心中稳稳当当。这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内心完全投靠、归投于南无阿弥陀佛,这叫「正念直来」。
异学、异见、别解、别行、恶见
「群贼」,也有两种群贼: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社区]不顾贪瞋

续-《●[净土社区]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净宗法师)》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一种是指我们的六根、六尘、六识、五阴、四大,这个是「诈亲」,迷惑我们,盗窃我们的功德法财。
另外一种是指别解、别行、恶见之人。所以,善导大师写这个「二河白道喻」,就是防止我们被其它不同修学的人用他们的修学观点来妨碍我们的信心,所以,保护我们的信心。一开始就说了:
作此二河白道喻,
守护信心,
以防外邪、异见之难。
别解、别行是站在他们各自的修持立场,不是站在净土宗阿弥陀佛本愿这个角度来说明。所以,他的理解、他的行持和我们不一样。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讲:
余比日自见闻,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理解和行持都有不同,解不同、行不同呢,在念佛法门方面就产生分歧了,有的在专修,有的就杂行。凡是专修的人,十个,十个往生。大家也可以按这个去看,只要没有往生的,肯定是杂行杂修的;只要他一辈子稳稳当当念佛,老实念佛、不换题目、不怀疑,那百分之百都往生。所以,「专杂有异」。
这里的别解、别行,就是指杂行杂修的人。
善导大师著作里边有时候讲异学、异见,有时候讲别解、别行。
异学、异见指圣道门的修行者,他们学的跟我们不一样,见解就不一样:「自性就是弥陀,何必更念弥陀呢?唯心即是净土,何必更求往生呢?」这样,他们的见解跟我们不同,他们在这个世界就想自己达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跟我们所学、所宗不一样,这个叫异解、异学。
什么叫别解、别行呢?「别」就是说:他也愿生极乐净土,也讲往生,大方向一样,但是他本身另外有所差别,就是在我们净土门之内,他没有按照三部经,没有按照祖师的教法,自己另外有一套理解,认为说:「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熄灭贪瞋烦恼,如果没有熄灭贪瞋烦恼,总是不能往生的。」这种想法、这种见解跟经文有差别、不一样,跟我们所学也不同,这叫别解、别行。
「恶见」就是指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很多了,比如说:「南无阿弥陀佛反正救度我们,所以,一念、十念不再念佛就可以了,念一句、十句就往生了,造罪也没有关系!你何必那么严格要求自己呢?」像这种见解,就是恶见,不是正见。如果被这种见解所毒害,你也会失掉往生。
错误地理解了弥陀的本愿,这些都属于「群贼」。
之所以称为「贼」,就是说:阿弥陀佛把往生的六字名号、往生功德、往生这个果给你,结果你被他的语言、被他的见解夺掉了,失去了往生,这个称之为「贼」,「群贼」。
我们既然想往生净土,就要把阿弥陀佛赐给我们的六字名号、往生的殊胜果报紧紧地抓住,不要给别人偷掉,给别人几句话一讲,就偷掉了。
所以,十方诸佛也知道我们凡夫心容易动摇,都出来证明说:「你们要执持名号啊!我等诸佛为你们证明啊!确实这样决定往生啊!不用怀疑啊!」
因为我们没有智慧。
就像小孩子一样,爸爸给他一张支票,上面写的是「1」、多少多少多少个零,说:「这是多少钱,给你了。」
结果,这个小孩子没有智慧,人家骗他说:「哎呀!没那么多钱,来来来,我俩换一个,地瓜给你,你把那个给我。」
小孩一看:「对啊!地瓜香喷喷的,好!给你吧!」就给他盗掉了,这样就失去了。
摩尼宝珠喻:念佛是大总持法门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可以讲是一个百宝箱,也是一个摩尼宝。经中经常有摩尼宝珠的比喻。摩尼宝珠是一种什么宝珠呢?它小小的一颗,你让它出什么宝,它就可以吐什么宝出来。拿着这个摩尼宝珠,「现在我需要一百吨黄金」,马上像下雨一样,「哗-!」就掉下来一百吨黄金。你说:「还不够,现在这个讲堂需要五百把椅子。」好!马上喷出五百把椅子。要什么出什么,这叫摩尼宝珠。其它的叫杂宝。
我们这个六字名号,昙鸾大师就把它比喻为摩尼宝珠,「清净摩尼宝珠」。我们得到这六字名号,等于说一切的功德完全具足;其它种种的修持也有功德,像黄金的功德、像白银的功德、像珍珠的功德、像玛瑙的功德,都很尊贵。但是,如果跟六字名号相比,那它的功德就少了,它不过是部分的功德,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整体的功德。我们到哪里去,我们不需要挑个担子,挑得很重,挑了一堆黄金,我们只要带着这颗小小的摩尼宝珠,往口袋一放,你就富贵自在。
是不是这个道理?
