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68|回复: 23

末学有一个问题请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9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末学有一个问题,今天学习的时候偶然看到念佛求生净土的一些文章,然后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那就是如果我们念佛了,但是今世我们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往生,但是我们我们念佛种下的善根,也不会退转,也算和阿弥陀佛结了缘,任缘也是早晚,不会白念的。我这个理解对吗? 我是初学者,请教下这个说法有经典可依据吗?
发表于 2015-8-9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时无二,
发表于 2015-8-9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8-9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跟贴,但是请懂的师兄最好用佛经典帮忙解释一下
发表于 2015-8-9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问题有个专业术语,叫“别时意趣”,是无着在《摄大乘论》里提出的。
算是无着菩萨对极乐法门的意见,并没有净土经典做明文依据。

点评

师兄说的这个很有意思。很多同修可能还不太清楚“别时意趣”,我在网上找了篇文章如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1:37
发表于 2015-8-9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闻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    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

**‘又诸大圣主’:诸即一切佛。大圣主是佛的别名。‘知一切世间’:世间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有情世间又名正报,器世间又名依报。正依二报佛都悉知悉见。‘天人群生类’: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以及一切众生之类。‘深心之所欲’:他们内心深处种种欲念,诸佛均一清二楚。所以‘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诸佛因知道众生的欲念,故设种种权巧方便法门来度脱众生。此方便即是:大乘、小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这都叫异方便,皆为显出第一义佛乘而设。

**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他们在过去生中,曾遇到一切诸佛。‘若闻法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或持戒忍辱’:或修持戒度,或修忍辱度。行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嗔恚即发脾气。‘精进禅智等’: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散乱是没有定力。智慧度愚痴。‘种种修福慧’:修六度万行,亦即修福修慧。‘如是诸人等’:像这一类的人等。‘皆已成佛道’:他们都已成佛道了。这些人由最初修一个小善,日积月累,由小善变大善,由一种福变成多种福;由一种慧修成多种慧,到福慧双圆时,佛道亦成就了。现在我们开始修行,不管你前生有没有种过福慧,今生我们遇到无上佛法,一定要开始勇猛精进的修行,乃至成佛。

**

**诸佛灭度后    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    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    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    栴檀及沉水    木槟并余材    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

**‘诸佛灭度后’:在诸佛入涅槃后。‘若人善软心’:若有人发出纯善而柔软的心。最初看来虽只是小小的善根,可是久而久之,便积功累德。‘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像这一类的众生,亦都已成佛了。‘诸佛灭度已’:诸佛灭度之后。‘供养舍利者’:造塔供养佛所有的舍利。造塔时有等级之不同。唯佛的舍利塔是十三级,辟支佛是五级,四果阿罗汉是四级,三果阿那含是三级,二果斯陀含是二级,初果须陀洹是一级。‘起万亿种塔’:造百千万亿种塔。用什么造塔呢?‘金银及玻璃’:或用金子、银子,或用玻璃来造塔。‘砗磲与玛瑙’:或用砗磲造,或用玛瑙石造。‘玫瑰琉璃珠’:或用玫瑰石,或用琉璃石,或用真珠来造塔。‘清净广严饰’:用清净的庄严具来严饰佛的舍利。‘庄校于诸塔’:且用铰链庄严诸塔。‘或有起石庙’:或者有人以石起庙。‘栴檀及沉水’:或者用栴檀木及沉水香来造庙、造佛像。‘木槟并余材’:木槟即香木。‘砖瓦泥土等’:或用砖,或用泥土造庙。‘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或在旷野中,积土成一座佛庙。‘乃至童子戏’:乃至于小孩子玩耍。‘聚沙为佛塔’:聚一堆沙做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上列的人,积功累德,亦都成佛了。

**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用种种不同的材料来塑成佛像。这些人,‘皆已成佛道’。

**

**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发表于 2015-8-9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或以七宝成    钰鉐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

