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7|回复: 2

[宗净法师]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二禅修的四个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7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宗净法师]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二 禅修的四个问题)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禅修的四个问题)

(二)禅修的四个问题
        我和大家一起分享的禅修方法,是缅甸马哈希禅法的传承。马哈希禅师是缅甸最有声望的禅师。他所教授的禅法就被称为马哈希禅法。但是这个禅法不是由他独创的,这个禅法在全世界都弘扬开了。马哈希禅法是四念处禅法。那什么叫做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马哈希禅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入手方法非常简明、扼要、可操作性非常强,具体来说,比如我们坐禅,这个姿势我们已经介绍过了,尽量用最放松最舒服的姿势。在禅修中,你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姿势,感觉这样坐的不舒服,可以有意识的去放松。这就是我们禅修时心觉知的对象。他建议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腹部,因为我们的腹部随着呼吸会产生起伏的活动。我们这个禅法不要求你去注意呼吸,你要把注意力放在腹部起伏上,当腹部起来时,你明明白白的知道腹部起来,当腹部伏下去时,你明明白白的知道腹部伏下去了,你如果有这样明白的觉知就可以了。当你觉知到腹部起来的时候,你可以心里默念“起,起”,这个叫做标名,当腹部伏下去时候,你可以心里面默念“伏,伏”。但一开始,可能这样做了一会儿,你的心就跑掉了,想比如工作的事情了。这个非常正常,因为我们的心平时都习惯了这里跑跑,那里跑跑。修四念处最关键的是锻炼我们心的觉知能力,也就是知道我们身心在当下,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我们有没有能力能够觉知它。我们的心跑掉了,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能力能够马上觉知到它跑掉了。我们为什么要一开始就关注我们腹部的起伏呢?因为当我们这样坐着的时候,最容易觉知到的就是我们的呼吸运动,腹部的起伏是最明显的,把注意力放在腹部也不太容易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果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胸部,可能会出现胸闷啊,气急啊等等。因为胸部有很多内脏神经系统,容易产生一些不好的副作用。禅修的时候,腹部起伏是身念处的入手处,心在观察腹部起伏的时候跑掉了,没关系,重要的是当你发现你的注意力跑掉了,去观察一下你的心在打妄想时是什么样子的?标名之后,再把心拉回来。很多人会说,我的心跑掉了,却很长时间都没有觉知到。没关系,只要你什么时候觉知到了,把注意力拉回来就可以了。
        同样,如果你听到什么声音,如果这个声音对你产生很大干扰,这样你也可以把听到声音作为禅修对象,不是说你对声音要进行关注,而是对我们“听到声音”在关注,不要被外面的声音带着转,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个声音的?你只要在心里面标名“听到,听到”。现在你身边可能有的人受寒了,咳嗽了,你听到了,可能心里会想:怎么又咳嗽了?影响我。你把这个就作为禅修对象了。我们这里有很多初学者,可能你坐个十五分钟,半个小时,你的身体就感觉到很不舒服。前面几天,很多人会腰酸腿麻,你就可以把腿痛腿麻作为禅修对象,这是属于受念处的范畴。这是属于我们身体的一些感觉,你可以把它作为禅修的对象,当你腿痛,腿麻的时候,可以观察,这个痛是怎么痛的,麻是怎么麻的。虽然我们平时身体有很多不舒服,但是我们很少会好好观察,当你开始真正观察的时候,你会学到很多东西。
         我们今天晚上从了解禅修的四个问题来入手。
        1. 什么是禅修?
        2. 为什么要禅修?
        3. 具备什么样条件的人可以真正来禅修,然后取得进展?
        4. 如何禅修?
