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886|回复: 21

从根解结脱缠入圆通义---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2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辰二  喻明

**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

**此喻旋妄复真。即以前所举五浊,浊于圆湛之性,遍成虚妄,生灭之相,譬以尘土,投于清水之内,遍现浑浊之形。今欲旋妄,如以静器贮水,静器合根;不奔尘水,合圆湛不生灭性;静深不动:如观世音,从闻、思、修,反闻自性,渐次深入,合以湛旋其虚妄灭生;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合伏还元觉;得元明觉,为因地心,沙土自沉,即双伏二障现行,位当十信满心,故曰名为初伏客尘烦恼。此客尘非喻见思,乃指二障现行,生灭不停,如客如尘,今则已伏。《正脉》云:初伏客尘烦恼,应是信满,已断二惑,并伏无明者也。此喻伏成因地。

**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

**此喻断入果地。前之砂土虽沉,泥犹未去,合无明伏而未断;今去泥,合已断无明;前清水虽现,合伏还元觉未纯;斯则纯水,合圆成果地修证。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即最初生相无明,亦皆断尽,究竟净觉也。

**

**卯三  结证极果

**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

**明相精纯:对法说中,圆成果地修证,妄无不尽,真无不圆,即是纯圆独妙,而证究竟极果。对喻说中,去泥纯水,尘土灰沙已去,惟一清水湛明之相现前,精纯而不杂乱,任从如何搅动,皆不复浊。佛证极果,倒驾慈航,示入生死苦海,变现一切身心世界,或顺行,或逆施,皆不为烦恼,而成妙用。不为四缠五浊之所碍,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转五浊而成四德,一一自在无碍也。初决定以因同果,澄浊入涅槃义竟。

**

**丑二  决定从根解结脱缠入圆通义  分二    寅初  教从根以解结    二  示脱缠入圆通 寅初分五    卯初  决发增上胜心    二  法喻当知结处    三  确实指根是结    四  备显六根功德    五  教其悟圆入一    今初

**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

**首句牒名。上科拣择因心,此科承上拣择既定,则决定从根解结,以为此科之宗,方克脱缠,顿入圆通以为此科之趣。从根解结,是修楞严大定,下手工夫,前三卷半,佛开示真因地心,为最初方便,上科所拣之因心,即佛所示之因心,此科依此因心起修,为初方便,即入初发心住之方便。住前工夫,初学最关紧要,不得不详细发明。既教舍识用根,尚要示以选择圆根。文云: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较之从尘从识从大而修者,其迟速何可以算数计耶?此为至巧至速之法门,故题中称修证了义。  此第二决定义,佛意汝等必欲发菩提心,必欲亦即决定义。菩提心,即大道心,求成无上佛道之心,又即最上乘心,不求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此属愿。于菩萨乘,生大勇猛者:即依愿起行,菩萨为大道心众生,是已发菩提心之人,而修最上一乘之菩提行,生大勇猛,精进不退之心。决定弃捐舍也,诸有为相:即舍权、小,所用生灭心,为本修因者。有生灭,即是有为相。此文内具三种决定:一、决定发菩提心;二、决定修修菩萨乘;二决定舍有为相即决定舍识用根。此种愿行,实属可嘉!故下示以决定从根解结,方能依因克果也。

