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49|回复: 3

[其它] 何为正法,像法,末法?---省庵大师,文珠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令正法久住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
  ‘正法’,指娑婆教主,释尊所说之法。正法久住,何止有益世道人心,且为人天眼目,黑夜明灯,苦海慈航。无论为报佛恩,为求解脱,为度众生,皆应设法令如来正法久住于世。然唯一能令正法久住的方法,该是发菩提心,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是以令正法久住,亦是发菩提的因缘。
  释尊未成佛前,与我等众生无异,因接受善知识的启示,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无量劫来,在生死中,为救度我等众生,不知付出多少代价,作过无边牺牲,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辞辛劳,甚至代众生受无量苦,直至因行己圆,果觉已满,福慧具足,遂致成佛,可见佛道成功不易。
  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
  释尊既成佛已,无量劫来,频繁往返于十方六道生死中,说法利生,救度有情。由于娑婆世界,苦恼众生,得度机缘成熟,故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四十九年,转正法錀,说大说小,说顿说渐,直至化缘已毕,即示现入灭。
  佛灭度后,正法住世,可分为三时。谓:正法时,像法时,末法时。佛虽已离开人间,但法仪未改,佛弟子出家修行,严持禁戒,精进办道,有教有行,有修有证,谓之正法。佛弟子虽有教有行,似佛在世,但有修行,而无证果者,名为像法。像法转微,唯有其教,既无修行,亦无证果之人,名为末法。故法华玄赞言:‘若佛正法,教行证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无证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证并无。’至于三时年限,诸经各说不同,总有四种:
  一、大悲经与杂阿含经说: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一万年。
  二、大乘三圣忏悔经说:正法像法各五百年。
  三、悲华经说:正法千年,像法五百年。
  四、大集月藏经,贤劫经,摩耶经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古德多依后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省庵大师生于清朝,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虽然佛教仍然流传世间,然已无信解修证之人,故言:‘有教无人’
  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
  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往往令人邪正不分,是非莫办,一般佛弟不守戒律,不习教典,不尚真修,不求解脱。只知人我是非,醉心名闻利养,身虽出家,心不入道,加以邪魔外道,恶意破坏,及在家信徒,名利野心,何止四众弟子,竞争人我,尽逐名利不已,即使非佛弟子,亦竖立佛教的旗帜,披上佛教的袈裟,夫妇现身,胡说邪行,从中取利。致使贩卖如来之声四起,争名夺利之人,举目皆然;佛教蒙污,僧格无存。
  本来,佛是大觉圣者,人天导师,非一般提倡邪说之流;法是宇宙真理,人生正轨,解脱指南,非一般邪说邪行;僧是住持正法,弘通正法的佛教团体,非追逐名利的个别出家人。可惜时至今日,身为佛弟子,竟然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致使曾经写下辉煌历史,显赫一时的佛教,衰落残败至此,实不忍言!有心者能不伤心垂泪,悲痛不已?
  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
  以下是说明应该发菩提心的原因。初句‘我’字,非独指省庵大师一人,而是代表所有出家佛弟子。华严经言:‘假使顶戴尘沙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是以省庵大师说:我等既然出家为佛弟子,诚应勤修佛学,勤弘佛法,内则以戒定慧饶益自己的身心,外则以六度四摄种种法门,利益众生,或可以报答佛恩于万一。今既内不能真修实证,外不能说法利生,何止不能报佛恩,而且‘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时既无益于时世,死后无利于后人,实在罪大恶极,为天地所不容。
  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
  由于身为佛子,未能弘扬佛法,图报佛恩,致使正法衰微,危机四伏,能不痛心疾首,悲教悲人,而思有以挽救?可惜彷徨无计。故省庵大师言‘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然正当无计可施之时,突然灵机一触,顿然忘却自己的鄙陋,忽然发起广大道心,上求下化,弘法利生,虽然际此末法时代,或不能挽回末法颓运于此时今日,但深信如果所有佛弟子,都能够发广大道心,弘扬佛法,决当可以图谋护持如来正法于末世。