(「是。」)
结果这颗小小摩尼宝珠,他又不认识,又不知道向它要宝,别人说:「某某人哪!你一个小小的珠子,太小了嘛!你看看,这一大堆黄金才是好的。」
结果,把宝珠放下来了,拿一块黄金。这样就叫做因小失大,对不对?
看上去拿了很多,其实得到很少。
而这颗摩尼宝珠,看上去得到很少,其实拿到无量无边。这个叫大总持法门。一切都含在这里边。所以,我们只管念佛。
得到摩尼宝珠的人,他不会羡慕人家的金戒指,对不对?如果你想要金戒指,马上一喊就出来了,要一百个也有,一千个也有。
我们念佛的人,其实对人家种种的修持法门不用羡慕的,不必羡慕。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别人开悟了,我也不羡慕。当然,一方面,我也开不了悟。可是,我也不羡慕,我只要能往生西方,千足万足,也就能开悟了。
所以,印光大师也讲了,说:「我啊,又不愿意竖大法幢,人家说我不懂,只会念佛,我也不感到低人一等。我只会念佛,我就能往生;能往生,就能成佛。这样,我不懂又有什么遗憾呢?又有什么比人家低一等呢?我感到千足万足了,满意了!」道理就是如此的。
教理不明白有几种损失
我们只要能念佛──话讲回来,能够老老实实念佛的,也不是太多。往往很多人就被别解、别行的人动摇了。所以,如果教理不明白,就有几种损失: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社区]不顾贪瞋

续-《●[净土社区]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净宗法师)》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第一个,事相看不破。碰到一点小小的事情,起烦恼,不知道这是因果报应,不了解这是前世因、今世果,也不能作酬债想,也不能作逆增上缘想:「哎呀!娑婆世界苦恼啊!求生净土啊!」他心里边迷闷、烦恼,这样是对世间缺乏一个基本的认识,所谓「无常、苦、空」,这是佛教徒一个最基本的基础课,他都不了解。这样,他念佛缺乏动力,缺乏一个基本的方向感,这样不容易贯彻下去,好像一股热情,「哎呀,这个师父教我,苦口婆心哪,看着你的面子,我给你念几句吧!」结果一遇到事情,就念不下去了。这是教理不明了,没有入心,对世态没有正确的观察。
第二种,他也知道世界苦恼,无常、苦、空,确实求生净土,可是,对于我们净土的教法不了解,人家这么一说,就把他吓唬住了,心里动摇了。这样,就有必要来读诵净土三部经,了解祖师的相应的解释。
落实在行动当中
那么,哪一种人不用读了呢?「我就是知道这一句名号,稳稳当当,我就是从早到晚念这一句佛,你讲我不能往生,我也笑着对着你:『谢谢你的提醒!我是造罪凡夫,不过我念佛。』你讲我好、讲我坏,天寒、天冷,我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人,他根本不用再看什么了,他已经是落实在行动当中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是要把根基打得扎实一些,遇到逆缘,想到说:这是我世间的苦相现前了,宜当求生;遇到顺缘,也不在那里乐陶陶的,陶醉了,说:「哎呀!好像还不错!」应当顺、逆都能够向往净土。
打定主意
「二河白道喻」这个人,他说: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
一种不免死者,
我宁循此道,向前而去。
这是指一个人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他有自觉性,他觉得自己到了一种山穷水尽的境地,没有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就好像我们很多人,「哎呀!我这法门也修不出去,那个法门也修不了,听说有西方极乐世界,既然有极乐世界,说念佛能往生,管他能不能往生,我念了再说!」是不是?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心情?
