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74|回复: 17

[善导思想交流] 净宗法师: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3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作者:净宗法师
转贴:http://www.hongyuansi.com/6484.html

**近来在法义上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在这种因缘下,我写下了《〈观经四帖疏〉四重判》和《〈观经〉教眼》这两篇文章。很感恩这种因缘,虽然这两篇文章都是本门重要的教理教义,可是如果没有这种特殊的因缘,很难把它们整理出来。我想,这种不同的声音对于我们了解大师的思想有增上缘的作用。大师的思想回归本土的时间还不长,还缺乏专门的研究,所以有不同的见解是正常的。通过整理这两篇文章,可以让我们对整个《观经四帖疏》的脉络,尤其是善导大师要弘二门判的深旨,有进一步的梳理。通过这样的梳理,心中对《观经疏》的脉络更清晰,对祖师的教法更加景仰,而且更加法喜充满、信心饱足。这些都是我们要感恩之处。

**当然,在辨析法义的时候,难免有所褒贬,甚至有所破立,这样好不好呢?按说是有点不太好,因为如果分寸掌握不好,有可能要为此伤和气,有褒有贬,肯定就会指向一定的人、事。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事关法义,不辨清楚也是不现实的。一般不挑起这个话题,现在既然有了,总要把它说明白。

一、破立的分寸**下面三点可以让我们掌握破立的分寸。

**第一,立正不破邪,正立邪自破。

**邪就是不正确,倒不是说邪恶。在表达法义的时候,这是一种方法,就是把正确的法义宣传出来,不破斥邪。正的立起来了,那么邪的、不正确的自然就破除了。就像光明来了,暗自然就破了。当然,这是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有时候立正难免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还是要给出答复。有这种观念就好。

**第二,破其法而敬其人。

**善导大师对诸师都是很尊重的,称他们为“诸师”,但诸师的观点大师是不认同的。比如说净影寺的慧远大师,他判上品上生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萨,判得很高。善导大师当然不同意,所以在“和会门”中用了很长篇幅来说明根本,就是凡夫为本,说此十六观门“定为凡夫,不为圣人”。然后对于“别时意”加以破斥,对于“凡夫不能往生报土,只能到化土”的观点也统一加以楷定与破斥。这就是破其法。但是对于诸师本人还是比较尊重的,因为大家都是为法门,都是为了怜悯众生;不过立场不同,所以见解不一样,每个人所化导的一类众生的根机也不一样。如果从宗学的理论建立来讲,有正误的分辨;如果从众生的感觉来说,有的人或许是这一类的根机,跟他相应的也要有所引导。从主观上来说,大德法师们都是为了弘扬净土,为了彰显极乐净土的殊胜,希望引导众生去往生,所以他们的心意都是很好的,在事功方面也有他们的作用。比如莲池大师,还有其他一些祖师大德,甚至不是净土宗系列的,而是他宗他派的,天台的、华严的,大家都来弘扬净土。他们的观点当然和善导大师不一样,但是也有他们的作用,那就是引导本门的人归入净土,也就是属于要门的分齐,还是有效果的。所以从古到今都这样。

**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都在弘扬净土,我们不能指望别人的观点和我们完全一致,也不能指望别人对善导大师的理解和我们完全一样,这可能永远达不到;但大家都可以来说明,让学的人可以有一个辨别、了解。总之,为佛法做事都值得肯定、值得尊重。如果对这样的人我们不尊敬,那我们尊敬谁呢?在末法时代能够专选净土法门指导众生往生,不管是要门还是弘愿,甚至不管是正行还是杂行,功德都是很大的。

