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69|回复: 1

[佛教经藏]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略释-----净慧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9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圣行品第十九之上】
圣行品即菩萨行,共分三卷三品。
这时,佛对童子菩萨说,菩萨当于此经专心思维五种之行。一者圣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婴儿行,五者病行。下面分别讲解:
圣行。菩萨经常修行这五种行,还要修行佛行,即受持佛说大乘经典和此经。
1、菩萨听闻此经生信,思维诸佛无上道。为受持佛大乘经典和此经,应舍离妻子、眷属、舍宅、财富等一切外财,视居家如牢狱一样让人烦恼,不得尽寿净修清净行。应出家让一切善法因此增长,修行无上菩提之道。舍外财出家为菩萨行布施,菩萨想出家时,与魔王的战争开始。魔王生大烦恼,说我又减少一个子民多一个战争对手。这场战争又旷日持久,一直战斗到菩萨菩提树下证菩提。
2、菩萨出家后服法衣,奉持禁戒。菩萨护戒之心,犹如金刚。乃至小恶心生怖畏。菩萨护戒如人持浮囊,想渡大海;魔子想破戒,向菩萨乞索浮囊或一半、三分之一再或搭一把手不可;菩萨宁被魔子杀掉也不破戒,如不舍浮囊。菩萨护戒,常有烦恼魔子来巧语诱破,而菩萨为证无上菩提,护持重戒与微小戒律一样,坚固心如金刚。
3、菩萨具足五方面清戒。一根本业清净戒;二前后眷属余清净戒;三非诸恶觉清净戒;四护戒正念,念清净戒;五回向菩提戒。
4、菩萨又有二种戒。一受世教戒,二得正法戒,终不为恶。
5、菩萨又有二种戒。一性重戒(四禁戒),二息世讥嫌戒,世间人都认为不该做的事,如小称大砣和不食五辛之物,不看凶杀戏等等。
6、菩萨宁以热铁炙身,终不取以身破戒。菩萨宁吞热铁丸,终不取以口毁戒。菩萨宁卧热铁床,终不取以身贪求高广大床而破戒。菩萨宁受三百矛扎,终不取以身贪求滋补医药而破戒。菩萨宁愿投入镬汤,终不以身贪求豪宅而破戒。菩萨宁愿被铁棒打碎,终不取以身贪求礼拜而破戒。菩萨宁愿被铁器挖出双目,不以色心视好色。菩萨宁愿用铁锥刺耳,不以染心听好音声。菩萨宁愿用利刀割去鼻子,不以染心嗅诸香。菩萨宁愿用利刀割去舌头,不以染心贪其美味。菩萨宁愿用利斧砍其身,不以染心贪其触。谁这样对待菩萨,堕于三恶道。而成就菩萨护持清净戒的功德,具足圆满。
7、菩萨修持这样的清净戒,进入八地菩萨,不动地。此地菩萨为不动地、不随、不退、不散,如山一样不为大风动堕退散。一不动为,不为色声香味触法所动,不为贪嗔痴所动,不为烦恼魔所动。二不堕为,不堕三恶道,不破四重戒罪,不为色受想行识蕴魔恼害而堕。三不退为,不退回声闻、缘觉,不退戒还俗,不退菩提道。四不散为,不为邪风所散,于大乘经典不散,不为死魔所散。
8、菩萨进入不动地,为菩萨修行圣行。佛与菩萨所行为圣行。因为,佛与菩萨为圣人,有圣法,有圣戒,有圣定慧为圣人。圣人有七圣财,信、戒、忏、愧、多闻、智慧、舍离。七圣觉: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
9、菩萨圣行,修于诸观。观身不净谁是我,我是谁。观身白骨断除一切色欲。观骨节分离断形貌欲、姿态欲、细触欲。观青色十方皆青,黄白色也是如此。在各色观中此身不净,因缘和合,四大无我,示现身作事业,幻化不实,何处生贪欲、骂辱、嗔恚。若心不忍,心则散乱,失去正念。若失正念,不分善恶,堕于恶道。如是观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得四念处。得入堪忍地,即一地菩萨。
10、菩萨堪忍,身心苦恼一切能忍。堪忍贪欲、恚痴、寒热、疫病、恶口、打骂等。
