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11|回复: 4

[净宗法师] 净宗法师:任何人都可以救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31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那么,凡夫里边,有善凡夫,有恶凡夫,弥陀的心则偏重于无善造罪之人;恶凡夫里边,有平生之人,有临终之人,那弥陀的悲心,更倾向于临终之人。这个临终之人,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如果此时不能获救,一气不来,当下直落地狱之底,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就要展现他大悲的救度。《观经》下辈三品就从这个角度说明阿弥陀佛慈悲的对象,是选择一生造恶的临终之机,来显示任何人都不会遗漏的救度,用此特例来说明任何人都可以救度。如果是选择一个平常的人,那有人还怀疑了:“他平时很用功的,我不如他,临终来不及,怎么办呢?他一辈子念佛,当然能往生,临终念一声、十声的人,能不能往生?”《观经》以这个特例,说明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往生。
  如果我们埋没了阿弥陀佛普机普缘的大悲原则 ── 什么叫普机普缘?任何根机、任何因缘!任何根机、任何因缘,念佛通通可以往生,这个叫“十方众生”,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本愿是普机普缘之教;善导大师的解释也是普机普缘之教,“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任何人都可以念,又解释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那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了,多到一辈子念佛,也在之内,少到临死才闻到这个法门,一声十声念佛,也在这之内,所以是普机普缘之教,任何人都可以得救。
  如果说一定要达到工夫成片,一定要达到一念的信心体验,一定要如何如何修行才能往生,那只有少数人可以得救,更有甚者,以某一个人为标准,“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得救”,哪样的人呢?临终没有病苦,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在这个因缘下,才可以得救,那就变成一机一缘了,就是单独的机了,不是“普机 ”了,那不是佛的本愿。
  阿弥陀佛的誓愿说“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包括平生之机,也包括临终之机;临终之人包括正念分明、如入禅定之机,也包括苦逼惶恐之机。《法鼓经》说:众生临终的时候,惶恐得不得了,不能念佛,口中称不出来了,他心里知道有佛,有求往生的想法,就往生了。就这么简单,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
  所以,我们跟别人谈净土法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以自己为标准,也不能以某一种人为标准。比如说我们每天念三万,如果以你三万为标准的话,不足三万的人就绝了希望了。我们自己固然可以念三万五万,但是,我们宣说净土法门,总要顺佛本愿,突显弥陀的慈悲,弥陀的慈悲是不论称念多少,仰仗佛的誓愿,决定往生。有人一天三万,有人一万,有人几千。总之,依各人的根机,没有一定。弥陀的誓愿是普机普缘之教,任何众生,出家的、在家的、工作忙的、工作闲的、年老的、年轻的、有智慧、无智慧、会读经、不会读经,通通可以得救,但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自我设限
  如此误解曲解,自我设限,
  则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释尊叹言“易往而无人”。
  把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误解了,认为一定要达到念佛的工夫、信心的体验才能往生,这就误解了。误解、曲解以后,就自我设限,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弥陀的本愿没有给你设定标准,“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怎么设定标准呢?你设定说“一天一万”,那一万以下太多了;你设定说“要出家”,那在家的太多了。十方众生,一个不漏,就没有标准了,没有界限了,如果讲界限、讲标准,有一条,专修念佛!专修念佛虽然讲是标准,其实也没有标准,因为并没有讲多少遍数。
  如果我们设定一个界限,那好了,就把普机普缘之教,反成一机一缘之法了,所以,能得到弥陀救度的人就很稀少了,致使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感叹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极乐世界毫无障碍,没有违背,一旦称念弥陀名号,就像万水归海一样,自然牵随,超越至无上涅盘之道,没有边限,净土涅盘界很容易往生(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讲的,阿弥陀佛的誓愿亲口保证的),但是后面“而无人”三个字,让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的心很悲叹。
  各位,我们是愿意做“易往”,还是做“而无人”呢?你要是落到后面三个字,那就惨了。那么,为什么说这么容易往生,反而“无人”呢?不是说没有一个往生,意思是说反而很难了,容易往生,结果没有几个人往生,当然,绝对数很多了,相对数却很少,为什么呢?对弥陀本愿误解曲解、自我设限。阿弥陀佛本愿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任何人都可以得救,任何人都可以往生。我们自己设一个标准:“如果不这样,就不能往生。”那好了,自己往后退,“易往而无人”,变成“无人”了;如果勇往直前、贾勇先登、当仁不让,弥陀说“我要救你,决定往生 ”,“好,我让你救,决定往生!”信心念佛,永不退转,那自然就“易往”啊!杂行杂修的人,就成为“而无人”那一方面,他为什么杂行杂修?自我设限,“我专念名号肯定还不够,一定还要如何如何,才能往生……”自己设了一个标准。

发表于 2015-9-3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9-3 22: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9-8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9-13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無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06: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