**‘或以七宝成’:或用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宝所造成的佛像。‘钰鉐赤白铜’:钰鉐是一种石头,好像金子,但不是金子。或是赤铜,或者白铜。‘白镴或铅锡’:或者用镴、铅、锡等来造佛像。‘铁木及与泥’:或者用铁,或者用木,或者用泥来造佛像。‘或以胶漆布’:或者用塑胶和漆布来造佛像。‘严饰作佛像’:用来装饰这些佛像,非常美观。

**

**造佛像有十一种功德:(一)生生世世眼目清澈明亮。为什么有这种果报呢?是因为在往昔生中造过佛像,所以眼睛非常明亮。(二)生处无恶——生到什么地方都没有恶人,无论左右邻居、亲戚朋友都是善人,不会遇到恶人、恶兽,或诸危险厄难。(三)长生贵家——生长在富责的家庭,又有钱,又有地位。(四)身体紫磨金色——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不是紫磨金色?因为在过去没有造佛像的缘故。(五)珍宝丰溢——处处都是珍宝具足,非常富饶。(六)生贤善家——生到贤人和善人家。(七)生得为皇——造佛像的功德,来生得生为帝王。现在某些国家没有皇帝,但做总统是和皇帝一样的。(八)得转轮王报——做转轮王那就更珍贵了,转轮王一修就成佛。(九)不但人间为王,而且还可以生天,生到梵天,寿命很长。(十)不堕恶道——造过佛像的人就不会堕到三恶道去。饿鬼、畜生、地狱界都没有你的份。(十一)生生世世敬重三宝,皈依三宝,不会堕落。造佛像有这十一种功德。人造佛像,相貌就很圆满。佛为什么相貌那么圆满?因为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他不知道造了多少佛像。你算算看,他遇著多少位佛出世?第一个阿僧祇劫遇到七万五千多佛,第二阿僧祇劫遇到七万六千多佛,第三阿僧祇劫遇到七万七千多佛。既遇到这么多佛,那么他造佛像当然更多了,简直无以计数,所以其相貌非常圆满。造佛像不但是为著相貌圆满,好令人生一种爱敬心,而是要修福、修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这类造佛像的人,亦都已成佛了。

**


发表于 2015-8-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苇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

**经文上虽说用胶漆布来造佛像,但在戒律上,不提倡用胶漆布来造佛像。因为胶漆有一股臭味。还有戒律亦说,若是站著的佛像,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在佛像前坐著。坐著的佛像,我们不可以在佛像前躺著,各位应该知道这一点。

**

**‘彩画作佛像’:彩色绘画成的佛像。‘百福庄严相’:佛像画得非常圆满庄严。‘自作若使人’:自己作佛像,或花钱请人作佛像。‘皆已成佛道’:像这类的人亦都已成佛了。‘乃至童子戏’:乃至于小孩子玩耍时。‘若草木及笔’:或者用草,或者用木头造佛像,或者用笔画佛像。‘或以指爪甲’:或用指甲蘸蘸墨水。‘而画作佛像’。

**

**过去,在四川有一个人,他念‘金刚经’,并用手在虚空中写‘金刚经’。每天都站在同一个地方写。以后每当下雨时,在他写‘金刚经’的周围,雨总下不到地上,有开五眼的人就看得到。原来他虽是用手在虚空中写‘金刚经’,可是天龙八部也都保护著这部‘金刚经’,令雨下不到这块地方。所以以后也就在这地方造了一座庙。可见仅仅用手在虚空中这么一书写,就有如此大的感应。这件公案是记载在‘金刚经’灵异录上,真有其事。

**

**‘如是诸人等’:像上面所说的造佛像这些人等。‘渐渐积功德’:渐渐累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现在已经都成佛道了。‘但化诸菩萨’:可是佛是教化菩萨,令菩萨、声闻都回小向大修菩萨法,然后回向佛乘。‘度脱无量众’: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也都皆共成佛道。

