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14|回复: 0

[实修交流] 淨土法門見龍略義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3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淨土法門見龍略義論

佛法门常讲的「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念佛人之信心从含苞未放的「潜龙」状态,进一步到「见龙在田」的阶段。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干卦」的第二个爻辞。「见龙」代表着「始觉」,约慈悲的弘愿念佛法门,代表我们对于阿弥陀佛本愿有了正确之见地,领纳阿弥陀佛回向法界众生的本愿信心、大慈悲心,从自力、我执的迷妄中,在心田中开发出信心之一念。
「利见大人」,出现在干卦的下卦与上卦之中位,也就是二爻与五爻的地方。在《易经》之意涵,它分别代表着「君位」与「臣位」;若以佛法观念视之,二爻的「利见大人」指的是「因位」,五爻的「利见大人」指的则是「果位」。
「利见大人」中之「大人」,在弘愿念佛法门中专指的是阿弥陀佛,以及十方三世诸佛,《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欲拯群萌,惠予众生真实之利」。念佛众生在因地中,信心开发之一念的「见龙在田」,是领纳阿弥陀佛以及十方三世诸佛回向法界之大慈大悲心,所以是「利见大人」,一切功德利益功归佛恩。
所以一个于弥陀本愿信心开发的念佛人,他的日常生活举止,如孔子所说的「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以存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言谈之处都是极其平常的,居心处事只是「闲邪以存诚」,就是印光大师常教诫念佛人为人处事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句子就是出自于《易经》的。
可是现代的学佛人很难老实,如同印光大师在《文钞》常说的毛病—「好张罗、好结社」,学了些佛学常识,就想要搞组织,当领导人、老师,美其名是「学为人师,发心度众生」,但是骨子里被我慢的邪知邪见蒙蔽了,自己还洋洋得意。不如实修学,又没有实质内涵,接着就开始搞神通感应,不然说些似是而非、天马行空的「空头三昧」,来膨胀自己那空虚的慢执。
念佛人要明白佛法,不是用来搞组织、派系的,也不是用来增长自己的憍慢心、优越感。现代学佛人把佛法与世间法像和稀泥般地乱混成一堆,在自己未明佛法,或说些相似法,用世间的理念套在佛法的弘传,不仅想拥有佛经的版权,现在有一种人觉得当某某法师的经纪人,经销法师的产品,要比拥有佛经的版权来得有权威感、优越感,而藉由「转售佛法」来达到推销自己的目的,这种发颠妄想的学佛生态,在台湾社会随处可见。
我们的念佛信心,诚如孔子所说的「龙德」是「正中者也」,要老老实实的,不是教我们比赛念佛的速度与数目,也不是比境界与功夫的。如果老想搞这些玩意儿,结果会像《楞严经》说的「因地不正,果遭迂曲」。
「闲邪以存诚」,是约自己的居心处事,「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是约利益世间而言,「伐」是战功的意思,这是说我们本身在世间法或佛法上有所善行或利益于他人,也用不着自夸自满,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或值得夸耀的。「德博而化」,不是要我们在举止间摆出道貌岸然的味道,一付极具修持的样子。弘愿法门的念佛人要记得在世间上劝修念佛法门,为善乐施,都是「披弘誓铠」,顶戴阿弥陀佛弘誓的慈恩,行弥陀如来之家业,这是「德博而化」,以弥陀功德成自功德。
如何来护念我们一念发起的念佛信心?如《易经》上所说的「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弘愿法门的念佛人在一起聚会听经、念佛不是要搞组织的,是要学习、明了阿弥陀佛慈悲本愿之因果,自力与他力含糊笼统的地方要辨明清楚,「学」、「问」都是用来自行,对于本愿之信心弄明白了,实际上在家里念佛就行了。印光大师就不鼓励成立太多莲社、居士林,也不鼓励大家集会念佛,念佛之根本在于「信愿行」,抓到根本了,人人都应「素位而行」,不废世法而行佛法。
「宽」与「仁」,指的是回到生活面上,如何待人处世。一个真正领纳弘愿信心,沐浴在光明佛恩中生活,像是投身于慈悲之海中徜徉,为念佛而生活,为念佛而念佛,对于往生净土一事,全任阿弥陀佛的慈悲来担荷,自己用不着励力辛苦筹集我执的功业,放开自力的坚执,随分随力居尘学道,遍饮愿海清凉的甘露而无所拘束,所谓的「心宽体胖」。
修学弘愿一乘念佛法门,转变了以往念佛的意识型态,不但自己日常生活是「宽而居之」,慈悲光明的佛恩回向给法界念佛众生,让我们「触光柔软」,感受着阿弥陀佛「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护」的慈悲、温暖,凡夫业相的顽冥、刚强,也容易柔软下来,「仁而行之」的生活就如念佛用心歌说的「睡去一夜兮,卧在光明摄取床;醒来一日兮,坐在常行大悲场。步步光明际,声声摄取中;三百六十五,日日在春风!」
