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58|回复: 0

[其它]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九十】----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9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2-9 17:52 编辑

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2012-02-09 17:43
O6意法二处(分四)
P1标举二处 P2双以征起 P3就法辨妄 P4结妄归真
今P1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P2双以征起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阿难!现在我再跟你讲“意缘法尘”的道理。
汝常意中所缘:你常常在意中里头“所缘”;这个“缘”,是攀缘的缘,我们修道人最要避免的,就这个攀缘。这攀缘心一有,就是障道因缘;这由第六意识作怪,生出一种攀缘心,你很不容易修道的。你做多少的善事,你用攀缘心来做,那都是假的;你就度了多少众生,你用攀缘心来度众生,那也是假的。所以这个,阿难你常在你意里头所缘的善恶无记三性:有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善性”,就是一切的善法。“恶性”,就是一切的恶法。“无记性”,就是非善非恶,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平平常常的。 生成法则:由善性、恶性和无记性这三种的性里边,生成这个“法尘”;这个“法”不是佛法的法,是法尘。“则”,有一定的规律,而生出来这个法尘。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这个心,就是第六意识,就是那个意。这个意所缘的法,你说它是在心里所生出来的?还是在离开你这个第六意识,另外它有一个方向和住所吗?你的意思怎么样?讲一讲啊! P3就法辨妄(分二)
Q1破即心所生 Q2破离心别有
今Q1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阿难:阿难现在莫测高深了,对佛的境界,他不敢窥测了,不敢讲了。所以在佛问了之后,阿难也没有回答。佛又叫了一声阿难,为什么叫阿难呢?就是叫阿难注意听,不然,佛说出来的时候,阿难若睡着了,就是说了也白说,没有人听了!所以叫了一声:“阿难啊!”这把阿难从梦中给惊醒了,不会再去睡觉了!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你若说这个法就是从心里生出来的,就是第六意识,那这个法就不是尘了,与尘没有关系的。
非心所缘,云何成处:你的心本来是缘着尘境,法既然不是尘,你心也缘不到了!你连缘都没有地方缘,又怎么能有一个地方呢?所以这“意缘法”,没有一个地方的!
Q2破离心别有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这个法若离开心,另外有个地方;那么法它自己的性,知不知道自己是法呢?你讲啊!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这个“异”当“离异”讲。如果说这个法它知道,有知觉的。有知觉的,这个就叫“心”;那么“心”没有离开你,它就不是尘。因此,若说“这个”是心,那就和其他人的心量是一样的,不是个法尘。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么,在你这儿就是你的心,怎么可以说你的心和你分开分成二个呢?要知道心就是心,它怎么会和你分成二个呢? 若非知者:照我前边的道理这么样一讲,你又说这个法尘它不知道,是无知的。
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那么这个法尘既不是色、声、香、味;没有色,也没有声,也没有香,也没有味,也没有触觉所知道的离、合和冷、暖,和前边那五尘的境界不同,也没有个虚空相──虚空还有个相啊?你说这个法在什么地方?这样问阿难。这回阿难怎也不敢讲话了!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现在在色、空这两种的尘相;在色上,这个法尘无所表示;在空里边,它也无所表示。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那就不应该在人间更有另一个空外之处,为法尘所在之处。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若在空的外边,心也不能缘这种法尘。那么这个法的处所,在什么地方建立呢?是谁给它建立的呢?
P4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因为这个,所以你阿难就应该知道:法的规律与心,这两种也是没有处所的,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找的。
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那么意缘法这种的道理,这两个处所也都是假的,不是由因缘所生出来的,也不是由自然生出来的;这也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里头,一种狂妄所化现的相。
M4会十八界即藏性(分二)
N1总征 N2别释
今N1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复次阿难:释迦牟尼佛又对阿难说,说什么呢?