**


发表于 2015-8-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旛盖    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

**‘若人于塔庙’:若有人在塔里或庙里。‘宝像及画像’:无论对著宝像或画像。‘以华香旛盖’:以华香和宝旛或宝盖。这也包括其他的璎珞、衣服、饮食、音乐等等。‘敬心而供养’:以恭敬心而供养佛像。‘若使人作乐’:或请人作音乐。‘击鼓吹角贝’:打鼓或吹长角,以及贝螺之类。‘箫笛琴箜篌’:或吹箫、吹笛子,或拉琴,或吹箜篌。‘琵琶铙铜钹’:或弹琵琶,或打铙,或打铜钹。这些音乐皆是赞叹佛、法、僧的音乐。譬如:敲木鱼、敲磬,这也是音乐;念经、念咒、唱偈赞等,这都是用音乐来赞叹供养佛。‘如是众妙音’:如是等乐,众妙微音。‘尽持以供养’:用这些微妙庄严音声来供养佛。


发表于 2015-8-9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    如薪尽火灭

**

**‘或以欢喜心’:或者有人以欢喜赞叹佛的心。‘歌呗颂佛德’:歌是唱种种歌,呗是梵音。颂佛德,即是赞颂佛的德行。‘乃至一小音’:乃是以最少的歌唱颂扬佛的德行。‘皆已成佛道’:像他们也都已成佛道了,何况以大量的音声赞佛的人,更早已成道了!

**

**‘若人散乱心’:若有人以散乱而没有定力的心。‘乃至以一华’:乃至用一朵花或者一种花来供养画像佛。‘渐见无数佛’:由他供养画像佛的这种功德渐渐累积,他就能见到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有人向佛顶礼。‘或复但合掌’:或者有人在佛前合掌。‘乃至举一手’:或者举起一手到额头(这是指很小的恭敬心)。‘或复小低头’:或仅仅低一低头。‘以此供养像’:以这种微小的恭敬心,来供养画像、宝像。‘渐见无量佛’:也渐渐的由最初这一念发心,乃至见到无量的佛。‘自成无上道’:自己因积功累德而成就了佛道。‘广度无数众’:不但自己成佛道,而且又广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入无余涅槃’:入到无余的涅槃。‘如薪尽火灭’:如柴烧尽火灭尽似的。众生的机如薪,佛的应如火。众生的机薪既已度尽,故火亦应灭了。

**


发表于 2015-8-9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若人散乱心’:散乱心就是不专一,没有禅定。也好像游客到这里来参观庙、参观佛像,并非志在拜佛,只是来观光,这都叫散乱心。他们都没有诚心,虽是到庙上来看,但根本不知道有佛,所以这可以说散乱中的散乱。‘入于塔庙中’:到佛塔或佛庙里。‘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只要他念一声‘南无佛’,以最初这一念,他们究竟都是可以成佛的。什么缘故呢?因为千里之行,起于足下;万德圆融,始于一念。以最初一念种的佛因,将来必定得结佛果。

**

**我们念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你看很容易念,可是这个机会并不容易遇著。现在各位知道念佛的圣号,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念佛的人多?还是会念佛的人多?也可以说会念佛的人,其数如月亮这么稀少,不会念佛的人犹如满天繁星那么多。故说会念佛的人,皆因宿世的善根成熟了,而今才会遇到念佛的法门。故诸位要珍惜自己的善根,不要自暴自弃。

