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2-4 19:40 编辑
P4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因为这个,你就应该知道所以然的道理,鼻根生出这种嗅闻的能力,也是一种虚妄不实的,本来不属于因缘所生法,本来也不是自然生成的。 那么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我前边不讲过吗?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不出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一些个技能和它们的知觉,都是在如来藏妙真如性里生出来的。因为一念无明,而生出种种的妄见、妄相,生出见分和相分。见分,就是能见的;相分,就是所看见的形相。这都是由一念的无明,由妄想心所造成的! O4舌入(分四)
P1举例显妄 P2辨妄无体 P3无所从来 P4结妄归真
今P1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在没有听经之前,我们天天和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一起,但是天天也不知道它的来源,不知它们从什么地方来的;殊不知,它们都在如来藏里头。这么多的东西,都在里头装着,你说如来藏是有多大,可以装到这么多东西? 这个如来藏,比什么都大,所以才什么都能装!它要是不比什么都大的话,它就装不了这么多的东西了!你说,这么多东西,放到什么地方啊?你分开一类一类的,你有你的眼入,他有他的眼入;你有你的耳入,他有他的耳入;你有你的鼻入,他有他的鼻入;你有你的舌入,他有他的舌入。你说,这每一个人若是掺杂到一起,那他用的时候怎么样用呢?如果分开不掺到一起,一个人放一个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就要大了!你不要说每一个人,你就把人与人放到一起,恐怕也没有地方装。所以我说如来藏比什么都大,它什么都能装,无所不容。 我们现在都在什么地方呢?都在如来藏里边。你说:“我们没看见如来藏是个什么样子的。”哎,你天天看见,你不认识!你天天日用行为,都在如来藏里边;你眼睛所看见,耳朵所听到的,一切一切都是在如来藏里边。 你不知道“如来藏”是个什么样子?中国有一句话说,“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有看见庐山是个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就因为你的身在这座庐山里边呢!所以整个的庐山你看不见的。明白佛法的人,知道一切都是如来藏的表现;不明白佛法的,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如来藏”,他总还谤佛。怎么谤佛呢?他说:“佛教徒尽讲‘如来藏、如来藏’的,什么东西佛都藏起来!”啊,他说佛的贪心比谁都大,把什么东西都收到如来藏里头!可是这样的见解是错误的,这个如来藏不是佛的,是每一个人都有份的。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我再给你说一个比喻。有一个人,他以这个舌头来自己吻自己的嘴唇子。“舐吻”,这么用舌头猛吻自己的嘴唇子。我再给你们说个笑话,这个人一定是没有女朋友,所以他自己和自己来接吻。哈哈,你们相信这个道理吧?相信我讲的道理是实在的。
熟舐令劳:他不是就这么一吻就得了,他自己总时时都吻自己的嘴唇。吻的时间久了,也就生出一种疲倦了。
其人若病,则有苦味:这个自己吻自己嘴唇子的人,假设他要是有病的话,吻的时间久了,就会有一种苦,苦森森的那股味。苦森森的,就是苦味,这是北方一种俗语,说你“说话苦森森的”,就是那个滋味苦得很厉害。 这个人有病,什么病呢?这种病,中文叫“相思病”。什么叫相思病呢?就是尽想女人。所以他自己吻自己的嘴唇,吻得很久了,他觉得苦了,觉得这不是滋味,没有什么意思!哈哈,你看我讲佛法,讲得人都没有怎么样的明白;一讲这个问题,人人都懂了!
无病之人,微有甜触:那没有病的人,有很少很少的甜味道。
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由甜和苦这两种的滋味,才能把舌根的功能显出来。在舌头不动的时候,这个淡性常常在舌头上。“淡性”,就是没有味道,什么味道也没有。
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舌和劳两种,都是真性菩提里边生出的妄,而有这种瞪发劳相。 P2辨妄无体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甜、苦”,是有味道的,算一个;这个“淡”,它自己算一个,因为它是没有味道的,所以说“二种”。俗话说:“白水炖白菜,淡而无味”,用白水炖白菜,也没有加盐,也没有加油,就没有味道。因为甜苦和淡二种妄尘,在这里边,发生一种知觉。
吸此尘象,名知味性:吸收甜苦和淡这两种的相,这个名字就叫“知道味的一个性”。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因为淡本来就是淡的,所以它才可以生出一种苦、一种甜;也可以说,这个淡,也就是苦,也就是甜。这种知味的性能,没有了甜苦和淡这两种的尘,它自己毕竟也没有体性的! P3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
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如是阿难:这和前边的道理是一样的。阿难!
