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在wifi 环境下收听为方便无wifi观看的莲友,特提供音频在线收听链接: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
**
1.“涅槃妙心”问:众生无边,但佛智深幽,一定知道众生的数量是多少,假设众生的数量是N个,那么就固定有那么多众生吗?会不会有某种光明突然发出新的无明妄想,从而增加更多的众生?
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过我是没有这个智慧来回答的,我就尽我的能力。
你这句话我开始还不太懂,后来又多看了两遍,才知道什么意思。我们说众生是一念无明妄想所产生的,所以你就想到说,可能有种光明,这种光明一念妄想之后变成了无明,它就变成一个众生了。其实这完全是凡夫的情见,跟佛法扯不上边,对佛教的理解比较浅显。
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好像光明突然变成了无明,然后这一念无明变成了众生,不是这么回事。
佛当然有智慧,但是佛的智慧不是像我们所理解的这样,“一定知道众生的数量是多少”。我们讲众生多少数量,但在佛的语境和智慧当中是不一样的概念。佛如果随着众生的角度来讲,就落入众生的境界;落入众生的境界,就讲不明白。
阿弥陀佛是无量佛,佛本身是无量的,没有量,到众生这个立场才要讲数量,可是要用数量来表达无量,怎么表达呢?没有办法表达,所以也都用不着。比如讲众生,在佛法当中,众缘和合而生就是众生,一切万法都是众生,众生哪有什么数字多少的问题?所以众生的数量,佛法不谈这些,因为这些佛没办法讲。这个就是不可思、不可说。
就像镜子照万物一样,它一照全部都有了。这里出生一只蚂蚁,镜子马上知道;你动一个动作,它也知道,但是镜子是不会跟你说什么的。当下任何的大小、多少、变化,它都了了全知,但是它不可能去说,它怎么去跟你表达?
所以,如果以特殊的有情来衡量的话,佛教说一念就是一个众生,念念起生灭的念头,也可以说是念念的众生。所以佛虽然知道,但是不会说,因为众生没有这样的语言可以表达佛的境界。作为佛来说,他心里全部都知道,就像镜子照见万物一样,不用说的。
你对数量有一个固定的认识,对众生也有一个固定的认识。可是佛说,本来无量,法界缘起;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佛这个境界,怎么去讲数量?《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你有众生相,你要佛用众生相来跟你说明众生,佛是无众生相的,怎么跟你说?
而且佛法中是没有开始的。你说“这个光明,‘啪’,一念就变成无明了”,它就是有时间,有开始。佛讲的都是无始的,没有开始,像一个圆一样。那你有开始,有结束,怎么去说?根本不是一个境界,没办法说啊。
另外,好像说“成佛了,佛又成为众生了”,这完全是以凡情来测佛智。
我们不要这样缠绕,这样缠绕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不必如此。你只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成佛了,自然就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还是劝你多念佛,发愿往生净土,自然解决。
我想我的回答可能不能满你的意。不过我本人倒是有一个梦境,可以供你参考。我小的时候去放鸭子,鸭子会在田里、草堆里下蛋,捡到鸭蛋就特别高兴,所以晚上做梦,就在梦里捡了很多鸭蛋,捡一个又一个,很高兴。那请问,这鸭蛋有多少数量?佛当然知道梦里捡了多少鸭蛋,但是讲这个数量有意义吗?一万个,一亿个,都没有意义。像影子一样,你说影子是多是少?十个影子和一百个影子、一万个影子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这些数量都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意义的话,佛是不会说的。
2.“仕娥”问:《印光大师文钞·复屈文六居士书二》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况此次是护国救灾,念诵尚是枝末,敦尽乃属根本。”有位居士对印光大师这句话不赞同,认为这句话说得本末倒置,“念佛是枝末”,毛骨悚然,错误太多年。末学听了为之一惊,思之匪解。恳请开示。 答:因为你写得简略,我大概根据你的文句来理解。那位居士讲得好像也对啊,念佛是根本,怎么成了枝末呢?
大家读书也好,看文字也好,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所谓的根本和枝末,要看相对什么来说。
印光大师是参加护国救灾法会,他说的不是“念佛是枝末”,他说“念诵尚是枝末”。不要改一个字。护国救灾法会的第一天,印光大师就讲“念佛为护国救灾的根本”,他怎么会说念佛是枝末呢?他这里是讲,他本人去参加这个法会,早晚会有念诵仪轨,他说这个就是枝末的事情了。这个念诵仪轨参加不参加,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他年纪也大了。大概是这样的。大家可以查原文把它的背景了解一下。
参加这个护国救灾法会,也是以敦伦尽分作为根本的。怎么能护国救灾?每一位公民应该从敦伦尽分开始做起,这样国家才有希望。那参加这个护国救灾法会的,本身也要敦伦尽分。所以印光大师就说,他来了以后应该怎么安排,这样就符合护国救灾法会的法体。不然,在形式上搞一大堆排场,这都是不必要的。这是大师的慈悲。
所以看书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不然就会发生偏差。不过,这位居士说明他本身对于念佛还是抓得很紧的,他听到别人讲“这个是枝末”就提出异议。还是肯定他的勇气。不过这个地方是“念诵”,不是“念佛”,一字不可以改。
又问:印光大师开示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句话是从“本有佛性”“理即佛”上来看的吗?我等弟子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一重要开示?
答:这句话不是从“理即佛”“本有佛性”上来看的。这句话就是从一般的事相来看,是事修,不是讲一种玄理。这句话简单讲,就是我们要看人家的好。要只看人家的好处,只认自己的错误。
“看人家都是菩萨”,只看人家的优点,感人家的恩,看的都是好处。如果有坏的、不好的,想到说“这可能是菩萨示现,让我警觉这件事情”。如果这样,那你心里不就很平顺吗?你学法的进步就很大。
“唯我一人实是凡夫”,为什么这样看?因为内心起心动念,自己是知道的,贪瞋痴一切具足,这不是凡夫是什么?所以果然能这样看,那人家所有的善事功德你都可以随喜,恶事就可以避免了,这个非常好。
不过,真要这样看也确实不太容易。这个不是理观,反而是明明白白的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