**第三,要避免自我矜夸、自我高慢。

**任何时候只要违背了机深信,就违背了我们自己的宗旨,因为我们这个法门讲机法两种深信。如果违背了机深信,自己把自己抬得很高,就自相矛盾了。那就不要去讲法了,自己就倒掉了。

**我们讲法不是我们自己有智慧,我们智慧不如人、德行不如人。那我们为什么讲话这么肯定呢?这是因为顺承了祖师和善知识的教化恩德,贵在有传承。有传承,利益就非常明显。传承就像是在长江边上取水一样,取江水很容易,打一桶是一桶,打一缸是一缸。那么如果没有传承、靠自己去悟呢?就好像自己打井一样,往底下打,打一百米,打一百五十米,打个深井,我们能打得到吗?人家可能还能打一百米,我们打一米就打不动了,我们根本就不是那个根机。我们为什么能一桶又一桶地打到水呢?因为我们在长江边上。传承就像江水一样,是一个源流不断的法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靠自己开悟,就是悟得自己的心地、心田,就像在地上打井一样,一直往下追踪,那也能够得到水,不过水的量和长江是不好比的;而且只有自己得到利益,别人打不出井就得不到。所以我们不是智慧和德行超过别人,只是因为有传承,就不一样。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可能在某种因缘下,其实人家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人家,他就是我,我就是他,因为世间众生相就是这样的。什么是“他”?什么是“我”?在这种情况下就叫“我”,你认为“这就是我”,就像西红柿长在这里就是“我”,换那个地方就是“它”。所以众生无所谓他、你、我,各种见解都有它的因缘。

二、七要七不要**下面讲法义之争的“七要七不要”。

**第一,正面应对不回避;

**第二,平和理性不情绪;

**第三,知错立改不护短;

**第四,传承清净不混融;

**第五,宗旨明确不含糊;

**第六,坚守立场不乡愿;

**第七,慎思明辨不盲从。

**

**第一,正面应对不回避。

**法义之争是难免的,随着弘法的推展、推进,出现不同的认识、见解,必然就有争论,这是没法回避的,除非不开口讲话。既然要弘法,就要把正确的法义宣传出来。

**但是众生的心都是很执著的,把真实的法义弘扬出来,不可能所有的人都鼓掌,一定会有冲撞,一定会有激荡,也一定会有质疑、反弹的声音,这就是所谓的争论,所以没办法回避。同时,也不需要回避。为什么?因为这正是我们弘法的机缘展现出来了,所以可以把这种质疑、争辩的声音视作佛恩因缘,是佛的恩德加持才会这样。不管对方出于什么立场、什么情感、什么因缘,他这样说,都是乘佛威神。如果不是乘佛威神,那我们就不可能有这种局面,甚至魔王来扰乱佛法都是乘佛威神。经典上说,因为有佛法的存在,激动了魔,他才会这样,不然的话他够都够不着。

**所以,要把不同的声音视作佛恩因缘——都是佛的恩德,而且是一种因缘。

**是因缘就无所谓,它是空性的。我们就要很好地利用佛恩的因缘来展开教化的事业。真理是越辨越明的,我们也不必故意回避,否则就是把大好的佛恩因缘废弃了。

**这是“正面应对不回避”。那么怎么应对呢?

**第二,平和理性不情绪。

**这非常重要。“平”是平常、平淡。要和平、和气,有理性,不要情绪化。一旦失去平和,所见一定不真,见解就要打折扣了,就不真实。我们在弘扬祖师的教义时,如果心很不平和,即使所说的话是不错的,人家听起来也不会很顺。所以内心真正的平和很重要。当然,这和涵养、修行,和我们对法义的理解、对机深信、对弥陀的仰靠都很有关系,这是一辈子的学问。

**初学的人难免有时候有情绪,这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一旦落入情绪,比如我们争论法义,本来是为法义、为真理在辩,真理越辩越明;可是说来说去就开始带情绪了,甚至有怒火了,觉得“我怎么样,你怎么样”,这时候就跑题了。一旦落入情绪,就是为自己而辩,并非为真理而辩;因为真理是没有“我”的,真理不会说“我要你帮我辩”,真理是很平淡、很平常的。

**俗话说“有理不在言高”。那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声音很高?可能是情绪化了,声音压过人家。没理了才这样,声音拔得很高;有理时说话轻轻地一句就可以了。所以,有力量的人就是掌握了真理,可是他很沉默,或者很平静地表达,这就是有底气、有力量的表现。

**还有句俗语说“得理还需饶人”,你真的得理了,也不要一直把对方逼到墙角。理是大家共同的,不是私人的东西,不是把理当作榔头,用来砸人。理是大家共同得利,真理就是光明。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知错立改不护短。

