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14|回复: 3

[专念必生感应录] 十四、乘不乘他力本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十四、乘不乘他力本愿

**乘他力本愿有二,
不乘亦有二。
先,不乘本愿之二相者:
一者,造罪时不乘。
其故者:
造如是罪,则虽念佛往生不定。
如此想进,则不乘也。
二者,发道心时不乘。
其故者:虽同念佛,有此道心,故得往生;
若无道心,则虽念佛,不得往生。
以道心为先,本愿为次,如此想时,则不乘也。
次,乘本愿之二相者:
一者,造罪时之乘。
其故者:如是造罪,必堕地狱
然称念本愿名号故,决定往生。
如此想时,则是乘也。
二者,起道心时之乘。
其故者:不以此道心生,
此等道心,无始以来虽发,至今未离生死。
故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
唯依本愿名号,念念相续之力,得遂往生。
如此想时,则是乘他力本愿也。

**这一条也非常有启发意义。我们都讲「乘佛本愿」,怎么乘佛本愿呢?有两种情况;怎么叫「不乘佛本愿」呢?也有两种情况。以此类推,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上人很慈悲,都帮我们说出来了。

**「先,不乘本愿之二相者」:先把这个告诉你,「不乘本愿」,让你避免它。怎么叫「不乘本愿」呢?这个,很多人会犯这个毛病。如果后面不解释,你会说:「哎呀,对呀,我就是这样想的」,就这样想的,就不乘本愿了。

**「一者,造罪时不乘」:他造罪业了,没有乘上本愿。

**「其故者:『造如是罪,则虽念佛,往生不定』」:他心里这样想:我都犯了这样的罪了,我虽然念佛,那肯定不能往生了。绝大部分人都这么想,所以,本来是「万修万人去」,搞得没几个去往生──不乘本愿哪!

**「如此想时,则不乘也」:就下来了,从本愿船上掉下来了。不是阿弥陀佛把你推了一掌,是你自己掉下来。所以,都是众生自己犯的毛病。

**「二者,发道心时不乘」:「我勇猛,发道心啊……」发道心时是不是就乘佛本愿了?未必。发道心时也可能不乘。怎么样不乘佛本愿呢?

**「其故者,『虽同念佛,有此道心,故得往生』」:「虽然同样都是念佛,你也念,我也念佛,过去念佛,现在也念佛,但是现在因为我的这样强盛的道心,所以我才能往生。」

**「『若无道心,则虽念佛,不得往生』」:「如果不是有这样强盛的道心的话,虽然念佛,悠悠散散的,那应该不能往生吧。虽然念佛,道心不坚固勇猛,那也不能往生。」

**「以道心为先,本愿为次」:抱有这样想法的人,他是把他凡夫的道心摆在第一,把阿弥陀佛本愿摆在后面,摆在第二。这样,他乘谁呢?他乘他的道心,他没有乘上本愿。

**「如此想者,则不乘也」:所以念佛为第一啊!往往我们犯这个毛病,犯这个错误,「念佛啊,念佛,我有烦恼妄想不能往生啊!」那是把烦恼妄想摆第一,把六字名号摆在后面,以为六字名号还不能够破除烦恼妄想的障碍,这样就是不乘本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法然上人全集第306页,我们继续学习念佛法语第二部分,第十四条。

昨天第十四条学了一半,就是乘他力本愿有两种,不乘亦有两种。先是说了不乘本愿的两种之相。

这里讲的乘他力本愿和不乘,是专就念佛之人而说的,不是对诸行的人,诸行的人就谈不上了,诸行的人一向不乘阿弥陀佛他力本愿。虽然是念佛的人,也有乘他力本愿,也有不乘,在哪里表现呢?

是两种状况,这两种状况就是有比较性的:一个是造罪的时候,一个是发道心的时候。造罪的时候以为说「我虽然念佛,可是因为造这样的罪,这样不能往生」,虽然念佛,他已经是退堕了,就不乘他力本愿;发道心时的不乘呢,「虽然念佛,是因为我发了道心,所以才能往生,如果没有道心的话,念佛不能往生」。

这两种状况:第一种状况就是以罪为重,以本愿、以念佛为轻;第二种状况是以道心为先,本愿为次。这都是把次序颠倒过来了。凡夫以凡夫的罪业、恐惧,轻视弥陀名号的愿力,也是以我们的道心为第一,而把阿弥陀本愿救度放在第二,这样心中就不是仰靠阿弥陀佛本愿。

比如说我们坐船,我们的重心要在船上,你才能坐上船。如果你的一只脚虽然踏在船上面,后脚还在岸上,重心落在后脚的活,那你没乘上船。

虽然念佛,好像脚也碰上阿弥陀佛本愿船了,但是他的重心,是在考虑自己的罪,考虑自己的道心,「哎,我有道心才能往生」,重心在哪里?在道心;重心在哪里?「我要没有罪才可以往生」,他不是把重心放在阿弥陀佛他力本愿上。我们坐船,是把我们所有的重量都乘托这个船。

我们念佛的人,是把我们所有罪业也好、烦恼也好、功德也好,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通通地、原封不动地交托给南无阿弥陀佛。除此之外,都不用顾虑,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所以,善导和尚说:「无疑无虑,乘彼愿力。」这就是一个心的倾向。

下面讲「乘本愿之二相」:

「一者,造罪时之乘」:造罪的时候怎么能乘本愿呢?其实,乘本愿、不乘本愿,跟我们造罪、跟我们发道心是没有关系的。那只是在造罪的时候,他产生另外一种想法,这个叫「乘」或者「不乘」。那么,造罪时怎么叫乘本愿呢?