  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
  因为图护正法久住于末世的缘故,所以省庵大师,偕同诸善友,共同来到阿育王寺,佛舍利的道场,启建涅槃大法会,礼忏修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省庵大师在主持涅槃法会时,并仿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每一愿皆以广度众生,同登觉岸为宗旨。心心念念,不离将来成佛的愿望。但佛道遥远,非一生可能完成,是以希望于百千万亿劫中,行菩提道时,皆具足坚固深心,誓不退失菩提心;心心念念,唯佛道是尚,从今日开始,直至无限时间的将来,若不成佛誓不休。
  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
  虽然,愿度众生,愿成佛道,但娑婆国土,环境恶劣,魔障重重,诚恐不易。因此,愿毕此一生,尽其形寿之后,誓必求归安养,投生九品莲中。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华共分九品,即上中下品中,各分上中下三品。十方世界众生,发心念佛时,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即生莲蕊,并标念佛人姓名。自后,随其念佛的勤怠,而分荣枯。及其报尽命终,随其生前功行之胜劣,而分上中下品的等级。感应冥符,胜劣分明,丝毫不乱。
  往生众生,皆以莲花为父母,由品位之高下,以定其出胎时间的长短。上品上生者,于弹指间,往生极乐,立即华开,见佛闻法,悟无生忍,蒙佛授记。得授记已,便可乘愿再来娑婆,大作佛事,以及游历十方,分身尘刹,广度众生。即使下品下生,但安养于莲华圣胎中,远离恶缘,常得闻法,长养善根,终必华开见佛,悟无生忍,再来娑婆,弘法利生。
  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
  ‘佛日’指佛宝,由于佛的智慧照耀真理世间,佛的慈悲抚慰有情世间,故佛出世,如丽日中天,孕育万物。因言佛日。‘法门’指法宝,佛所说各种大小乘法宝,能出离生死,入解脱之门,因言法门。‘僧海’指僧宝,僧众多如海水,而僧众持戒清净,犹如海水的澄清,因言僧海。可惜末法时代,去佛遥远,曾光辉灿烂的佛日,竟然失却昔日的光辉;能令群众出生死苦,证涅槃乐的法门,竟因人不弘传而闭塞不通;曾领导众生趋向真理,走向光明的清净僧众,竟破梵行,浑浊不清。今我等佛子,既誓归安养,见佛闻法,道业成就,则乘愿再来娑婆,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自可使‘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
  ‘东方’指印度之东,即是中国。或东方对西方言,西方是极乐世界,东方指婆婆世界,‘劫运’指正法的劫运,正法被魔所侵,隐而不显,不能住世饶益众生,谓之劫运。今因我等佛子,发菩提心,乘愿再来,使佛宝光辉重照世间,令此东方婆婆世界的众生,被佛法薰陶,受佛教化,由信而解,因解而修而证,如佛正法住世时,有修有证。则正法劫运不止于千年,而得以更延至万年或万万年,以达到令正法久住之目的。
  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是总结令正法久住而发心的理由。区区真实苦心,是省庵大师自称为教化众生,为令正法久住,更为速成道业,而发愿往生西方,又发愿乘愿再来娑婆,不但用心良苦,且是真实而又恳切至诚之心,此恳切至诚真实为令正法久住之心,是为发菩提心的第十种因缘。
  三、结论--流通分
  (一)反躬自省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
  ‘如是’是承上,‘十缘备识,八法周知’是总结。十缘指前十种发菩提心的因缘;八法指邪、正、真、伪、大、小、偏、圆等八种差别心。能具备认识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以及周知邪、正、真、伪、大、小、偏、圆等八种差别心相,则今后自知趣向真、正、圆、大的法门,开发菩提的心地。
  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厦,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此举机缘殊胜,劝勉大众及时发心。华夏,是中国的别称,古人言:‘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今既得人身,且生逢中国,内则六根具足,无缺残之患,四大调和轻安,无疾病之苦;外则助缘殊胜,得闻佛法,具足信心,无诸魔障,已是人生的大幸。‘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是列举胜缘。
  ‘出家’是割爱辞亲,出世俗之家,进身佛门修学佛道,为佛四众弟子之一。
  ‘受具戒’指出家二众受具足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能防非止过,增长善法。
  ‘遇道场’即值遇修行办道的场所。在当时,指阿育王寺,为大众修行办道之处。
  ‘闻佛法’即闻佛所说之法。当时省庵大师,在阿育王寺,聚众举行涅槃法会,宣讲佛说大般涅槃经,故大众得闻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是佛的灵骨,由戒定慧无量功德熏修而得。供养舍利,功德甚大,即瞻仰礼拜,亦能灭罪生福。