(「有。」)
「哎呀!反正有西方极乐世界嘛!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肯定能往生,可是别的法门又修不了啊!没办法啊!哎呀,念佛吧!」
这个时候,他心里还不是很肯定,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来念佛。
但是,没有关系!当这个时候,他的因缘就来了,他就会听到释迦牟尼佛说:「哎!你要过去!」阿弥陀佛在对岸呼唤他说:「哎!我保护你!」
所以,等到我们的心很苦:「我怎么办?怎么办?到底能不能往生?管它!反正我也没有别的办法了,我就念佛了!」这个时候,就代表他心里打定主意了。
有两件事最容易:堕地狱、生西方
那么,等到听到这个教理、这个法门了,「哎呀!」终于一块石头落地了,「哎呀呀!真的可以往生了,真的这么便宜,师父你说得太容易了!」
不是我说得容易,我就是有一千张嘴巴,都说不出来它那么容易。往生极乐世界比我讲的容易得太多!
在这个世界,有两件事最容易:
第一件就是堕落地狱,下三恶道,多少人呼噜呼噜都滚下去了,因为造了罪业,这是业果嘛!有因必有果、有业必有报,你造了三途之因,你必得三途果报。这也不是容易不容易,就像树叶掉了就要落地一样,自自然然下去的,这是第一个容易。这个非常容易啊!多少人就这样滚下去了,他说:「我不想去!」不想去也不行!你造了罪,阎罗王链条一拉,就要去!
第二个,就是念佛往生西方。虽然说我们自己造罪要堕落下去,但是,只要我们念佛──我们造业堕落,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招感;我们念佛,是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阿弥陀佛要办的事情,那更容易。所以,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牵引我们。
所以,讲容易,已经是显得比较难了,好像就显得远了。是自自然然的,没有什么容易不容易的。
前几天我们也说过这样的比喻,比如说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个有什么容易不容易?它就往下掉嘛;江水就入海,也无所谓容易,江水自然入海,法尔自然,就是如此。
二河白道喻深含法义
最后这一段,善导大师讲得非常恳切,我们把它再说一遍。虽然是比喻,含有深深的法义。最重要的两段话,第一段就是「西岸上有人唤言」,呼唤的话就是解释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汝一心正念直来,
我能护汝,
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让我们放心大胆,「你就这样放心大胆地正念走过来,你不要怕掉到水火二河当中」,这是阿弥陀佛在呼唤我们。
第二段,善导大师说: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
又藉弥陀悲心召唤,
今信顺二尊之意,
不顾水火二河,
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舍命以后,得生彼国,
与佛相见,庆喜何及也。
第十七讲: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我们下面学习的这个讲题叫做「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这其实是只有一段法语,在《观经四帖疏》的五十五页,这段法语是善导大师设的一个问答。
所谓「不论凡夫」,就是说我们凡夫往生极乐世界,不在凡夫这边论,论深、论浅,论福、论罪,论有功德、无功德,通通不在凡夫这边论,只看阿弥陀佛那一边。标题的含义如此。
这个问答是这样的:
问曰:
彼佛及土,即言报者,
报法高妙,小乘难阶,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
致使五乘齐入。
善导大师根据经典说:极乐净土是报土
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净土教理,判断我们往生的国土,他在《观经疏》里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证明:我们往生的极乐世界是报佛报土,不是化佛化土。
因为在当时,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层次的一种净土呢?有不同的认识。
佛的净土,大致来讲,有三身三土,就是:法身佛,居法身土,法身佛就不用谈了,祂是无相,法身理体(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讲有法身,跟诸佛平等,这些不必谈);报身佛,是每尊佛因地的誓愿修行圆满,果报成佛,报身佛所居住的净土,叫做报土;化身佛所应化的国土,叫做化土,化土也有短时间变现的化土,也有时间比较长的应化土。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这个娑婆世界染污的土,就是应化土。
化土有化净土,也有化秽土,娑婆世界是秽土。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社区]不顾贪瞋