「其故者:『如是造罪,必堕地狱。』」这是我们佛教因果观,像我们这样造贪瞋痴三业、不净的罪业凡夫,那必然堕落地狱。

「『然而,称念本愿名号故,决定往生』,如此想时,则是乘也」:这个就是《观经》下品往生的状况。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造十恶罪、破戒罪、五逆罪,经中说:「应堕地狱,受苦无穷。」按照他的罪业,善导和尚就解释说:必堕地狱,无量劫来受大苦。但是对于这个必堕地狱的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转为决定往生之人。这个就是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不可思议。所以,《观经》的下品往生,可以说是很精彩,就像一部电视剧,他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在很紧要的关头,必堕地狱的人,当下超生净土。所以,这个是最集中地体现了阿弥陀佛救度的大慈大悲。

这里讲「如是造罪,必堕地狱」,这是从凡夫的因果来讲,因果观是我们佛教的基本观念。如果说必堕地狱的人,没有解脱的希望,那么阿弥陀佛他发的誓愿,也不能称为超世悲愿。正是必堕地狱的人,能让我们必生极乐,

「然称念本愿名号者,决定往生」:一反一正,都是以名号为转机。如果不念佛的话,直下堕落地狱。

「如此想时」:这样,我们心中将自己的罪业完全托付给弥陀的名号,仰顺弥陀的救度,而心中安心决定。不再恐惧地狱之火燃烧我们的脚板底。不然的话,地狱的火就烧来了。

「第二,起道心时之乘」:前面是「发道心之不乘」,那么怎么是「起道心时之乘」呢?

「其故者:不以此道心往生,此等道心无始以来虽发,至今未离生死」:人多数都以道心作为往生凭据。乘托本愿的人,仰靠阿弥陀佛他力誓愿,心中知道不依靠自己的道心往生。

道心是什么心呢?道心就是无上菩堤心,大慈大悲心,再简略一点讲,誓求出离、精进勇猛修行等等,所谓的求道之心,不以这个作为往生凭据。因为这样的道心,无始以来──我们的生命既然是无始无终的,像道绰大师所说的,虽然众生都有佛性,「旷劫以来,应值多佛,何故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既然有佛性不生不灭,我们旷劫以来一定遇到了很多的佛;遇到了佛,也听闻了佛的教法,也发了道心,可是呢?我们到今天还没有出离生死。在善导大师《观经疏》「上品上生释」当中解释修行六念,就有这么一段,就是思维自己无始以来,共这些大菩萨同时发愿,断恶修善,誓求出离,但这些大菩萨都修行成就了,他们是成道、得道者,那简直是多如牛毛,如繁星点点、如恒河沙。而我们现在还在做生死凡夫,障业累累,福慧微微,想到这里就感到心惊、悲叹。就是说,我们过去劫以来,虽然也发了道心,虽然是和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地藏王菩萨在一起都做过同学,他们发道心,现在已经成为大菩萨了,我们还在这里六道轮回,所以「至今未离生死」。这就知道,道心不能救我们,因为我们不是这样的根机。如果是这样根机,我们都已经成道,得道解脱了。

「故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唯依本愿名号,念念相续之力,得遂往生。如此想时,则是乘他力本愿也」:所以在心中不论道心是有还是没有,因为有对我们来讲,也是没有;没有,当然还是没有。怎么叫「有也是没有」呢?有,偶尔发一下,凡夫的心,「纵发清心,犹如画水」,不能构成一种持续的、恒久的力量,不能让我们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目的,所以,这个有,等于没有。不论有无,它都不能让我们出离生死,你讨论它,有也好,没有也好,没有意义。

比如说我们病得要死,你买回来一大堆药,花了很多钱,但是不能治你的病,这个药有和没有,没有意思啊!所以,不论有没有。你如果拿到一味药,能够治你的病,虽然只有一粒,都是好的。

我们虽然学佛,我们是造罪造业的凡夫,种种的法门,就像药丸一样,你拿回来,不对你的机,不能让你了生脱死,有等于没有。那我们只有捡到这一味南无阿弥陀佛的阿伽陀药,要论,只论这件事情。所以,「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印光大师打比喻说:粒沙虽轻,直沉水底;巨石虽重,可以运渡彼岸。这一粒沙子,它虽然轻,但是放在水里会直接沉下去,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粒沙子,很轻,就可以从水面漂过去,不可能;石头很重,也不因为石头很重,就一定沉到水底,它只要放在船上面,就可以安渡彼岸,运到对岸去。所以,罪业的轻重,不是解脱的因素,何况对我们来讲,都是罪业累累。