**

**卯二  法喻当知结处

**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

**此承上欲捐有为,须离烦恼;欲离烦恼,须绝根本。故教以应当审察详细,烦恼根本。烦恼是生死苦果之因,别则根随等二十六法,总则唯是六识,以六识对境分别,生诸烦恼,此属枝末无明。根本即最初生相无明,和合八识之中,结滞六根之内,六根见闻等性,皆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成能见之见分,能生枝末,故以根本称之。由是观之,生死根本是六识,佛判真妄二本中云: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烦恼根本即是六根。后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汝欲识知,俱生无明,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者:即审详此烦恼,自从无始以来,如何谓之发业无明?如何谓之润生无明?发业,即是造业之因,能发现行之业用,如十二因缘,过去之无明;润生是业之缘,三缘会合,能润今生以受生,如十二因缘之爱取,即中阴身投胎时,一念想爱是也。此二皆烦恼。谁作谁受:即推究根本,意显六根,自作自受。不言六根,而言谁者,即令审详,自审自悟也。  此文烦恼根本是六根,意隐难明,当知根即八识,由八识引起六识,起惑造业,依业受生,推末由本,是第八见分,映出去而成六识,为生死根本,六根复为六识根本,故令细推,发业润生,实是八识,自作自受。

**


发表于 2015-10-13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辰二  喻明
**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
**此喻旋妄复真。即以前所举五浊,浊于圆湛之性,遍成虚妄,生灭之相,譬以尘土,投于清水之内,遍现浑浊之形。今欲旋妄,如以静器贮水,静器合根;不奔尘水,合圆湛不生灭性;静深不动:如观世音,从闻、思、修,反闻自性,渐次深入,合以湛旋其虚妄灭生;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合伏还元觉;得元明觉,为因地心,沙土自沉,即双伏二障现行,位当十信满心,故曰名为初伏客尘烦恼。此客尘非喻见思,乃指二障现行,生灭不停,如客如尘,今则已伏。《正脉》云:初伏客尘烦恼,应是信满,已断二惑,并伏无明者也。此喻伏成因地。
**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
**此喻断入果地。前之砂土虽沉,泥犹未去,合无明伏而未断;今去泥,合已断无明;前清水虽现,合伏还元觉未纯;斯则纯水,合圆成果地修证。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即最初生相无明,亦皆断尽,究竟净觉也。
**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卯三  结证极果
**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
**明相精纯:对法说中,圆成果地修证,妄无不尽,真无不圆,即是纯圆独妙,而证究竟极果。对喻说中,去泥纯水,尘土灰沙已去,惟一清水湛明之相现前,精纯而不杂乱,任从如何搅动,皆不复浊。佛证极果,倒驾慈航,示入生死苦海,变现一切身心世界,或顺行,或逆施,皆不为烦恼,而成妙用。不为四缠五浊之所碍,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转五浊而成四德,一一自在无碍也。初决定以因同果,澄浊入涅槃义竟。
**
**丑二  决定从根解结脱缠入圆通义  分二    寅初  教从根以解结    二  示脱缠入圆通 寅初分五    卯初  决发增上胜心    二  法喻当知结处    三  确实指根是结    四  备显六根功德    五  教其悟圆入一    今初
**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
**首句牒名。上科拣择因心,此科承上拣择既定,则决定从根解结,以为此科之宗,方克脱缠,顿入圆通以为此科之趣。从根解结,是修楞严大定,下手工夫,前三卷半,佛开示真因地心,为最初方便,上科所拣之因心,即佛所示之因心,此科依此因心起修,为初方便,即入初发心住之方便。住前工夫,初学最关紧要,不得不详细发明。既教舍识用根,尚要示以选择圆根。文云: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较之从尘从识从大而修者,其迟速何可以算数计耶?此为至巧至速之法门,故题中称修证了义。  此第二决定义,佛意汝等必欲发菩提心,必欲亦即决定义。菩提心,即大道心,求成无上佛道之心,又即最上乘心,不求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此属愿。于菩萨乘,生大勇猛者:即依愿起行,菩萨为大道心众生,是已发菩提心之人,而修最上一乘之菩提行,生大勇猛,精进不退之心。决定弃捐舍也,诸有为相:即舍权、小,所用生灭心,为本修因者。有生灭,即是有为相。此文内具三种决定:一、决定发菩提心;二、决定修修菩萨乘;二决定舍有为相即决定舍识用根。此种愿行,实属可嘉!故下示以决定从根解结,方能依因克果也。
**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卯二  法喻当知结处
**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
**此承上欲捐有为,须离烦恼;欲离烦恼,须绝根本。故教以应当审察详细,烦恼根本。