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75|回复: 1

[其它]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一0四】阿难明心开悟-----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3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2-24 08:42 编辑

G2阿难明心生信(分三)
H1承示开悟 H2赞谢获益 H3发广大心 H1分二
I1叙承示 I2叙开悟
今I1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当尔之时,就是说完了七大的时候,阿难及在这个法会的大菩萨摩诃萨、大阿罗汉,这些个无漏圣众、大比丘僧等,承蒙如来把这种最微妙、最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的道理、这种的法来开示给大众。
I2叙开悟(分二)
J1叙心荡然 J2叙身荡然
今J1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这一些个大众,得到世尊的微妙的开示,
身心荡然:身和心都荡然。怎么叫“荡然”呢?本来,“荡然”,就什么也没有了、空了,就好像用水,把尘垢都洗去了,现在就剩这个光明的佛性。所以就荡然无存,什么也没有了,什么都空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内里边身心也没有了,外边世界也空了,证到这个境界上,这就是荡然了!我们为什么没有荡然呢?就因为我们内里头,还执着我们的身。喔,谁若说我一句,当场就生烦恼了!谁若对我颜色有一点不好看,这随时就放不下了!随时放不下了,也就没有荡然。
得无挂碍:因为他荡然了,所以就不挂碍了。不挂,就不挂这个身心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所以也就不挂碍了。 为什么你挂碍?好像某某有个男朋友在越南,一天到晚挂着男朋友有没有信来?或者又忙里偷闲,也要写封信给男朋友。这都是挂碍嘛!为什么要这样子?就因为没有身心荡然,有所挂碍,所以就放不下。这就是有挂碍!其实,你挂着他有什么益处?你说,你天天记着他,把你弄头发都白了,眼睛都花了,很快就老了!哎,没有什么益处! 我现在什么也不挂,所以我以前修庙修得头发都白了,现在又都变成黑的,就因为什么也不挂。我现在给你们讲经,讲完经,看看书,这我也不用心,就这么看过去就算了,不怎么样用这一种执着心。有什么困难的问题,当时想法子把它办了;办过去,也就不管它了,都忘了。这不是故意忘,自然就不想它了!为什么?你若把一切看得重要,very important!这就放不下! 你看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关系,都很平常,不要紧的,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就是有什么大的灾难,甚至于房子倒了,哎,不管它!你能够不管它,它就是倒了,也对你不会有损伤的。为什么对你有损伤?就因为你放不下!你挂着、你害怕,所以就有损伤。你若不害怕,你那个灵性是完整的,在什么地方也不要紧的。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那时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我们现在这些个大众,不知道是知道或不知道呢?这个心,是周遍法界、遍满十方的。
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见着十方,都是虚空。你看见没有?哈哈,怎么样呢?十方虚空并不大;有多大呢?就像在观看掌上拿着的叶物。这个“叶”,有的注解说是“贝叶”。其实这个“叶”,不一定是贝叶;或者树叶,或者花叶,或者什么叶都可以的。总而言之,你手上拿一片叶子就是了。这是个比喻,也并不是实在的。“物”,这个物是什么呢?有说是“庵摩罗果”。庵摩罗果,印度有,中国没有那个东西。 总而言之,在这个时候,这法会大众领悟到十方的世界虚空、这种的理、这种境界,都是在自己的心里,没出现前这一念心。所以这个心法就是妙嘛!喔,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地方它不是的。因为这个心是这样大,所以缩大为小;你看这十方虚空,也和看自己掌上的东西一样,那么清楚。 这是为什么呢?我再告诉你们,这时候,这个法会大众都得到天眼通了,都得到智慧眼了。所以,他们能领略到这种境界,领略到“万法唯心,心包万法”,这心包十虚啊!那个“含吐十虚”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个真心!我们这个真心,含吐十虚,无有方所,它是尽虚空、遍法界;你说它是在什么地方?它是无在、无不在的。所以心包万法,万法唯心;万法都是从心生出来的。“诸法从心生,诸法从心灭”,“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以你的真心是不生灭的,这个法也是不生灭的。 啊,你说!这一个法会的大众都开悟了,我们讲经讲到这个地方,你说我们若不开悟,是不是应该生惭愧心?不是和你们讲笑话,现在要你们开悟的!谁再不开悟,看见我这个没有?要打的!这硬要逼着你们开悟!谁不开悟,我就不客气了! 我还有一句,你还没有给我翻译出来。我问问大家:当时法会,每一个都知道“心遍十方,见十方空”了。我们现在这个法会,有没有见着十方空的? 在当时,这一些个法会的大众,因为看见十方空,好像手中所拿着的叶物一样;又觉得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所有的一切的东西,都是这个菩提心里头的东西。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这个真心是周遍法界,圆满无缺,也是包含十方的。含裹十方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这种微妙的道理,没有一个地方不圆的,一点缺陷也没有,所以叫“遍圆”。无欠无余,也不会多一点,你若多了一点,也不算圆;也不会少一点,少了一点,也不算圆了;就应该有这么多,就是这么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就是“遍圆”! “含裹十方”,“含”,就是包含;这个“裹”字,读“果”,就是包裹,就把它包起来。怎么叫“裹”呢?好像旅行袋,中国人叫“包裹”──中国有那个四方布,把东西包到这四方布里头,结几个疙瘩,这就叫“包裹”。好像寄来的东西,大的这也叫“包裹”。这个心含裹十方,这个“十方”,不过也是个名称,根本就不只十方,这是遍一切处!
J2叙身荡然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反观”,以前阿难尊者是向外观的,向外观,看不着自己的眼睛;这回反观,大约是看见自己的眼睛了。为什么看见自己眼睛啊?佛说是“自己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面”,现在怎么又看见自己眼睛呢?因为他有天眼了。有天眼,你不单可以往外看,又可以往里看。你这个身体,一看,就像玻璃。好像这玻璃杯一样,玻璃杯里头,这水是有颜色的,看得见。你若得天眼通,或者智慧眼、佛眼,你身里头哪一部份有什么东西,都可以看得见的;有什么毛病,也可以看得见;有什么气血不流通,都可以看得见的。所以外边也可以看到,里边也可以看到。 当时这一些个大众,看十方如观掌上叶物;又看自己的肚皮,看自己里边这个身体,也和十方虚空那么一样的大。说:“那怎么又说父母给的身是像一粒微尘呢?”我现在所说这个身,是个法身;这个法身和十方虚空一样大的。这个肉身是个报身;这个报身,就好像在十方虚空里头一粒微尘那么多。你说,这是不是少到极点了呢?
所以说,“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反观父母给的这个不干净的身体,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犹”,好像;“彼”,那个。好像在那十方的虚空之中,吹起来一粒的微尘,啊,忽然就好像存着,又好像要亡了!就好像这个灯,要灭,它又没灭;没灭,它又没有多少光。所以这个生灭的身,现在虽然存着,将来终究会亡的。这“若存若亡”,又是好像存在着,又好像不存在,这也是这个身体渺小得不得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要被你这个假的、父母给的很不洁净的身体迷惑了!你那么样执着它,那么样贪爱它,放不下这个身体。对这个身体,那看得不知几宝贵了!实际上,就像我有个弟子讲的:“傻瓜!真是傻瓜!这真是傻瓜了!”谁放不下自己这个身体,那就是最大的傻瓜。愿意做傻瓜,就放不下;不愿意做傻瓜,就把这个身体放下它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2-24 08:43 编辑