续-《●[净土社区]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净宗法师)》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那么净土呢,诸佛净土里边除了报净土,其它叫化净土。化净土也有长期的和短暂的。像释迦牟尼佛在讲经的时候,弟子问:「这里怎么是秽土啊?怎么不干净啊?」释迦牟尼佛用大脚指头一点地,当下这个地方成为七宝庄严的琉璃宝地,成为净土。然后释迦牟尼佛神力一收,这个净土又消失了,看不到了,这个是短暂化现的,就属于短暂的。还有比较长时期的,像天台宗判所谓的凡圣同居土就属于化净土。
善导大师根据经典来证明:我们凡夫往生的地点──极乐世界是报土。这个在当时,可以讲,各宗的教理都不是这样的看法。
比如说当时的唯识宗,他也判极乐净土很高妙,属于报土的境界,但是他认为:「凡夫不可能往生这么高妙的地方,凡夫怎么能往生报土呢?根据一般的教理,就要是登地以上的菩萨才可以到报土去的。」
天台宗允许凡夫往生,他们认为:凡夫也可以到弥陀净土,不过,凡夫不可能往生到报土,凡夫能往生的地方,是四种净土里边最低的化土──凡圣同居土,不是阿弥陀佛本身境界所显现的庄严报土。
总之,各宗各派都否定凡夫可以到报土去:凡夫要能往生,就往生的是比较低的地方;如果极乐净土很高,那你凡夫不能往生。
而善导大师证明:我们往生的极乐世界,凡夫所去的地点,不是化土,而是报土。
乘托佛愿,五乘齐入
大家觉得:「这个道理讲不过去呀,你凡夫怎么能到报土去呢?」因为按照通途的教理,总是要大菩萨才可以到报土的。
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就设了一个问答。
「问曰:彼佛及土,即言报者」:前面有一段文,善导大师引用经典来证明这是报土。好了,他就来问了,就反面来问难了:既然说彼阿弥陀佛以及彼极乐国土是报佛报土。
「报法高妙」:这个报佛、报土,报佛是佛所证的智慧之身,法身是理体,理和智相合,所谓「报法高妙」,报身境界是完全证悟、彻底证满法性法身的,所以叫「报」和「法」,报身就是法身的境界,「报法高妙」,非常的高超、微妙。
「小乘难阶」:就是阿罗汉圣人难以到达。「阶」就是上台阶,「难阶」就是够不着,不能到报土去,甚至连小菩萨都没有资格去,一定要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到报土。而现在居然你说凡夫能够往生报土!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里先证明九品都是凡夫,然后说明极乐是报土。这样,落差特别大,「一方面你说九品都是凡夫;另一方面说极乐世界是报土,那怎么能往生呢?」所以说「报法高妙,小乘难阶」。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九品都是凡夫,凡夫都有罪业。「垢」是染污,「障」是业障。报土连阿罗汉、连小菩萨都不能去,那么,这样一个罪垢很深重、业障很深重的凡夫,怎么可以到报土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你的教理讲不通。
底下善导大师自己回答: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他说:「这个你理解错误了。往生净土,不论众生有没有垢障。」「若」是如果,「如果要论众生的罪垢和业障的话,确实如你所讲的,不可能往生的。不要说垢障凡夫不能往生,连阿罗汉都不能去,连小菩萨都不能去。」
那么,又怎么能够去呢?底下给出答案: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不论众生的垢障论什么呢?正是因为托了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作为增上强缘,所以,五乘众生平等往生弥陀报土。这一句话就叫做「不论众生,只论弥陀」。
因为众生这边不可论。如果论众生的话,都是罪垢、业障,这样论的话,没有一个能往生的。
所以,大家都在这里论:「哎呀!我有业障啊!我有罪垢啊!我不清净啊!」阿弥陀佛不论这些。如果论这些,我们没有一个能往生。
那为什么能往生呢?不论这些,论哪一个?论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以,「正由托佛愿」,托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强缘,所以「五乘齐入」。
这个「五乘齐入」非常的广泛,就是上到等觉菩萨,下到五逆凡夫,「齐」是平等,平等往生到弥陀报土。
这样高妙的境界,就不是我们自力能够到达的。
国王召见喻:往生净土,全靠佛愿力
就好像老百姓要去觐见国王,以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你能见到国王,都是国王的召见。
我们就好比一个乡下老百姓,阿弥陀佛就好比国王一样。如果以我们本身的力量,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只要能往生,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是靠佛的力量。
所以,善导大师不是讲了嘛: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
所以,这一段善导大师作出这种解释,就让我们知道:往生净土,全靠佛愿力,不靠我们的修行力,我们自己没有力量。
我们往往会觉得:「罪业轻一点、功德多一点就能往生,不然不能往生。」这是一种虚妄的想法。
往生极乐世界,大菩萨和我们小凡夫是平等往生的,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乘车喻:往生没有差别
既然靠弥陀愿力,就没有差别。
