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37|回复: 0

[实修交流] 以佛名號為經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3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以佛名號為經體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衆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爲經體』」。
曇鸞祖師在《往生論註》的用字上,有些不是很容易懂,而且我們常讀錯意思。「上衍」,就是上乘、大乘的意思,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說:「摩訶衍者…」,「摩訶衍」就是大乘。「上衍之極致」,大乘中的至極,本願一佛乘,所以天親菩薩在論文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王舍城,及舍衛國」這個地方指的就是淨土三經,釋迦世尊在王舍城講的是無量壽經、觀經,在舍衛國講阿彌陀經。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是根據淨土三經來的,是「服膺如來大悲之教,傍經作願生偈,復造長行重釋」,都是「以佛名號爲經體(論體)」。
有人會問:「歷來祖師大德註解淨土三經,辨體都是以實相妙理為體性,為什麼曇鸞祖師卻「以佛名號為經體?」曇鸞祖師是出格的祖師,南朝的皇帝(梁武帝)尊他是曇鸞菩薩,北朝(北魏)的皇帝稱他作「神鸞」,在《續高僧傳》記載曇鸞祖師的靈驗:「上望青霄,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複,歷然齊睹」,「濤猶鼓怒,纔入船裏,恬然安靜」。我們要知道《往生論註》是淨土經論第一部註解,所以這句話應該這麼問:「曇鸞祖師『以佛名號為經體』,為什麼歷來祖師大德註解淨土三經,辨體都是以實相妙理為體性?」
歷代祖師大德(唐代以後到清末)在論述淨土三經(獨缺無量壽經)的道理,都是理體、事相條理分明,循循善誘。在辨體處,若依實相妙理、自性、心性詮解的話,依通途法門教義當然是正確的,所以古來祖師大德大多是將心性與名號、淨土結合,或作一番會歸來顯示念佛法門的特別,這跟曇鸞、道綽、善導三位祖師根源阿彌陀佛誓願彰顯念佛法門是「以佛名號為經體」的特別法門是有所不同的。套句華嚴的無礙境界,前者經過層層轉折,入理事無礙,後者是直接了當,事事無礙!
但是像我這般初機根性的凡夫,若透過實相妙理來瞭解念佛法門,或依實相妙理的義理來念佛,常常會弄胡了!一下子求生西方,一下子會歸自性,念佛心搖擺不定,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講:「《彌陀疏鈔》雖復廣大精微,但以文繁義廣,反令初機難以得益。」、「若夫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及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
「以佛名號為經體」可以與《論註》的幾段文一起看:
「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應知,我們要知道,應該知道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能莊嚴的是「本願力」,所莊嚴的是佛土功德、佛功德、菩薩功德三種成就。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在「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之後,鸞祖接著說「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
「諸佛菩薩」可以從兩個方向去詮釋:一、法藏菩薩的因果,二、清淨海眾的因果。不過是一而二,二而一,為什麼?「清淨智海生」。不要把通途的論理與觀念夾雜進去。道隱法師在《教行信證略讚》說:「法性法身者,約通途則本有理體名法身,今則不然,彌陀正覺實智,冥法性理,理智不二智,無量壽智體名法性法身也。方便法身者,其智發悲,悲智不二悲,名方便法身。方便者彰現之相,無名現名,無相現相,非色現色,池樹宮殿樓閣,鸚鵡舍利迦陵頻伽等,起種種相示現莊嚴,名方便法身。」
《教行信證徵決》:「聖道一乘宗皆盛談之,雖云不二,以全修之性為主,欲令眾生開發本具法性故。今宗反之,雖談不二,以全性之修為主,此果嚴從法藏全性起修一願心所成,顯願力成就報土之義,為此章主意也。何以然者,為示穢土見性難成故,乘彼願力入願力成就報土見性,令眾生生信故也。」
所以鸞祖說:「『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事同《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義。又言『積習成性』」指法藏菩薩,集諸波羅蜜,積習所成。亦言性者,是『聖種性』。序法藏菩薩,於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於是性中,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即曰安樂淨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說因,故名爲性。
又言性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一味,衆流入者,必爲一味,海味不隨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淨故,種種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爲不淨。安樂淨土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爲法身,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
若不引用其他經論,「一法句」、「法性法身」與「方便法身」不容易顯出與佛名號的關係。所以要與不如實修行相應的「實相身」與「為物身」的意思一起參詳,才能看出意思。「云何爲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如來是實相身,是爲物身」,相當容易讀錯。「為物身」一般會把「為」讀成二聲「為」,所以「為物身」會被解釋著相的意思。所以當「實相身」、「為物身」與「法性法身」、「方便法身」一起參詳,「為物身」就是「方便法身」,「為」是去聲「為」,「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實相身」、「法性法身」是智慧門,「為物身」、「方便法身」是慈悲門。
所以如實修行相應,就是要知如來是「實相身」、「為物身」,鸞祖說:「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道隱法師在《教行信證略讚》說:「光明為實相身,名號為為物身。聞佛願生起本末,而信知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無有疑心,是名知實相身為物身。」又:「今順六要名義相應義,謂光明智相,佛光無邊無礙,能破眾生無明,此義即名,稱為為物身也。為物身者,如來義也,示現名號者,大悲為物之初。彌陀影現安養界,以名攝物,大悲為物之極,無以加焉。信知此光明名號故,契實相為物,佛德也。云何信知二身,為信知彌陀名義功德,能照破我等無明,滿足往生志願,名知實相身、為物身。」
《教行信證六要鈔》對「實相身」的另一種解釋:「實相身非無相義,是虛實義,即約生佛義,謂佛為實,眾生為虛。以悟為實,以迷為虛。」在鸞祖解釋「十念」處,可以看到虛實義:「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云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
所以約阿彌陀佛的二身:法性法身(實相身)、方便法身(為物身),可判屬二門:名體門或名法門(智慧門),名義門(慈悲門)。從第十二願的「壽命無量願」、第十三願「光明無量願」與第十七願「諸佛咨嗟願」可以看出關係。
無量光、無量壽是佛體,蕅益大師說:「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恆照十方,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也。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阿彌陀佛圓滿成就無量光、無量壽,「名體門」怎麼徹到十方世界的眾生、苦眾生?發第十七願,讓十方世界無量諸佛要悉咨嗟,稱我名。法藏菩薩在三誓文重申他的弘誓願「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阿彌陀佛名號在第十七願被十方諸佛稱念出來,才圓滿成就「名義門」。所以我們才能「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略述「以佛名號為經體」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8: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