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又好像在那个很清净的大海里,漂流着的一个水泡,也不能起,也不能灭。你说它从什么地方起来的?又灭到什么地方去呢?也是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这时候,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地自知:得到这本来固有的妙明真心,它是不生不灭,永远常住而没有生灭的。

H2赞谢获益(分二)
I1赞谢佛法 I2悟获法身
今I1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就合起掌来,向佛叩头;这个法,是从来都没听见过的!怪不得世界每一个人都欢喜人家赞叹自己、说自己好,佛的弟子也赞叹佛了!所以这个世界好名的人,或者说:“你真好啊!你是第一啊!”喔,他抱着这个“第一”,就欢喜得不得了!现在佛的弟子也赞佛,礼佛合掌;所以我的弟子赞叹我,我也欢喜!

于如来前,说偈赞佛:在佛的面前,就作出几句偈颂,来赞叹佛。这是阿难他又显露显露他的文学,他多闻,这个文学这么久都没有用着了,所以现在要说几句偈颂来赞叹佛了!

以下这两句偈颂,是阿难以他多闻的、非常的学问,做出来的偈颂。这是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僧的。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一句是赞佛的。“妙湛”,是赞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是遍满一切处的,“妙湛”这种的境界,就是这个法身的境界。“总持”,就是赞佛的报身;佛的报身,是犹如陀罗尼。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这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佛的报身,是圆满的;因为这“圆满”的意思,就属于“总持”,所以总持就是赞佛的报身。

“不动”,是赞佛的应身。说佛的应身,是应以什么身得度者,佛就现什么身去为他说法。譬如应以佛身得度的,佛就现佛身,去度化这个众生;应以辟支佛身得度的,佛就现一个辟支佛身,去度这个众生;他这种因缘,应该以大富长者身得度的,佛就现大富长者身,去教化他。可是虽然佛现出这么多的应身,但是本体是不动的;他不动道场,而教化众生,这是佛的应身。“尊”,就是佛的一个名称,佛叫“世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首楞严王”,这一句是赞法的。“世希有”,这三个字,是赞佛、赞法兼而有之。佛也是世间希有的,这个法也是世界希有的,所以说“首楞严王”。“首”,就是第一;首者头也,就是头一样。第一义就是第一种,那么第一种究竟是什么呢?楞严王嘛!就是这个究竟坚固三昧之王的楞严大定。“楞严”,就是究竟坚固;这个究竟坚固的定,在诸定之中为定王。这个“定王”,并不是说国家的王叫“定王”,这就是我们修定力里边的一个王,王于三昧;这“三昧”就是正定正受。这个楞严定,是在正定正受之中的一个法王,法中之王。“世希有”,“世”,是世间;也就是“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楞严定在这个世间,最稀有不过了!很少很少的。

