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11|回复: 24

[佛经摘录] 《佛说决定毗尼经》:声闻戒和菩萨戒的差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9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尔时,优波离从禅定起诣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若佛在世及涅槃后,云何名为声闻乘人波罗提木叉?云何名为菩萨乘人波罗提木叉?世尊说我于持律中最为第一,我当云何为他广说?…… ”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汝今当知,声闻乘人有异方便、有异深心持清净戒,菩萨乘人有异方便、有异深心持清净戒。所以者何?声闻乘人有异方便、有异深心,菩萨乘人有异方便、有异深心。
      优波离,声闻乘人虽净持戒,于菩萨乘不名净戒;菩萨乘人虽净持戒,于声闻乘不名净戒
      优波离,云何名为声闻乘人虽净持戒,于菩萨乘不名净戒?优波离,声闻乘人不应乃至起于一念欲更受身,是则名为声闻乘人清净持戒,于菩萨乘最大破戒名不清净。
       云何名为菩萨乘人虽净持戒,于声闻乘不名净戒?优波离,菩萨乘人于无量劫,堪忍受身不生厌患,是则名为菩萨乘人清净持戒,于声闻乘人最大破戒不名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优波离,菩萨乘人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菩萨乘人持开通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菩萨乘人持深入戒,声闻乘人持次第戒。         优波离,云何名为菩萨乘人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菩萨乘人持戒之时,于诸众生及与他人应当随顺,声闻乘人不应随顺。优波离,以是义故,菩萨乘人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
          优波离,云何名为菩萨乘人持开通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优波离,菩萨乘人,
以日初分有所犯戒,于日中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
以日中分有所犯戒,于日后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
以日后分有所犯戒,于夜初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
以夜初分有所犯戒,于夜中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
以夜中分有所犯戒,于夜后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
以夜后分有所犯戒,于日初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
以是义故,菩萨乘人持开通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菩萨不应生大惭愧,亦复不应生于悔缠。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 优波离,声闻乘人数数犯罪,即时破失声闻戒身。所以者何?声闻乘人应当持戒断一切结如救头燃,所有深心为涅槃故。优波离,以是义故,声闻乘人名持不开通戒。
         优波离,云何菩萨乘人持深入戒,声闻乘人持次第戒?
        菩萨乘人于恒河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受诸乐已,未曾捐舍发菩提心,菩萨尔时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乘人有于后时,善能护持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菩萨乘人不应一时于一身中尽一切结,应当渐渐尽一切结善根成就非不成熟。
        声闻乘人如救头燃,乃至一念受身不应生喜。以是义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声闻乘人持次第戒。
        菩萨乘人持开通戒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持尽护戒。所以者何?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为难得,具大庄严乃可得成。大乘之人于无量劫往来生死,不应生于厌离之心。
       优波离,如来观察筹量,为大乘人不应一向说厌离法,不应一向说离欲法,不应一向说速疾法,常当为说发欢喜心相应诸法,常应为说甚深无难无悔缠法,常应为说无聚无碍空无之法,闻此法已常乐生死不生忧悔,亦能满足菩提之行。】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比丘行何法故名增上慢?
   佛告优波离:
“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欲断贪欲,名增上慢;
作是思惟欲断嗔恚,名增上慢;
作是思惟欲断愚痴,名增上慢。
贪欲法异诸佛法异,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嗔恚法异诸佛法异,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愚痴法异诸佛法异,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作是思惟见有所得,名增上慢;
作是思惟见有所证,名增上慢;
作是思惟见有解脱,名增上慢;
作是思惟见诸法空,名增上慢;
作是思惟见于无相,名增上慢;
作是思惟见于无作,是名增上慢;
作是思惟见有诸行,名增上慢;
作是思惟见有诸法,名增上慢;
一切诸法不可思议,作是思惟不应思议,名增上慢;
诸法空无何用精进,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是名声闻住增上慢。】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名为菩萨增上慢?佛乘最胜作是思惟,我当于中发菩提心,名增上慢;
行六波罗蜜当得作佛,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般若波罗蜜能得出离,更无余法而得出离,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于甚深法应作方便不因世法,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此法甚深,此非甚深,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此法是净,此法非净,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此是佛法,此是辟支佛法,此是声闻法,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此法应作,此法不应作,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此是近法,此非近法,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此是正道,此是邪道,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疾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疾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一切佛法不可思议,未曾有人能觉之者,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彼不应思议,此非是见然是过患,是名菩萨住增上慢。”



