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908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15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四十四
续-《●[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 (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若诸菩萨」想要修学四无量心三昧,慈悲喜舍,「于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为无苦无乐、有苦、有乐」,这慈悲喜舍是菩萨的内心,他对谁慈悲喜舍呢?是对世间上的众生。现在他在修慈悲喜舍之前,先要观察所慈悲喜舍的众生,把他分成三类,「于其三聚」是三类,这一切有情里面有三类,那三类呢?安立以为「无苦无乐」的这一类,这个众生也没有苦、也没有乐。若到三恶道去应该是很苦,人间、天上的众生就是乐,欲界天的众生可以说是乐,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也是乐,若是到了四禅以上,无苦无乐。或者说人间的众生,也有的众生无苦无乐,这是一类。第二类是有苦,那三恶道的众生有苦,很苦。有乐,就是人间有的众生也有乐,或者欲界天,色界初禅、二禅、三禅这都是有乐。这是把三界内的众生分成三类,或者唯独在欲界里分三类也是可以。先安立成三类众生。
下面第二科解释四相,分四科,第一科解释慈无量心。分两科,第一科、显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有情缘慈。
亥二、释四相 (分四科) 天一、慈无量 (分二科)
地一、显差别 (分三科) 玄一、有情缘慈
于其最初欲求乐者,发起与乐增上意乐,普缘十方,安住无倒有情胜解,修慈俱心:当知是名有情缘慈。
在三类众生里面第一种,就是无苦无乐的众生,他的内心就是希望乐,没有苦也没有乐,他当然是不会求苦、而求乐,所以「于其最初」是欲求乐的众生,「发起与乐增上意乐」,修这样三昧的人应该是在禅定里面,应该在色界四禅里面「发起」,心里面作意。「与乐」,这个众生是求乐的,你就布施他安乐。「增上意乐」,这个心不是一般的散乱心,是在禅定里面,是有强大力量的意愿,「意乐」就是意愿。在禅定里面做如是观。「普缘十方,安住无倒有情胜解,修慈俱心,当知是名有情缘慈」,「与众生乐」,这个众生有多少呢?是普遍的「缘」、去攀缘十方世界的所有众生,非常广大,所以叫「无量」。「安住无倒有情胜解」就是这位在禅定里的这个人,他安住在没有颠倒的有情的胜解。这「无倒」怎么讲?我认为,没有贪瞋痴就叫「无倒」,应该这么说。就是对我有缘的众生,我也不是对他特别的爱。对我无缘、恨我的人,我也没有瞋心。也不是有缘、也不是无缘的,我也没有愚痴心。那叫「无倒」,应该这么讲。「无倒有情胜解」,「胜解」就是在禅定里面这样观想,那叫「胜解」,这是非常有力量。若是散乱心,就不能称为「胜解」了。「修慈俱心」就是对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有情,要与他们乐。与什么乐?这上面没有说。这个心与「与乐」的心情在一起,这叫做修「慈俱心」。「当知是名」叫做「有情缘慈」,就是一切有了别性的众生,叫做「有情」。
《披寻记》一四七九页:
「安住无倒有情胜解者:谓于有情或为亲品」,这个有情是我亲爱的人。「或为怨品」,这个人和我有怨恨。「或为中品」,也不怨、也不亲,这是中品。「平等的发起利益意乐」,这亲、怨、中,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发起利益意乐,要利益他们。「于定地中安住胜解作意故。广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六卷二十二页)。于定地中安住作如是观,所以叫「胜解作意」。
玄二、法缘慈
若诸菩萨住唯法想增上意乐,正观唯法假说有情,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法缘慈。
前面是有情缘慈说完了,现在第二、法缘慈。「若诸菩萨住唯法想增上意乐」,就是在禅定里面,安住在唯有色受想行识的法,没有常恒住的我。众生是没有我的,你修不修无我观,众生都是无我的。而这位佛教徒修四无量心的时候,他是住唯法想增上意乐。那这是在禅定里面,就是增上意乐,也就是胜解作意。「正观唯法假说有情」,就是在禅定里面观察十方无量无边的有情,只是色受想行识、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里面没有「我」,但是可以方便的说「他是有情」。「修慈俱心」也能够修这利益的意乐,要利益这些众生。「当知即此名法缘慈」,这叫做「法缘慈」。就是观察一切众生「无我」。那么反显前面有情缘慈,就是没有观他是「无我」的,那叫「有情缘慈」。
玄三、无缘慈
若诸菩萨复于诸法远离分别,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无缘慈。
现在第三科,是无缘慈。「若诸菩萨复于诸法」,他在禅定里面修无缘慈的时候,怎么叫「无缘慈」?「于诸法远离分别」,就是名言安立的一切法,他无分别。这名言所诠显的法不可得,所诠不可得、能诠也不可得。所以就是于诸法远离分别执着。这样说,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了,在不可得中,还有慈悲心、有利益的意乐,这就叫做「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无缘慈」,这无缘慈就是这个意思。
地二、例余三
如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差别,悲喜舍三,当知亦尔。
这是第二科、例余三。前面是显慈的三种差别。
「如有情缘」如这位菩萨在禅定里面,他以十方世界的有情作所缘境,这是「有情缘慈」。在禅定里面观一切有情「我」不可得,唯有「法缘」,修利益意乐。「无缘」,无缘的慈悲,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这样说,有情缘慈、法缘慈、无缘慈,三种慈悲就是这样修,这样修这三种慈悲。其余的「悲喜舍」,慈有这三种不同,剩下来的悲喜舍三种,「当知亦尔」,也有这三种不同。就是有情缘悲、法缘悲、无缘悲,喜、舍,当知亦尔。
天二、悲无量
若诸菩萨于有苦者,发起除苦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悲俱心:是名为悲。
下面说到悲无量,前面慈无量说完了。「若诸菩萨」于有苦的众生,「发起除苦」,除灭其苦的「增上意乐」,就是胜解意乐。「普缘十方修悲俱心」,普缘十方一切众生都修悲的相应心,以除其苦。是名叫做悲无量。下面第三科、喜无量。
天三、喜无量
若诸菩萨于有乐者,发起随喜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喜俱心:是名为喜。
「若诸菩萨于有乐者」,于有乐的众生「发起随喜增上意乐」,前面那个慈无量,只对三类众生其中的一种,就是求乐者,无苦无乐的人是求乐的,修慈无量。悲无量,就是但于有苦众生修悲无量。「若诸菩萨于有乐者,发起随喜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喜俱心」,已经有乐的众生,菩萨在禅定里面观察这一切众生有很多的安乐,菩萨生欢喜心,就这样修喜俱心,是名为喜无量。
天四、舍无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