        这四个都是大问题,用一个晚上只能简单介绍。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禅修。禅修这个词是从古代印度语翻译过来的,巴利文Bhavana 本意就有培育的意思。从禅宗的达摩祖师到六祖的偈子,把我们的心比作心地,把我们的修行比喻成栽花。种花,需要各种因缘,具足了这些因缘,我们的菩提花才能开。其实这种说法是有传承的。我们修行就是种地。如果我们不好好地耕种我们的地,那我们的地里长满了野草。如果现在我们好好耕种,尽量不要让野草长起来,我们撒一点菩提种子下去,希望它能够开花结果。我个人学习禅修之后,觉得禅修的操作上具体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调整身心,第二个,了解身心,第三个,净化身心。像我们一般初学者,那就是调整身心。大部分人都处于这个阶段。如果你以前身体状况出现过一些偏差,可能经过这个阶段,你能够调理过来。有这样一个调理的过程,从这个基础上,你可以认识这个身心。你来认知它、了解它。你只有如实地去认知它了解它,才有可能净化,也就是来提升我们生命的素质。身体方面还是比较单纯的,心是比较复杂的。净化这个心,有另一个词叫作“清净”,所以南传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作《清净道论》,它可以分成七清净,有七个阶段来净化我们的身心,另一个词就是超凡入圣。但是要达到这个阶段,肯定就是要建立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宗净法师]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二 禅修的四个问题)》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么为什么要禅修?如果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禅修?”,那么为什么禅修这个问题就好理解了,我们为什么要来禅修,其实我们现在一般普通的生命过程,佛教说叫做“轮回”,轮回按照我现在的理解叫做‘恶性循环’,就是我们身心,我们生命现象的一个恶性循环。轮回不是单指,我现在死了,到了另一个地方开始另一段生命叫做轮回,其实我们当下生命就是在轮回,当我们的六根和外界接触的时候,你必然就开始轮回了,看到好看的东西,你就贪了,看到不好的东西,你就讨厌了。如果这样的状态一直处于这种循环当中,我们就是在轮回,结果就是,一方面,我们生命的质量会下降,另一方面,我们跟这个环境,跟其他众生所结的缘就会成为一种恶缘。所以轮回就会产生这两方面的结果。这就是佛教另一术语:苦。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的身心,按照原来的惯性来走的话,结果必然是苦的。因为你的生命质量下降了,就像我们现在人类跟整个环境就是结的恶缘,拼命的索取,拼命的掠夺。人和人之间恶性竞争,我们身心也是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些都是恶性循环,这是轮回必然的结果,而禅修能够让我们来认识我们自己身心过程里面的一些实相,看到什么样的情况会造成轮回,把这样的情况转化,因为等你认清楚这样的实相,你就有选择的自由了,把这个恶性循环转化成良性循环。所谓的良性循环,就是佛教的另一个名词“出世间”,大家不要以为出世间就是离开我们这个世间,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从一个恶性循环跳出来,变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关于为什么要禅修。
         那么谁可以禅修?要做到真正修行,特别是禅修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不然的话效果可能不是太好。阿含经里面讲了两个条件。第一个是直其见,第二个是净其戒。佛陀讲,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人来禅修就是有基础了,就比较好了。直其见,就是一个人看到什么就能把看到的什么说出来,就是直心。大乘也说直心是道场,直心很重要,一个虚伪的人是无法禅修的。修行人要问问自己,能不能让自己做到真诚和坦白。直其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然后直其见里面还含有正见的意思,因为只有看到什么就表达什么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竖立起正见。我们一般人树立正见可以从听闻上先得到。我们通过讲座还是能够知道一些,但只能作为一个相对的条件,不是一个绝对必要的条件,不是说要你把三藏十二部都读过,然后才能去禅修。佛陀那个时候有很多人是文盲,他们只是根据老师的指导直接修行,包括我们中国慧能大师文化水平也不高。正见就是要具备合理的观念,你的思维也是比较合理的。佛教正见包括很多层次,最初的就是建立因果的正见,关于因果,大家,特别是非佛教徒的人可能觉得不能接受,因为因果正见被有些人讲成非常机械的那种,比如:你给佛陀送一个苹果,你下辈子就得到什么果报。特别有一个《三世因果经》里面的因果就会讲得非常的机械,会引起一些误解,甚至有的人认为佛教就是一种迷信。我现在拜一拜佛,我下辈子就怎么怎么样的。这种因果正见,其实不是佛教里面说的因果正见,佛教里面的因果正见是一种缘起的因果正见,那不是一个机械论。现在科学里面发现并建立的一些联系不就是因果嘛。但是科学发现的因果主要是单线的、单因的。第二个关于正见要知道的,就是三法印或者是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受皆苦,诸法无我。什么是诸行无常?所有的现象法,所有的有为法都是变化的。诸受皆苦,“受”佛陀说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为什么佛陀说诸受皆苦呢?这个苦跟那个苦受的苦含义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真正观察,苦受肯定就是苦的,所以佛法也说,那是苦苦,我们会把自己身上的疼痛,心里面的悲伤当作苦;乐受你去体验它,它会消失。