**在争论法义的时候,如果知道自己错了,就要立即改正,不要护短。真理显明出来,我们就要感恩对方,因为真理是大家共同的老师。如果护短,等于自绝于真理之外。如果有错误,那就要立即改正,而且感谢对方,这就是客观的态度。

**第四,传承清净不混融。

**在争论法义的时候,一定是以经典教言、以祖师论著为依据的,也不需要混合、融通。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我们的智慧所能达到的。佛智难思,佛的智慧、祖师的解释是难思量的,不需要再加入我们个人的东西去混融它,否则可能会弄巧成拙,反而坏事。

**这也是为了自利利他:我们自己得利益,是依清净的传承;也依这样清净的传承宣传阿弥陀佛的教义,让别人得利益。比如说正行和杂行,有的人就不敢说,也不愿意说,怕说了以后得罪人,然后就开始修饰,这样就不好。我们依传承来讲,因为善导大师是有智慧的,他既然这样讲,一定有他的道理。

**再比如说“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有人也不敢讲,说这样讲不好:“‘无条件的救度’,有人听了造恶怎么办?”这都是根据自己的人情在融混,加了些自己的东西。我们不需要这样,阿弥陀佛比我们慈悲,比我们有智慧,他这么说我们就这么说。

**善导大师的解释比我们强得多,对于“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大师解释说是抑止义,那我们就说是抑止义。善导大师在很多地方解释第十八愿的时候,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八个字略而不释,以显示摄取门之意,那我们也就略而不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八个字不要了,你不能说这是断章取义,难道善导大师也是断章取义吗?大师是要表明什么呢?是要表明“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抑止义是暂时性的,永恒的还是要摄取。所以抑止是一种方便,摄取才是真实。这些都不要依我们自己的想法。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中引用第十八愿文,除了在讲《观经》下品下生的抑止门提到,其他地方几乎都不提这八个字,这有特别的义理在当中。

**我们学法就要传承清净,不要混杂,这是必然的要求。净土宗在中国其实够混杂的了,这是历史的因缘,是众生种种的因缘和合形成的局面。我们学法,如果没有清净传承,那没办法;现在有这样的清净传承,还是依清净传承。这方面我觉得密宗比较讲究,这是有它的道理的。

**第五,宗旨明确不含糊。

**说就要说得很明白,不要说含含糊糊的话。说含糊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显示自己圆融,其实让人家听起来感到糊涂,这就不好了。人家得不到利益,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说什么。

**第六,坚守立场不乡愿。

**“乡愿”是《论语》里的话,就是老好人的意思,你也好,我也好,大家都好,和稀泥,就怕得罪人。有的人就没有一个佛法的定见。为什么说要坚守立场呢?我们的立场要明白,要肯定:我们就站在阿弥陀佛他力本愿的立场上来弘扬弥陀的无条件救度,这个立场是永不改变的。因为我们有定见、有明见、有正见,所以不会随便改变。比如说,有一百个人,其中九十九人眼睛都不亮,甚至都是盲人;只有一个人眼睛是亮的,他看见红花绿叶,他会因为别的人说是什么颜色而改变吗?不可能的,因为他看得非常清楚,非常确定,他不可能来和稀泥。他可以闭口不讲话,但他心里是明白的。

**所以,我们弘扬佛法,弘扬净土宗,如果得到定见,得到明见,得到正见,那么决定不会随风倒浪,说这个也对、那个也正确。有的人瞎圆融,混到一块儿显示他很圆融,其实自己眼睛也是盲的,还瞎众生正眼;和稀泥,乱讨好,就是怕得罪人,好像政治家搞选举拉选票一样,这就没有必要了。我们是弘法的人,就要站在法的立场上正确地引导众生。因为众生是迷茫的,才需要弘法的人有正见、明见和定见来引导他们。怎么可以像寓言里的蝙蝠一样,到鸟类那里说它是鸟,到哺乳动物这边又说它是哺乳动物,两边讨好,到最后两边都不理它。有的人就是这样的,他在佛法里就是没有定见,看哪边风声大,他就跟哪边说话。

**有定见的人,即使一万个人不这样说,自己也决定是这样的,没有错。比如春天到了,看看周围,看看人家,问人家“春天到了没有”,都说还没到。要是把雪扒开,里面草芽都露出来了,但大地还是一片白雪皑皑,寒风呼啸,肯定春天还没有到;如果他看到柳树都发芽了,花苞都出来了,即使一万个人说大地看起来是一片萧条,他也会说春天已经到了:这就是定见、明见和正见。我们弘扬这个法门,是大家都说好我们才去讲吗?不是的,是在大家不了解的时候,我们才有必要讲,这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不以人情坏佛法,像前面讲的那样,是人情太多。我们应该不讲人情,“宁愿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做人情”。但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人都很虚伪,都靠人情来填饱自己的肚子,然后给自己找虚荣、找荣誉感,这是一般人避免不了的。要坚持真理,就一定要有勇气,而且要有明见和定见。如果他糊涂没看清楚,或者胆小不敢坚持,或者随大流,他怎么会不被人情所左右呢?