念佛法門常講的「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念佛人之信心從含苞未放的「潛龍」狀態,進一步到「見龍在田」的階段。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乾卦」的第二個爻辭。「見龍」代表著「始覺」,約慈悲的弘願念佛法門,代表我們對於阿彌陀佛本願有了正確之見地,領納阿彌陀佛迴向法界眾生的本願信心、大慈悲心,從自力、我執的迷妄中,在心田中開發出信心之一念。
「利見大人」,出現在乾卦的下卦與上卦之中位,也就是二爻與五爻的地方。在《易經》之意涵,它分別代表著「君位」與「臣位」;若以佛法觀念視之,二爻的「利見大人」指的是「因位」,五爻的「利見大人」指的則是「果位」。
「利見大人」中之「大人」,在弘願念佛法門中專指的是阿彌陀佛,以及十方三世諸佛,《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欲拯群萌,惠予眾生真實之利」。念佛眾生在因地中,信心開發之一念的「見龍在田」,是領納阿彌陀佛以及十方三世諸佛迴向法界之大慈大悲心,所以是「利見大人」,一切功德利益功歸佛恩。
所以一個於彌陀本願信心開發的念佛人,他的日常生活舉止,如孔子所說的「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以存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言談之處都是極其平常的,居心處事只是「閑邪以存誠」,就是印光大師常教誡念佛人為人處事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句子就是出自於《易經》的。
可是現代的學佛人很難老實,如同印光大師在《文鈔》常說的毛病—「好張羅、好結社」,學了些佛學常識,就想要搞組織,當領導人、老師,美其名是「學為人師,發心度眾生」,但是骨子裡被我慢的邪知邪見蒙蔽了,自己還洋洋得意。不如實修學,又沒有實質內涵,接著就開始搞神通感應,不然說些似是而非、天馬行空的「空頭三昧」,來膨脹自己那空虛的慢執。
念佛人要明白佛法,不是用來搞組織、派系的,也不是用來增長自己的憍慢心、優越感。現代學佛人把佛法與世間法像和稀泥般地亂混成一堆,在自己未明佛法,或說些相似法,用世間的理念套在佛法的弘傳,不僅想擁有佛經的版權,現在有一種人覺得當某某法師的經紀人,經銷法師的產品,要比擁有佛經的版權來得有權威感、優越感,而藉由「轉售佛法」來達到推銷自己的目的,這種發顛妄想的學佛生態,在台灣社會隨處可見。
我們的念佛信心,誠如孔子所說的「龍德」是「正中者也」,要老老實實的,不是教我們比賽念佛的速度與數目,也不是比境界與功夫的。如果老想搞這些玩意兒,結果會像《楞嚴經》說的「因地不正,果遭迂曲」。
「閑邪以存誠」,是約自己的居心處事,「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是約利益世間而言,「伐」是戰功的意思,這是說我們本身在世間法或佛法上有所善行或利益於他人,也用不著自誇自滿,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或值得誇耀的。「德博而化」,不是要我們在舉止間擺出道貌岸然的味道,一付極具修持的樣子。弘願法門的念佛人要記得在世間上勸修念佛法門,為善樂施,都是「披弘誓鎧」,頂戴阿彌陀佛弘誓的慈恩,行彌陀如來之家業,這是「德博而化」,以彌陀功德成自功德。
如何來護念我們一念發起的念佛信心?如《易經》上所說的「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弘願法門的念佛人在一起聚會聽經、念佛不是要搞組織的,是要學習、明瞭阿彌陀佛慈悲本願之因果,自力與他力含糊籠統的地方要辨明清楚,「學」、「問」都是用來自行,對於本願之信心弄明白了,實際上在家裡念佛就行了。印光大師就不鼓勵成立太多蓮社、居士林,也不鼓勵大家集會念佛,念佛之根本在於「信願行」,抓到根本了,人人都應「素位而行」,不廢世法而行佛法。
「寬」與「仁」,指的是回到生活面上,如何待人處世。一個真正領納弘願信心,沐浴在光明佛恩中生活,像是投身於慈悲之海中徜徉,為念佛而生活,為念佛而念佛,對於往生淨土一事,全任阿彌陀佛的慈悲來擔荷,自己用不著勵力辛苦籌集我執的功業,放開自力的堅執,隨分隨力居塵學道,遍飲願海清涼的甘露而無所拘束,所謂的「心寬體胖」。
修學弘願一乘念佛法門,轉變了以往念佛的意識型態,不但自己日常生活是「寬而居之」,慈悲光明的佛恩迴向給法界念佛眾生,讓我們「觸光柔軟」,感受著阿彌陀佛「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護」的慈悲、溫暖,凡夫業相的頑冥、剛強,也容易柔軟下來,「仁而行之」的生活就如念佛用心歌說的「睡去一夜兮,臥在光明攝取床;醒來一日兮,坐在常行大悲場。步步光明際,聲聲攝取中;三百六十五,日日在春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9: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