烦恼是生死苦果之因,别则根随等二十六法,总则唯是六识,以六识对境分别,生诸烦恼,此属枝末无明。根本即最初生相无明,和合八识之中,结滞六根之内,六根见闻等性,皆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成能见之见分,能生枝末,故以根本称之。由是观之,生死根本是六识,佛判真妄二本中云: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烦恼根本即是六根。后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汝欲识知,俱生无明,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者:即审详此烦恼,自从无始以来,如何谓之发业无明?如何谓之润生无明?发业,即是造业之因,能发现行之业用,如十二因缘,过去之无明;润生是业之缘,三缘会合,能润今生以受生,如十二因缘之爱取,即中阴身投胎时,一念想爱是也。此二皆烦恼。谁作谁受:即推究根本,意显六根,自作自受。不言六根,而言谁者,即令审详,自审自悟也。  此文烦恼根本是六根,意隐难明,当知根即八识,由八识引起六识,起惑造业,依业受生,推末由本,是第八见分,映出去而成六识,为生死根本,六根复为六识根本,故令细推,发业润生,实是八识,自作自受。
**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20: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卯四备显六根功德分三  辰初征释众生世界  二涉成本有数量  三显示六根具缺  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此明六根数量缘起。上二句征问。下二句解释。此世界。乃指有情根身。非谓无情器界。世约时言。有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不住为义。界约处说。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定在为义。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此世界即指根身。有过现未来。时时迁流不住为世。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定在可分为界。如器界东西等。定位可明也。末二句结成。十方三世之数。
  辰二涉成本有数量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一切众生之身。乃由四大六精。交相组织。虚妄而成。有情之根身。身本四大假合。四大属无知色法。由有见闻等精。旋彼无知。而成有知。故称有情众生世界。既有根身。即有世界。在根身之中。贸易迁流。如世行商。贸易诸货。迁流不停。界相则贸易不定。如转前为后。转左为右等。世相则迁流不停。如转现为过。转未为现等。世界相涉者。以世涉入界中。以界涉入世中。彼此交互相涉。为下叠成功德数量之基碍。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祗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此先辨定界性。而此界性。设立方位。虽曰十方。观虽字。则十不定十。究其一定方位可明者。世间人。只目名也东西南北四方。上下无位。中无定方二句。释其只名四方之所以。以上下即四方之上下。离却四方。无别上下。故曰无位。中无定方者。中即四方交接。四隅之中。一隅乃合两方所成。亦无一定方位。
  四数必明四句。惟取东西南北。四方之数。必定可以指明。与过现未来三世。互相涉入。三四四三。以三世涉入四方。三四成十二。以四方涉入三世。四三亦成十二。故曰宛转十二。左之右之。转来转去。无不是十二也。此为第一叠重也。为下二叠之本。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流者从本流末。从一叠流至三叠。变者变少为多。由十二变为千二。一十二字。即是十。如世人称十为一十。百为一百。千为一千。三叠即上第一叠。以方涉世。三世各有四方。三四变成十二。第二叠。以世涉方。每方各有十世。变成一百二十。第三叠。每一世各具十方。变成一千二百。文中但言一十百千者。举整数略零数也。此约三四为第一叠。若以四三为第一叠。例此可知。蕅益大师另释三叠。第一叠。三四四三成十二也。第二叠。即四方中之三世。每世各具十法界。则十二成一百二十也。第三叠即界界各具十界。则百二十成一千二百也。故下文意根中云。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法。
  总括始终者。一叠为始。三叠为终。括者包括。即总括从始至终。六根之中。功能德用。有一千二百。谓众生六种根性。各各周遍身心。身心既是世界相涉而成。已变成一千二百分剂。而六种根性。亦各各变成。一千二百功能德用也。指掌设问。此根性功德。与法华六根功德。为同为异。答。此约理具。谓性中自有。彼约事造。经功感现。彼若不仗经功。亦唯理具。此若既解根结。亦齐事造。是则即同而异。即异而同。不可言同。不可言异。思之。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辰三 显示六根具缺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根性平等,根根功德亦等,本无可拣,因诸方众生,根有优劣,娑婆世界亦然。六根之中,三优三劣,以具千二百功德为优,八百功德为劣。三优之中,复以耳根为最优,故佛告曰:‘汝复于六根之中,克定孰优孰劣?’如眼下,别示功德具缺。具者为优,缺者为劣。如眼观见,观见即眼根见性功德,身之前后左右,即南北东西。后暗,后北方不见为暗;前明,前南方能见为明。又云:‘前方全明’,以正南,及东南西南二隅,完全能见;‘后方全暗’,以正北,及东北西北,完全不见。左右旁观,以正东正西,左顾右盻,两旁观察,亦全能见。