**第七,审思明辨不盲从。

**对于有些说法,我们要仔细分辨,不随便信从。因为有些话似是而非,或者说这些话是在某种场景下所说的,当中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我们不能一股脑儿把它吞下去。就像成语所说的“三人成虎”,以讹传讹。什么叫“三人成虎”呢?有人说大街上有只老虎,“瞎扯,大街上怎么会有老虎?”就把第一个人否定了;“大街上确实有只老虎。”第二个人又这样讲,“真有吗?”开始将信将疑了。这时候来了第三个人:“我也看到了,确实有只老虎!”“哦,原来大街上真有老虎。”三个人一讲,他就相信了。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但是三个人都这样讲,就相信了。也就是说,很多事情是错误的,但是张三讲,李四讲,王五讲,甚至是某某大德讲的,是有名望的人讲的,“那就对了!”然后再听听、看看,别的大德也这么讲,“那肯定不错!”这样的人想要得到佛法的利益,那简直是梦都梦不着。

发表于 2015-1-3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亲伏魔怨 发表于 2015-1-3 19:49
持名念佛,念佛三昧甚好,但不要因此持名念佛一门而舍弃佛陀其他教法,众生根基不同,佛陀因病施药,故不可 ...

想与净宗法师弘扬的善导大师思想净土宗辨解,做好能先去比较全面地学习一下,起码要对整个净土宗思想有所了解,以免误解:http://www.hongyuansi.com/5472.html

法师弘法绝无以持名念佛之法而舍去佛陀其他教法之意。
众生修行要领之一是择法。
当择某一法时,不能说不让其他众生修行其他的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寂光 发表于 2015-1-3 20:02
比如,某个  本 yuan 法门,佛协早有定论。
这是佛协的警惕通知, 竟然被某义工放去了争议黙摒区。http:// ...

依法不依人!
学佛重真理!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亲伏魔怨 发表于 2015-1-3 20:43
你怎知别人不明白,那你来解答好了?

凡夫众生均有我执、法执,亦有择法修行的因缘和自由,不入同一法门不好辨解。以下给你参考:
http://www.hongyuansi.com/5336.html

(三)开宗传承约人

净土宗虽然是善导大师开宗的,但它是有传承、有来历的,并不是善导大师直接开出来的,它有一个法脉传承关系:

善导师承道绰,道绰承续昙鸾,昙鸾承续印度之天亲、龙树:此为中国净土宗之正脉传承。

善导师承道绰,是直接跟道绰大师学习净土法义,道绰大师是承续昙鸾大师的,这三位大师传承都在玄中寺;昙鸾大师是承续印度的天亲和龙树这两位菩萨的净土法义。

龙树、天亲是印度佛教的两大旗帜,他们是中观和唯识这两大学派的鼻祖。这两位祖师各有净土论著:龙树菩萨有《易行品》,天亲菩萨有《往生论》。昙鸾大师注解《往生论》的时候,一开始就引用了龙树菩萨《易行品》的教判,他承接了这两位大菩萨的净土思想。

从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到善导,这就是中国净土宗的正脉传承。

约法

此传承思想略说有如下特点:

一、有统一、完备的净土宗教判理论;

所谓统一,就是互相之间是完整的,是完备的,是没有缺陷的。

二、有一脉相承的法义师承关系;

三、依阿弥陀佛本愿为立宗根本;

这一点特别重要。讲建立净土宗,建立一个宗派,立宗的根本在哪里?就在阿弥陀佛的本愿。这五位祖师都是这样的,五位祖师之间的法义师承关系非常明显,都是依据阿弥陀佛本愿来立宗的。

四、完全以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解释净土经典,丝毫不夹杂圣道诸宗理念;

