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23|回复: 0

[其它]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八十八】舌,味二处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8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2-8 09:27 编辑

O4舌味二处(分四)
P1标举二处 P2详以征起 P3分文难破 P4结妄归真
今P1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P2详以征起 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阿难!你常常在早晨和中午,和大众托钵,到舍卫城去乞食。
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在你去托钵乞食的时候,若得着这个酥、酪和醍醐,就说是无上的妙味(very good food)。 酥、酪、醍醐,这都是用牛奶做的一种吃的东西。从乳出酪,从牛奶里头可以做出酪。酪究竟什么样子的?大约就和 cheese(起士)差不多的性质,或者 margarine(玛其琳),或者牛奶油之类的。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又提炼出熟酥;从熟酥里头,再提炼出来的,就是醍醐。总而言之,都是从牛奶变化出来的。
佛说法,最初讲《华严经》,所以最初叫“华严时”。华严时,就好像太阳刚出来那个时候。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先照高山;高山,就比方是大菩萨。《华严经》是教化大菩萨的,所以佛说华严的时候,这二乘的声闻、缘觉人,“有眼不见卢舍那”,有眼睛,可看不见释迦牟尼佛现的千丈卢舍那身。他们看见佛,还是丈六的老比丘相,还是释迦牟尼佛本来的样子。“有耳不闻圆顿教”,他们有耳朵,可是听不见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圆顿的《华严经》的妙法。这个时候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佛是像牛似的,华严的这种法就像牛奶。这种牛奶,大人吃着相当;可是这个刚刚出生的小孩子,吃这个完全牛奶,就受不了。所以这个时候,说《华严经》,是专门教化菩萨的,这叫“从牛出乳”。
第二,叫“阿含时”。“阿含”是印度话,翻到中文就叫“无比法”。这个法,已经没有得比的了,意思是那个外道的法已经都不能比了,所以叫“无比法”,又叫“阿毗达磨”。阿毗达磨,是小乘法,这就好像“从乳出酪”,从牛奶里又提炼出来酪,那个性质比较没有那么强,容易消化,小孩子也可以吃了。那么这第二时,表示日出照高山之后,就照到山间的幽谷了。“幽”,就是幽静;“谷”,就是山谷。言其这低下的地方,也都可以照得到了。
第三,叫“方等时”。“方”,是四方;“等”,是平等。这个就是从酪再提炼出来生酥。酥,大约就是牛油之类的。总而言之,这是在印度有这么多的分别。我没有到过印度,不知道究竟什么叫“酥”;乳是知道;酪,或者就大约是把 margarine 都提炼出来了,那种牛奶的营养份不太强,小孩子吃了容易消化;这生酥,又是在酪里边提炼出来的。这是方等的时候,言其太阳也将照到平地了。
第四是“般若时”。般若时,就是从生酥出熟酥。
第五是“法华涅槃时”。这个味道,就是醍醐。佛说《法华经》的时候,这个法,就好像醍醐的味那么妙。究竟醍醐是什么味道?这在印度是有的,此地有没有,我是不知道。那么《法华经》就好像“日照中天”,太阳正中了,所有的大地,无论高山、幽谷,什么地方都照得见了。
所以,《法华经》在佛教里头,是最重要的一部经。 开智慧的是《楞严经》,《楞严经》为你指出修行的一条道路;而这《法华经》,就是要成佛了,到法华会上,那人人都要成佛的,“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法华经》是开权显实的,把虚假的都不要了,就说实在的,这是《法华经》的道理。 所以《楞严》、《法华》这两部经,在佛教里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法华经》的道理最玄妙了,所以天台智者大师,最初就是读《法华经》开的悟。开悟后,他听说有部《楞严经》,就向西方天天叩头礼拜《楞严经》,希望能看见这部《楞严经》。但是他拜了十八年,始终也没有看见过《楞严经》。你说这是不是一种遗憾?中国古来那些个大德祖师的行力,对于尊重佛法,那真是毕恭毕敬的。 中国有的人拜《法华经》,拜《楞严经》,一个字叩一个头,一个字叩一个头,一天从早晨到晚间,都是这样叩头拜经的。有的拜拜经,也就开悟了。所以修行的方法,有种种的不同,你无论修哪一个方法,都要专一的,不要一边修,一边打妄想! 好像,我知道有的人在这儿听经,他不听经,他就想:“我要打个电话给 my girlfriend(女朋友)。”或者:“我要怎么样答覆那封信?……”专门想这些问题。你说这样,你怎么能与佛法相应呢?他自己也不觉悟:“我现在学佛法,应当把什么都放下,我来专心学佛法!”他不这样子,所以听完了,对于我讲什么,他也不知道;有的时候知道,他又说:“这也没有什么意思!”就是犯这个毛病!
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在你的意思里边,你说酥、酪、醍醐是无上的妙味,可是这个味是在空中生出的味尘?还是在你舌根上生出的味尘?或者是在吃的东西里边生出这种的味尘呢?
P3分文难破(分三)
Q1破从舌生 Q2破从味生 Q3破从空生
今Q1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阿难!假设你说味道生于舌,是你舌根生的滋味,在你阿难的口里边,只有一个舌头;这个舌头,在你吃酥的时候,它就变成酥味了,你再吃黑石蜜糖的时候,它不应该再知道是甜的。为什么?你只有一个舌头!一个舌头只能知道一个味,你怎么会一个舌头辨这么多味呢?你已经有着酥味,就不应该再有甜味!“黑石蜜”,就是甘蔗造的一种糖,这种糖是硬的,好像石头那么硬,这大约是古来造糖的方法。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假设你吃黑石蜜的时候,味也不变成甜的,那你这舌头也不叫“知味”了,它不知道味道。若变移者,舌非多体:假设你吃酥的时候就变酥味,吃糖的时候就变成甜味,味会变移的话,这舌根并非很多体。你只有一个舌!
云何多味,一舌之知:为什么这么多的味道,你用一个舌头就可以知道呢?甜的,它就知道甜的;酥味,它也知道酥味;什么味道它都知道。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知道这么多的味道? Q2破从味生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知味?又食自知,既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知味:你若说味道生在食品里边,是从吃的东西那儿来的。可是吃的东西本身并没有一种知觉,它又怎么会知道味道呢?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又者,这个吃的东西,它自己的味它自己知道;这就如同它自己吃它自己似的,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你又怎么能叫它是你吃东西这个“味觉”呢?
Q2破从味生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你若说味生于虚空,你吃一口虚空,看看这虚空是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你若一定说是味生于虚空,那把这虚空比方它是咸味,这个咸味既然咸到你舌头上,那也会咸到你的脸上。则此界人,同于海鱼:要是你脸上也咸了,那身上也会咸了;你身上咸了,他身上也会咸了,人人都变成有咸味了!那么这个世界的人,和海里的鱼是一样了!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既然常常在这个咸的味里头来泡着、腌着,就应该不知道什么叫没有滋味的这个“淡”。
若不识淡,亦不觉咸:你若不知道什么叫淡的味,那么咸的味道你也不知道了。为什么?你不觉得淡,你就不知道味道了嘛!不知道味道,所以就不觉咸了。必无所知,云何名味:你根本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了,那么这有什么理由你又给它取个名,叫它是“味尘”呢?这也没有理由的! P4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因为这个,所以你阿难应该知道,味和舌的尝,它们都没有一个一定的处所。
即尝与味,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就拿尝和味道来讲,这两种处都是虚妄而生,虚妄而灭的;也不是因缘造成的,也不是自然造成的,是由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表现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8 07: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