**

**在佛住世时,佛有一个堂兄弟名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常常与佛作对。佛教化弟子每天日中一食;他却标异现奇,别创五法,专门与佛作对。释迦牟尼佛教化弟子吃斋不吃肉;他却说我叫我的弟子不但不吃肉,连盐都不吃。总要表示他比佛高一筹。可是他就是不肯念佛。提婆达多一生尽造罪业,等到恶贯满盈,将要身陷地狱时(就是这个肉身活著就下地狱去),他忽然想起念佛了。可是他想念佛却念不出来,只念了‘南....:无....:’两个字,‘佛’字就是念不出来,这是业障遮止他,故说不出一个‘佛’字。释迦牟尼佛就说了:‘唉!这个人也是很可怜的!你们不要轻看他,等到他在地狱的罪受满后,出了地狱再修行,那时还可以成辟支佛,这位辟支佛的名字就叫“南无”,就因为他当初念“南无”两个字。’故你们不要把念佛看得那么容易,以为随便可以念佛。你们现在是没有业障障住,所以才念得那么轻松,一旦障住时,你想念也念不出来了。

**

**另外有一公案,也是在佛住世时,有一位老人,他很穷。他看释迦牟尼佛天天带著一千二百个弟子,出去托钵乞食,不沾世务,很清净自在的,于是他也想出家。他去给孤独园要求出家,那天恰巧释迦牟尼佛不在,出外应供去了。佛的弟子,有开五眼的、有开法眼的、有开慧眼或全证得五眼六通的。也有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开佛眼并不是证果,这叫报得通。因为在很多生修过四十二手眼和楞严咒等种种法门,故得这种果报。)证了初果至四果的圣人,可以看到八万大劫其中的因缘。老人想出家,这些佛弟子、大罗汉,就观察起来,看看这老人的根基怎么样?可不可以出家呢?一观察,这个人在八万大劫以内,也没有供过佛;也没有拜过佛;也没有念过佛;根本没有种过丝毫的善根,那么他就不能出家了。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你不要认为出家是件很容易的事。‘皆因累世种菩提’,出家人要在生生世世种了很多善根,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出家。并不是说我想出家就可以出家的。若你没有善根,你就是想出家,也有很多障碍。即使出家了,但过了一天、二天,或一个月、二个月,就还俗了;或者出家一年、二年又还俗了,甚至三年、五年、十年后,还俗的都有。故你不要看出家是很容易的事。

**


发表于 2015-8-9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后    若有闻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来诸世尊    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    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    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于诸过去佛’:在过去一切的佛。‘在世或灭后’:不论在世间或入涅槃后。‘若有闻是法’:若有人听过妙法莲华经。‘皆已成佛道’:所有在过去闻过法华经者,他们都已经成佛了。‘未来诸世尊’:未来的一切诸佛。‘其数无有量’:其数亦是不可量。‘是诸如来等’:这一切的如来世尊。‘亦方便说法’:也用方便法门,先说权教,然后再说实教。‘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十方一切诸佛,用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令一切众生皆得到佛的无漏智慧。‘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所有听过妙法莲华经者,没有一个将来不成佛的。

故我们现在能听到妙法莲华经,将来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机会,不要把自己看轻了,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早就为人授记了。

你不要以为念佛是件很容易的事,现在我们念一句佛觉得不困难,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很深的业障,若有业障的人,他想要念佛也念不出来,就是连想‘念’也想不起。如前文说到提婆达多,他仅仅只念了‘南.:无.:’两个字,为什么呢?因为他业障太重,故‘佛’字就念不出来。

