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8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9-4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74册No.1496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续-《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摘自《卍续藏第 74 册 No. 1496 慈悲道场水忏法科注》
因上惭愧恐怖厌离等。故发菩提心。当舍不净之幻身。乐求清净之法身也。所以谨取经中当乐一句。而为修行之本。乐即愿也。求也。欲求佛法等身。当发菩提心。及广大行愿。以无量智慧。修无量法门而始得生。下明菩提法身之生处。从无量等一句是总。从六波罗蜜等是别。六波罗等。即六度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波罗蜜。是梵语。此云彼岸到。即是到彼岸也。修此六度万行。去了贪嗔愚痴等惑。直至涅槃妙果。故云到彼岸。又云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三十七等。随机设化。方便法门。故云助○三十七助菩提法。即下文三十七品。谓四念处。即四念位也。四正勤。即暖位也。四如意足。即顶位也。五根。即忍位也。五力。即世第一位也。七觉支。系修道。八正道。系初果。共为三十七助道品也。四念处者。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也。四正勤者。谓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是也。四如意足者。得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是也。五根者。谓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也。五力者。谓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也。七觉支者。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也。八正道者。谓正见道。正语道。正思惟道。正业道。正命道。正精进道。正念道。正定道是也○从如是下。结上六度四等三七之文○意谓有如是功德妙行。始得生如来身。如来身。即上佛身法身。此身若非菩提智等。则不能生。故云当发菩提心等云云○求一切种智者。智有三种。内法内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者。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差别分别而无谬者。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能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名一切种智。即佛果智也○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也。常者。即真常之体也。不迁不变。万古恒如。故言常。非对断而言常也。乐者。安稳寂灭。离二生死。苦乐双融。故云乐。非对苦而言乐也。我者。有主宰义。具八自在。得大安乐。即我无我不二之真我。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而言我也。净者。三业清净。三惑永断。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云净。非对染而言净也○萨婆若。梵语萨婆若多。又云萨云若。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大品云。此是声闻辟支佛智。非后二智。今据果字而言。亦应该后一切种智。其理不妨。详之可了○净佛等二句。初句上求佛果。心净即佛土净故也。二句下化众生。若得自利。则能利他故。如是上求下化。当于檀度为先。故云无吝于身命财也。此为修行悭吝者以为警。不可不知也。
第五怨亲平等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相。(一有彼我。即不平等故)何以故尔(何以必须平等。下出不平之过)。若见怨异于亲即是分别(分别是亲非亲)。以分别故起诸想着(想着是彼是此)。想着因缘生诸烦恼(憎爱烦恼由是而生)。烦恼因缘造诸恶业(十恶五逆。因兹而作)。恶业因缘故得苦果(三涂苦报。即自当之)。
五以不平等故。直至造诸恶业。而得苦果。所以必要平等。作如是想。自然四相俱空。怨者冤仇。亲者亲爱。怨亲一体。不起憎爱。是为平等。圆觉云。观冤家如己父母○既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必当冤亲平等。若不平等。道无由成。文中自明○欲求出世乐。因反招于苦果者。皆因一念憎爱之心。忘失菩提之正智。以至如此。所以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此乃申明第四发菩提心。六度等文之余行也。果能如是思惟观察。始得一理而贯通焉。礼忏行人。宜当自揣云云。
第六念报佛恩者。(下出念报之意)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下引证)是故经言(法华)。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亦不能报。(下明念报之法)我等欲报如来恩者。当于此世勇猛精进(离诸懈怠。不得避懒偷安)。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觉(至此可报佛恩万分之一也)。
六如来为度我等一切众生故。修诸苦行。此恩当报。作是想者。当为如来肩所荷负。作佛长子○此承上文如上惭恐厌离。发菩提心六度等法。皆出于佛教。我依佛教修行。庶使当来成佛。所以佛恩难报。当念报之○如来苦行。不为自求。但求一切众生同入正觉。俱出生死故。我等当体佛心。如佛所愿。酬佛所望。是名真报佛恩。是真一乘无上之道也。顶戴荷负于恒沙劫之久。亦不能报。极言佛恩深重。
第七观罪性空者。罪无自性。(此下出无自性之所以)从因缘生颠倒而有(因缘和合。虚妄由生。生即无生)。既从因缘而生。亦从因缘而灭(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灭亦无灭。何自性之有哉)。从因缘而生者(此下重出生灭之相)。狎近恶友造作无端(无生而妄有其生也)。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下引经。直显洗忏之要)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结上罪性本空。了无所得。如是用心。无罪不灭也。如下云云。向下结前生后)。
七观罪性空。无有实相。作是想者。从来热水即寒水○法苑珠林云。观罪性空。罪从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无。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无主。非内非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但有名字。名为罪福。名字即空。还原返本。毕竟清净。是为观罪性空○永嘉集。所谓了即业障本来空是也。然而了之一字。正好思量。若非斩钉截铁之根基。说时似悟。触境即迷。净名云。无造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此句大半对虚构文言者说。慎之哉○宗镜云。洗心者。洗濯身心。清净无余。毫无邪念。乃为真忏悔。若能如此。罪性便空。若不洗心而求忏悔。祇为自欺。罪相宛然。安能除灭。洗之一字。深有意焉○不在内外中间。正谓从本是空。无有实相之意。非真有在有不在而分别之也○古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忘。罪忘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此非易事。宜当捍劳忍苦而行之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