  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离增上慢?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思惟诸心,思惟心时不著思惟,是名最胜离增上慢。”】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世尊欲广分别思惟法故,而说偈言:
  “不应分别法非法, 戏论诸心不应住,
   不思议法而能知, 名一切时受乐人。
   若有欲知无有法, 作是思惟非真实,
   随逐邪心凡夫人, 受诸有苦百千亿。
   若有比丘常念佛, 此则非真非正念,
   常知佛从分别起, 实不可取亦不生。
   若有思惟诸空法, 则住邪道凡夫人,

   虽因名字说空法, 而实无有名字说。
   闲居寂静思惟法, 世所称叹寂静人,
   心住觉观是戏论, 是故无思能解法。

   心心诸法名为思, 若有所思必有著,
   若能远离是著法, 于诸所思无复思。

   …………
   
   我常叹说清苦法, 欢喜乐行头陀者,
   推求贪法不可得, 名为最上不贪者。

   常为众生百千众, 现说地狱怖畏事,
   未曾有去堕恶道, 死入无间地狱者。
   无有能作地狱者, 亦无能作鉾槊等,
   因分别故而见有, 刀剑之害伤己身。
   杂色庄严花果树, 金色宫殿而晃曜,
   彼亦未曾有作者, 皆从妄想分别起。

   …………
   譬如世有大幻师, 能化无边百千众,
   即时皆害诸化人, 而于幻者无增损。
   一切众生如幻相, 其边未曾而可得,
   若有能观不思议, 当知彼人不厌生。
   观世寂静名勇猛, 知法实相亦复然,
   受五欲利常修行, 不生染著度众生。

   无有众生及寿命, 世尊怜愍兴慈悲,
   勤修精进大苦行, 虽无众生作利益。
   如以空拳诱小儿, 诳惑其心令染著,
   然后开手示空卷, 小儿即时大啼哭。
   …………
   我说众生有所得, 皆是远离诸性相,
   若有计我有所得, 不名为得沙门果。
   若法无生亦无灭, 谁有于中而得者?
   说众生得即无得, 能觉此法名为得。…… 】


发表于 2015-7-29 20: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戒与声闻戒的不共,产生的原因是发心不共。声闻乘主要发的是出离心,菩萨乘发的是菩萨心。菩萨乘行持都是从菩提心出发,无菩提心,而自称菩萨乘,学彼菩萨所行,此可开许此可行。自欺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7-29 20:30
菩萨戒与声闻戒的不共,产生的原因是发心不共。声闻乘主要发的是出离心,菩萨乘发的是菩萨心。菩萨乘行持都 ...

     何为菩提心?

点评

其区别在菩提心。菩提心即自利利他悲智双融,内破烦恼污染,外利乐众生。瑜伽菩萨戒中,与烦恼污染则有犯,与众生无真实利益为有犯。 如不共戒中,声闻应少事少业专于解脱,于菩萨为犯戒,不能利益众生故。另外于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3 22:12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6: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5-7-29 21:06
何为菩提心?

         一念之中无量小念头,就是识阴行阴等无量念头,凡夫转不了,所以在凡夫地,要随顺凡夫地的规矩。
           小小的事,凡夫都转不动,所以不能违背。

点评

凡夫转不了,那凡夫如何尽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念有三粗六细,凡夫性用同诸佛,虽然无明所障不能觉此性用,尽其功能。但此性不因不知而不存,凡夫虽于念不能尽转,然于粗分可知可转,由粗而细,无明渐除,如云散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3 21:38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5-7-29 19:31
【 优波离,声闻乘人数数犯罪,即时破失声闻戒身。所以者何?声闻乘人应当持戒断一切结如救头燃,所 ...

前三楼。

        菩萨乘的法甚深难思议。
有些声闻乘看起来是破戒的行为或想法,在大乘看来是随顺菩萨戒、是随顺圆觉妙性、是安住于如如之中。
有些声闻乘看起来是持戒的行为或想法,在大乘看来却是在造作、在违背如如之法、违背诸法实相。
持与破,开与遮,如果看不清全相的话,根本不知如何是好,有时感觉互相矛盾。只有通达之后才会明白如何是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5-7-29 19:45
【尔时,世尊欲广分别思惟法故,而说偈言:
  “不应分别法非法, 戏论诸心不应住,
   不思 ...

          所谓,如《圆觉经》,安住在妄想境界中,不去了知分辨真假: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佛说如幻三昧经》,在平等的心地之中,发起种种念想:
         【诸见无明有爱,当兴十二缘起之法。吾诸所欲依猗三界,亦当显发。所依吾我贪身计已六十二见,亦当显发。五盖之患,四倒八邪十恶之业令其反原。取要言之,一切净不净、应不应众想言辞,一切处所所受依猗,思想诸念、恋慕挂碍,所可言曰发泥洹想,菩萨大士皆显发此。】
          《佛说净业障经》,这也是为什么对五欲既不贪爱,但也不放舍的缘故:
         【若有菩萨于诸五欲不生爱乐亦不放舍。观欲实性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
         不能了知深法的声闻弟子,听闻后无不惊恐怖愄,深怀疑惑。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5-7-31 16:06
一念之中无量小念头,就是识阴行阴等无量念头,凡夫转不了,所以在凡夫地,要随顺凡夫地的规矩 ...

