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83|回复: 1

你为什么却要执著於言说,违背禅宗之旨?又请问:三乘义理之学,难道还自有阶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9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原典
  夫初祖西来,唯传「一心」之法。二祖求缘虑不安之心不得,即知唯一真心,圆成周遍。当下言思道断,达摩印可,遂得祖印大行,迄至今日。云何著於言说,违背自宗?义学(注释:佛教中讲究(偏重)义理之学的派系。如俱舍学、唯识学等建立名数,阐述因果阶位。《释氏稽古略》卷四:「两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贤首之疏钞,义学而已。士大夫聪明超轶者,皆厌闻名相因果。」)三乘,自有阶等?
  答:前标宗门中,已唯提大旨。若决定信入,正解无差,则举一例诸,言思路绝。窈见今时学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说。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唯知口说於「空」,步步恒游於「有」;只总举「心」之名字,微细行相(注释:指心识各自所具的固有性能。心识以各自的性能,作用於外境之上,又作用於所对事物的相状上。《成唯识论》卷二:「识以了别为行相。」)不知;若论无量法门,广说穷劫不尽。今所录者,为成前义,终无别旨,妄有披陈。
  此一心法门,是凡圣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故须「三量」(注释:量,是尺度、标准的意思,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以及判定知识真伪的标准。三量,指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指感觉,是感觉器官对於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尚未加入概念的思维分别活动,不能用语言表述。比量是在现量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由和事例为根据,由已知推论未知的思维和论证形式。圣教量则是以本派系所尊奉的经典作为正确知识的来源或标准。)定其是非,真修匪滥;「四分」(注释: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的认识学说。分,是分限差别的意思;四分,指八识中第一识的四种作用。它们是:相分,指所缘的境,即认识对象;见分,是与相分对待的识能够认识的部分,具有对相分进行思虑、分别的能力;自证分,指证知见分的认识能力,是见分的见证者;证自证分,是自证分的再证知能力。)成其体用,正理无亏。然后十因(注释:指说明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得以产生的十种原因。它们是: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这十各种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以及轮回业报的必然性。)、四缘(注释:指一切有为法所藉以生起的四类条件,概括说明一切因缘。它们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辩染净上生处,三报(注释:指三种果报。它们是:现报,依现在的业而受於现在的果报;生报,依这一生的业而受於来生的果报;后报,由作业的这一生经二生以上才受取的果报。)、五果(注释:因果关系中与「因」相对的部分称为「果」。五果指:异熟果,指由前生善恶等行为所招致的苦、乐等果报;等流果,指由前面的善恶而生起后面的善恶,后者的果在道德性质上与前者的因相同;离系果,指经过修习而断绝一切烦恼所得的最高结果——「涅槃」;士用果,指人们使用工具所造作的各类事情,实指「俱有因、同类因」所引起之果,因其力引,故称为士用果;增上果,指上述四果之外的一切结果。),鉴真俗之所归。则能斥小除邪,刳情破执。
  遂乃护法菩萨,正义圆明,西天大行。教传此土,佛日沈而再朗,慧云散而重生。遂得心境融通,自他交彻;不一不异,触境冥宗;非有非空,随缘合道。若不达「三量」,真妄何分;若不知「四分」,体用俱失。
 楼主| 发表于 2015-9-9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自印度来华,只是传授「一心」法门。二祖慧可求攀缘思虑不安定之心未能获得,便知只有一种真实之心,它圆满成就而周遍一切。当下他就断绝言说和思想,证得究竟真理,受达摩的印可,从而使一心法门盛行於世,直至今日。请问:你为企么却要执著於言说,违背禅宗之旨?又请问:三乘义理之学,难道还自有阶等?
  答:在前面标举宗旨的部分中,已经提及本书大旨。如果定信入我这《宗镜录》所说,并且给以正确理解,那么,随意举出一例,便可断绝言说和思想,达成正觉。我发现,当今的学佛者,只重思量分别,多执著於言说。他们口头上说「心外无法」,但第一杂念总随顺外境而生起;只是嘴上说「万法皆空」,但每一作为都受「有」的支配;又只会总举「一心」名字,而於心识的各类性能却一概不知;若是谈及无量法门,则又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这里我所集录的,正是为了成就前面标举的宗旨,没有任何别的旨意敢妄作陈述了。
  这一心法门,乃是凡夫和圣者的根本,若是不首先弄明白心识的各类性能,又怎么能深究佛法的根源呢?所以需要以现量、比量、圣教量这「三量」来判断是非,展开契合於真如的无心无作的修行;又需要以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这「四分」来成就体用,达到最为真实的认识。然后再以「十因」、「四缘」,辨明染、净之法的生起处;以「三报」、「五果」,审察真、俗事理的所归。这样,就能排斥小乘,去除邪伪;剔尽情见,破除执著。
  於是,达摩波罗菩萨深入阐明瑜伽学派唯识之旨,广泛传播於印度。这一瑜伽唯识之学传入中国,遂使已经西沈的佛教太阳再度明亮,已经消散的智慧祥云再度生起。由此而获得自心与外境的融通,自身与他物的交彻;既不一也不异一旦与外境接触便冥合宗旨;既非有也非空,随顺机缘而与真如相合。若是未能通晓「三量」,怎么去区分真实和虚妄?若是不懂得「四分」,理体和功用都将不复存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