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福海 (少年佛徒)
福海禅师,字普耀,俗姓杨,是元朝泰安(今山东济南市)灵岩寺的高僧。可是,福海禅师却从不把他自己居止栖息的净修之所称作灵岩寺,而称作叫日月庵。 福海禅师呱呱降生人世间的那一刹那,全家上下无不惊讶于他的神异:就在那一刻,伴随着他的啼叫声,分明有一股闪耀的金光遍照室宇,力透墙垣,奔射四方。而当他稍微大些,可以自己四处跑动的时候,他对浮图( 梵语译音,佛或佛塔)的特殊嗜好越发明显了。就在他家门口,有一座香云寺。福海禅师便习以为常地出入寺院,而且只要进到寺院之中,便经常就是整日不归。而他的父母兄长,如果一天都没见他的人影,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到香云寺里去寻找,肯定能把他找到。没准儿他正凝视着佛祖金像而忘身凡尘,浑然佛境了呢! 后来,时间长了,他的父母兄长见他对佛祖的热衷丝毫没有稍减,反而是越来越沉醉,越来越热切了,就干脆横下一条心来,把他舍入香云寺,以满足他的志愿。这时候,他刚刚五岁。 福海来到香云寺,投身于成公住持座前。但是,小小年纪的他却并没有随即便被剃度,而只是作为一个小善童而存身寺中。但是,令寺中僧侣和住持大为惊叹的是:这个小小孩童却不仅能够流畅贯达地诵经 念佛,而且,只要是他读过一次的经卷,不用再读第二遍,便毫无遗忘。 等到他长大到十六岁正武剃度,受具足戒的时候,他已然熟读 佛经、深通律论了。至于他的业师成公和尚的 佛法道行,他更是无所不学,学无不通。 此后福海禅师便辞别师傅,迤逦西去,来到安西(今陕西西安、咸阳、渭南一带),拜谒伯达禅师,向他学习禅行妙机。在这里,他又是穷究精义,从不懈怠。时间长了,伯达禅师不禁对他的广知博识和聪敏颖悟感到惊讶。因此,就当众赞赏他说:“日后禅宗的振兴,一定会依赖福海了!福海你要努为不懈,以弘扬祖道为己任!”福海听罢,不禁心潮汹涌,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禅师的厚望。 这之后,伯达禅师又推荐福海禅师前往赵州(今河北赵县),向鼎鼎大名的柏树子禅师学习。柏树子禅师机锋劲捷,辞理明晰。福海禅师朝夕参叩,拜请迷津,修为又提高了一个境界。 这时,他又听说宝应寺嵩岩 法师器量沉雅,唱道声高。他便又闻名而往,入室拜谒。嵩岩法师对他也颇为赏识,指点因而也就更为勤谨。于是,福海禅师的法行不知不觉中又日见进益,步步登高。 一天,在修禅习法之余,福海禅师不禁目有所及,心有所悟,就提笔写下了一首《重九》诗。其中,有这么两句: 赖有黄花封岩顶, 又添红叶壮嵩阳。 嵩岩法师一见,不禁深加叹服,就对大众们说:“你们可别因为福海年纪尚轻,就轻觑了他。他的修为早已高出你们许多了!日后,这嵩山法王寺,当非他莫属。”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丙子(公元1276年),福海禅师听说与嵩岩法师声名相著的复庵禅师出任万寿寺住持,便又不远千里,北上京师,前去拜谒复庵禅师。复庵禅师不久便发现眼前这位前来求学的福海禅师尽管年纪轻轻,实际上却修为颇高,便尽传衣钵,以示青睐。等到后来,复庵禅师退居齐河(今山东齐河县),又特地修书一封,专召福海禅师,命他前往嵩山法王寺住持寺院。福海禅师借口自己年未及长,学名不著,尽力推辞。可复庵禅师却认定了他,决不允退。因此,福海禅师只好接受这一重任 —— 果然应验了嵩岩法师当年的预言! 元世祖至元庚辰(公元1280年)的春天,年29仅岁,而身为嵩山法王寺住持的福海禅师,为了使已然陷入颓弊之势的礼法纲维再次振兴,特地在山中大设法会,开坛演法,宣禅弘道,丛席规矩,井井有序,四方僧俗一时齐集,天下为之震动。而福海禅师见山中寺庙日久失修,现出破败,便决心四方化缘募捐,壮大声势,显扬庙宇。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心愿得成。在修整庙宇的基础上,又广砌基地,扩建堂奥,广纳天下云游僧侣,人们争相皈依,使之成为嵩山南面的一大胜景。 元世祖至元丙戌(公元1286年),龙门(今陕西韩城)宝应寺和汝阳(今河南汝南)香山寺争相来请住持寺宇,福海禅师就选择了香山寺,登座说法,僧众称服。在香山寺,福海禅师除了 弘法讲说之外,还勤勉有加,朝课夕读,颂念研习,从不懈怠。而偏偏寺庙建筑在山颠峰顶,用水吃喝十分难艰,依赖天降大雨。福海禅师到来之后,凭借着自己的恒心与毅力,坚持担水上山,从不中断。因此寺僧争相劳作,往返涧底山顶,挑水不止,使得寺中水源充足,贮存给用,从无艰涩。 就这样,福海禅师在这高高山颠之上的香山寺,一呆就是十二年,直到元成宗大德丁酉(公元1297年)方始离开。 第二年,(公元1298年),福海禅师来到泰安灵岩寺。刚到寺院,福海禅师不禁为眼前的雄伟景象所深深打动,脱口赞叹道:“危危乎悬崖高岩,名不虚传!”然后,他便遍召工匠,凿平路途,修整殿堂,粉刷 佛像,使得破旧、衰败的庙宇转瞬之间,放射出金碧辉煌的光彩来,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为之一新。 到了元成宗大德壬寅(公元1302年),福海禅师又南下南阳(今河南南阳),游历丹霞山。却发现山中古刹,几为灰烬;而郡府之北的一片宽广的荒山野岭,原本是寺中田产,现在却荒芜不堪,荆棘遍生。而那些失落无依的僧侣,竟然就风餐露宿,野外其中。福海禅师一见,不觉大发感叹,恻隐之心涌动,就倾尽私囊,准备重建寺院,以供那些野居穴处的佛门同道居栖。但是,他自己的积蓄毕竟十分有限,而事情又迫在眉睫,不是旷日持久的化缘所能解救燃眉,于是,他便率领众人,自己挖地整基,伐木搭庵,以至手足胼胝。最后终于搭成几间佛庵,供僧人们栖止。众僧亲眼目睹,无不感念非常,心不能已。 就在这时,朝廷传下圣旨,钦召福海禅师入住万寿禅寺。福海禅师就只好告别诸位贫苦僧侣,北上大都(今北京)。 成宗大德乙巳(公元1305年),皇恩浩荡,特别赏赐福海禅师金元宝一万五千缗;而其他仰慕已久的王公贵戚,也各有捐赠,又达二万缗之多。而福海禅师却并不为这些钱财所动,更不将它们私肥腰囊,而是将它们尽行散去,普济穷困之人。 元武宗至大己酉(公元1309 年)的正月,寿高六十八岁的一代大师福海禅师圆化西归。在他圆化之后,灵骨分别埋葬在飞灵岩寺、香山寺、法五寺和丹霞山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