  ‘修忏法’是修持忏摩之法,说罪忏悔,改往修来,可消除业障。
  ‘值善友’即值遇善知识,共聚一堂,互相砌磋,劝勉,增益道业。
  ‘具胜缘’,一切胜缘,莫过于值遇三宝,当时三宝具足,故因缘殊胜。
  以上八种胜事,机会难逢,今竟然于一时遇值,实人生不幸中之大幸。诚应把握良机,发菩提心,幸勿错过。故言:‘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二)普劝大众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
  省庵大师,对当时法会大众,唯一的希望,就是‘惟颐大众’,愍其愚拙而真诚,怜其用心苦而志坚,共同立此上求无上菩提的大愿,共同发起此广大的菩提心;且急不容缓,立即发心,依愿起行。前未发此心立此愿者,请于今日发起;前曾立此愿发此心者,请于今日,令此心愿增长;若已增长此心愿者,请自今日开始,令此心愿相续不断,早得成熟,幸勿退失。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
  此共有八个勿字,皆劝诫语。既立菩提愿,发菩提心,修菩提行,自当坚固信心,立定意志,刻苦忍耐,任劳任怨。今后于无量时空中,实践六度四摄,广度众生,无论遭遇任何困难,或人事打击,亦应苦忍,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切勿畏难,而生退转怯弱之心。
  特别是佛道遥远,魔障重重,切勿视之为易事,而掉以轻浮之心。凡事必须顺序渐进,假以时日,方抵于成,非一蹴即至。所以说:‘欲速不达。’何况佛道遥远,菩萨道难行,必须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历久弥坚的精神,勇往向前,尽未来际,勤求佛道,广度众生。切勿急功好利,而无持久长远之心,致被魔所惑,求‘一生解脱’,求‘即身成佛’。更不应懈怠放逸,一暴十寒,而无勇猛进取之心,故言:‘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
  古人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何况当今末法时代,世道险恶,人心不古,我等佛子,厕身于处处荆棘,在在陷阱的社会中,办佛事,度众生,谈何容易?逆境当前,必须坚定立场,克制自励,以不变应万变,切勿一遇挫折,即委颓不振,以致功败垂成。更切勿因循成性,期待于他日。当知百岁光阴一刹那,人生苦短,转瞬即逝;诚应把握时光,奋振精神,面对现实,为佛道,为众生,自强不息,苦干实干,而放下个人的忧悲苦恼,成败得失。故言:‘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
  众生的个性有智愚利钝,众生的善根有深浅厚薄,但众生的佛性,平等无二,既无智愚利钝之分,亦无深浅厚薄之别。但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终必成佛。是以学佛之人,切勿因自己个性愚钝,对于佛果菩提一向无进取之心,而应该努力修持,积极进取,以勤补拙。更切勿以为自己善根浅薄,而生自卑感,以为成佛无分,自暴自弃,而应该立愿起行,广集善根,广修福慧。故言:‘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
  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两种譬喻,策励初心;一如种树,二如磨刀。种树之人,初下种时,其根固然很浅,但假以时日,‘根浅而日深’,岂可因初种时,其根浅而放弃灌溉,任其枯死?又如磨刀之人,初开始时,其刀锋固然钝而不利,若然磨久,则钝刀亦变成利器,岂可因其初钝,而不加工磨砺,置之不用?同样道理,人之根性愚钝,若能发心,精勤修学,日久功深,自然可以反愚成智,变钝成利。人之根基虽然浅薄,若能广集善根,广修福慧,一定可以由浅至深,转薄成厚,岂可因个性愚钝而不修,因善根浅薄而放弃,自甘永为焦芽败种,不能成为佛门法器?
  (三)苦乐比较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水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发心修行,无论自利抑或利他,皆应勤苦修习,六时精进,日以继夜,才有成就。特别是行菩萨道,饶益众生,更是艰难困苦。很多人因畏苦而不肯修行,懈怠终日。省庵大师说:‘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因为修行,是成佛的根本,懈怠是堕落的因素。修行虽勤劳辛苦,但仅限于成佛之前,一旦功圆果满,福慧具足,从此挥别生死,抛弃众苦,安享无上法乐于永劫。故言:‘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
  至于懈怠放逸,虽然苟且偷安于今生一世,但恶业牵缠,生死不了,永劫沉沦苦海,求出无由。故言:‘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如是苦乐比较,智者宁可忍受修行勤劳暂时之苦,以换取佛道永恒的快乐,以免长受六道升沉生死之苦。
  (四)再三叮嘱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
  发菩提心,先誓生安养,乘弥陀大愿之舟航,入净土之大海,登莲邦之彼岸,亲近弥陀,闻法修行,悟无生忍,证不退转后,再来娑婆,广度众生,大作佛事,凭法忍力,得三轮不可思议;意轮鉴机,身轮现通,口轮说法,则何愁退转,又何虑艰难?