依我们这样的凡夫,能解脱、不能解脱,专乘他力本愿。唯依本愿名号,念念相续之力。本愿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名号相续称念。

关于相续称念,也有几个标准。有人问法然上人:「什么叫相续念佛?」法然上人说了三个标准:

第一,依善导和尚之释:一日称名一万遍,这个叫相续念佛。不过,他又作了说明:这个一万遍,不是让你在那里一盘腿一口气就念完,然后去打麻将、逛大街,那个不叫相续。这一万遍,是一日一夜之间之所做,你慢慢念,从早到晚念一万遍,这个叫相续念佛。你用了两个小时──甚至有人赶这个数字,一个半小时就把它念完了,然后一天到晚游手好闲到处晃,这个不叫相续。

有很多莲友总说:「师父,我没有时间念佛。」他所讲的「有时间念佛」,就是有那么整块时间,一念就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这叫「有时间」。其实我们在家有种种的事务,像这样的时间当然很难得,如果没有,就去玩去了。那么,应该是抓紧时间,半个小时、十五分钟、五分钟这个都抓起来,如来这样子念佛,没有人没有时间。其实,我们把很多时间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我到贵州去,贵阳那个地方有这么一句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那里的地都很小,山区。如果是平原去的人,到那里去种地,简直就没地方种,「这哪有地种啊?」都是石头旮旯。但是,人家在那里也生存下来了。如果拿东北大平原的人的心胸,开发北大荒,几十亩、几百亩、几千亩,到了贵阳,他就没地种了。他怎么办?他只能一块一块地开垦。

这代表什么呢?大块的土地,代表这个人他有充足的时间,他一天到晚没事情,儿女的问题也解决了,也退休了,工资也充足,不用为衣食操心,甚至可以请保姆,他整天到晚都可以念佛,那他真的是一片广大的平原;如果又要工作,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庭,又要照顾子女,还要抱小孙子,还要做家务,这样的人,他只能挤时间念佛,像从石头旮旯里面找那么一分地、半分地,只能找这样的时间来念佛。这样的时间把它利用起来念佛,这就是念念相续。忙的时候你忙去了,歇下来就念佛。

我们在寺院里作执事也好,在家里做家务也好,要抓紧这个功夫,出门坐车也念佛,回来点点滴滴的时间也念佛。这样念佛,一天到晚贯穿下来,就是相续念佛。

所以,法然上人说:如果从数量来说,依善导和尚的解释:一日一万遍。善导和尚是在哪里作这样的解释呢?在《观念法门》当中,最低限度,一万遍。

第二种解释,法然上人说:一食之顷能念三次佛,这个叫相续念佛。一顿饭大概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快一点也要十五分钟。五分钟念一句,你总可以吧。这样平均下来,一天念不了多少,这个也是相续念佛。总之,心中时刻想着这件事,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众生根机不等,很难用遍数来固定。若愿生心切,自然相续。如果这个人确实愿生极乐世界,他自然心就相续了。一歇下来就想着念佛,一歇下来就想着念佛。

这样,我们自己可以来对照自己,是不是相续念佛。

「念念相续之力」,总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里也不要误解说「『念念相续之力』,是不是我们自己修行的力量呢?」这里是说念佛法门很简单,其它法门相对来讲,就很难。要达到什么样的功行,你不过是一句一句地称念罢了。就只费这个力气,「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出这样小小的力能往生,是因为它有大大的力量──六字名号本身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是这个道理。所以叫「念念相续之力」。

「得遂往生」:「遂」,是达成往生的愿心。

「如此想时,则是乘他力本愿也」。

这两条,其实含盖一切情况,一个就是坏的、恶的、不好的、堕落的,这些状况,我们怎样乘本愿?前面不乘本愿我们不用复习了。就把后面乘本愿两种情况,我们想一想:遇到造罪、造恶、烦恼、妄想,就要想到说:虽然烦恼、妄念如此繁重,若以圣道门者,必然堕落;然今,以称念弥陀本愿名号不可思议,所以决定往生。无论如何,反转过来,乘阿弥陀佛本愿。
起道心、发善心、发慈悲等等,不要骄傲,说:「哎!我发了道心了,我有慈悲了,所以能往生。」这样都不是乘他力本愿,这是乘你自己的道心,乘你的慈悲心,乘你的智慧,以为有这个才可往生。应该想到说:我无始劫来,这样的道心也发过,这样的慈悲也起过,这样的修行也做过,但是不能救我。能救我的,还是名号。所以,反转过来,一向念佛。

不管是造恶,还是行善,都能够有个契机,让我们回归念佛。造恶的时候也能转过来念佛,不是在那里哭泣、悲叹,「哎呀!我造这样的罪,我怎么办哪?一定堕落啊!」然后呢,黑暗加黑暗,堕落下去。应该马上转过来,来念佛;行善的时候,也不会沾沾自喜,「因为我这样,所以能往生」。我们往往都落在两边,没有跟阿弥陀佛本愿相应。

如果能够正确思维,就是一向专念,无论是善是恶,都能入一向专称之道。
发表于 2014-11-28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赞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8 18: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