为什么善导大师能开立净土宗?为什么说这一脉是正脉传承?就是因为它是完全依净土经典来解释净土经典,是完全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上,不夹杂诸宗的观念,是纯味的、纯正的,是依阿弥陀佛本愿为立宗根本的。这是说明纯粹性。

五、教理、行仪完备,净土宗规模严整。

这样才能成立一个完整的宗派。善导大师有五部九卷:《观经疏》讲教理;其他四部讲具体行仪、法则,在行仪这方面也非常完备。

以上这五个特点说明净土宗的传承思想。

比较显胜

其他有关弥陀净土的解释,皆不具备上述特点。

比较其他有关弥陀净土的解释,对净土三部经的解释有很多。打开《大藏经》查阅历史资料,会发现善导大师这一系列之外的解释非常多,但那些都不具备上述特点。我们拿这五个特点对照来看。

第一,没有统一、完备的净土宗教判理论,都是引用他宗的教判来解释净土。比如说引用天台宗的教判理论来解释净土宗,教判都用别人家的,这怎么可以呢?教判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宗派建立的基础。引用的都不是净土门的经典,就不能彻底反映出净土法义。

第二,没有一脉相承的法义师承关系。各人说各人的话,都是自己对净土经典的理解——“我理解到这个程度,我就发表我的注疏”,互相之间找不到一脉相承的关系。这样,后人修学就失去了标准,失去了依从。

第三,不是依阿弥陀佛本愿作为立宗的根本。比如说,天台宗的人是以《法华经》作为立宗根本,就站在《法华经》的立场上来解释净土的经典;华严宗的人是站在华严宗立场上,它根本就不是净土宗,而是华严宗。有人会问,法华宗、华严宗、唯识宗的法师,他们也在解释净土法门,解释净土的经典,怎么不是净土宗呢?并不是你解释净土三经,你就是净土宗了,不是这样的。净土宗的人也可以解释《心经》,也可以解释《维摩诘经》,也可以解释《法华经》。不过这不是我们的重点,但如果要解释,我们还是净土宗,这就是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来判断。那么,天台宗的人解释净土,他是站在天台宗的立场来解释的,他整个的教判、修学的法则和标准都是依天台的,所以仍是天台宗,不是净土宗。

第四,诸宗诸师不是依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来解释净土经典,而是依各自所宗的有缘教法。比如他是天台、华严或唯识的,就依天台、华严、唯识的立场来解释净土的经典。比如说,以唯识宗的立场来解释,对《观经》的下品往生,他就得出结论,叫作“别时意”,这辈子不能往生的,这就不是净土宗。

第五,诸师的解释,在教理、行仪上也不完备。比如在行仪方面,善导大师就定出了五种正行——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以称名为正定之业。而禅宗的人解释净土法门,在教理上一定是以明心见性为目标,对西方净土也有他的一套解释方法,“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是他的理论;在行仪方面,他一定是禅的方法,比如说,你念佛要有禅定功夫,你要达到明心见性的程度,没有确立净土的行仪标准。天台一定是以“一心三观”来理解:你念这句名号,这句名号灵明不昧就是观,这句名号澄明、凝定就是止,止中有观,观中有止,他一定是以一心三观来解释名号的作用和念佛的效果。如果是华严宗或者唯识宗的,他们也有各自的解释方法。这些解释,不管是从教理上还是行仪上,都偏离了净土宗,都不是净土宗。

善导大师讲五种正行,都没有这一些。

所以,从这五点来比较,诸师的解释:

皆糅杂诸宗混说净土,非纯依净土解释净土,故只是诸宗净土教,而非净土宗。

“糅杂诸宗,混说净土”,就是在理论上混杂了诸宗自力修行的观念,不是纯粹依净土来解释净土,所以那只是诸宗净土教,而非净土宗。

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一下,有三个名相:净土法门、净土教、净土宗。底下我们会详细解释。

如天台净土、华严净土、唯识净土、禅门净土等,即所谓“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教宗华严,行归净土”之类。

“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教宗华严,行归净土”,这两句话可能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什么意思呢?“教”就是理论,“行”就是实践。就是说,在教理上,他们是以天台宗作为理论指导标准,“教宗天台”,明显地打出旗号:“我是天台宗的。”在教理上、理论上,他们是依据天台宗的,这叫“教宗天台”。在中国一般讲佛教八大宗派,就是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等等。在教理的分判上,如果我依据华严宗,我就“教宗华严”;或者依据般若空性,我就“教宗般若”,理论上依据这些。但是,靠这些解决不了生死问题,那行持方面呢?在行业规范、行持目的上,“行归净土”。这就很明显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偏差,就像开车,方向盘是扭的,教和行发生了错位。但在中国,一千多年来,这几乎是普遍现象。