  ‘当知’是勉励语,地狱众生,虽受苦于今时,尚曾发菩提心于往劫,罪报受尽,凭昔日发菩提心的善根,又可转世为人,出家修行。何况今生为人伦,又出家为佛子,岂可不把握人身,立求菩提大愿于今生?
  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
  众生自无始时来,一念不觉,无明障蔽,昏迷本性,积劫不悟,追悔莫及。今既得闻佛法,得出家修行,已觉悟佛性本具,自当作佛,不应再从迷积迷,而应该急起直追,立大愿,发大心,向菩提觉道迈进,以免辜负己灵,图报佛恩。
  众生因无智慧力,迷而不觉。如楞严经说:‘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佛眼观之:固然可哀可怜。今既闻佛法,得知生佛同体,凡圣无二,只因众生一念迷倒,妄想为患,自取沉沦,若不立大愿、发大心,精进修行,谋断妄想,求出三界生死,自他兼济,共成佛道,更加可惜,尤为诸佛所悲痛。
  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虑矣。
  身为佛子,自知有六道轮回,当深信因果报应,若畏惧地狱罪报苦楚,自应生起精进勇猛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救救人,自利兼他。当知人命无常,四大苦空,五阴无我,所谓:人命无常呼吸间,一息不来便是隔世。当勤精进,慎勿懈怠。故言:‘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
  精进办道,必需以佛法为指南,为依归,为鞭策,使自己趋向菩提,不致误入歧途,彷徨无依,或一暴十寒。更要亲近善知识,共同熏修,互相劝勉,使在菩提道上,获得指示、鼓励、与警惕。造次不应该离开三宝,不要远离善友,终身以三宝及善友为依赖,为指归,自然没有退失菩提心的忧虑。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
  能一念发菩提心,已种下成佛的种子,当来必定成佛。故言:‘勿言一念轻微。’
  若能立成佛的大愿,自然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自他皆利。故言:‘勿谓虚愿无益。’
  若能除妄想,依真心,精进办道,成佛当然必成事实。若立广大愿,行菩萨道,则二利必然究竟。故说:‘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
  ‘心王’,指菩提心言。菩提心是成佛真因,是众善之王。虚空虽然广大无涯,然与菩提心王比较,则‘心王为大’。因为菩提心王,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于无量时空中,广度众生,广集福慧,无有终止,无有边际。故言:‘虚空非大,心王为大。’
  金刚能毁众物,坚固无比,但仍然可以碎为饰物。若立愿坚固,则任何势力,不可摇动,如昔日释迦如来,于菩提树下立愿,若不成道,誓不起此座。结果战胜魔军,不为所动。故言:‘金刚非坚,愿力最坚。’
  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连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以下是结劝流通。‘大众’指当时涅槃法会大众,实则包括今后一切佛弟子。省庵大师言:若佛弟子,不嫌弃我苦口婆心劝练之语,能共立大愿,同发大心,则我等彼此之间,便成为菩提眷属。
  ‘莲社’是大众聚集念佛的道场。大众既发大心,立大愿,誓归安养,再来娑婆度众生,彼此志同道合,共同念佛,成为莲邦之友好,则等如结成莲宗同盟。
  愿是事业成功的开始,一切力量的总汇,凭愿力的策励与支持,无事不成,无功不克。我等佛子,既同发愿,誓归安养,则必乘此愿力,同生净土,同见阿弥陀佛,同闻妙法,同证无生,同于十方化度众生,同成无上菩提。然则安知未来成佛,圆满三十二相,百福庄严,非自今日发菩提心,立广大愿开始?今日发心立愿是因,未来成佛三十二相福慧庄严是果。正是以菩提因,感菩提果。
  ‘愿与大众共勉之’,是全文的总结。省庵大师最后结言,愿与法会大众,共同劝勉,互相策励,努力修持,自他兼利,则何止我等佛子,有幸,即一切众生,亦蒙其利而有幸。故重言:‘幸甚!幸甚!’
  由于省庵大师此‘劝发菩提心文’的启发与劝导,我等既然已经知道,何为菩提心?因何要发菩提心?以及得知发菩提心的好处,能令自他共出生死轮回,共种成佛之真因,共证无上菩提之极果。本人亦希望各位,从现在开始,同立广大愿,共发菩提心,同修菩提行,同念阿弥陀佛,共生西方净土,同游十方,分身尘刹,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同于不久的将来,同证无上菩提,是则佛教幸甚!众生幸甚!愿与各位共勉之!


分享到:0
[color=rgb(0, 120, 182) !important]新动态[color=#333333 !important]9万




相关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9: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