就好像我们坐车,如果说从长春到乌鲁木齐,这么远的距离,要靠我们老太婆走路,那就不能论了,这么远的距离,论你走路,没法论!靠你走路的话,没法到。如果坐车呢,就是我一个瞎眼老太婆,和马拉松冠军平等到达,对不对?因为都是靠车的力量,所以「不论」。
过海喻: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因为这个目标太高了,从众生这一边来讲,你没法论。
再比如说我们乘船过海,要论,只论坐船,不论我们自己跳下去游水,对不对?因为海太宽了,不可能说:「我跳下去游过海。」不论这一点。
而我们渡过生死海、到达极乐界,比我们世间的海还要宽,所以,如果想过海,只论坐船,不论我们自己游水。
如果想飞天,只论坐飞机,不论我们自己挥动双臂,对不对?你想在天上飞,想论我们的双臂,这个不可论,因为我们没有这个力量。
我们要往生到这么高的报土,要论,只论阿弥陀佛,不能论我们凡夫。所以,要看就看阿弥陀佛,祂有没有这个愿力,祂有没有成佛。所以,不在凡夫这一边论。
这个也叫「一向专念」。
往往我们会把眼睛收回来看:「哎呀!我怎么样?你怎么样?你还没达到?他也没达到……」都在凡夫这边论,这个是错误的。
无眼无腿喻:不论修行,只论接引
像一个没有腿的人,没有腿的人就不能论他走路,他要出门,就要坐车,是不是这样?没有眼睛的人呢,就不能论他自己出门、自己摸方向,他要出门,就要人家牵着。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社区]不顾贪瞋

续-《●[净土社区]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净宗法师)》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我们在佛法修行当中,等于是没有眼的人、没有腿的人。为什么说没有眼睛?因为我们不能明了大乘佛法的甚深义理,我们两眼漆黑,要到极乐世界,就靠佛的愿力;为什么说没有腿呢?因为靠我们自己修行,禅定无力,持戒无力,没有开发智慧,戒定慧三学不能成就,就好像没有腿一样,不能走路。
这样,就不能论你自己修行。
要论,只论阿弥陀佛的接引。
溺水喻:不论功夫,只论救度
也好像一个人掉到水里淹得要死了,你不能再跟他说:「哎呀!你这么挥动你的手臂,你那样挥动你的手臂……」就不能论他游水了,要论,只论有人去把他救起来。
我们也一样,我们是沉没在烦恼的水当中,在三界的生死苦海里边,如果想要出去,只论有人来救我们,如果没人来救我们,我们只有堕落下去。所以,若论,只论阿弥陀佛,不论其它的。
重石过海喻:停止悲叹,勇猛念佛
印光大师也有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很有启发意义。他说:一粒沙子虽然轻,但是如果放到水里边,它会怎么样?「直沉水底」,是不是?大石头虽然重,如果放在船上面,可以「安运彼岸」。
就是说:沙子也好、石头也好,它是沉水还是到彼岸,跟它本身的重量没有关系,是不是这个道理?不是因为它重量轻,它就自己可以漂出来,也不因为它重量重,就一定会沉到水底,就看它是不是乘船,如果乘船的话,大石头和小沙子都可以到彼岸。
我们人和人之间也是一样。我们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讲和我们的业力大小、罪障深浅没有关系,你有头发丝那么大一点点的业障,那怕只有这么一点点,你不靠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你也会沉到生死海底;我们虽然业障有大石头这么大,有千万斤巨石这么重,也不一定说我们就一定堕落,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到极乐世界。
是不是这个道理?
(「是。」)
沙子虽轻,如果不乘船,不能自己浮起来。就代表一个人虽然有修行,如果你没有业尽情空,你不靠阿弥陀佛,不能了生脱死。
石头虽重,如果乘船,可以到彼岸,代表「我凡夫虽然业障重,如果我念南无阿弥陀佛,乘上弥陀愿船,我就不会堕落三恶道,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成佛」。
所以,这个比喻是很巧妙的。石头和沙子是不是沉水,和它们本身的重量没有关系;我们凡夫是不是堕落三恶道,和我们本身的业力大小没有关系,就看我们是不是乘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能乘上弥陀的愿力,业力再重,也可以往生;不乘弥陀愿力,罪障再小,也要轮回三界六道之中。
这一段文是说明:往生极乐报土,只论阿弥陀佛的愿力,不论凡夫的业障和罪垢。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边念佛边在那里悲叹说:「哎呀!我罪障重啊!我心不清净啊!我垢染哪!业障重啊!这样怕不能往生吧!」不该论的事情在那里乱讨论,浪费你的时间。
应该只看阿弥陀佛的誓愿!所以,「不论凡夫,只论弥陀」。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净宗法师)
http://home.fjdh.com/space.php?uid=4816&do=blog&id=74216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33课: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9: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