在中国也有一件公案,也是证明一个人业障重时,不能念佛。在南宋时期,有一个丞相名秦桧。他本来也有点善根,故今生很聪明,且在当时考试中了状元,但是他做官后,忌贤妒能,尤其对于岳飞视如眼中钉,于是设计把岳武穆给杀了,并造了其他种种很重的罪业。因为地藏王菩萨和他有缘,就计划要度他:‘我到了他那儿,只要他念一个“佛”字,我就赦免他的一切罪业。’于是地藏王菩萨就化身现比丘相,来见秦桧。当时,秦桧是宰相,见和尚来了,也就召见他。和尚对他说:‘你应该念念佛了,你现在这么高的地位...’可是秦桧就是不念,他说:‘何必念呢?’他根本连一个‘佛’字也不说。这时地藏王菩萨就显了神通,用他的拂尘一拂,秦桧就身不由己地跪了下来,想起身也起不来。于是地藏王菩萨就把手伸出来说:‘你看看!我手上写的是什么字?’地藏王菩萨手上写的就是一个‘佛’字,但秦桧看了之后就大发言论说:‘我从小就念书,中秀才、中举人,得进士,然后又中状元。现在各国的文件都要先经过我的审阅,才能决定怎么处理。如果我连这个字都不认识,我还当什么丞相呢?这个字我不是不认识,但我偏偏不念!’地藏王菩萨一看,这人真是业障深重,没法度他,于是就走了,后来秦桧死后堕入地狱。

由此可见,念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为什么我们平时要念佛呢?平时念佛就是为临终时作准备。为什么不等到临终时才念呢?因为习惯是日积月累而成的。你平时没有念佛的习惯,等到临命终时,就想不起来要念佛,或根本不知道要念佛。所以平时要学著念佛,修净土法门,等到临命终时才不会惊慌失措,而得以平安往生极乐世界。


发表于 2015-8-9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其中说,我成佛之后,十方所有的众生,若有称念我名号者,我一定接引他到我的世界来,将来成佛。在我的世界里,众生都是由莲华化生,故身体清净无染。因阿弥陀佛发这种大愿,所以一切众生都应该修念佛法门,这是很对机,很容易修的一个法门。在经上又说:‘末法人修行,一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此即说一亿人修行,一个得道的都没有,只有念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得度。尤其现在末法时代,念佛正与一般人的根机相应。

**

**但在西方,现在不是末法时代,可以说是正法时代。为什么说是正法时代?因为佛法刚刚传到西方国家来,正当兴旺。所以现在美国有很多人欢喜参禅打坐,这就是正法的表现。在正法时期,也可修念佛法门;末法时期也可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什么时代都可以修行。如果有人对于其他法门,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门。

**

**永明寿大师说:‘有禅有净土,有如带角虎。’又参禅又念佛,好像老虎有犄角似的。‘现世为人师’,现世可以为人的师表。‘将来做佛祖’,将来可以成佛做祖。

**

**故真正参婵的人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参禅,再深一层说,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参禅,真正参禅的人也就真正持戒。那么真正讲经说法的人,他是为讲经而讲经,也就是真正参禅。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又会参禅,又会讲经,这是宗说兼通。再进一层说,真正持咒的人,真正修密宗的人,也就是真正参禅。

**

**禅、教、律、密、净,虽说五种,归根究柢说的都是一个,没有两个。其实再深一层说,连一个也没有,怎么会有五个呢?真正学佛法的人,在这一点上应该明白。所以有的人有门户之见,认为念佛法门最高,参禅不对;或者有人说参禅最高,念佛错误,这都是没有明白佛法。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知一切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既无法可得,何必又在头上安头呢?何必无事找事做呢?你若真明白法了,无法可得。可是对一些不明白法的人,你对他说根本什么也没有,他就会失望。所以佛施权法,就是为了说实法;说权智,为的是实智。实智是什么呢?实智是一个‘归无所得’。实相无相,无所不相,这才是真实的智慧。

**


点评

居士之博学如万宝全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2:52
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1:27
发表于 2015-8-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5-8-9 21:18
**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其中说,我成佛之后,十方所 ...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8-9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8-9 21:02
这问题有个专业术语,叫“别时意趣”,是无着在《摄大乘论》里提出的。
算是无着菩萨对极乐法门的意见,并 ...