11、没有得住不动地净持戒时,有因缘可得破戒。为令他人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令不退菩提心,故得破戒。如七地以下菩萨为度化喝酒的人,就示现饮酒接近此人等。为度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2、菩萨拥护大乘经典,令人不退菩提心,虽破戒却无地狱可堕。往昔佛于我们地球做大国王,敬重大乘经典。当时,无佛和声闻、缘觉住世,只有佛教经典。佛十二年供养婆罗门,又十二年保护安全。然后劝婆罗门发菩提心时,婆罗门说,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也如此。见闻婆罗门诽谤大乘经典,当时将其杀掉。如此因缘,没有堕地狱。护持大乘经典,有无量势力。菩萨行六度成就十种自在,即行法施、无畏施、财施,可以圆满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持戒行能圆满业自在、生自在;精进行能圆满愿自在;忍辱行能圆满信解自在;禅定行圆满如意自在;般若行能圆满智自在、法自在,即菩萨有十种自在。
13、菩萨圣行苦集灭道。苦有逼迫相,集有生长相,灭有寂灭相,道有大乘相。苦灭相,集转相,灭除相,道能除相。苦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坏苦相。集三界诸有相,灭三界诸有相,道戒定慧。有漏法有因有果,无漏法也是有因有果。有漏法漏果为苦,漏因为集;无漏法无漏果为灭,无漏因为道。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为苦;能生苦法为集;无有苦处为灭,十力,四无所畏,四念处,大悲为道。十力为:一是处非处智力(道理与非道理);二是业异熟智力(知三世业力);三是诸禅解脱三昧力;四是根上下力;五是种种智解脱力;六是种种界智力(众生界);七是遍趣行智力(显现六道);八是宿命智力;九是天眼力;十是漏尽智力。四无所谓:一切智无所谓;漏尽无所谓;诸法障道无所谓;说尽苦道无所谓。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生有五种相,一者初出,二者终,三者增长,四者出胎,五者种类生。老有二相,一为念老,也为增长老;二为终身老,也为灭坏老。病为地、水、火、风,互不协调。一为身病,二为心病。身病有水、风、热、杂的原因和外伤,外伤由战争等、不小心或误摔等、刀杖瓦石、鬼魅作秽四种原因。心病有高兴、害怕、忧愁、愚痴四种原因,这四种原因有三种根源,一者业报,二者恶对,三者季节与代谢。死为失去受报之身体。一为命尽死,二为外缘死。命尽有三种情况。一是命尽福没尽,二是福尽命没尽,三是福命都没尽。外缘死也有三种情况,一是想害别人或被别人害自杀,二是想杀别人或被别人害他杀,三是又想害别人又想自害而死。另外,有的人外缘死可为放逸死、破戒死、坏命根死。放逸死是人诽谤大乘经典;毁戒死是人毁犯诸佛所制禁戒;坏命根为舍五蕴身,是成道之人。
爱别离为所爱之物被破坏离散。一为人的五蕴坏,即心、肝、脾、肺、肾。二为天的五蕴坏,即色、受、想、行、识。三为其它五蕴坏。怨憎会为不爱而脱不掉,还要会集。重点是三恶道,不想去、不愿去、不愿作也得会作,不见轮回饶过人。求不得为所求不得和费大力气不得果报。五蕴盛为七苦作用于心,念念为苦。
14、三界众生无不有生,不一定有老。众生贪生而厌病老死。菩萨不然,知生必有病老死相伴生,善必恶相随。佛用功德天女与黑暗恶女姐妹比喻,美与丑伴生,富与贫相随。有智慧的驱除功德天女,而黑暗恶女也相随而去;愚痴的人贪求功德天女进舍,而黑暗恶女也相伴入宅。菩萨舍生而病老死都无,众生贪生而八苦根本。众生贪生如小孩饿逼取粪中果子,洗而又弃。菩萨见生如粪中果子,不受也无舍。菩萨不贪色声香味触法美味,诸苦恼自免。众生贪其美味而得色力,知有一患将来要死,也出高价贪而食之。愚痴贪受,诸苦相集。
