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70|回复: 1

[祖师大德] 如何修成世间所有善中的王呢?请看答案(千古妙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5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印光大师极度赞叹的------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

**此文若遇到有修行基础,有福分的人,如同画龙点睛,顿开矛塞.菩提心不可不发,上品不可不生.发菩提心,则修行速度可以一日千里,一马平川,不发菩提心,再修无量劫,却因和佛心不相应,仍在轮回.

**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千古妙文)

**省庵大师略传

**师讳实贤,字思齐,号省庵。常熟时氏子。

**世儒业,幼出家,严习毗尼。寻入讲筵,明性相之学。参念佛者是谁话,四阅月,忽然开悟。曰:我梦觉矣!自是,机锋迅利,才辩纵横。昼览藏经,晚持佛号。

**燃指于阿育王山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感舍利放光。

**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诵者多为涕下。

**于雍正十二年四月十四日,面西寂然。送者麋至。忽开目曰: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合掌连称佛名而逝。赞曰:

**悲心广大,菩提心文。四十八愿,愿力宏深。

**行解真实,瑞应超伦。莲宗一脉,赖以常存。

**《劝发菩提心文》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 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如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此八种,是指前所辨心愿八相,邪正、真伪、大小、偏圆等四对。

**修行人能辨别了知,此八种发心的差别相,自然当知加以审度考察,明白邪、伪、小、偏,皆非善美。若发邪、伪、小、偏之心,则因地不正,果招纡曲,是生死根本,诚应去之。

**至于真、正、大、圆、之心,既善且美,是成佛的真因,必定可以达到自利兼他的心愿,及觉悟成佛之目的,应该取之,继而发之。

**故言: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

**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

**
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
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
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
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
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忏悔业障?
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
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
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
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
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
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
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
    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