我们老朋友相聚,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马上就苦了,那个叫坏苦。还有一个叫做行苦,主要针对不苦不乐受。因为你真正去观察它的话,不苦不乐受比较微细,我们现在最常体验到的受是苦受,我们经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大家基本上感受到苦受,但是我们还是有点乐受,所以我们还觉得值得活着。不苦不乐受不容易体会到。但是就是这种微细的也是无常的,所以无常也在逼迫你。佛教讲得“苦”是逼迫意,被人家驱赶着的,被动的。如果你还有个我的话,肯定还是被人家推着走的,那肯定是苦的。诸法无我,是里面最特殊的,这个法包含了有为法和无为法。包含了诸行也包含了涅磐。关于这个“我”要给大家解读一下,不然大家觉得很可怕,明明我现在活在这里,却说没有我,不是很可怕吗?其实佛法讲无我,不是讲我们当下存在着的生命体,印度哲学里面,我包函“常恒不变的一个实体”和“主宰”的含义,从理论上来讲,就是缘起的。一个事物的存在需要很多的因缘。三法印很重要,为什么叫法印?它是作为我们指导的。还有更高一点的正见,但是没有必要讲很多。
        然后我们讲净其戒。戒律是让我们能够达到一个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规范。比如我们现在佛教里面最基本的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不使用麻醉药品)。酒会让你的神志昏迷,会让你在神志昏迷的情况下做一些事后会后悔的事情,而且它能够让你上瘾的。吸烟虽然会让人上瘾,但是还不至于让你的神志昏迷,所以不放在酒里面。所以戒律并不可怕,是让你有一个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一种规范,很多人不敢受戒,怕犯戒,好像很重,不受戒就没事,其实不是那样的。杀生主要指的是故意去杀。那是不是可以吃肉?吃肉也可以不犯戒,但如果单是为你杀的,那你也有份。三净肉,你没看到杀,不是为你杀,没听到杀。杀不同形态的生命,罪过也不同,杀蚊子蟑螂这些东西,业报也会轻一点。杀父母的,这是属于五无间罪。大家记牢,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理解,这样就不会认为是被迫的,强加给我们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尽量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让我们的心里健康。佛教的戒也属于道德伦理。如果我们能够具备这两个条件来禅修比较好,因为禅修第一个就是让我们的身心安定,那么如果你晚上天天去泡酒吧然后蹦迪,然后来禅修,请问效果会好吗?肯定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宗净法师]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二禅修的四个问

续-《●[宗净法师]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二 禅修的四个问题)》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下面就是要介绍如何禅修。佛教的禅修包含着下面两个内容,止禅和观禅。什么叫止禅?止禅就是让我们的心去安住在一个对象上,然后我们的心达到越来越专注,只是训练我们的定力,所谓的定就是包含了“专注”和“稳定”。一般止禅就是一个对象,原始佛教里面,修止禅一共有四十种业处。比如慈心禅,让我们的心稳定在慈心上,但是这个慈心呢,需要我们的心来培养的,而我们这里给大家介绍的是观禅。再比如还有中国人很熟悉的“念佛法门”,只不过我们净土宗就念“阿弥陀佛”,还有不净观这些法门,还有十遍。那么通过止禅的训练,我们的心就是专注和稳定,通过修止禅达到禅那,有四种禅那,不详细讲了。第二种是观禅,观禅和止禅有什么区别?观禅的对象就是我们的身心,或者用佛教另外的名词就是“五蕴”,马哈希禅法就让你一开始把注意力就放在腹部,等到你心的觉知能力开发出来,会观察到身心现象越来越多,等到你观照到你身心现象的特相(五蕴里面每一个特性)与共相(三法印),五蕴,色、受、想、行、识。每一个五蕴里面都有它的特性。还有五十二个心所法,每一个心所法都有它的特性。在观禅里面,你每个都要去观察,一个最重要的词叫作“如实观”,这个“观”不要和“观想”等同,那如何做到如实观察?你首先必须把心的觉知能力培养出来,最后要达到的是现观—直接的体验,只有自己直接体验到的才是真实的,不是单纯的一种思维,观禅里面有思维,但不是最重要的,观禅有不同的阶段,观禅里面也有定,但是观禅里面的定有所不同,前面说的止禅的那个定是专注在一个对象上的,日常生活当中,止禅是比较难用起来的。观禅的定是有所不同的,所面对的对象不同,因为我们五蕴身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就是不停的在变化当中的。成就的是刹那定,什么意思?虽然你观察的对象是生灭变化的,但是你觉知的心它是稳定的,等后来强大了就成为观照的心,我们现在的心就像玻璃有很多的灰尘,有很多的污染,就好像是哈哈镜,通过修观禅,把这块镜子变成真正的明镜,这样把明镜之前的现象都能照出来,其实观禅修的定都是这样的定。它和止禅的定非常的不同,如果修了止禅,要证得智慧也要修观禅。
       观禅具体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四念处,相对来讲,观禅就是等同于四念处,但是四念处里面也包含了一部分止禅的内容。马哈希的禅法是纯观禅。能不能一开始修行就修观禅?可以,从南北传佛教里面都可以发现有这样的修法。其实我们中国禅宗就是比较接近观禅,这个是公认的。但是在论典里面比较强调先修止后修观,这样佛法的体系就会比较完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17: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