师兄说的这个很有意思。很多同修可能还不太清楚“别时意趣”,我在网上找了篇文章如下:
发表于 2015-8-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别时意趣之基本概念

  别时意趣,又作时节意趣、别时远意。对于其基本概念的探讨,将从本论和论释两个方面进行。

  1、本论

  本论者,无著菩萨所造之论也。四种意趣,其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皆有说之。《摄大乘论》有三种汉译本,即北魏佛陀扇多译本、陈真谛译本、唐玄奘译本,以后两种译本最为流行。
  现将诸论有关别时意趣文句,录出如下:
  (1)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卷六:“别时意者,如佛说:‘若人愿见阿弥陀佛,一切皆得往生。’”
  (2)北魏佛陀扇多译本《摄大乘论》卷上:“时节意趣,所谓若称多宝如来名者,即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愿取无量寿世界,即生尔。’
  (3)陈真谛译本《摄大乘论》卷中:“别时意,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复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生。’
  (4)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卷中云:“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

  从上面所引文献本身来看,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无著菩萨对别时意趣概念的解释,不是采用从正面抽象下定义的方式,而是间接举了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2)无著菩萨一共举了“念佛名得不退”、“发愿往生净土”(后简作“念佛”与“发愿”事)两个例释来解说别时意趣,而《大乘庄严经论》只有后者。
  (3)通观诸论本,于“念佛”事,《摄大乘论》的三个译本均强调一个“定”字,即念多宝佛名决定得不退转;而于“发愿”事则略有差别。《大乘庄严经论》强调“一切皆生”;《摄大乘论》佛陀扇多译本强调一个“即”字,即“即生性”;而真谛、玄奘译本强调一个“唯”字,即“由唯发愿而得往生”。

  2、论释

  论释者,释无著菩萨所造之论也。其有三家,即世亲菩萨所造《摄大乘论释》、无性菩萨所造《摄大乘论释》、安慧菩萨所造《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其中,世亲菩萨所造《摄大乘论释》有三种汉译本,即陈真谛译本、隋达摩笈多共行矩等译本、唐玄奘译本。下面分别解说。

  (1)世亲菩萨论释
  《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是懒惰善根,以诵持多宝佛名,为进上品功德。佛意为显上品功德,于浅行中,欲令舍懒惰、勤修道;不由唯诵佛名,即不退堕决定得无上菩提。譬如由一金钱营觅得千金钱,非一日得千,由别时得千。如来意亦尔,此一金钱为千金钱因;诵持佛名亦尔,为不退堕菩提因。
  《摄大乘论释论》(隋本)卷五:“别时意者,此意非唯称佛名,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言以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一日得耶?此意在别时得。故以彼一金钱,得千金钱,因故如是。如是唯发愿得生极乐世界,意亦如是。
  《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此中意趣,显诵多宝如来名,因是升进因,非唯诵名,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如有说言由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于一日,意在别时。由一金钱是得千因,故作此说。此亦如是,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亦尔。
  世亲菩萨论释的三个译本,于“念佛”事均强调非“唯”诵佛名而得不退;于“发愿”事,真谛译本无,其余两个译本均强调“由唯发愿”而得往生。可见,世亲菩萨于“念佛”事的强调重点,已由“决定不退”转移到“非唯念佛”上来了。

  (2)无性菩萨论释
  《摄大乘论释》卷五:“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得决定,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此意长养先时善根,如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于千。
  无性菩萨论释,基本保持并延续了《摄大乘论》真谛、玄奘译本中的观点。

  (3)安慧菩萨论释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二:“别时意趣者,如说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若暂得闻无垢月光如来名者,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不退转。如是等言,意在别时故。
  安慧菩萨论释,于“发愿”事,与《大乘庄严经论》同;于“念佛”事,亦强调“决不退转”,与无著菩萨同,只是所举例释不为“念多宝佛名”,而为“暂闻无垢月光如来名”。
发表于 2015-8-9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一钱千钱”喻与所对治

  除了上述对本论和论释的分析外,要对别时意趣本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还要对论释中的两个问题进行一下单独讨论。

