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59|回复: 2

[慧净法师] 若非同门,不亲不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2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慧净上人: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

      “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这一条可说完全依循、传承于善导大师立教开宗的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


      这五句都是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著作而来,等同善导大师所讲的。它攸关我们这个宗派行者法身慧命的问题,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可以模糊,不可以苟且,也不可以妥协。同时,能够做这样的立论,其实正是慈悲和智慧的表现,因为它能够坚固地维持我们这个宗派宽广、平坦的大道。

      孔子说:“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听他所讲出来的话,就知道他懂还是不懂,有正确掌握,还是没有正确的掌握。“亲近同门”中的“亲近”二字和一般的亲近不一样,这里所说是“真谛”的范围,所讲的都是有关“往生之道”的教理,不是在讨论俗谛的处世之道。这里的“亲近”,有类似“依止”的意思就是:“依赖有德有行的地方(人、事、地、物)而不离开”,这个叫作“依止”。

    “亲近同门”,首先有必要先消文。同门就是“同门的善知识”,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同行善知识”的意思。“亲近”,和一般亲近的讲法不一样,这里所说是“真谛”的范围,所讲的都是有关“往生之道”的教理,不是在讨论俗谛的处世之道。这里的“亲近”,有类似“依止”的意思。依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依赖有德有行的地方而不离开”,这个叫做依止。出家众到外地、到寺院挂单,都要先到客堂去跟知客师见面,如果对方来挂单是说“我要打扰常住”,就表示他只要暂住几天,但如果说“我要亲近常住”,就表示他有可能要一辈子住下来,或一段长时间都住在这里,依止这里的善知识来学法,所以说是“亲近常住”。

      我们学佛,亲近善友是很重要的,因为善知识所谈的都是善法,都是有关我们这个法门的教理,亲近他,就可以消除我们不正确的知见,而增长我们正确的知见。所以修行就是要亲近善知识,同时要远离非善知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又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若能常常亲近善知识,而不亲近非善知识,即使愚痴者也会有正知正见,不至于走错道路。

      有首偈语说:“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我们一生最大的受用是健康无病,最富有的是知足的心,跟我们最亲近的是善友,是我们这个法门的善知识,倒不是家人,因为夫妻往往同床异梦,而父子至亲,然而将来都各自随业流转,甚至有可能彼此障碍。因此,对我们一生有益处、有帮助的,能使我们法身慧命得解脱的,是我们的善友、善知识。“涅槃第一乐”,极乐世界是涅槃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能够证悟涅槃,而涅槃才是真正的乐,所以说涅槃第一乐。善知识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释迦牟尼佛说,善知识不只是我们得到解脱成佛的半因缘,而是全部的因缘。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解脱,能够往生成佛,都是仗著善知识给我们的提携指导。

       “若非同门,不亲不近”,也就是不亲近非同门的善知识,这属于真谛而不是俗谛的范围,因此不妨碍我们的人情义理或责任义务。在俗谛方面,我们“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第一条就谈到“对他人要恩慈体贴”;第二条说“敦伦尽分”;第四条说“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又说要“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第五条就说“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第六条更进一步说“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可说对众生都付出关爱,要给对方温暖,给对方利益。可见我们这里所写的“若非同门,不亲不近”,并不是指俗谛的待人处世,因为我们亲近同门的目的是为了切磋法义,所谓的切磋,就是向他学习,向他请益,好让我们的知见端正,信心增长,策励我们的行业。如果不是同门善知识,亲近他就得不到法益,反而会妨碍我们的正知正见,障碍我们的往生。

    此外,在这里又加一句说明“防退失故”,其实这四个字略显多余,但又不得不稍微做这样的说明。因为这是规范性的,只要规范为“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就应该照这样去做,依教奉行,若要详加说明,可能范围会扩大很多。

专修四得

    刚刚讲,这五句话都是依循善导大师的思想,那么依据在哪里呢?在《善导大师全集》中〈往生礼赞〉第四百七十九、四百八十页: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这里善导大师主要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念念相续,毕命为期,那就“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十个人念佛,十个人往生,一百个人念佛,一百个往生,没有一个人不会往生的。也就是说,往生之道,就是念佛;而念佛之道,非常笔直,非常宽广。同时,走在净土之道的人,步步踏著莲花,时时受著弥陀光明的护持,所以没有任何障碍。何以故?善导大师提出“四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这个叫做“专修四得”。只要专修就能够得到这四种利益,第一种就是外没有杂缘,能够巩固我们的正念。外没有杂缘,我们的正念坚固,就能够得到三种相应,自自然然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也跟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相应不违背,同时又跟十方诸佛所证明赞叹的也不违背。