I2悟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衹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销”,就是消除了。“亿劫”,百万曰亿。这个“劫”,我前几天曾经讲过。一个劫,就是十三万九千六百年;那么积到一千个十三万九千六百年,这算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个“亿劫”,就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不知道有多长的时间了。销我亿劫的什么东西啊?“颠倒想”。这种颠倒想,不是从今天有的,也不是从昨天有的,是从什么时候有的?从无量无量劫以前,一点一点地积累而成的。

所谓习气,就是颠倒想的一个母体。这颠倒想,就是由习染而养成的,养成这种颠颠倒倒: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黑做白,以白做黑。譬如,我们这儿现在有个白文天,就叫他“老黑”,不叫他“老白”;这就是给他倒叫着,颠倒过来,这就叫“颠倒想”。现在并没有这么个人,这是举出来这么个比喻,你就容易明白了。人家想这样子,他一定想那样子;总要有一个特别样子,做一个特别的境界给人看,这样子就是颠倒想。

不历僧衹获法身:“历”,是经历。“僧衹”是梵语,翻到中文叫“无量数”。经过三大阿僧衹劫,才能修成佛。由初发心到初地前,这算要经过一个阿僧衹劫这么长的时间;由初地再到七地,这又要经过一个阿僧衹劫的时间;由八地到妙觉──就是成佛了,这又要经过一个阿僧衹劫。这三个阿僧衹劫,这三个无量数,究竟是多少呢?这个数目啊,是一个大的数目!

那么阿难因为听见佛说这种微妙的法门、微妙的开示,就令阿难现在开悟了,开悟他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衹劫这么长的时间,就可以得到法身。“获法身”的“获”,就是得到;这个“得到”,并不是“证得”,这是“悟得”,他是悟得了法身的理。若是正式证得这个法身呢?还要修去!还要再往前去用功。所以他说现在我“不历僧衹获法身”,他知道他不需要经历到三大阿僧衹劫那么长才成佛。他现在明白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了,知道自己和所有这一切的外边色相,都是如来藏中那个妙明的心。他明白这一点了,所以他知道他很快就要成佛了!


H3发广大心(分五)
I1发愿报恩 I2誓度众生 I3求除细惑 I4速成正觉 I5申述不退
今I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愿”,愿意。什么叫“宝王”呢?宝王就是佛。什么叫“果”呢?这果,也就是个“佛果”。“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这两句偈颂,就包括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愿今得果成宝王”,包括“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种愿。为什么?因为你愿意成佛,要明白佛法;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在先,然后就“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成佛了。

“还度如是恒沙众”,包括“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是“度众生”,你度众生,你要先断烦恼;若不断烦恼,你不是度众生,而是被众生度了。为什么?众生各有个性,每一个众生都不同的。有的非常刚强的,你和他说什么,他都硬绷绷的;就是很强硬的,你给他讲什么法,他也不听的。本来应该你度他,但是他不听你教化。这时候你若烦恼不断,你也生烦恼了:“喔,你刚强,我比你更刚强!”烦恼生出来,就不能教化众生了;这就叫“被众生度”,不是“度众生”了。所以你想度众生,一定要把烦恼断了!看一切众生都像小孩子似的,那善性众生,当然你要摄受他;就是恶性的众生,你也不要怪他,也不要生烦恼。所以想要教化众生,一定要断烦恼的,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那么“愿今得果成宝王”,我愿意现在得到这个佛果,成佛道。得了果,我做什么呢?我预备还教化众生的,所以说“还度如是恒沙众”,我再去教化众生,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我都要去度!

将此深心奉尘刹:我现在把我这个“深心”,深心就不是浅心,就是发大乘菩萨心。“奉尘刹”,我奉献给微尘刹土那些个佛、那些个众生。不单我要奉献给佛,我也要把我这个深心,奉献给一切的众生,令他们求什么就都随心满愿,这叫“奉尘刹国土的诸佛和众生”;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才是我报佛恩的一个机会,这才表示我对佛是真真地尽上我这一点的义务了。

所以我不是单单就供养佛,不供养众生,因为众生就是佛。说:“众生就是佛啊?那么还要修什么?”好像某某人说:“喔,我们都是佛!我们都是佛了!”不错,你是佛,但是你要修才是佛!若不修,你就一天到晚念“我是佛,我是佛,我是佛… …”,那也没有用的。这要你有真功夫才算!所以我不是问他说:“你是佛?佛要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有几身?你有几智?你有几个眼睛?你有几通?”这是不能冒充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9 1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