  1、“一钱千钱”喻
  世亲菩萨与无性菩萨在论释中,针对无著菩萨的两个例释,都举了“以一钱赚取千钱”的譬喻来作进一步的阐发。如何理解这一譬喻?这一譬喻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上面的引文中,不难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时间上的差异
  由一块钱挣到一千块钱,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念多宝佛名得不退、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一样,不是一念佛、一发愿就可以获得不退或往生,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可能为一刻、或为一生、或者多生。
  (2)条件上的差异
  这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如果没有其它条件,如勤奋工作等,光有一块钱的本钱,也是不能够达到赚取一千块钱的目的的。所以,要获得决定不退,不仅仅依靠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也不仅仅只靠发愿。
  ②当然,光有勤奋工作等条件,没有一块钱的本钱,也是不能达到赚取一千块钱的目的的。所以,要获得决定不退,不念佛名是不行的;要往生极乐世界,不发愿也是不行的。

  2、所对治
  佛陀采取别时意趣说法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别时意趣到底有什么具体功用呢?
  世亲《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别时意趣者,谓此意趣,令懒惰者,由彼彼因,于彼彼法,精勤修习;彼彼善根,皆得增长。”《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若有众生,由懒惰障,不乐勤修行,如来以方便说。由此道理,于如来正法中,能勤修行,方便说者。”“是懒惰善根,以诵持多宝佛名,为进上品功德。佛意为显上品功德,于浅行中,欲令舍懒惰、勤修道。”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五:“别时意趣者,谓观懈怠不能于法精勤学者,故说是言。”
  除了二位菩萨在其各自的《摄大乘论释》中阐述了此观点,后世亦多引发。《金刚经疏》:“立别时意,破懈怠障。有人闻长时起行方生净土,闻此即生懈怠,为破此障,故言□□□生不退也。”唐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又《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对懈怠作如是言: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
  唐法藏还将别时意趣所对治的懈怠,具体归为“倒修懈怠”。《华严经探玄记》卷四〈明难品〉云:“倒修懈怠喻,是人闻说书持经卷,便证解脱,以不知别时意故,久而不得,便生懈怠。
  更有甚者,将“对治懈怠障”作为别时意趣的设教根源。日显意《净土宗要集》卷中:“《摄论》所立别时意,约何义门耶?答:上品功德,显浅行中,引懒堕机,名别时意。”《净土疑端》卷一:“别时意教设根源,懒堕根机诱引义也。此机佛法悕望心有而懈怠故修行倦也,为之唯愿往生说也。”
  虽然无著菩萨在论中解说别时意趣时,没有涉及此义,但其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解说八种障时,有明确的表述。《大乘庄严经论》卷六:“为对治懈怠障故,大乘经说:若有众生愿生安乐国土,一切当得往生;称念无垢月光佛名,决定当得作佛。”可见,世亲、无性二位菩萨所作论释,还是秉承无著菩萨本意的,并非主观臆造。
  总之,佛陀别时意趣说法,是为了对治众生懒惰和懈怠的障碍。还就无著菩萨二例释为例,如果说,要获得决定不退或往生极乐世界,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并且具足各种行持,有一部分众生就会因畏难情绪而心生退怯,不去修行。那么佛就先说诸多行持中之一种,如念佛或发愿,然后淡去时间因素不谈,以此方便说法摄受这一部分众生。

点评

师兄好厉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2:51
发表于 2015-8-9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海 发表于 2015-8-9 21:50
三、“一钱千钱”喻与所对治
  除了上述对本论和论释的分析外,要对别时意趣本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还要 ...


师兄好厉害!
发表于 2015-8-9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5-8-9 21:18
**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其中说,我成佛之后,十方所 ...


居士之博学如万宝全书!

点评

不过蚂蚁啃西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9 23:37
发表于 2015-8-9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宁静无扰 发表于 2015-8-9 22:52
居士之博学如万宝全书!

不过蚂蚁啃西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22: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