  三分之二者:言功德之分数,前方与前二隅为一分,左右两方为一分,后方与后两隅为一分,四方每方二百功德,共成八百;四隅每隅一百功德,共成四百,合成一千二百功德。眼根只得三分二,以后方全暗,缺了一分故。统论眼根,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论也功德,缺了北方及后二隅无功德,当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近也遥远也,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耳根闻性功德。如耳周遍听闻,十方之声,无所遗漏。如下所云:‘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闻性周圆,此即圆真实。声有动静二尘,有声曰动,无声曰静,闻动之时,若有近远之分;若者似也,声尘虚妄,本非实有,故曰若有。但似有近远之声,近远皆闻无碍,此即通真实;闻静之时,寂静无声,闻性愈无边涯际畔,动静皆闻,一切时有,此即常真实;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最优。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此明鼻根嗅性功德。如鼻嗅闻,能通出息与入息也。通出具四百功德,通入亦具四百功德,而阙少也中间交接之际,出入少停之时,功用不显,阙少四百功德。验于鼻根功德,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为劣。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舌根之性。惟取言说,不取尝味,以舌性具二功能,若取尝味则劣,以合中知故。而取言说则胜,能宣扬世间法,尽俗谛智慧;能宣出世间法,尽真谛智慧。 言有方分,理无穷尽者:或局于方言,如印度法师至中国,不通语言,而所说佛理,无有穷尽;或限于分量,乃以一偈而摄无边妙义。又一解:‘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法华经》云:‘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此能尽出世间智也;孔子听孺歌而警心,此能尽世间智也。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此明身根觉性功德。如身根对所觉之触尘,识知是违情之触,或顺情之触。违情如夏穿棉衣,冬著单衣;顺情如饥餐美食,渴饮甘露。但合时能觉违顺,离中即便不知,离是一分功德,合是双分功德,故曰:‘离一合双。’每分四百功德,验于身根,三分功德,缺了一分,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意根知性功德。默容,即知性功德,口不言而心自知,谓之默;容者包容。十方三世下,举时处人法,以显包容之范围。约处则包容十方,即横遍义;约时,则包容三世,即竖穷义,此时处一对;一切世间,六凡染法,一切出世间,四圣净法,此人法一对。无有那一法不包容,若人若法,一一皆能尽其涯量边际。当知意根,圆照无遗,故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四备显六根功德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终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第十二卷
· 返回目录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5 18: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7: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9-3 10: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9-6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即大道心,求成无上佛道之心,又即最上乘心,不求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此属愿。于菩萨乘,生大勇猛者:即依愿起行,菩萨为大道心众生,是已发菩提心之人,而修最上一乘之菩提行,生大勇猛,精进不退之心。"---
发表于 2016-10-9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7-4-17 08: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15: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16: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12-5 15: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9-3-5 15: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5-13 16: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08: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