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34|回复: 0

[善导思想传承] 【微信答问】第192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8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微信答问】第192期(《观经疏》华座观世尊示除苦恼法,善导大师释“斯乃二尊许应无异,直以隐显有殊”。“许”“隐”有何深意?)2015-07-08 净宗法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建议在wifi 环境下收听


为方便无wifi观看的莲友,特提供音频在线收听链接: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

音频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ddltc
**

**



**

“Smile冰糖问:《观经疏》(《圣教集》第593页)正明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斯乃二尊许应无异,直以隐显有殊;正由器朴之类万差,致使互为郢匠。这里释迦牟尼佛”“什么?文字意义上理解好像是释迦牟尼佛许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则答应众生往生,但又感觉说不过去,整部《观经》世尊都在说求生极乐之法,不是说的。该如何理解这段话呢?

答:因为《观经疏》我们还没有讲解,所以有些莲友不大容易看得懂。比如这里引用的一段文句(《圣教集》第593页),你问了两点,一个是“许应”的“许”,一个是“隐显”的“隐”。

一、释迦许说除苦恼法。
我们看书,在文字理解上可能眼界要稍微放宽一点。这里整个是讲第七华座观,第一科叫作“敕听许说”,第三科就是现在讲的“二尊许应”。“许应”的“许”,就是指第一科,经文 说,“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释迦牟尼佛许了阿难和韦提希,“许”他们什么呢?“我要为你们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这就是“许”。
**

第一科的经文,看《观经疏》的解释,一、从佛告阿难下至除苦恼法以来,正明敕听许说”。“敕听”就是“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是教敕,请他们仔细听好。“许说”,要为他们说什么?“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这就是“许”。

底下有三个细节:“一明告命二人”,是解释“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这一句;“二明敕听,令之谛受,正念修行”,解释“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接下来“三明佛为说华座观法,但能住心缘念,罪苦得除”,解释“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在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次第当中,前面说了六观,第六是“宝楼观”,接下来是第七“华座观”。释迦牟尼佛心中所讲的“除苦恼法”,其实就是指“华座观”。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说“三明佛为说华座观法”,释尊想要说华座观,但还没有说,他“许说”,答应了要说的。“但能住心缘念,罪苦得除”,你能够心住于华座,来观华座,那么一切罪苦,“除苦恼法”就能除得了。

二、弥陀应现,住立空中。
我们再看第三科的经文。“说是语时”,释迦牟尼佛这样说的时候。释尊不是许说了嘛,答应要说“除苦恼法”,要说“华座观”。正当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来得及往下说呢,那么“来应”的是谁呢?“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大师对这一段的解释,先分科,“说是语时下至不得为比以来,正明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娑婆化主”释迦牟尼佛,“为物故”,为了普遍救度众生,怜悯众生,所以心中就想着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本心本意,是要介绍阿弥陀佛的本愿,但这是含在释迦牟尼佛心中的,并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

可是“安乐慈尊”在这个时候,当下“知情故”,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心情,也知道娑婆世界众生的状况,所以他就显明出来,显示出来。“影临东域”,“影”,代表佛的身相,因为佛来到娑婆,就像镜子的影像一样,是“不来而来”,用这个“影”字代表自在、如幻;“东域”,相对于西方极乐世界来说,娑婆国土在东方,所以说“影临东域”。我们看法义的书,上下文结合来看,就能明白。

所以这里的“许”,就是释迦牟尼佛许说“除苦恼法”;“应”,是答应,“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这样,两尊佛之间就有了互动。

三、释迦许说为隐,弥陀应现为显。
这里的“隐”和“显”也有好几层含义。从“许”和“应”这两个字来说,释迦牟尼佛许说的时候是含蓄的,还隐藏在心中,并没有说出来,所以称为“许”,也就是“隐”。而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住立空中,这就是“应”,“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正应了释尊这一句话;“说是语时”,无量寿佛和观音、势至就住立空中,显现出来了,是“显”。


四、阿弥陀佛本身是众生的除苦恼法
无量寿佛显现出来是要说明什么呢?说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除苦恼法,就是阿弥陀佛本身的存在。所以,住立空中的佛,就是能够解除一切众生大苦恼,令一切众生得解脱、得成佛、得大安乐的除苦恼法,以身相来说明这个除苦恼法。所以这里的第七观,阿弥陀佛的显现,特别重要,特别有意义。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专门就此而辨别是“得益”,所谓“得益门”。韦提希夫人是在哪里得无生法忍?众生得益又在哪里?就在“阿弥陀佛住立空中”。虽然讲十六观法,讲华座观等等这一切,但是真正除苦恼法的本身,由阿弥陀佛带领观音、势至显明出来,“我住立空中,迎接你,救度你,光明摄受你。照耀你的阿弥陀佛,就是众生的除苦恼法”,是要说明这些。

五、释迦要门为隐,弥陀弘愿为显
说的方式有隐有显。总的来讲,以释迦牟尼佛为隐,阿弥陀佛为显,这是一种说法。为什么呢?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是从要门导入弘愿,比如讲十六观这些都比较含蓄,这就是“隐”。那阿弥陀佛的本愿,所谓“弘愿”,它是非常明确的,“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显”。二者一对比,要门是“隐”,弘愿为“显”,要门主是释迦,弘愿主是弥陀,所以释迦就是“隐”,弥陀就是“显”。

释迦牟尼佛到最后显明本意,大师在《观经疏》最后解释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望佛本愿”是释尊心中悬望着的一个目标,虽然讲定散二善,这是隐的,心中望着阿弥陀佛本愿。所以以弥陀为显,世尊为隐。

六、释迦弥陀,互有隐显
另外一种说法,两尊也互有隐显。怎么说呢?比如释迦牟尼佛说“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这个时候,无量寿佛还没有显现出来,只有释迦佛一尊佛,那释迦佛是明显的,是“显”;阿弥陀佛还在背后,没有直接显示,是“隐”。等到阿弥陀佛跟观音、势至住立空中,放大光明,“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这个时候,唯见阿弥陀佛的佛光,释迦牟尼佛就隐没了。所以这里就是释迦“隐”,阿弥陀佛“显”。

七、华座为隐,佛身为显。
如果从法义来说,释迦牟尼佛讲的华座观,华座是佛身所坐的;阿弥陀佛显示出来直接就是佛身。二者比较起来,华座虽然是除苦恼法,但是是隐说的;佛身除苦恼法是明显的。华座为什么也是除苦恼法呢?因为华座代表了阿弥陀佛的正觉,《往生论》说“正觉华化生”。但是华座代表阿弥陀佛的正觉,毕竟不如佛本身代表阿弥陀佛的正觉为明显,是这个意思。
**

所以本愿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以阿弥陀佛的正觉,赌誓我们的往生。“正觉”有两种表达,一是佛本身的身相,阿弥陀佛成佛了,报身如来这种相就代表正觉。再一个是以正觉莲花来代表。以莲花来代表相对含蓄一些,所以在“华座观”当中,专门有一段经文,“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圣教集》第602页),所谓的“愿力所成”就是指第十八愿。当然,总的来讲是四十八愿,特别指第十八愿,因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前面十三定观,唯有第七观特别说到“愿力所成”。当然,观观都是愿力所成。为什么特别说在第七观?是要显明华座就是阿弥陀佛的正觉华座,所以说“正觉华化生”。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都是从这个大宝莲花王所化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3 18: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