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你应该要知道,好像前边所说的,由自己的舌根去尝苦淡的这个知味性,不是甜、苦这两种的味道自己生出的,也不是因为淡而有的,也不是从舌头生出来的,也不是从空生出来的。
何以故:什么缘故啊?
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这种知味性,是从甜苦来的,那么淡的知就应该没有了,怎么他又知道有淡的味道呢?
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知味性如果是从淡这个味生出来的,甜的知味性又应该没有了,怎么它还能知道是甜的,还是苦的呢?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假设知味性是从舌头生的,就不应该有这甜淡的味道,也不应该有苦的味道。为什么?舌头本身没有甜淡或苦味嘛!斯知味根,本无自性:从这里就知道,舌根这种知味性,根本没有自性的。
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这种的知味性,如果是从空里边出来的,虚空自然知道它自己所尝的味道,你的口不会知道的。
又空自知,何关汝入:若虚空自己出来的,虚空自己知道这个知味性;这味和你的舌入,又有什么关系啊? P4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因为这个,所以你应该要知道,阿难!你不要再这么样子糊涂,你不要再这么样子愚痴,你不要再这样不明白啊!你要知道,
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舌入也是一种虚妄的,也不属于因缘,也不是自然性。它也是由真性菩提、如来藏妙真如性里边生出来的。 O5身入(分四)
P1举例显妄 P2辨妄无体 P3无所从来 P4结妄归真
今P1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譬如有个人,用一只冷手,相接触于另一只热手上。若冷势多,热者从冷:假如冷的势力多,冷多了,那只热的手就也变成冷了。
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假设是热的功力胜,也就是热得厉害;热多了,这只冷的手也会变成热的。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像这样子,以这种两手相触,才显出来而知道这种触。离开了就没有触,合上才有触。
涉势若成,因于劳触:这种冷暖相若成了,它也是因为两只手相互接触的劳相所成的。
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身体再加上触觉的劳,这都是真性菩提里头,生出来一种瞪发劳相。 P2辨妄无体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因为藉着“离开”和“合起来”这两种触觉的妄尘,这其中就发生了一种感觉。
吸此尘象,名知觉性:在身上的两只手,吸取了“离开”和“合起来”这两种感觉的尘相,这个名字就叫“知觉性”。
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违”,苦的境界;“顺”,乐的境界。我们欢喜的,这就是乐的境界;我们厌恶的,就是苦的境界。我们这个知觉性的体,若离开“离”和“合起来”这一种妄尘,以及“违顺”这种妄尘;即离开离合、违顺这两种的尘象,这个触觉也就没有一个本体,它是没有自体的! P3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如是阿难:像这样,阿难
!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你应该知道,这种的知觉性,虽然说他觉得有离合这种的尘相,可是这个知觉的性,不是从“离合”来的,也不是从“违顺”而有的,也不是于身根上生出来的,也不是从空生出来的。
何以故:什么道理呢?若合时来,离当已灭:要是因为相合起来有这种知觉性的话,那两掌离开的时候,应该就没有这种知觉性了。
云何觉离:既然离灭了,怎么你还会觉得有离呢?
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这个顺的境界和逆的境界,就是苦的境界和乐的境界;苦乐这两种的相,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怎么说不是从身根生出来的呢?假设你说是从身根生出这种的触觉,你就没有离、合、违、顺这四种的形相。这样,你的身自己知道自己,可是这种知觉性,也是没有自性的。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你若说这知觉性是从空里边生出来的,空它自己知道觉,这与你的身入又有什么关系啊?以上这种种的道理都不是,那么是怎么样呢? P4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因为这个,所以阿难你应该要知道,身入的这种境界也是虚妄的,本来不是因缘生、因缘灭,也不是自然生出的。这也是从真性菩提的妙性里生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