为什么呢?因为天台宗、华严宗等的教理、教判流传了下来,而净土宗的教理、教判,善导大师一脉的净土思想却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没有办法依循。而净土教法也需要一个理论体系,这样人们就在这几家里物色一种,就物色到了天台或者华严。这样教和行就有偏差,发生了错位。

现在我们不一样了,现在善导大师的思想展现出来了,我们有了净土宗的教判理论,所以我们就“教宗净土”,我们行还在净土,教和行是一致的,这才是净土宗完整的教理体系。

故今编述《净土宗概论》,专依善导大师一系之净土思想,不涉其余。

一开始我们也有考虑,讲净土宗,就是十三祖,但十三祖之间其实并没有一脉相传的净土宗理论关系,这五点都不具备。如果那样解释,就很庞杂,找不到一条主线,也不能把净土宗完整的体系纯粹地展现出来。我们现在编述这本《净土宗概论》,专依善导大师一系的净土思想,对诸宗净土教没有涉足。诸宗净土教是另外一个议题,可能将来在学习的时候会广泛地参考。这本《净土宗概论》,完全依据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理由如前面已经说明了。

譬如欲学天台宗,须专依智者大师;欲学净土宗,即专依善导大师,不可稍有偏离。

要学天台宗,就要专依谁呢?专依智者大师,他是天台宗的开宗祖师。如果不依他,那学什么天台宗?我们学净土宗,就专依善导大师,他是开宗祖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子归来 于 2015-1-3 23:38 编辑
亲伏魔怨 发表于 2015-1-3 20:43
你怎知别人不明白,那你来解答好了?

凡夫众生均有我执、法执,各有择法因缘,不入同一法门不好辨解。以下供参考:http://www.hongyuansi.com/6129.html(二)废权立实

大师思想简言之,分真实(实)与方便(权),导方便入真实,也就是“开二归一,废权立实”。

大师思想,简单地说,分为真实与方便。“真实”后面写了“(实)”,“方便”后面是“(权)”,这是佛教的基本名相,权、实是一对。权叫作方便,方便权假。比如我们平常讲的“权宜之计”,就是说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而是暂且使用一下,权就是方便,是暂时性的。大师的解释,教理也好,行法也好,都分为真实和方便两种;最后是要引导方便进入真实,这才达到了目的。就是所谓权宜之计,暂时用一用,最后就要把真实的方法、利益显示出来。这也就是“开二归一,废权立实”。“开二”就是开为二分,“归一”就是最后归到一处。

这是善导大师解释《观经》的整个条理和思路。这个地方是两条线索、两条路子,到最后都通到一个地方——“开二归一”。再通过“开二归一”达到一个目的,叫作“废权立实”。所谓“废”就是看不见、包含在里面了,它的作用已经完止、到此终结了。“立”是独立、显现、确立。所谓“开二”就是开出权和实这两股,也就是方便和真实;最后是要归到真实的地方。一旦归到真实的地方,真实的就独立出来,权就废了。

“开二”者,先随众生执情,义路开分为二,即方便与真实;常以方便显说置前,真实隐密放后。

为什么要“开二”呢?如果不开二,释迦牟尼佛直接讲他的本怀,就显示“一”就好了。但是,“一”不行,众生根机不成熟,不能接受“一实”——唯一、真实的教法;所以,从这个真实的主干上面,必须再开一个分支出去,就是“开二”,开一条方便的诱导。因为众生有执著的情感、分别,直接讲真实的他接受不了,所以就随着众生的执情给一个引导:这叫“开二”。

“义路开分为二”,“义路”两个字很重要。就是说,他要解释的义理、路子,先分为两个;在开二的人心中,他是要归一的。所以,他虽然是开两条路子,但最后的目标、归结点他心中明白,走路的人可能不清楚,他能引导过来。所以,义路先开分为两条,也就是方便与真实。这是因为要以方便接引众生,所以经常是把方便显说置前。方便的法门是明显地说在前面的,是为满众生的愿,让众生听起来比较好接受;先把真实的义理隐密,放在后面。