15、菩萨住于此经观知生为大苦。菩萨受持此经,知佛要随顺世间,示现涅槃,那还有谁能违背世间诸法规律呢!三界受生处,如毒树根、茎、叶、花、果都能杀人,是粪臭一样,人生十岁乃至能活八万岁,都诸苦相随。凡夫贪生求寿,如冒险采药人不觉跌于深坑。菩萨见生寿如见天人妙食似地狱铁丸。
16、菩萨住于此经,观知老为大苦。老能坏勇力意念,无年青时的快乐骄慢等,为人瞧不起。人老如池中莲花鲜美而遭冰雹,小国王好战而遇大国强兵,车折轴,富家遭强盗等,盛年壮色为衰老干枯,再无出家、读经、坐净的劲头。老人也如国王失国乞食,油干灯灭,干河无水,不能咨受一切善法。
17、菩萨住于此经,观知病为大苦。病能让人失去安稳乐事。如小苗遇雹雨,常人失手足,芭蕉有子等,抢夺人的正念根本。
18、菩萨住于此经观知死为大苦。如火烧一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吹三禅天,唯四禅天可免。一禅天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天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天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四禅天内无患,外无灾。唯菩萨住于此经,如国王能识破怨贼伪装亲善,而欲杀害之阴谋诡计等。菩萨住于此经是住于空、无相、愿力三定,与死远离。
19、菩萨住于此经,观知爱离别为大苦,爱别离苦为众苦根本。偈语说,因爱生犹,因爱生畏,苦离贪爱,何犹何畏。
爱别离能生出种种苦。如顶生太子具七宝为转圣王,又贪忉利天玉帝诸宝,玉帝受持此经,并为其开示。而顶生转轮圣王,于玉帝生恶心而堕落回人间,别离七宝和爱念之人,因苦恼生死而死。当时玉帝迦叶佛是,顶生圣王我释迦牟尼是。应该知道爱别离过去现在世都有,未来世众生也是如此。
20、菩萨住于此经,观知怨憎会为大苦。菩萨观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五道,都是怨憎会苦,恨这个,怨那个。如看见牢狱紧闭,枷锁杻械于人一样害怕。所以,菩萨舍外财而修六度万行,入于涅槃。
21、菩萨住于此经,观知求不得为大苦。一切尽可求,但分二种。一是求善法,求善法不得苦。二是求不善法,为度众生求恶法不离苦。
22、五蕴盛为七苦所集,修善法有乐想,作恶者生苦想。
这时,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如色是苦,一切众生不应有求。又如善道中,六触受乐,乐是苦,一切众生不应有求。佛说的偈语,菩萨摩诃萨,毕竟到彼岸。所做众事办,是名最为乐(余下略去)。诸经中所说乐相是什么样子。
佛说,一切众生与下苦中,横生乐想。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下苦为八苦。下生为三恶道,于中乐无苦乐想,于上乐生乐想,当怎么回答?怎么说于苦中而生乐想?
佛说,从理义上说,无有乐想,是妄生乐想。五蕴中有三受三苦。三受是乐受、苦受、不乐不苦受。三苦为苦苦、行苦、坏苦。以苦乐受中,虽为三苦,实有乐受,是菩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以苦为乐,不舍离众生。若于一切众生一切皆苦,实无有乐,妄生乐想而已。
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修行善者,则受乐报,诸经所说乐受是真实的吗?
佛说,修善受乐报是菩提道之根本。所以,在诸经中说有乐相。而世间人以女色、美酒、财宝等贪欲满足为乐,如是乐能生苦,是忧悲苦恼,乃至断命。菩萨于八苦中,能解苦无苦,于此经中能知苦因乐因。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6 03: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