然而,又不可违背自心八识境界。过度贪爱,也是违背于八识境界,刀割、撞墙、水淹、火烧等事,也是违背于八识境界。
实在不可思议。外道声闻无法信受,或者偏执一端违犯世间规则,如同掩耳盗铃、充耳不闻等事。
难解难入。
发表于 2015-8-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感恩 佛学弟子 同修布施佛学戒律经文。随喜、赞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8-3 21: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5-7-31 16:06
一念之中无量小念头,就是识阴行阴等无量念头,凡夫转不了,所以在凡夫地,要随顺凡夫地的规矩 ...

凡夫转不了,那凡夫如何尽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念有三粗六细,凡夫性用同诸佛,虽然无明所障不能觉此性用,尽其功能。但此性不因不知而不存,凡夫虽于念不能尽转,然于粗分可知可转,由粗而细,无明渐除,如云散天开。云遮非天无,云开非天生。
         况且一念中本来具足四圣六凡三千世界不可思议如法界,本来现成,又转那里去。
发表于 2015-8-3 22: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5-7-29 21:06
何为菩提心?

其区别在菩提心。菩提心即自利利他悲智双融,内破烦恼污染,外利乐众生。瑜伽菩萨戒中,与烦恼污染则有犯,与众生无真实利益为有犯。
如不共戒中,声闻应少事少业专于解脱,于菩萨为犯戒,不能利益众生故。另外于杀淫妄盗皆开遮,于此声闻不能沾。
         菩萨乘甚深难思议,因其本身离思议。不属知,不属不知。知则不离妄念,不知则是无记。旅途即归宿。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8-3 21:38
凡夫转不了,那凡夫如何尽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念有三粗六细,凡夫性用同诸佛,虽然无明所障不能觉此性 ...

     是   “三细六粗” 好不好。况且,这个名词并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合理解。
     另外,你说的,和我说的,根本就是两种意思。我说的是因为某些微细妄念转不动,所以还要遵守规矩,而你又说,五阴也可以慢慢转。
      这根本就是两码事,说的头不对嘴的。有谁会不知道五阴也可以慢慢转吗。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为持,怎样为犯,需要仔细去思考、实践。怎样发菩提心,也需要仔细去体验。

        虽然想度一切众生都解脱、都住于安乐之中,但实际上并没有所度的众生,实无所度、可度。虽然实无所度、可度的众生,但是却常常生起菩提心,想着让一切众生都解脱、都住于安乐之中。


补充内容 (2015-8-5 09:09):
还有好多大乘经典中的种种回向的语句,看起来说的非常宏伟壮观的,看起来让人不敢想的大愿,实际都是这种让一切众生受益的念头。

补充内容 (2015-8-5 09:18):
只知道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时刻依教奉行、按照道理去实践、观修。否则,到死必然落得一场空,还可能背上无数的业障。

点评

见众生就是人我平等无二,不见众生即是无人无我一体空寂。又有什么相违。 直心是道场,但行而已。何必思前思后顾左顾右。于戒持戒便是,于犯忏悔改过便是。破戒重受再来便是。菩提心发心便是,现在虽然不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5 10:13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知道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时刻依教奉行、按照道理去实践、观修,这才叫精进修行。否则,到死必然落得一场空,还可能背上无数的业障。因为没有用佛理去实践的缘故。
发表于 2015-8-5 10: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5-8-5 09:03
怎样为持,怎样为犯,需要仔细去思考、实践。怎样发菩提心,也需要仔细去体验。

        虽然 ...

见众生就是人我平等无二,不见众生即是无人无我一体空寂。又有什么相违。
        直心是道场,但行而已。何必思前思后顾左顾右。于戒持戒便是,于犯忏悔改过便是。破戒重受再来便是。菩提心发心便是,现在虽然不真,志心不改终究会真。
        众生无量,度而已。烦恼无尽,断而已。法门无边,学而已。佛道无上,行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1: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8-5 10:13
见众生就是人我平等无二,不见众生即是无人无我一体空寂。又有什么相违。
        直心是道场,但行而已 ...

没有相违?你去杀人试试啊!重头再来吧。扯淡。别装大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9 12: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