杂修十三失

    接著,善导大师说: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慇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如果杂修杂行,不专念弥陀名号,一百个难得有一、二个往生,一千个难得有三、五个人往生。何以故?善导大师就提出十三个损失。第十二和第十三个损失,善导大师怎么讲呢?他说:“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这是第十二个损失。第十三个损失是:“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宗风一第六点,“亲近同门”底下这五句话,就是依据大师这两段话来的。

    “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是说,对于自己不了解或者是有疑问的,你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来请益、来受开导,知见难免会不正确,于是就自己覆盖自己,自己障碍自己了!接下来,善导大师又说“乐近杂缘”,所谓“杂缘”,就是非同行善知识,喜欢亲近非同行善知识,结果不但障碍自己,也障碍了别人的往生。所以,善导大师这两段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亲近同门,来切磋法义,不是同门,就不要接近,以免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那就退失了。

    原先将“不亲不近”改为“敬而不亲”,但总觉得违背自己的良心。因为一般企业有其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我是学佛的人,又是学净土法门,对这个法门有专业知识,就必须有职业的道德。该怎么表达才更明确而不模糊,更能够维护这个法门而不偏失,字句上就必须审慎。“敬而不亲”,好像是对外妥协,但对自己的人就不够慈悲和智慧,所以,最后我依然改为“不亲不近”。因为学这个法门的人很多,有智慧知识高的,有没知识的;有对教理比较深入的,有对教理比较肤浅的;但既然同是这个法门,我们就有必要来规范它、维护它,使凡学本宗本派的人,都能纯净不杂、笔直不曲的走在平坦的大道上,而保障其决定往生、往生无虞。

万修万人去的易行道

    我们这个法门,可说是易行道。这个“易”不只是容易,因为容易也可能有人做不来,所以,这个“易”是人人都做得到,很宽广的。刚刚讲“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不管在家出家,有修行没修行,有智慧没智慧,清净不清净,是善人是恶人,只要遇到这个法门,就都能够往生,但只怕走错路,所以我们必须维护法门正确的道路。

    学这个法门的人,千万不要乱跑道场。学佛的人往往有一个现象,就是赶道场,早上到这个寺院参加法会或听讲经,中午又到其他地方赶另一种法会,这样知见容易混乱。因为众生心是无常的,要具足定根都很困难,如果不老老实实、安分守己的,依止于我们所认定法门的善知识,往往会有偏失。最近高雄有位莲友打电话给我,他说想到尼泊尔去,为什么想去尼泊尔呢?他也在学我们这个法门,但深度到哪里我不太了解,不过,他说他是依教奉行,专念这一句佛号,在法门上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他有个朋友到尼泊尔学密宗,回来之后,像变了一个人,讲话很有条理,让他刮目相看,所以他也想去尼泊尔。你看!这岂不是法门都偏失了!

    有线电视当中,佛教台大概有六台左右吧!我台南的精舍有电视,但只有台视、中视、华视、民视无线电视台,没有安装有线电视。虽然在家看第四台的佛教台很方便,可以说道场就在家里,但最好也不要看,因为里面所讲的都是杂修杂行,即使讲到净土法门,往往也是杂行的多,不是正行,所以在知见上会不一样,不是别解、别行,就是异学、异见、异执。

    因此,如果我们有时间,就多份时间念佛,少份时间看我们编的这一套书。再来的话,就是要亲近这个法门的善知识,善知识有“教授善知识”,有“同行善知识”,有闭关时候的“护关善知识”,当然,这里指的是教授善知识和同行善知识。

    凡信仰不同,在信仰上是不大互相来往的,不止我们这样,基督教有句话,大义是说,“信不同,不同负一轭”。也就是说,两只马拉一辆车子,如果观念、个性、信仰不同,时常相处,就会有龃龉,会有冲突。为什么?刚刚所讲的,信仰对我们非常重要,甚至超越我们的生命,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的全身全灵,他的日常生活,都是为这个信仰而活,都是融入这个信仰当中的,所以,他最有兴趣的就是他所信仰的,开口闭口,都会谈到他的信仰。如果信仰不相同,能谈得来吗?一定谈不来。所以对基督教而言,那句话是有道理的 ──“信不同,不同负一轭”。孔子也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如果不是同门,我们就不要去亲近他。

    至于藉著亲近来引导、劝化别人,那是观机逗教,算不得是亲近。要劝导非同门,大非易事,在日本,能派出去弘扬自己法门的,都是科班出身的讲师,否则不随便向外布教。对一般人尚且不轻易布教,何况是非同门的人!甚至还要引导他,就更加不易,自己不反被影响就很难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导大师: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以后定生彼国。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常念念至,恒与死王居。
劝诸念佛者,勤修至无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5 10: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