这就好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好像给小孩子吃药,药外面是胶囊或者是甜甜的糖衣,里面包的才是药粉。如果直接把药粉给小孩灌进去,他就吐出来了,所以必须包个胶囊或者甜的糖衣。方便就是那个胶囊,有了这个胶囊,带点甜味,众生愿意接受。然后把真实的道理、利益都放进去,这样不就达到方便的目的了吗?想要治病,吞这个胶囊,是外面包的胶囊能治病,还是里面的药粉能治病?那肯定是药粉能治病。但是,如果没有胶囊,病人可能不容易吞下去,所以加这个胶囊。那你以为胶囊能治病,专门嚼胶囊,还甜甜的,行不行?当糖吃可以,治病不行。

所以,在净土宗当中,要门和弘愿,要门就是胶囊,弘愿就是里面的内容——“一向专念”。就是说,定散二善就是做成一个胶囊而已,里面装的是“一向专念”。有人“咕噜”吞下去,说:“这个胶囊真好吃啊,治了我的病了!”他不知道,“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定散二善包裹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到底是怎么包裹的,我们下面会说。

下面讲“归一”。

“归一”者,终显佛陀本意,结归唯在一真。即此一真,一切皆真,回顾来路,倍觉亲切。

不能总是“开二”,要有个结归,最终是要显明佛陀出世的本意。宣讲《观经》的本来目的、结归,“唯在一真”,这个结归的地方肯定是在唯一真实的地方,不可能到最后还是方便,到最后方便就不要了。

“即此一真,一切皆真”,就是说,如果能够悟到最后唯一真实的教法,那么就应该想得到,原来所设步步的方便,那一切都是为了走向真实;这样,方便也成为真实,“一切皆真”。

回头再看,才会觉得前面那些方便里面有真实的意义包含在其中。所以,“回顾来路,倍觉亲切”,才觉得释迦牟尼佛很慈悲。佛陀为什么要讲定善十三观、三福九品?讲这么长,是为了到最后说“持无量寿佛名”,这个是真的,是一真。那么前面所讲这一切都有它的真义包含在里面、渗透在其中。方便和真实有这样的一种关系。

既经开二归一,自然废权立实。如众水入海,失彼故名,皆得海号。

既然经过了开二归一这么一个过程,自然就达到了废权立实的效果和结局。道理刚才说过了,因为归到一了,到了真实的地方,前面所开的方便道就已经舍了。

举一个譬喻。就好像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珠江水等等,这一切的水入了大海,那它们还叫江水吗?还能把水一舀说“这是长江水”吗?江水到了大海,哪还能知道哪里是长江的水?虽有圣智难分别,它就不再叫长江水,也不再叫黄河水,通通都叫大海水。所以江水原来的名字——长江、黄河这些名字都失掉了,都叫大海,所谓“皆得海号”,都叫海的名号。

这就是说,这么多定善、散善,它们归入念佛大海之后,通通看不见了,不再称为定善、散善了,都归入念佛,属于念佛功德,唯有念佛往生西方。

发表于 2015-1-3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
发表于 2015-1-3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的法布施
发表于 2015-1-3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归来 发表于 2015-1-3 19:16
**第三,知错立改不护短。**在争论法义的时候,如果知道自己错了,就要立即改正,不要护短。真理显明出来, ...

感恩师兄
发表于 2015-1-6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嘸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发表于 2015-1-8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9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11-2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9-4-23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法义之争,需要有大智慧。
       我等智慧浅少,是以
       一则需事实求是,克服成见。
       二者需心平气和,平等待人。
       三者需虚心学习,善于倾听。
       四者需戒除扣帽,勿论输赢。
       五者若争执不下,暂停争议。
发表于 2019-4-23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条,
      六者需坚守原则,和而不同。
发表于 2019-4-27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亲伏魔怨 发表于 2015-1-3 19:49
持名念佛,念佛三昧甚好,但不要因此持名念佛一门而舍弃佛陀其他教法,众生根基不同,佛陀因病施药,故不可 ...

1、持名念佛和念佛三昧并不矛盾。
2、持名念佛能圆成所有一切佛法,而不是舍弃佛陀其他教法。
发表于 2019-4-28 07: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温故熏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5 11: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