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怎么说“十八界”也都是如来藏里的妙真如性呢? 什么叫十八界呢?十八界,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界;再加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又是六界;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又是六界。共三六一十八界。 六识是从六根、六尘中间生出来的。“识”,是以分别为义。“根”,是以生长为义;言其生长在我们这个身体上。“尘”,是以染污为义,不洁净、不清净,这就叫尘;这个染污,染污什么呢?染污到六根的根性上。 在六根对着六尘时,就生出六识来。眼睛看见色,就分别这个色好看,或不好看;欢喜这个颜色,不欢喜这个颜色,生出一种分别心,这就叫“眼识”。 耳听声音,也是听这个声音好不好听;或者欢喜这个声音,不欢喜这个声音,生出种种的分别心来,这就叫“耳识”。 鼻嗅香和臭这两种尘,分别这是香、是臭的东西;或者欢喜这个气味,或者不欢喜这个气味,生出一种“鼻识”来。 舌是分别味道的,这个舌根对着味尘,就分别这个味是香味、臭味;是欢喜这个味,不欢喜这个味。这个味和鼻嗅香尘的味是不同的,这就是“舌识”。 身根对着触尘,贪这个滑腻或粗涩;或者欢喜这种触觉,或者不欢喜这种触觉。身根对着触尘,就生出一种分别,触觉的这种识叫“身识”。 意根是对着法尘,前面色、声、香、味、触五尘,都是有形相的,是可以有所表现的;唯独这个法尘,它是无形无相,无所表示的。可是虽然无所表示,也是在意根对着法尘里边,生出一种分别心来,于是也有一个识,这就是“意识”。 六根对着六尘,中间生出了六识,这十八界虽然分开是十八界,合而言之,也都是在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里边包括着的。 N2别释(分六)
O1眼色识界 O2耳声识界 O3鼻香识界 O4舌味识界
O5身触识界 O6意法识界 O1分四
P1标举三界 P2双以征起 P3分合难破 P4结妄归真
今P1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P2双以征起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阿难哪!就好像你以前所明白的道理一样:眼根对着色尘这种因缘,于是中间就生出一种眼的识。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可是这种根对着尘,中间生出来的识,是因为眼睛生出这种识,以眼根做它的界限呢?还是因为色尘所生出的识,以色尘做它的界限呢?
P3分合难破(分三)
Q1破因眼生 Q2破因色生 Q3破和合生
今Q1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假设眼识是因为眼而生的,那与色、空就毫无关系,也就没有色、空的因缘,而有这个眼识。既然没有色、没有空,那么也没有所分别了。因为你要对着色才能有分别,或者你对着空也可以有分别;现在色也没有、空也没有了,那么你有什么分别呢?是没有所分别的!
纵有汝识,欲将何用;像这样,就算你有这个分别识,你要它来做什么用呢?没有什么用处啊!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你眼看见色,能生出一种识;可是你这个能见的见,也不是青、黄、赤、白这种种的颜色,也没有所表示,你又从什么地方立出界限呢?
Q2破因色生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你若说,这个眼识是因为色尘而生出来的,在空的时候什么也没有,你就没有所分别,你的识也就应该灭了,你又怎么能知道它是虚空的性呢? 你能知道这是虚空的性,就是你这个识还没有灭呢!既然没有灭,你的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你说从色这儿生来的,到空的时候,没有色了,那么识也应该没有。但是现在也不是这样子,到空的时候,你还知道是虚空。你知道是虚空,就是你还有识,你的识并没有灭啊!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你若说因为色生这眼识,如果这个色有所改变的时候,你也知道它的色相迁变了!
汝识不迁,界从何立:可是你的眼识没有迁变,这个识的界限,又从什么地方立呢?如果你眼识从色生,你应该在色那方面立界限;色改变了,你的识也应该改变。但是现在你的识可没有改变;既然你识没有跟着这个色去改变,究竟你这个识的界限在什么地方呢?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前边说的是“识不变”。现在如果说识遇着色变,这识也就变了,所以自然也没有个界相,它随时变动的;如果不随着变的话,就是永远存在的!
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既然说这个识是从有形相的色生出来的,这个识就不应该知道虚空所在。虚空在什么地方?它不应该知道。因为它的界限在色相上,在有色质的东西上,它有这种识的界限;那么虚空在什么地方,它不应该知道的!


















































类别:楞严类||编辑|删除 |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i贴吧|浏览(0)|评论 (0)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身触二处皆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9 06: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